岳家人的农耕文化典藏(二)
老物件随想
文 : 李连孝 图 : 孟祥民
【编者按】农耕文明是刻在华夏子孙骨血里的文化基因。值此春耕春种时节,本刊特别推出【岳家人的农耕文化典藏】特辑,以古村收藏的数百件农具为经,以家族口述史为纬,带您触摸时光深处的农耕记忆。从碾碎岁月沧桑的石磨,到深藏掌纹的独轮推车;从唱响打谷号子的碌碡,到凝结廿四节气智慧的叉耙,每件农具都是凝固的史诗,承载着"耕读传家"的生存哲学。让我们循着这些农耕"活化石",聆听犁铧破土的历史回响,见证一个家族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的土地诗篇。
前几天,我去了趟在水一方。
这是一个由岳氏后人打造的生态园,位于丹河东岸。这里环境优雅,主人热情好客,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赋词论文的好去处。在这之前,我也曾附庸风雅,做过几回雅士。
走进在水一方,我最想鉴赏的既不是品种繁多的花卉盆景,也不是通幽的迷人曲径,而是岳氏古村民俗展厅中收藏的老物件。
一进展厅,我就被满展厅稀奇古怪的收藏品惊呆了,呈现在眼前的老物件让我目不暇接,仿佛进入了一个乡村历史博物馆。这些带有生活印记的老用具: 粪篓、筛子、煤油灯笼、老搧车、犁耙……,一下子勾起了我心底的记忆。我提起那盏锈迹斑斑的马灯,轻轻一晃,仿佛闻到了当年母亲点燃煤油灯时散发出的味道。主人指着琳琅满目的老物件,饶有兴味地向我介绍它们的名称、用途和收藏经历。我想,如果不是出于对家乡文化和生活的热爱,主人是不会发现这些珍贵且有收藏价值的老物件,更不会花钱收购并珍藏起来的。
突然,在众多的展品中,我的视线定格在那台旧电视机上,它让我想起了四十多年前我家买电视机的情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的经济条件还很困难,商品也奇缺,要买一台电视机,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记得一天,孩子放学回家,书包往炕上一扔,就嚷嚷着:“爸,小虎家买电视了,彩的!”晚饭后,俩孩子急急地就去小虎家“蹭看”,回来后,还一直喋喋不休,和我复述着《霍元甲》的剧情,手上还比划着武打的动作,满脸都是羡慕和渴望。
我跟媳妇商量了半宿,最后两人一咬牙:”买!砸锅卖铁也买,彩色的!”。孩子们听说要买电视机,高兴得手舞足蹈,接下来的日子,天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问电视买来了没有。我既然答应了就不能食言。我利用下班时间,跑遍了县城,今天找同学,明天找战友,到处托关系,最后好不容易买了一台十八吋的西湖牌彩电。虽然不是“名牌”,却是彩色的。那时在村里还真算得上凤毛麟角。
电视机买来了,安装天线也是件麻烦事。我先在屋前刨了一个将近1米深的坑,埋上一根六米多长的大竹竿,竹竿顶端绑着铝制的回形天线。天一黑,我家里就满了人,安排大家坐好后,我打开电视,只见荧屏上闪烁着白色的雪花,我赶忙攥紧竹竿慢慢转动,闪烁的雪花忽聚忽散。“再转一点!”,“过了过了!回一点!”“好——别动!”大家嚷嚷着,突然,屏幕一闪,就见霍元甲凌空一个飞脚,人们发出齐声的惊叹。有时候方向刚调试好了,突然刮一阵风信号又乱了,就得赶紧跑出去转动竹竿。就是这样,孩子们也都兴高采烈,有时一晚上跑出去转动好几次,也不怕麻烦,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
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机、电脑的普及,电视俨然已成为了客厅里的摆设。
想着这些,我不由自主地把手贴在电视机的荧屏上,指尖仿佛感到微微的颤动,我知道这不是电流,而是我心里的那缕温暖的记忆
走出展厅,我还沉浸在这些老物件带来的兴奋中。微风轻轻掠过丹河,带来河岸泥土的腥甜。我忍不住再一次回头,那台老旧电视机的荧屏,在展厅里反射着微微的光,就像四十多年前电视机荧屏上的雪花,闪烁着一代人独有的时光和梦想。这些老物件,不仅是过去生活的见证,更是岁月连接的情感纽带。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莫忘来路,珍惜当下。因为每一段时光,都会因为梦想的照耀而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 李连孝,男,曾先后在公社、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工作,现已退休多年。曾有作品在《大众日报》、《黄河文艺》、《潍坊日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