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16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李玉成丨清朝昌乐阎氏家族和陈氏家族

  清朝昌乐阎氏家族和陈氏家族
  翻开清朝昌乐的历史,你会惊奇的发现,有两个家族赫然在目,他们是阎氏家族和陈氏家族。
  先说一说阎氏家族
  阎氏家族聚居在昌乐老城区的阎家巷子,是阎家家族的发祥之地。此外,河头黎家也是阎氏家族的重要聚居地。清朝乾隆年间,昌乐进士阎愉携家迁居至河头黎家,这里自此成为阎氏家族的又一核心区域,昌乐阎氏的“五世七进士”,多数在此出生、接受教育,死后也埋葬于此。
  阎氏家族最为人称道的,当属科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嘉庆《昌乐县志》:阎谏,拔贡
  嘉庆《昌乐县志》:阎谏,先世太原人,洪武中迁居昌乐。
  在昌乐阎氏家族体系中,阎谏(字衷一,号介石,拔贡),他是阎氏家族第八代。阎介石在家族发展历程中意义非凡,是家族重要的奠基人物。其第三子阎世绳。
  从九世阎世绳开始,连续五世直系血亲考中进士,在科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五世七进士” 。具体而言,康熙十五年(1676年),阎世绳考中进士,他曾任翰林院庶吉士、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会试同考官,更是康熙皇帝钦点的五位皇太子讲官之一 。
  阎世绳之子阎愉,在康熙三十五年成为解元,并于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同时他还是一位着名教育家。
  阎愉之子阎廷佶,雍正二年考中进士且为会元,官至广西宾州知州,他还出资修建了广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仰山书院。
  阎廷佶之子阎循琦,乾隆七年考中进士,一路官至工部尚书,是乾隆时期的重臣,去世后其碑文由乾隆皇帝亲自撰写。
  阎循琦的两个儿子也考中进士,其中阎学淳为中宪大夫,曾任宁国府、太平府知府,还是孔府73代衍圣公孔宪培的妹夫(孔宪培之妻为乾隆皇帝之女);阎学海则担任过户部宝泉局监督。
  此外,阎世绳另一曾孙阎循观,乾隆三十一年考中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他还是着名理学家、文学家,其10卷着作被《四库全书》收录 。
  除了这七位进士,明清两朝,阎氏家族还考取了22名举人。
  在北京国子监的太学生、贡生有51名,秀才以上学子近200名 。在当时,阎氏家族真正做到了诗礼传家,门第显赫,与巴县刘氏、宜兴吴氏、仁和江氏并称“四大科举之家”。阎氏家族的众多着名人物,不仅在科举仕途上表现卓越,还在文化教育等领域颇有建树。大理学家韩梦周、阎循观等以阎氏族人为核心,活跃于教育文化领域,他们或设馆教学,或谈诗论文,培育了众多人才 。例如阎循观,曾在潍县麓台书院主讲20多年,培养出众多举人、进士 。
  再说一说陈氏家族
  陈家小家谱
  始祖:陈衍中,由莒县迁居昌乐房仕庄(莒县与昌乐同属青州府)。
  嘉庆《昌乐县志》陈时夏,字伦叙,援例授游击借补湖北宜昌镇守备
  嘉庆《昌乐县志》陈时宁,例授州同
  嘉庆《昌乐县志》陈念德、陈集成
  第十一世:陈念德,字体乾,贡生,因儿子陈时夏做官被诰赠武翼大夫。
  配偶:李氏,诰赠太淑人;侧室梁氏,因儿子陈时宁做官被诰封太宜人。
  迁居:陈体乾始迁居莱州府潍县东南冢子后。
  陈汝霖祖父辈:陈时宣,字季旬,贡生,因儿子陈汝沾做官被诰封奉政大夫。
  配偶:郭氏,诰赠宜人。迁居:始迁居潍县城东门里郭宅街。
  子女:3子,长子陈汝霖、次子陈汝震(早世)、三子陈汝沾(光禄寺署正,被赠予奉政大夫、光禄寺署正加三级)。
  陈汝霖:字云子,号菊圃,昌乐县学诸生。
  生卒:生于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初七日,卒于嘉庆二十三年三月三十日,享年 28 岁,葬于潍县南五里草庙子庄东边田地。
  配偶:田氏(田孺人,后貤封宜人,以节孝受旌于朝),潍县大理寺丞加一级田起?之女,母亲为陈太宜人,生于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卒于道光三十年三月二十日,享年 61 岁,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合葬于陈君墓中。
  子女:长子(早夭,陈君去世后七日因瘟疫夭折)、次子陈格。
  陈格:陈君与田宜人之子。
  官职:户部司务、山西司行走(捐官)。
  配偶:张氏,同郡安丘县附贡生、赠国子监典籍张信恒之女。
  子女:3子(陈思煜、陈思炜、陈思煌)、1女。
  陈思炜:聘潍县候补詹事府主簿田名杰之女田氏。
  陈思煌:未聘亲。
  陈思熠:聘潍县甲辰科举人、刑部直隶司员外郎郭襄之女郭氏。
  女儿:许配安丘县候补通判王彦侃之子王韫麟。
  其他关联人物:
  陈枚:陈格的再从兄,浙江道监察御史。
  嘉庆《昌乐县志》:陈汝庚,字希白又字西谷,号艾谿,第二十名任内阁中书
  嘉庆《昌乐县志》:陈汝桂,第六名
  陈菊圃先生暨德配田宜人墓志铭
  民国《昌乐县志》:陈菊圃先生暨德配田宜人墓志铭
  昌乐县学诸生菊圃陈君既卒之十八年以弟汝沾赠奉政大夫光禄寺署正加三级厥配田孺人貤封爲宜人又七年田宜人以节孝受旌於朝又五年始以疾终将以其年之十月祔葬於陈君之墓陈君之亡也年未及壮子幼纳幽之制未备洎宜人之丧其子格始因其再从兄浙江道监察御史枚以陈君行状暨宜人行述请铭其墓余与侍御史有文字一日之知不可以辞案状君名汝霖字云子菊圃其号也始祖衍中由莒迁昌乐之房仕庄莒与昌乐并隶靑州府迁不出郡传十一世名念德字体乾贡生以
  民国《昌乐县志》:陈菊圃先生暨德配田宜人墓志铭
  子时夏官诰赠武翼大夫配李氏诰赠太淑人侧室梁以子时寕官诰封太宜人体乾公始迁居莱州府之潍县东南冢子后是爲君祖考考名时宣字季旬贡生以子汝沾官诰封奉政大夫妣郭氏诰赠宜人季旬公始徒居潍城东门里之郭宅街生子三君爲长次汝震早世三汝沾光禄寺署正君早慧悦读书过目不忘长好爲古文词颇有欧曾风矩诗专学王孟性笃孝友两弟既各有室家犹终岁同眠食以学问相砥砺旣充县学生员王伯申司空辛筠谷少司马相踵视学山东并赏其文以丙子鄕试被落愤激闭户淬厉攻举业志求科第爲显扬终不获愿以殁着有制艺试帖诗各数卷一时宿儒亲旧咸惜其才而哀其志按行述宜人潍
  民国《昌乐县志》:陈菊圃先生暨德配田宜人墓志铭
  人大理寺丞加一级起?田公女母曰陈太宜人在室以婉娩听从爲父母锺爱年十七嫔於陈克修妇道遇太宜人染疾随姑郭宜人侍汤药衣不解带者四十余日事夫子恭顺有礼当陈君攻苦儒术宜人同仆婢篝灯夜续侍读者三年嘉庆戊寅滨有疫疾多死亡陈君遘焉宜人大惧乃焚香朝夕颛天求代卒不效当弥留之余陈君谓宜人从一之义不待爲君言惟吾殁两亲哀痛赖君爲宽解勿过哭泣重亲忧则吾目瞑宜人掩涕诺之既殁七日而长子某亦以疫殇次子格孕未及诞宜人兼怀二恸擗踊抢地数濒绝翁姑谕以大义未容遽死并申夫命责之宜人乃止哭勉索饮食治丧事庄事翁姑如常阅六月而生格宜人且喜且悲服
  民国《昌乐县志》:陈菊圃先生暨德配田宜人墓志铭
  除而姑郭宜人弃世宜人以冢妇持家政待内外宾客莫不井井有序自是以爲常姒妇二人事皆问而後行仆妇数十畏其严乐其宽也宜人服食尙俭素而遇戚?来告乏必立应曰士大夫家於乡里当如是格既长有室奉政公之丧礼当承重宜人诲之曰近今居祖父丧或异父丧不知承重者代父服悲感之念不啻二丧尤堪恸耳因与格呜咽不能终语格服阕援例捐户部司务因以年例具呈礼部爲母请旌典礼部文下宜人笑曰绰楔之褒非未亡人所宜存念惟格以肯生子今解爲此爲可幸耳格以宜人年渐老乞假归省遂终留养焉陈君生於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初七日卒於嘉庆二十三年三月三十日春秋二十有八以其年六
  民国《昌乐县志》:陈菊圃先生暨德配田宜人墓志铭
  月葬潍县南五里草庙子庄之东阡宜人生於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卒於道光三十年三月二十日春秋六十有一以其年十月二十一日祔葬陈君之墓孔子论鲁卫袝葬非惟鄫之异同自刘宋来妇人後夫死者或不合墓今宜人与陈君之葬同墓遵古礼也男子子一格户部司务山西司行走娶张氏同郡安邱附贡生赠国子监典籍信恒女女子子一适潍县候补县丞高梦弼孙男三思煜炜聘田氏潍县候补詹事府主簿名杰女思煌未聘思熠聘郭氏潍县甲辰科举人刑部直隶司员外郎襄之女孙女一字安邱候补通判王彦侃子韫麟其墓艮山坤向兼寅申铭曰惟陈与田本出姚墟瓦祀数千其末则殊世爲婚姻不爲纡迂巍巍
  翻译如下:
  昌乐县学的生员菊圃陈君去世十八年后,他的弟弟陈汝沾被赠予奉政大夫、光禄寺署正加三级的官职,陈君的妻子田孺人也被貤封为宜人。又过了七年,田宜人因节孝受到朝廷的表彰。再往后五年,田宜人因病去世,将于这一年的十月合葬在陈君的墓中。
  陈君去世时年纪还未到壮年,孩子也还年幼,因此安葬的礼仪不够完备。等到田宜人去世后,他们的儿子陈格才通过他的再从兄,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枚,拿着陈君的行状和田宜人的行述,请求我为他们的墓碑撰写铭文。我和侍御史有过一天的文字交往情谊,不能推辞。
  根据行状记载,陈君名叫陈汝霖,字云子,菊圃是他的号。他的始祖陈衍中从莒县迁居到昌乐的房仕庄,莒县和昌乐都隶属于青州府,迁徙没有超出本郡。传承到第十一世,有个叫陈念德的,字体乾,是贡生,因儿子陈时夏做官,被诰赠武翼大夫,他的妻子李氏被诰赠太淑人,侧室梁氏因儿子陈时宁做官,被诰封太宜人。陈体乾公开始迁居到莱州府潍县东南的冢子后,这就是陈君的祖父辈。陈君的父亲名叫陈时宣,字季旬,是贡生,因儿子陈汝沾做官,被诰封奉政大夫,母亲郭氏被诰赠宜人。陈季旬开始迁居到潍县城东门里的郭宅街,生了三个儿子,陈君是长子,次子陈汝震早年去世,三子陈汝沾是光禄寺署正。
  陈君早年聪慧,喜欢读书,过目不忘。长大后喜欢写古文,颇有欧阳修、曾巩的风格,诗歌则专门学习王维、孟浩然。他生性十分孝顺友爱,两个弟弟各自成家后,他仍然常年和他们同吃同睡,在学问上相互切磋勉励。成为县学的生员后,王伯申司空、辛筠谷少司马相继担任山东学政,都赏识他的文章。在丙子年的乡试中落榜后,他悲愤交加,闭门苦读,努力钻研举业,立志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来光宗耀祖,最终却没能实现愿望就去世了。他着有制艺、试帖诗各几卷,当时的老儒和亲戚故旧都为他的才华感到惋惜,也为他的志向未能实现而哀伤。
  根据行述记载,田宜人是潍县人,是大理寺丞加一级田起?公的女儿,母亲是陈太宜人。她在娘家时因为温顺听话,深受父母喜爱。十七岁时嫁给陈君,努力践行妇道。遇到太宜人染病,她跟随婆婆郭宜人侍奉汤药,四十多天衣不解带。对待丈夫恭敬顺从,有礼有节。当陈君刻苦钻研儒学的时候,田宜人跟着仆婢一起,夜里点着灯陪伴读书,这样过了三年。
  嘉庆戊寅年,潍县一带发生瘟疫,很多人死亡,陈君也染上了疫病。田宜人非常恐惧,于是早晚焚香,专心向苍天祈求代替丈夫去死,最终却没能奏效。在陈君弥留之际,他对田宜人说:“从一而终的道理,就不必跟你多说了,只是我死后,父母会悲痛万分,全靠你去宽慰劝解,不要过度哭泣,加重父母的忧伤,这样我才能瞑目。” 田宜人掩着眼泪答应了。陈君去世七天后,他们的长子也因瘟疫夭折,当时次子陈格还在腹中尚未出生。田宜人同时承受着两种悲痛,捶胸顿足,几次差点悲痛而绝。公婆用大道理开导她,不允许她就这样死去,并且重申丈夫的嘱咐来责备她,田宜人才停止哭泣,勉强吃喝,办理丧事,像往常一样庄重地侍奉公婆。过了六个月,她生下了陈格,既高兴又悲伤。
  守孝期满后,婆婆郭宜人去世,田宜人作为长媳主持家政,对待内外宾客,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且习以为常。两个弟媳做事情,都会先问过她才去做。几十个仆妇既敬畏她的严格,又喜欢她的宽厚。田宜人在衣食方面崇尚节俭朴素,但遇到亲戚乡邻来诉说贫困,必定立刻接济,说:“士大夫家庭在乡里应该这样做。”
  陈格长大后成了家,在为奉政公办丧事时,按照礼仪应当承担重任,田宜人教诲他说:“如今有人在为祖父守丧时,和为父亲守丧不一样,不知道承担重任的人是代替父亲服丧,悲痛伤感的心情,和为父亲守丧没有差别,更应该悲痛啊。” 说着就和陈格呜咽起来,不能把话说完。陈格守孝期满后,按照惯例捐了个户部司务的官职,趁着按年例行的机会向礼部呈文,为母亲请求表彰的典礼。礼部的文书下来后,田宜人笑着说:“牌坊的褒奖不是我这个未亡人应该放在心上的,只是陈格因为我得以生子,如今能做到这些,是值得庆幸的。” 陈格因为田宜人年纪渐渐大了,请求休假回家探望,之后就一直留下来奉养母亲。
  陈君生于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初七日,卒于嘉庆二十三年三月三十日,享年二十八岁,同年六月葬在潍县南五里的草庙子庄东边的田地里。田宜人生于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卒于道光三十年三月二十日,享年六十一岁,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合葬在陈君的墓中。
  孔子谈论鲁卫两国的合葬,不只是鄫国的异同。从刘宋以来,妻子比丈夫后去世的,有的不合葬在同一墓中。如今田宜人和陈君合葬在同一墓中,是遵循古礼。
  他们的儿子陈格是户部司务、山西司行走,娶了张氏,张氏是同郡安丘县附贡生、赠国子监典籍张信恒的女儿。女儿嫁给了潍县候补县丞高梦弼。孙子有三个,分别是陈思煜、陈思炜、陈思煌。陈思炜聘了田氏,田氏是潍县候补詹事府主簿田名杰的女儿;陈思煌还未聘亲;陈思熠聘了郭氏,郭氏是潍县甲辰科举人、刑部直隶司员外郎郭襄的女儿。孙女一个,许配给了安丘县候补通判王彦侃的儿子王韫麟。他们的墓地坐艮向坤,兼寅申向。
  铭文说:陈姓和田姓,原本都出自姚墟,经历了数千年的祭祀,后来的发展轨迹有所不同。世代结为婚姻,没有曲折勉强。
  民国《昌乐县志》中的陈氏家族名人
  民国《昌乐县志》陈楹、陈枋
  民国《昌乐县志》陈汝徕
  民国《昌乐县志》陈检
  民国《昌乐县志》:陈枚,汝庚四子,进士
  民国《昌乐县志》陈本,汝庚八子,拔贡,兰山县训导
  陈植,汝庚三子,字立如,顺天副榜,李兰坡的丈夫
  三地才女李兰坡
  李兰坡,女,安丘人。嘉庆辛酉拔贡生、江南河库道相茝女,昌乐陈植妻也(现坊子区)。以诗名,着有《兰坡诗草》。《潍县志稿·人物志·才女》载:安丘才女李兰坡与丈夫陈植“村居多暇,夫妇唱和,着有《兰坡诗草〉一卷。”李氏“幼承庭训,工书能诗”。
  民之意溢於言表虽古忠臣义士存心不过如是岂仅如李宜安朱淑眞之流驰名骚坛已哉中年而卒其夫哭以二绝云千里阴寒障夕晖岭头愁幔雪飞飞夜来吟出松间韵知是诗魂迷路归雪压梅花冻不支莫嗟零落少相知泉台自有谢家女可和因风柳絮诗其吟咏之善伉俪之笃可想见也己闽秀李氏号兰坡安邱人嘉庆辛酉拔贡生官江南河库道相茝女邑文学传陈植妻也以诗名着有兰坡诗草其自叹云自叹遭逢逆水拨苦情幽绪太缠绵身非精卫难填海心比游丝易上天杯影蛇弓偏惹怨浮生病骨有谁怜空流一把灵泉泪半刻清闲便是仙闻蛩一枕新凉百感生虫吟四壁苦分明听残字下潇潇
  雨诉尽灯前脉脉情荒草丛烟秋寂寞苍苔苦碧藓月凄清商声容易催人老况尔哀音到五更灯花(用渔洋秋柳韵)独对灯檠欲断魂花开四照绕重门幔垂金屋春无际蕊落银台淡有痕乍暗乍明添画壁如茶如火写江村烟霏雾结空虚相谁向羣芳谱上论巧避鸳鸯瓦上雷伴人春草梦池塘清映香散藏书箧後的磷光凝纤锦箱妙语谁能参妙相空花我借窜空王夜来喜报深闺内好谱新词付教坊九莲灯影水田衣芥子须弥是也非多士案头看不厌五侯堂上见应稀根依小草怜心热风卷残花惜片飞顷刻奇葩开妙手拈来一笑不相违良宵相对剧相怜点点流光淡淡烟雨露未沾心甯结膏腴自润恨长绵红妆四烛看深夜火树银花记往
  年是色是空成梦幻燃灯想像像慈云边老儒刘在梅字雪放清光绪间奇士也幼失怙恃寡兄弟家贫不能庇其伉俪远去之颓然自废隐於卜所得值随手尽不少留赢余豪於诗随所遇而兴勃发每逢佳山水輙流连数日不去啸傲吟哦有不可一世之概其诗悲感苍凉多愤世嫉俗语间杂以隐僻怪诞令人莫解寻常不以示人亦不自存稿凉凉然游行江湖间世固不知其爲诗人也晚年游益甚或数月不归归辄去一日与族衆告别人以其常也亦不以爲意竟在土地庙中端坐而逝非有所苦而自裁者岂前知邪果有术与异矣全眞道人者邑南鄙乔官厂大解召人也法名理信道号全眞终
  翻译如下:
  闺中才秀李氏,号兰坡,是安丘人。她是嘉庆辛酉年的拔贡生,官至江南河库道的相茝的女儿,本县儒生陈植的妻子。李氏以诗歌闻名,着有《兰坡诗草》。
  她的《自叹》诗写道:“自叹遭逢如逆水行舟,苦情与幽思太过缠绵。我并非精卫鸟,难以填平大海;心却像飘荡的游丝,轻易便想飞上天。杯弓蛇影的疑惧偏引来怨恨,这一身病骨又有谁怜惜?空自流下一把如清泉般的泪水,能有半刻的清闲便如神仙一般。”
  《闻蛩》:“一枕新凉中,百种感触油然而生,蟋蟀在四面墙壁间的鸣叫,凄苦而清晰。听着窗外渐渐停歇的潇潇雨声,在灯前诉说着无尽的脉脉深情。秋夜的荒草丛烟一片寂寞,月光下的苍苔与碧藓更显凄清。商调的乐声本就容易催人老去,何况这哀婉的虫鸣一直持续到五更天。”
  《灯花》(用渔洋秋柳韵):“独自对着灯架,几乎要断魂,灯花绽放,光芒四射,环绕着重重门户。低垂的帷幔下,这华美的屋室仿佛春意无边,灯花凋落在灯台上,留下淡淡的痕迹。忽明忽暗的光影,为墙壁增添了几分画意;那绚烂的光彩,如同描绘出江边的村落。烟云雾气交织成虚幻的景象,又有谁会在群芳谱上提及它呢?”
  “巧妙地避开鸳鸯瓦上的雷声,陪伴着人在春草间梦回池塘。清冷的光影与飘散的香气藏在藏书的书箱后,那凝聚的磷光如同精美的锦箱。精妙的语句,谁能参悟其中的玄妙意趣?这如空花般的景象,我姑且借此寄身于空寂的境界。夜里传来深闺中的喜讯,正好将新谱写的词章交付给教坊传唱。”
  “九莲灯的光影如同水田衣般斑驳,芥子与须弥,究竟是对是错。学子们的书案前,总看不够这灯花;权贵的厅堂上,想必少见它的身影。它扎根于小草旁,让人怜惜它内心的炽热;风吹卷着残花,让人惋惜那一片片花瓣。这片刻间绽放的奇花,出自巧妙的天工,随手拈来,相视一笑,无需过多言语。”
  “美好的夜晚相对而坐,格外让人怜惜,那点点流动的光芒,如同淡淡的烟雾。雨露未曾沾润,心中却凝结着愁绪;沃土虽能滋养万物,遗憾却悠长缠绵。对着四根红烛,静静看到深夜,那火树银花的景象,让人记起往年的时光。是色是空,都成了梦幻,点燃灯火,仿佛能想象到慈云的边缘。”
  《李兰坡诗四首》清.李兰坡
  独对灯檠欲断魂,花开四照绕重门。
  幔垂金屋春无际,蕊落银台淡有痕。
  乍暗乍明添画壁,如荼如火写江村,
  烟霏雾结空虚相,谁向群芳谱上论。
  -
  巧避鸳鸯瓦上霜,伴人春草梦池塘。
  清腴香散藏书箧,玓璨光凝织锦箱。
  妙谛谁能参妙相,空花我借献空王。
  夜来喜报深闺内,好谱新词付教坊。
  -
  九莲灯影水田衣,芥子须弥是也非。
  多士案头看不厌,五侯堂上见应稀。
  根依小草怜心热,风卷残花惜片飞。
  顷刻奇葩开妙手,拈来一笑不相违。
  -
  良宵相对剧相怜,点点流光淡淡烟。
  雨露未沾心尚结,膏腴自润恨长绵。
  红妆明烛看深夜,火树银花记往年。
  是色是空成梦幻,燃灯想像慈云边。
  清朝昌乐和阎氏家族相媲美的陈氏家族为什么一夜之间消失了?
  李兰坡的婆家陈植老家房仕庄在民国时期还是昌乐。
  在清末房仕庄属于昌乐营丘厂
  民国《昌乐县志》第七区平柳乡、辛庄乡、和房仕乡
  1948年5月(新)安丘县政府建立后,境域变化比较大:安丘县汶河以北的高崖、汶河两147个村划属昌乐县;昌乐县的平柳、阿陀两个区和潍县九区南流、刘家尧一带88个村划归(新)安丘县。1952年6月潍安县并入安丘县,安丘县的平柳(七区)、阿陀(八区)的部分村庄及原属慈山区的侯家河划归昌乐县。1983年,刘家尧公社的13个村和荆山洼厂、矿划属坊子区。
  1956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为了便于领导,将平柳区和阿陀区合并为一区,将平柳区、阿陀区合并为阿陀区,区委、区公所设在阿陀街,下设:崔李乡、杨庄乡、土山乡、枣林乡、平柳乡、阿陀乡、张田乡、祝梁乡、王俊乡、明河乡、宅科乡,共11个。其他未动,具体附表
  1960《昌乐县志》
  根据《昌乐县志》,1956年,原房仕乡所辖的房仕庄、裴家河、霸王泉、狮子口这几个村已不在昌乐辖区。
  现在他们属于坊子区。
  新中国建立以后,陈植的老家就不属于昌乐了,所以昌乐人对此历史感到陌生,一点都不奇怪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