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10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赵建修丨昌乐赵氏四县长

  昌乐赵氏四县长
  作者 | 赵建修
  昌乐县地瘠民贫,久为三等小县。田赋银两二到底(即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点二二二两),较之邻县寿光三三到底,显然相去甚远。尤以县民素称保守,有讥为“看不见孤山就掉泪”之说,足见缺乏创业精神。孤山位县境之北,为鲁南山区之边缘。胶济铁路依山阴而过。古称首阳山,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采薇于此,终吿饿毙,为国而殉。以教育而言,有谓潍县一乡之大学生,多于昌乐一县,虽嫌煊染过份,但亦无可否认。然故乡地位鲁中,适为胶济铁路之中央,特别快车无一不停。北近渤海,南视莒沂,东迩胶莱,西倚淄博,自古即据险要地位。二次革命,居正(后任司法院长)占潍县,凌霄(后任海军部长)守昌乐,借以稳定山东局势,终吿成功。抗战亦复如是,证之前言不谬也。乡先辈之求进取者,多入靑州第十中学、第四师范及甲种实校(全系省立),远者则去济南与北平,已是凤毛麟角矣!
  乡中有一谚语曰:“昌乐县赵一半”,可知赵氏为昌乐县之望族。查昌乐赵氏,计分三种。我为北寓赵氏,迁自河北省蓟州府三河县北寓村,先祖约于明朝中叶,宦游山东,以其仁慈朴厚,爱民如子,情谊融洽,遂罢官而落籍昌乐。子孙繁衍,成为大户,散居全境。另有土着赵氏及蒙古混血之托托穆尔赵氏,墓中碑碣镌有蒙文,目烱烱有光,鼻梁特高。硏究民族史者,应注意之。惟两氏人口并不众多,估计不及五千。三赵同宗而不同族,但能和睦相处,后竟可论辈次,实为合家族而为国族之基也。我家族采谱用曲阜孔氏格式,每五字编为一代,如“滋乐夏琴章、大有履丰泰、业显裕光扬、允修继世远,笃守延年昌”等。如为谱名,一望可知尊卑。又因“人多势众”,族中虽无豪富,惟读书人较之第二大户阎家,仍无逊色。其他各姓,更勿论矣!余生也迟,明清功名甚多,如巡按、御史、知府、知县等,亦皆有之。因无家谱县志,所知无几,不拟陈述,以免不着边际。今就记忆所及,又亲承其教者,追述我族民国四位县长,以补乡里文献:
  一、赵炳泰字麟黻,生于民前二十八年(1884)。宣统二年,毕业于山东省立优级师范学堂第三类第一班。臆测优师毕业,先执教鞭,因系官费,不得改行任他职也。约在民五与民十之间,参加县长甄选合格,终至派任甘肃省庄浪县署理县知事。家伯祖父道庭公仅及童子试,虽未进学,但有才名。况又同窗而读,遂被延为通判,类似秘书处兼及司法之工作。赴任之日,陇海路尚未完成,洛阳以西,全乘骡车。暴君秦皇力求书同文车同轨,事实并未统一。各省习尚不同,辙度有宽有窄。途中三易车轴,费时匝月,艰辛可知。查庄浪县隋为华亭县地,唐为原州地,宋置通边砦,金升为县,元初置庄浪路,又改为州,明降为县,清初因之,后并入隆德县。民国复置,属甘肃泾凉道。地位陇东,东与化平、平凉相接,此与隆德、静宁为界,西通通渭,南邻秦安、淸水。六盘山位其北,崆峒山在其东。渭水上源之庄浪河流经其间。虽为荒寒小县,却拥山川之固。清吏腐窳,贫赃量法,时有所闻,寃狱不知凡几?恒十数年不能结,孤魂野鬼,比比皆是。据说夜深人静之际,隐闻鬼哭狼嚎,岂真不平之鸣乎!先伯祖敏于析事,辅佐县长,不一年,皆折而平反,民咸称颂。族祖鉴堂公,是时任职于平凉税务局,隶王乐平部属,闻风亦趋庄浪,似为劝学所长,掌教育,数年之后,庄浪大治,至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境。迨其转职,全县民众致送“万名衣”及“万名伞”实为不朽之荣也。民十六左右,以退隐之身,筹组昌乐县民团总,自任团总,维持地方治安。缘我县贫困,莠民无以为生,铤而走险者多,土匪蠭起,绑架劫掠,不一而足,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端赖民团,得以肃清。迄于抗战,十有余年,风调雨顺,物价廉宜,太平盛世,全县称为小康。
  二、赵震丰字伯枢,乡耆赵豫章星柳公之长子也。兄弟五人,均为县中栋梁之才。仲宿丰为军,叔敏丰为党,季鲁丰隶戴雨农将军麾下。伯师毕业省立第四师范,为我高等小学之授业师,学养有素,态度严谨,不苟言笑,教授、解惑、传道,三者俱备。一生受其影响,实非浅鲜!十七年,赴山东临时省府泰安,考取党务训练班。我县仅有四人,另有赵光汉先生、刘延禄先生、田应三先生。恕我当时年幼,不甚了然。结业后,派赴鲁北无棣县工作。后任小学母校训育主任。二十年夏,我赴青岛投考李村中学时,忽然遇之,彼已任其训育主任。翌年春,介绍族兄德修于临朐简师辍学后,偕往求之,破例于寒假越级插班李中师范部,于其办公室中,由余陪之作象征性之简单考试。伯师之提掖后进,及今思之,殊资矜佩!伯师后任青岛市立黄台路小学校长,成绩卓着,名列一流。七七事变后,任昌乐县政府教育科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昌乐分团书记。力倡“村村有校”、“人人就学”。二十八年,创办八所完全小学,我为八校长之一。年仅二十三岁,“初出茅庐”,幼稚鲁莽,办教育而不懂教育,惟以抗战为大前提,兢兢业业,刻苦努力,惨淡经营,二年之后,升学比率,列为全县第二,此皆伯师之领导有方也。我县于战时设立初级小学四百余所,确达“村村有校”之愿。就学率为百分之百,山东无出其右者。三十二年纪山战役被日寇俘,送至东北煤矿,任挖煤工作半年,后经营救,返鲁仍任原职。伯师于县长程钰庆升任省委兼八区专员后,擢升为昌乐县长。
  三、赵锡荣字华轩,我县首富也。济南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央防空学校攻读,抗战军兴,毁家纾难,佐县长张天佐掌财政。昌乐弹丸之地,民生凋敝,穷苦已甚,支持逾万军公教之战时政府,实超负荷。然八年当中,不虞匮乏,反而多有建树,称为神迹奇事也。有戏称之曰“昌乐孔祥熙”者。金融财政,千头万绪,难以无中生有,征赋征实,以供军需;发行县券,以制伪钞。当时并无银行专才,币信稳妥,从无纠纷。十有余年,功不可没。尤以抗战末期,山东局面危殆,省府及各县流亡政府,麕集昌乐,支应浩繁,我县二十二万父老兄弟姊妹,为国为民,尽其所能矣!民三十,日寇大举进犯(不应称“扫荡”,乃敌人卑视我人之口语),彼中机枪数弹,右股骨折,调养经年,跛足奉公,不少懈也。胜利之初,张县长以功升八区专员,兼保安师长,常驻潍县。昌乐县政,不能兼顾。一度以财政科长身分代理县长。以族论之,长我一辈,呼为伯父。夫人乃先祖母岳氏之堂妹,称之为姨公。又以其子晋修为我受业生,积此数因,待我甚厚。然张天佐县长依之为左右手,红人也,难免骄宠跋扈,时为乡人所诟病。战时县有四科,财科养马八匹,备运钱钞,彼率领之,故有“马科长”之称。民政科长田应三自备一骡,以为代步,曰“骡子科长”。教育科长赵伯枢日奔波各乡镇间,原为徒步,后感不及,乃购一矮小毛驴,而曰“驴科长”。建设科长某年轻力壮,军书傍午,无何建设,一杖在手,优哉游哉,曰“棍子科长”,实艰苦抗战中之佳话也。抗战初兴,军事第一,除军人外,均无眷补。我以一介教育人员,申请眷属津贴,实无前例。盖我故居县城,早陷敌手。元配阎爱梅女士不甘敌伪迫害,久欲随我参加抗战,以广见闻。无奈五元薪水,不可活命。慷慨陈词,上书县长,批交财科酌办。开近千教界同仁获取此项福利之始。此实张、赵二公宅心仁爱之广被也。
  四、赵光岳字酣吾,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毕业,我县新派人物,讲洋话(事实即为国语,凡非土音,乡老即视为洋话)留洋头,穿洋服,骄傲自大,卑视一切。初任昌乐县最高学府之高等小学堂校长,未能“在乡随俗”,学潮频起,终被逐之而去,此民十四年事也。民十六,二次为校长,我已初小毕业,升入该校,较前稍敛,仍难为贤者所正视。前言之泰安党务训练班,考而未取,铩羽归来,情绪有异。其母寡居独子,爱之切,勿庸讳言。一日,自乡下进城诣之,呼其乳名,何亲切之至!竟触其怒,隐知母意,欲索生活费用,乃以小铜元一吊,掷之于地,散落数丈之外。老母发白如霜,耻其不孝,扬长而去,永不返顾。对母不孝,对妻不贞,无端将元配休之,纳名女人某,艳丽绝世,但为乡党所不齿。因其交游广泛,后任牟平县中校长,再任靑岛市首屈一指之北平路小学校长。抗战开始,重返昌乐,任县党部书记长。其年已长,一改往昔,党工颇着效绩。三十年,调重庆中训团受训。胜利后,发表为掖县县长。
  天下事,诚然无独有偶。我县有徐子谦者,埠南庄人,留学日本,曾任职韩复榘之财政厅。敌伪时代失节而为掖县伪县长,赵接徐任,一真一伪,同籍昌乐。估其年龄,可能为昌乐高等小学同学。一校之生,忠奸分明,世事难测也。又昌乐伪县长先为堂兄身修之三舅父,东北失意军人王瑞周,继为我中学第二外国语日文教员徐东。铁中老师陈盛甫,抗战期中,出任沂水县长,一校之师,又乃正邪有别。事之善恶,人之明暗,宜乎慎哉!
  以上四位县长均城东的八华里之商家庄人。该村位朱留店与昌乐之间,临胶济铁路之北侧,车上时可望见,因我居城,乡下不靖,从未躬至此村。中国村庄多以姓氏名之,但该村并无商姓,赵氏家族几占九九。另有赵仲明昆仲四人,皆大学毕业,服务于黄河水利局等。昌乐风水素薄,独厚此村。学者,吏者,多不胜举。晚近昌乐同乡官列县长者,尙有刘承基先生、赵子贞先生,南乡潘家槐林某召任云南某县县长,离家日久,知之者少。刘承基先生字绳武,昌乐东乡二十里朱留店人。为我民国十六年高等小学英文老师,出身一师或四师,已记忆不淸。北伐前,高级小学有英文课程二年。尙有经学一课,讲解四经四书,于梅桥先生任之。刘师对我青睐有加,因我英文为全班之冠,觉有厚望,督我特严,冀有所成。何知有负师恩,未如其愿也。嗣后各奔前程,不知其何去何从?三十二年,于昌乐、安邱、临朐三县交界之司马沟,遇于荒山郊野,数尺之外,直呼我名。别离一十七载,我已由儿童而青而壮矣!男大虽无十八之变,终已成熟长大,面目全非,足证其目力之强,记忆之深也。是时,彼为中央派至山东之党务督导员,甫由重庆莅临鲁境。旋即出任长山县长,同学张巨忠充其警察局长。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