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乘 前言 卷一
于钦和他的齐乘
于钦( 1283-1333 ),字思容,元代着名的历史 地理学家、文学家,以编着《齐乘》而留名青史。《齐乘》的留存,不仅为研究山东历史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山东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其编纂以“辞约而事核”而着称,在当时方志中亦极有特色。
于钦出身于益都郑墓的一个诗书世家。郑墓,即今郑母镇,位于青州市东南部,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汉代着名经学家郑玄曾葬于此,故称郑墓,宋代连中三元的王曾也出生此地。于钦出生在元朝忽必烈当政时期,此时,青州地区长达 50 余年的战乱已经结束,社会比较安定。于钦在较为和平的年代中长大。他天资聪颖,器资宏达,涉猎文史,博学多闻,以文雅之士闻名于当时,一些饱学之士皆“折节与交”,成为他的挚友。
于钦少年时期,曾游学于苏州、杭州等地。当时的集贤大学士郭公贯、浙江平章高公昉等都与其交往,非常佩服他的品行和才能。经郭公贯等推荐,于钦出任国子助教。延佑六年(1319年),被授予淮西廉访使者书吏。未数月,擢升为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照磨。其时,山东廉访司驻益都府,于钦回到家乡任职。“照磨”一官的职权主要是磨勘钱谷出纳之事,带有审计功能,还兼管案牍、刑狱等事。廉访司照磨的职级很低,是八品官,但其特点是“秩卑、员少、事繁、权重”,常常受上司的委托,处理一些重要问题。
于钦上任之初,适逢山东一带连年大灾荒,饥民遍地。他体恤民情,曾行至滨州、无棣二县,见百姓生计艰窘,嗷嗷待哺,遂下令开仓济民,按人口分发粮食,使百姓免遭饥寒和流离失所之苦。于钦还受命赈恤济南路6县和盐灶饥民,曾劝令富户出粮救灾,得罪了当地权要,以致被宪司以“出粟太多,赈济太广”的理由加以责备。当地饥民卖儿卖女的很多,于钦到处察访,尽力为他们赎回。有的同僚便攻击他是“违反常例,沽名钓誉”,可他置之不理,不为之所动。
泰定元年(1324 年),于钦调元中都御史宪台,任御史都事左司员外郎。当时,元朝政治腐败,奸党当权。于钦心忧社稷,多次上书朝廷,极力陈述政令统一的必要性,要求惩治那些违反法令政令的奸逆。他的言行触及了许多朝廷显官要臣的利益,好多朋友为他担心,但他仍然刚正不阿。他着意振肃风纪,据经守律,因而受到嫉恨者的谗言诬陷。
不久,在显贵的排挤下,于钦以兵部侍郎衔出任益都府田赋总管。元朝各路总管府下,设田赋提举司,掌管土地、户口、钱粮。这时,于钦对官场险恶已经十分厌倦,便利用在青州任职的机会,走遍山东大地,访问野老村叟,观察水流陂原,考证历代沿革,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精心编纂,写成了《齐乘》一书。
于钦不仅擅长编纂志书,而且善于写诗,但多散失。《益都先正诗丛钞》收录他的《博兴风景》《济南 作》《东方朔祠》三首。他居官京师之时, 曾题其斋曰“礨空”, 并作《礨空铭》以记之。至顺四年(1333 年),于钦卒于故乡,年仅50 岁。
于钦以诗文着称。但他认为,诗虽然可以陶冶性情,但真正能够“有关于当世,有益于后人”的事情,还是“着述以彰显,修志以传世”。他看到古代各地均有志书,唯有山东一带,因为连年兵患,古代志书荡然无存,非常痛心,便立志修撰一本青齐地域的志书。他说:“余生长于齐,齐之山川、分野、城 邑、地土之宜、人物之秀,不可不纂而记之。”
青州自古为三齐重镇、海岱名城,文化典籍丰富,也有修志传统。如西晋伏琛的《齐记》、南燕晏谟的《南燕录》、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宋朝张齐贤的《青淄齐郓濮等州山川道路形势图》、张朏的《齐记》、金代李余庆的《齐记补》等。但宋元代以前的着作多已散佚,仅留存《水经注》《齐乘》。而《水经注》是全国范围内的水系专着,述及古代青州范围内的方志仅有《齐乘》。
《齐乘》共有 6 卷,近10 万字。分为八类,即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沿革”类,记述青州地区的历史沿革。“分野”类,从传统的星象学说标明青州及所属郡州的地理位置。“山川”类,记述了青齐地域的主要山丘、河流。“郡邑”类,记述了益都、济南、盘阳三路府城以及所属各个州县的位置、规模、沿革等珍贵资料。还记述东平、东昌、河间三路部分州县的情况。“古迹”类和“亭馆 ”类,记述三齐地域内的古城郭、古亭馆、古寺院、古墓冢等。“风土 ”类,记述了青州地区风土人情的演化发展。“人物 ”类,共记述了自姜太公以下至元代260 多位历史人物,评述品性功过。《齐乘》的记载范围极其广泛,从历史地理、宗教史、人物传记、风俗史等众多方面为研究宋元青齐大地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齐乘》汇集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齐乘》对于齐地的沿革、分野、山川形势、亭馆、郡邑、城郭、邱陇等都详加记述。相对于正史中的地理志,《齐乘》所记更为详尽,大到全境分野、沿革,小到诸山诸水,如今青州市境内的云门山、仰天山、尧山、逄山、香山、稷山,巨洋水(弥河)、南阳水、北阳水、女水、康浪河等,都一一提及,为研究古代青州地理提供了便捷的史料。在“沿革”类中,记青齐有史以来的沿革,从大禹划分九州写起,“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有季则,商有逄公伯陵、蒲姑”,姜太公封齐,田氏代齐,汉设青州刺史部,一直到元代“济南、益都立二帅府,益都仍行省事 ”,脉络清晰,史实准确,是考证青州沿革的基本依据。在“郡邑”类中 ,记述了青齐大地城镇的发展变化。如对益都府城,书中说:“府城五门,周二十里,俗称南阳城。北城为东阳城,东西长而南北狭。两城相对,抱洋如偃月,因洋以为隍,因崖以为壁。”(文中的“洋”指南阳河)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青州城。
《齐乘》中的宗教史资料尤为详备。在“亭馆 ”类中,记载了许多寺院的位置、名称、演变,有佛寺、道院等,既记载了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发展,又有外传宗教佛教等。如记载青州古代的龙兴寺,“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为淘米涧”。首先,辨明龙兴寺最早不是传言的孟尝君招待宾客处,“饭客鼓架”也不是孟尝君招待食客的遗物;而是南朝萧齐青州刺史刘善明的旧宅,刘善明曾在此建立粥棚,赈济饥民。接着,又详细叙述了龙兴寺的演变:“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元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自从龙兴寺窖藏佛像出土后,研究该寺也成为热点,《齐乘》为这种研究乃至龙兴寺的复建提供了基础资料。再如道教名观玉清宫,《齐乘》记载:“潍州城北,邱长春弟子尹清和建。长春在漠北还,书诫清和曰:‘勿化小末人出家。’盖道非薄质可受,亦名言也,书有石刻存焉。”此段既记玉清宫位置、沿革,又记元初全真道教的盛行,长春子邱处机西行,以及玉清宫诫言等,几句话简洁地将一切叙述完备。
记载人物传记资料,《齐乘》独具特色。青州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有名臣骁将、博学鸿儒、诗人画家、能工巧匠等各种人物。而正史列传所载人物大多勋官显世、名门烈女等,《齐乘》不受限制,记录人物范围甚广,并且在记述中据实以录。如对在陈桥兵变中被杀的韩通,正史中将其视为叛逆,而于钦则提供了另一种见解,“表韩通于忠义传,冠以宋初褒赠之典,新旧史皆所不及。文正尝言,曾平生之志不在温饱。皞器识若此,可谓难只难弟矣。”在此将韩通列入正义门中。又如对于辛弃疾,抛开世人重他为词人的偏见,揭示了他 的另一光辉形象——爱国将领。辛弃疾,“况其忠英之气,见于辞翰者不一,……中原又止以词人目之,为可惜也,故识之。”同时,撰书时,于钦巧妙地把自己的经历、诗文也融进去,使内容丰富多彩。在《元史》中于钦无传,事迹很少见于记载,这可为一种补充。如卷六,记述了他自己的恤灾经历:延佑六年(1319年),山东发生饥灾,以致父子相食,“钦衔命赈恤济南六县及盐灶饥民,尝以劝率富民出粟太多,赈济太广,见责于宪府。时官僚有幸此凶岁捐斗升以鬻子者,赎还之,乃怒曰:是违例,徼誉也。”表现出于钦是一个爱民的好官,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齐乘》对青州民间风俗的考证,也为人所称道。“风土”类记载了青州古代的风俗演变史:“自秦汉以后,千八百年总天下五变愈下,盖自汉于西晋一变,五胡南北至陈隋一变。安史灭君臣之义未尽,至五代则几矣。五胡南北华统未断,适金宋则绝矣。”宋元以前,“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其归于俭约则颇变旧风。东莱人尤朴鲁,故特少文艺。至宋代,风土门转引《王曾沂公言行录》,“沂公青州人,宋真宗问曰:‘卿乡里谚云:‘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 ’,何也?’曾对曰:‘井深槐树粗,土厚水也,街阔人义疏,家给人足也。’”至于元代,于钦总结为“不惟乡义疏薄,骨肉之恩亦亏丧矣”。于钦大量引用《汉书·地理志》《隋志》《洛阳伽蓝记》《王曾沂公言行录》关于青州风情民俗之后,皆有评述的按语,以对元代青州的风俗加以比较,对蒙元统治下风俗的硗薄,表示出深深的痛惜。
《齐乘》不仅对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古代方志学作出了独特贡献。全书内容井然有序。该书在体例上有所创新,每编写有序言,阐明编写的的宗旨、方法。如“古迹”类中,在卷首提出分为城郭、亭馆、邱垄、志闻四部分条的方法。又如“山川”小序 :“ 取法于经,则沂山见《周礼》,为青州之镇,故冠诸山。潍、淄二水,青之大川,故为众水之长。次则经传、图志所载,与夫古志或遗而高大可称者,皆在所书,其余则略。”即编写山川,首先写名山大川,再次收录历代史籍记载“高大可称者”。“取法于经”即写法效《山海经》,故而《四库全书》称其“最有古法 ”。
于钦写作《齐乘》时,命笔很晚,到临终方撰成。对这部着作,于钦十分珍视,病逝时,“其家萧然,独遗是书于其子 ”。并嘱托自己的儿子于潜,要想方设法把此书刊印流传。于潜为《齐乘》写的跋后中说 :“ (父于钦) 嘱潜曰:‘吾或身先朝露,汝其刻之。’先人既卒,常切切在念。第以选调南台,又入西广,匆匆未遑遂志。兹幸官居两浙,始克撙节,奉禀命工镂版,以广其传,以光先德。”
于潜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时,为两浙都转盐运司副使,初次刻印《齐乘》,并附其所作《释音》一卷,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使苏天爵为之作序。该版本被收入清康熙《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在书首《提要》中指出:“是书专记三齐舆地, …… 援据经史,考证见闻,较他志之但采舆图,凭空言以论断者,所得究多,故向来推为善本。”评价说:“叙述简核而淹贯,在元代地理志之中,最有古法。”
因为于钦是青州人,《齐乘》 在青州一带倍受重视,官民传抄甚广。明嘉靖四十三年( 1564 年 ) ,时任青州知府的杜思又加以重刻,但流传不多。清乾 隆四十六年(1781年) ,时任青州知府的胡德琳再次刊印,并让时任益都知县的周嘉猷为之做《考证》6 卷, 附于《齐乘》各卷之后。这次刊印,还邀请了当时青州的知名文人葛昊、李文涛、段松苓、杨峒一并参加校勘,所以这个本子水平较高,资料最全。
周嘉猷的《考证》对于《齐乘》 具有重要意义。 周嘉猷,字辰告,号两塍,浙江钱塘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选授知县,分发山东,任职益都知县 10 年,积劳卒于任上。他“仕优而不废学”,时常与青州名士李文藻、杨峒等诗文酬答,研讨历史。曾编撰 《南北史表》5 卷、《南北史捃华》8 卷。他编撰的《齐乘考证》 考核严谨。引用史书,说明本源,如有不同,注其所据,前志有误,各作专文加以订正,使内容记载更准确,提高了该书的史料价值。如卷一 ,关于仰天山的考证,“崇宁五年封济侯。按:山川禅祠、封号鲜有用一字者,据《临朐县志》作丰济侯。”由此不仅作了考证,且提供了一个历史常识,即古代帝王封山川禅词、封号必定多于一字,否则就可能有错讹。关于大清河的记述及考证,《齐乘》认为“古济,今汶”,以大清为古济水,而以小清为刘豫所导,后人皆沿其说。《考证》加以辨析,认为“《齐乘》以大清为古济水,而以小清为刘豫所导,后人皆沿其说,其实非也。”他以《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诸书考之,济水最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此处考证援用众多史书,以证其言。
——整理自 青州古籍文献编委会 青州古籍文献05 于钦《齐乘》序言(2008年10月)
整理说明
《齐乘》的命名,取义于《孟子 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乘”即是史书的方俗异语。《齐乘》记载的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除了鲁西南一带无所论述之外,其他所有地区都已囊括了进去。为山东现存最早的省志。
作者于钦(1283-1333),字思容,山东益都人氏,以个人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从事比较系统的整理山东史志,书成之后也不及作最后的审订,便过早的去世了。
《齐乘》的版本,先有于钦子于潜元至正十一年刻本,后有明嘉靖杜思刻本。至清代前期,刻本存世已极少,不为读书人所易见。乾隆四十五年,《齐乘》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本因当时政治的缘故,对原书多有篡改,且藏之秘府,难为世见。几乎与此同时,登州府知府胡德琳为重刻。胡本印制精良,讹误较少,最为流行,更为可贵的是,胡本于每卷末附了一个考证,(委托时任益都知县的周嘉猷做的考证。)订正了原书的一些讹误。
《齐乘校释》所用底本,是山东省博物馆藏乾隆四十六年胡德琳刻本,书中简称“省馆本”。
本书,作者生前似乎未曾示人,所以柳贯在为他写墓志铭的时候不曾提到。书稿存于其子于潜处,至正十一年(1351)即于钦身后十八年才印行于世,于潜写了一篇跋语,胡刻本称之为《后序》,附于书后,论述于钦着述经过及其宗旨所在,是一篇重要的介绍文章。于潜于跋语之外,只写了一份《释音》,罗列了250个字词的音读,而且不无错误。不过为了保持乾隆刻本的全貌,现在仍依原样附入。
——整理自中华书局《齐乘校释 整理说明》2012年4月
插1:元代齐地政区图 自中华书局《齐乘校释》
插2:《齐乘》所载古城分布图 自中华书局《齐乘校释》
整理内容及字体区分:
1、原《齐乘》内容采用三号黑体字;标题采用二号黑体字。
2、《齐乘》原书内的小字注,采用蓝色四号斜体字。
3、注解主要整理自中华书局《齐乘校释》2012年4月版,校释人:刘敦愿、宋百川、刘伯勤。大段原文采用的,往往注明出自中华书局《齐乘校释》第几页。其余注解,如周嘉猷的考证、其他书籍、网络资料等,若经采用,尽量会注明出处。
齐乘 卷一
沿革
《帝喾》:九州之制,青州,初履海岱。《禹贡 ·九州》曰:海岱惟有青州。谓东北跨海,西南距岱,少阳之方东方,其色为青,故以名也。舜肇十二州,详《尚书 舜典》“肇十有二州”句下孔安国传:“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肇音兆,十有二州谓: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并、幽、营也。”以青越海,析辽东为营。商制九有,商仍分九州。以青为徐。《周官 ·职方》以徐为青。其东北为幽州,齐则囊括青州,襟带徐、兖、幽、营,非所兼也。
古之国于此者: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有季萴cè,商有逄公柏陵、薄姑氏,皆为诸侯。
周武王克商,封太公吕尚于齐,未得薄姑之地。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益封太公,遂有全齐。《汉志》 曰: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盖临淄有天齐渊,以此建国命名耳。
管仲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 ‘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封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穆陵,即大岘山。或以为泰山南、龟山北之穆陵山,非也。或又以为光州固始县南之穆陵关,不应如是之远。《元和志》云: 齐、陈二境置此关,以为防禁。隋平陈,始废。然则南北朝之关塞耳, 以为古齐履,可乎?
苏秦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里。”此其疆域也。
太公后二十九世,强臣田和篡齐自立,五世,为秦所灭。据《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七世,为秦所灭:太公田和、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强、湣王地、襄王法章、齐王建。
始皇郡县天下,始置齐郡,又析置琅邪。沂、密。
琅琊相当于元代沂州、密州之地。
秦亡,齐分为三:齐王田都据临淄,济北王田安据博阳, 胶东王田巿fú据即墨,故号三齐。
刘贡父云:益都为天齐,济南为中齐,沂海为南齐,非是。
刘贡父(1023-1089):名攽bān,一作赣父,号公非。协助司马光参与了《资治通鉴》的编纂。
《资治通鉴 汉高帝元年》:“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巿于胶东,而以田都为齐王,大怒。五月,荣发兵距击田都,都亡走楚。荣留齐王巿,不令之胶东。巿畏项羽,窃亡之国。荣怒,六月,追击杀巿于即墨,自立为齐王。是时,彭越在巨野,有众万余人,无所属。荣与越将军印,使击济北。秋,七月,越击杀济北王安。荣遂并王三齐之地”。
胡三省注曰:“三齐,谓齐及济北、胶东也。”于氏此谓刘云“益都为‘天齐’,济南为‘中齐’,沂海为‘南齐’”,未详所出。——中华书局《齐乘校释》P9。
汉高初,假韩信,继封子肥为齐王,有齐七十余城。后置青州刺史部,分全国疆域为十三部,部置刺史,自汉武帝始。见《汉书 地理志上》。领齐郡、北海、千乘、济南、平原、东莱、胶东、高密、淄川,郡国凡九,而不常所理治。琅邪、东海,则为徐州之郡。辽东边郡,尝来属焉。
光武十三年, 以辽东属青州;二十四年,还属幽州。
此事《续汉书 郡国志》不载,语出《周礼 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句下贾公彦疏。
三国时,齐为魏有。
晋置青州刺史,领齐国、济南、乐安、城阳、东莱五郡,而理临淄。琅邪、东莞,亦为徐郡。
永嘉之乱,青及徐州之半,陷于刘曜、石勒。厥后,慕容燕、苻秦,迭据其地。秦败,苻朗以青州降晋,改置幽州, 以辟闾浑为刺史,镇广固。隆安四年,为慕容德所陷。德称南燕,定都广固,二世,为刘裕所灭。西济、东海,复为晋土,而祚移于刘氏矣。刘宋置青、冀二州,青理临淄,冀理历城。至明帝时,二州及琅邪之地,并没于元魏。魏置青、 齐、胶、光、北徐州。宇文周置齐郡、乐安、北海郡。
隋开皇初,郡废,复为州;大业初,州废,复为北海、高密、齐郡、琅邪、东莱五郡。
唐武德初,郡废,为青、齐、淄、潍、牟、密、登、莱、沂等州;青、齐置二总管府。后罢总管为都督府。贞观初, 罢都督。天宝初,复为北海、高密、济南、淄川、东牟、东莱、琅邪郡,属河南道,青州又升平卢节度。
石晋,青州仍为平卢节度,齐、密二州则为防御。
宋置青、密、齐、沂、登、莱、潍、淄八州,属京东东路,升青州为镇海军、密州安化军、齐州兴德军。元佑三年,安化改临海军。政和元年,镇海军复为齐郡;六年,以齐州为英宗赐履之地,升为济南府。建炎元年,京东路青州为帅府,济南为要郡,登、莱、沂、密为次要郡。
从李纲所请,京辅之外建十六帅府。时天下之势已去,干宝所谓 “非命世雄才,不能复取”。纲策虽善,岂高宗能办哉?
金人初入中原,诡立宋济南知府刘豫为齐帝,兼八州之地。八年,废之,置益都、济南二府,立山东东路统军司于益都,辖十三州焉。潍、淄、密、莒、宁海、登、莱、沂、海、滨、棣、清、沧。
国初,以济南、益都立二帅府,益都仍行省事,后并废,置益都、济南、般阳三路总管府,割德州、宁海为隶省之州,四分齐境,立宣慰司于益都以镇之,廉访司于济南以按治之,属山东东西道,皆古全齐之地也。其详,则各随郡县以载焉。其旧属齐邑,今割入他郡者,亦别附见云。
分野
《地志》曰:虚、危为齐分,分星曰玄枵,玄枵是黄帝嫡长子,也写作玄嚣,被分封在齐国、青州一带。 奎、娄、胃则为鲁分,分星为降娄。宫曰宝缾,即宝瓶。宝瓶宫,黄道十二宫的第十一宫。黄经330°-360°,原居宝瓶座,故名。时曰子,州曰青。魏陈卓分郡国所入宿度:“齐国入虚六度,北海入虚九度,济南入危一度,乐安入危四度,东莱入危九度,平原入危十一度,淄川入危十四度。”鲁分徐州属齐者:“东海入奎一度,琅邪入奎六度,高密入娄一度,城阳入娄九度,胶东入胃一度。语出《晋书 天文志上》“十二次度数”。
又,唐一行《山河两界图》曰:河为北河,江为南河。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终始,而分野可知矣。
将银河图倒转过来,虚、危(齐分野)北正好是银河,相当于黄河,南为泰(岱)山;邹、鲁的分野(奎、娄、胃)正好在黄河拐弯处,或理解为江水支流朝北播洒。示意图如下:
插:齐、鲁、黄河模拟银河分野示意图
《春秋运斗枢》曰:虚、危之精,流为青州,分为齐国,立为莱山。其川淮、泗,其浸沂、沭,音述,又作术。其利蒲、鱼。兖之浸曰卢、维;幽之浸曰菑、溡。薮曰貕xī养。古泽薮名,在今山东莱阳市东,后湮废。
注:虚、危。
在秋天的天空中,会看到虚2星、危3星组成的一个大大的五边形。它们占据着秋天的夜空,那片星空除了它们,没有什么亮星,显得有些寂寥。
虚宿在远古时已相当着名,《尚书 尧典》中记载的四仲中星里就有虚宿,“霄中星虚,以殷仲秋”说的是,在秋分前后的傍晚,虚宿会出现在南方中天。利用这个星宿能辨别秋季的到来。由于岁差,《吕氏春秋 仲秋纪第八》记载,黄昏时南方中天出现的星星已经是牵牛星了!而虚宿黄昏中天的星象,已经推迟至每年公历的11月了。
虚宿又名北陆、玄枵、颛顼之虚等,是北方七宿的第四宿,排位在正中,又是四仲中星之一,因此虚宿称得上是北方七宿的主星。这一点在虚宿的几个别名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如北陆,本意为北方之地,用北陆来指代虚宿,说明其在北方七宿中的重要性。玄枵是黄帝嫡长子,也写作玄嚣,被分封在齐国、青州一带,正是虚宿的分野。玄枵一词在天文上还有另一个重要含义,它是十二次之一,对应于女、虚、危三宿,玄枵被用来特指虚宿,也印证了虚宿的重要。颛顼之虚意为颛顼故地,颛顼是五帝之一,后世五行家称它“以水德王”,与北方相配,这里虚宿再一次担当起北方的代表。
北方七宿为玄武,玄武为龟蛇的形象。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一幅西汉墓葬星图,在这幅图中,虚宿与危宿被连在了一起,组成一个五边形,并且在五边形中央画了一条黑色的小蛇。这里没有出现龟,但虚、危形成的五边形,已经将一个龟的形象逼真地还原了,再加上一条蛇,北方玄武之象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原来虚、危二宿作为北方七宿的主宿,实际就代表了玄武,或者至少是龟的形象。
——选自 人民邮电出版社 《星空帝国 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山川
《禹贡》:青州曰:嵎夷既略,堣yú夷:居东方海堣的夷民。略:封略,即划定疆界。潍、淄其道。徐州曰:淮、沂其乂,蒙、羽其艺,二山可以种植。峄阳孤桐,峄山之阳特产梧桐(可以做琴)。皆今齐境山川也。取法于经,则沂山见《周礼》,为青州之镇,故冠诸山。潍、淄二水,青之大川,故为众水之长。次则经传、图志所载,与夫古志或遗而高大可称者,皆在所书,其余则略。祠宇、古迹之类,因山川而互见者,不复重出云。
●益都山 益都,今山东青州市。
沂山
插:沂山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45
○ 临胊县南百里。《周礼 ·职方氏》:“青州,其山镇曰沂山”,注曰,沂水所出,乃取名也。《汉志》:朱虚县“东泰山,汶水所出。”郦道元《水经》曰:大弁山与东泰山连麓,沭水出焉。以二水证之,即公玉带公玉带,济南人。公玉,姓;带,名。玉一音肃,见《史记·武帝纪注》请汉武所封之东泰山也。实际为公玊sù带,向汉武帝上黄帝时明堂图被采纳。然《汉志》谓 “卑小,不称其声”者,见《汉书 郊祀志下》。原文作:“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盖沂山远望之,则高压群山,缘坡麓曼延八、九、十里,以渐而升,逮至其颠,则失其峻极耳。又,左思《齐都赋》云:“神岳造天,惟此山可以当之”,疑亦因东秦山而得岳名。
山顶有二冢,相传周穆王葬宫嫔于此,故大岘关因号穆 陵云。按,周初封太公已有“南至穆陵”之履,岂由穆妃而得 名乎?盖二冢不知谁氏之葬,反因穆陵而附会也。
山半有东镇东安王庙、即沂山山神庙。东镇沂山,传说自黄帝登、封东泰山,后世屡屡加封,至宋真宗诏封为“东安王”。石刻神像。俗传赵太祖赵匡胤微时,阋xì争斗韩通于此,弃衣而石,翁媪收之,神像犹作臂衣之形,故又云翁婆庙。本即沂山之神,历代封祀有典,碑志具存,而俚俗诞妄如此,不经甚矣。
插4:五岳五镇图 东岳泰山,东镇沂山
插:沂山东镇庙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45
大岘xiàn山
插:大岘山风光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48
○ 即穆陵关也。沂山东南曰大弁山。即太平山。大弁,今人讹作大屏,字相类而误。唐沈亚之《沂水杂记》又讹作太平山,因顶平八、九、十里故云。当从《水经》作大弁者是。大弁东南即大岘也,其山峻狭,岘:小而高的山岭。仅容一轨,故为齐南天险。刘裕伐南燕,兵过大岘,指天而喜曰:“虏已入吾掌中!”即此山也。因正如刘裕所料,南燕主慕容超未据守天险穆陵关。山北数里,有裕祭天五坛。
注:穆陵关
穆陵关位于中国五镇之首的沂山东南部,地处临沂市沂水县与潍坊市临朐县交界的大岘山口。这里正当鲁中南北分水岭,齐长城中段,群山拱卫,地势险狭,关口居高临下,雄视八方,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周朝时为齐国的南大门,号称“齐南天险”。今为沂水县、临沂市的北大门。
插:穆陵关图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2
穆陵关是千里齐长城上最古老、最宏大、最重要、最着名的雄关要隘,在中国着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辽阔的西周版图中,除标注诸侯国名和河流外,唯一标注的关口,就是穆陵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
插:穆陵关门额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6
穆陵关的历史渊源极深,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商王武乙占卜到东方“穆”地田猎吉凶如何的记载。
插:穆陵停雪被称为古沂山八景之一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52
“穆陵”也称为大岘山,本是一座东西横亘的山脉。关于“穆陵”一名的由来,传说周穆王(周朝第五代国君姬满?-前921)东巡,驻跸于此。穆王爱妃盛姬患病而逝,葬在山上,遂将此山称为“穆陵”。今穆陵关东侧有“梳妆楼”遗址,传为穆王、盛姬巡游时所留,一说梳妆楼为齐宣王修筑长城时偕嫔妃南巡住所。
插:穆棱关梳妆楼遗址、复原图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棱关史话》P3
元朝于钦修编的地方志《齐乘》载:“(沂山)山顶有二冢,相传周穆王葬宫嫔于此,故大岘关因号穆陵云。按,周初封太公已有“南至穆陵”之履,岂由穆妃而得名乎?盖二冢不知谁氏之葬,反因穆陵而附会也。”由于此地处于东夷地界,东夷共分九夷,其中大者有莱夷、淮夷、牟夷,在牟夷之中还有莒夷、东牟之分。沂山区域为牟夷生息之地,故称牟陵(陵为山陵之意),后或演化为穆陵。
有专家考证,最初的齐长城就是以穆陵关为中心,西到沂山泰礴顶,东到莒县、沂水、诸城三县交界的光光山,总长约50公里。再往西以山险代城,往东就是莒国地盘了。
穆陵关是齐国南境的险关要隘,地处南北峡谷之中,两侧山岭高耸,其“山形峻峡,仅容一轨”(明嘉靖《青州府志 山川》)。关南2公里小岘山海拔487米,突兀而立,为穆陵关前方的天然屏障。关东北5公里为海拔500多米的太平山。太平山,古称大弁山,东西横亘,顶平如砥,横绵10数里,为穆陵关后方的天然屏障。也是历代齐王巡狩驻跸之处。其上又筑长城,烽燧相连,为第二道防线,称为“大关”。穆陵关不愧是千里齐长城上最大最险的关隘。
插:穆陵古道及车辙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8
插:穆陵关历代防守布置情况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7
插:太平山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47
早在商周时期,华夏大地分为九州,穆陵关以北是青州和冀州,以南是徐州和扬州。据关顶村87岁老人刘顺贤介绍,古道经过穆陵关有两条:一条是沿关南石砬村西,穆陵河东岸,溯河而上,经关顶村南北街,过关楼向北;另一条是沿石砬村东岭向北,在关顶村东岭过齐长城,然后下坡向北。但最早的古道是过关楼的那一条,也是唯一的一条古道。关顶村东的一条是在齐长城防御作用渐失之后,因关楼前后太陡道路难行而另辟形成的一条通道。
先有穆陵关,后有齐长城。穆陵关及其附近长城始建于西周时期,其他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据临朐县齐长城专家刘镇宗、王新生等考察,齐国为加强南大门穆陵关的防御,以泰礴顶为中心,拱围穆陵关修筑了五条长城复线,分别是穆陵关长城主线、太平山复线、铜陵关复线、蒋峪复习线和洪山复线。
插:穆陵关5条齐长城复线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12
据说,穆陵关还是管仲拦截公子小白并箭射小白的地方。
插:管仲拦截小白路线图 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P16
穆陵关前15公里有一个村叫孟母村,相传为孟子葬母之地。孟母村处于莒国通往齐国的古道边,背依长虹岭,前绕沭河,风水极佳。孟母村南6公里有一个村子叫南仉zhǎng林村,传说孟母仉氏就初生在这里,仉氏长大后嫁给了在郓邑(东郓)做官的孟激(孟子父亲)。
郓邑(东郓)在今沂水县高桥镇徐家荣仁村一带,该村距离南仉林村仅3公里左右,孟激与仉氏在这里结婚,生下孟子。
郓邑(东郓)向来是鲁、莒争夺的城邑,鲁定公14年(前496)“田常割齐”,郓又被齐国占去,鲁定公15年(前495)“齐人俫归郓、讙、龟阴之田”,郓重新归属鲁国。莒国在前431年被楚灭亡,孟激在世时早已不存在莒国名号了。所以孟激做的是鲁国的官,而不是莒国的官。
插:曾经的齐、鲁、莒国界图 21年7月摄于莒县博物馆
孟子4岁时孟激去世,孟母仉氏独自带着孟子艰难生活。其中,“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均发生在这里。孟子22岁时赴鲁国游学,跟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终成一代大儒,被尊为“亚圣”。
孟子学成之后,在他43岁那年,出仕齐国,在稷下学宫讲学,孟母随孟子在齐国居住。去世后就葬在了孟母村,此地位于长虹岭前怀,南北走向的沭河因受南面山势阻隔,折向东流,风水极佳!邹县马鞍山下的孟母墓,只是其衣冠冢。
插:孟母村所在处为沭河折弯处 自百度地图
——整理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
仰天山
○ 临胊南七十里,有黑龙洞,县邑祷雨辄应。宋碑云:元符三年,勅额 “灵泽庙”,崇宁五年,封 “丰济侯”。
逄páng山
○ 临胊西十里。按《路史》:逄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出,始封于逄,在开封逄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逄公, 山因名焉。有逄公祠。
《路史 国名纪甲》“黄帝后姜姓国”“逄国”下原文作:“伯爵。伯陵之国,黄帝所封。夏有逄蒙。《穆天子传》:逄公,其后也。地今开封逄池,一曰逄泽。”
《汉志》指《汉书 郊祀志下》云:祠逄山石社、石鼓于临胊。山旧有石鼓,或击而有声则齐乱,今不存矣。其山四面斗绝,惟一径可登,且有泉。金末,避兵于此者多获免。
灵山
○ 临胊东北廿里。《晏子春秋》云,齐大旱。景公曰:卜祟在高山广泽,寡人欲祀灵山,可乎?”晏子曰:“灵山以石为身,草木为毛发。天久不雨,发将焦枯,身将爇,ruò,烧。独不欲雨乎?祀之何益?”盖此山也。
凡山
○ 临胊东北三十里。《大纪》南宋胡宏撰《皇天大纪》,共80卷云:轩辕践位,天下有不道者,从而征之,凡五十三征,而奄有中区。东至于海,登凡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竹书》云:尧放丹朱于丹水。朱虚县有丹山,一名凡山,黄帝所禅,又名尧山,下带长阪,曰“破车岘”,东、西二丹水出焉。此山西接灵山,东连方山,遥见穹崇,近则卑小,岂上古之时,为濒海之山,后渐去海远耳?俗名几山,盖“凡”字讹也。
本条“凡山”,《四库全书》本皆作“丸山”。《皇天大纪》作“九山”。
云门山
○ 府城南五里。上方佛寺号大云。顶有通穴如门,可容百余人,远望如悬镜。泉极甘冽。崖壁上衔蚌壳结石,相传海田所变,如沈存中《笔谈》载“太行山崖螺蚌石子横亘如带”之类,齐地尤多。又有碎石子或间瓦砾,凝结作石,殆不可晓。盖蚌石杂沙土凝者,水所渍也,石子自凝成石者,气所化也,岂天地之终,万物皆碎为尘,及其开辟,渐复凝聚,元气,渣滓中融化未尽者,犹有其质邪?以理逆之,无足怪者。
云门之东曰劈山,山峰分裂如劈,古名劈头山。西则驼山。三山联翠,障城如画。
宋熙宁间,知青州卢士宗《山路记》云:营丘,东秦称齐地旧服,旧有的属地。周环众山,云门为之冠。然此山实不闻于天下。其磨崖题刻有:宋庆历八年富文忠公题名七人;熙宁二年欧阳文忠公六人;四年赵清献公二人、吴文肃公奎十一人;政和五年安抚使梁子美十七人;金泰和间,亦有益都少尹夹谷璋十一人。然则,云门绝景,前贤题品,尚矣。图经散逸之后,乃不得与龙山、虎丘角雄天下,为可惜也。故特表而出之云。
尧山
○ 《三齐略》云:在广固城西十里。杨批本作七里。尧巡狩所登,遂以为名。山顶有祠,祠边有柏树,枯而复生,不知年代。此山正临广固废城才二三里,去今府城乃十里耳。杨批本作七里。唐开元三年,《青州刺史王昕碑》亦云:尧山者, 《齐记》谓尧巡狩所登。大历八年,《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碑》云:魏神龟三年,青州牧臣沐载建祠,及《李乾晖碑阴疏》,栋宇甚盛,今皆不存。中统初,益都同知刘仁杰始立庙,设像纪石。又有宋熙宁小碣,凡五碑。余按,尧狩此山,殊不经见。府东,角崩山与方山相连,伏琛《齐记》亦名尧山,水名尧水,地名尧沟,以尧名者不一。郑康成云: 尧游城阳而死,葬焉。《大纪》云:尧葬城阳,丘垄小,葬具微。前《志》谓,济阴城阳有尧冢,《汉书 地理志上》“济阴郡”“成阳县”下曰:“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然齐有丹山,朱虚,丹朱所封。而齐之城阳比济阴尤显,岂尧老而游者,齐莒之城阳欤?邱垄微小不存,而山川犹表其称欤?
尧王墓,即帝尧陵,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城南富春乡谷林寺。《水经注》云“成阳(今菏泽东北成阳故城)西二里有尧陵”。
【山其】山
○ 府城东五十里。《水经》云:康浪水出【山其】山。尧水径【山其】山东。山在剧县西南,无事树木,圆峭孤特。左思《赋》“【山其】镇其左”,是也。见《水经注 巨洋水》。按,齐城山势,俱带西南,东郊平原百余里。有香山者,童然孤峙。康浪发其南,尧水迳其东,即【山其】山也。《元和志》作箕山。误。《元和志》无箕山,《寰宇记》作箕山。周嘉猷考证已辨。纪侯冢在山阴。《宋书》云:焦恭祭冢,得玉硙wèi磨焉。别见 “巨洋水 ”条下。山西南十里,有龙女泉。辛酉夏旱,钦祷此泉,投文水中,即日雨沾足。zhān,同沾:雨水浸润。明年复祷,亦如之。尝率村甿méng,欲碑其事,甿诺而不集。因附此,以垂不朽云。
牛山
○ 临淄南十里。《孟子 告子上》曰:“牛山之木尝美矣。”齐景公登牛山,北顾其国而流涕,为晏子所笑,即此山也。又, 白渊之《齐道记》曰:黄丘北十里,有鸑鷟岘,yuè zhuó,鸑鷟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五凤之一,身为黑色或紫色,鸑鷟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品质。在《小学绀珠》中指一种水鸟,似凫而大赤目。鸑鷟是五凤之一。《小学绀珠》卷十,五凤谓:“五色为赤者凤、黄者鵷鶵yuān chú、青者鸾、紫为鸑鷟,白名鸿鹄。”陕西的凤县就是由于其境内的鸑鷟山而得名,并且以凤为城标。下带长涧,东北流经牛山,山去此水八十余里,号曰牛头水,是齐景公所登而叹处,盖言为山、浊水耳。
峱山
○ 临淄南十五里。《诗经 齐风 还》曰:“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即此山也。《汉书 地理志下》作“嶩náo”。颜师古注:亦作“巙kuí”,与“峱”通。
注:峱náo山,位于齐都临淄南15里,属于潍坊青州西部的邵庄镇,只有216米高,却闻名青史。
峱山的来历奇特。这里有一段“齐王猎峱”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现了一种形状奇怪的野兽,相貌狰狞,十分凶残,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来偷吃猪羊,糟践庄稼,闹的百姓不得安宁,他们上书请官府来打。在京城临淄的齐王知道后,便带上兵将亲自来剿杀怪兽。齐王在山顶上指挥,天黑前叫人埋伏在庄稼地里,约好发现怪兽点火为号,一齐出动,将怪兽一网打尽。天交三更时分,那群怪兽不知有埋伏,又出来祸害百姓。兵将们从四面包围过来,远的用箭射,近的用刀砍,杀了半天,怪兽都被消灭了。天明后,发现稷山的南边和北边各多了一座山,显然是怪兽的尸骨所变。北边的一座像是牛的形状,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牛山”。稷山东边齐王指挥猎峱的那座山,后来人们就叫它“行围山”,南边的那座山和怪兽的形状差不多,马不像马,牛不像牛,虎不像虎,猴不像猴,样子很不好看。文人们便用一个犬,一个丑,一个山,造了这个“峱”字,从此,那座山就叫了峱山。
在《诗经·齐风》里有一首民歌《还》,就是一首关于峱山的诗。
峱山地理位置奇特,峱山的四周都是山,峱山就坐落在中间的盆地里,而且和周围哪一座山也不相连,或近或远都隔着庄稼地。北面是杏木山和稷山,东面是康山和象山,南面是黑山和柏山,西面是寨山和常家山,八座山围绕着峱山,只有西北方向一条沟通往淄河。八座山围成了一块丘陵盆地,峱山便成了盆地中的绿岛,十分醒目。再就是青州的水系大部分都是往东流,惟有峱山周围的水是往西流。
峱山现在看来就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山,可是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可是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是个游览休闲的好地方。因为当时的峱山风景优美,又离齐国京城不远,这里自然就成了王公贵族的游乐场,从国君到大臣,都经常到峱山来游玩。据说齐桓公“礼贤下士纳宁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齐桓公征伐宋国回来时,从峱山下经过,正好碰上卫国的贤士宁戚,宁戚口中唱着《饭牛歌》,经过交谈,齐桓公发现他很有才干。经管仲举荐,宁戚被拜为大夫,任齐国大司田,管理农事,成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宁戚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裕起来,对齐桓公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霸业起了重要作用。仕齐 40余年,卒后葬于胶水东,墓称“宁塚”(今平度市马戈庄镇境内)。
插:峱山 自百度
稷山
○ 临淄西南十三里。《隋志》曰:临淄有稷山。见《隋书 地理志中》北海郡,临淄县下。原文作:“有社山、葵丘、牛山、稷山。”《齐记补》曰:山旧有后稷祠,故名。又,齐宣王尝立孔子庙,亦名孔父山也。
愚山
○ 临淄西二十里。桑钦云:山东有愚公冢,山北有愚公谷。非桑钦云。郦道元《水经注》,时水“西北迳黄山东,又北历愚山东,有愚公冢。时水又屈而迳杜山北,有愚公谷”。按《韩非子》云,桓公逐鹿入谷,问一老父,此何名愚公谷?对曰:臣畜牸zì雌性牛,生犊卖之而买驹。少年谓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愚公谷。《韩非子》并无此故事。见于《说苑 政理》。《寰宇记》卷十八“河南道 青州 临淄县 愚公谷”条引文作:“按《说苑》曰:齐桓公入社山,问老人愚谷公曰:‘公仪状非愚而名愚,何也?’对曰:‘臣畜牸牛生犊子,以犊买驹,少年谓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而不告。邻人谓臣曰愚,故为谷名。’管仲曰:‘此夷吾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驹者乎!’”后人因为立庙。宋元丰间,祷澍shù及时雨有感,封隐利侯。
南曰杜山,与愚山连阜。《水经》云:时水屈而西南有杜山。《高士传》:齐宣王猎于杜山,闾丘先生、长老十三人,相与劳王。王赐父老不租,父老皆谢,先生独不拜,复赐无徭役,又不拜,曰:“望得寿、富、贵于王。”王曰:“死生有命,非寡人也;仓廪备灾,无以富先生;大官无阙,无以贵先生。”闾丘曰:“非也!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赈乏以时,臣得富矣;令少敬长,臣得贵矣。” 《高士传》无此记。事见《说苑卷十一 善说》。原文与此稍有不同。
山有白龙湾神祠,宋政和,赐额 “显贶kuàng”。
商山
○ 临淄西三十里,今隶高苑。《齐记补》云:南燕建平三年,立冶,逮今鼓铸不绝。崔琰《述征赋》云:“涉淄水,过相都,指斟灌国,故址在今山东寿光东。登铁山,望齐密。”即此山也。《寰宇记》以为密州之铁山者,非是。
孤山
○ 潍州西四十里。有穴曰龙洞,祷焉,云出即雨。宋封山神曰广灵侯,又以《孟子 离娄上》言 “伯夷避纣,居此北海之滨”,因立庙,封伯夷“清惠侯”、叔齐“仁惠侯”,崇宁、大观碑刻存焉。国朝至元十八年,加封山神曰“孚泽广灵侯”、伯夷“昭义清惠公”、叔齐“崇让仁惠公”。《路史》: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远。夷、齐,谥也。此说恐未必然。
山东曰 “麓台”,俗传公孙弘读书处,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元和志》以为弘墓。
陆山
○ 昌邑县南四十里,潍水东岸。汉封霍光为博陆侯,食邑北海河东。《汉书 霍光金日磾jīn mì dī传》:“封光为博陆侯。”注,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无此县也。食邑北海河东城。师古曰:盖乡聚之名,非县也。此博陆聚之山耳,故名陆山。天宝六年,敕改霍侯山,南有岞zuò山,又南峡山,皆濒潍水。
浮来山
○ 莒州西三十里。《春秋隐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即此也。俗讹作浮丘山。山半有莒子陵。又东南马鬐qí山,又东屋漏山。浮来之北则洛山,黄华水发源于此,合浮来众水,潴为莒之西湖。湖西复有定林山,山有定林寺,亦名刹也。
焦原山
○ 莒州南四十里。《记》云:莒有焦原,临百仞之溪,人莫敢近,莒勇士登焉;《庄子》“伯昏瞀人射临百仞之渊”,即此。
《记》指《太平寰宇记》,其卷二十四,河南道,莒州莒县“焦原”条。原文作:“在县南三十六里。俗名横山。《尸子》曰:‘莒有焦原者,广寻,长五十步,临百仞之谿,莒国莫敢近也。有以勇见莒子者,独却行剂(通齐)踵焉,此所以服莒国也。’又《庄子》云,伯昏瞀人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庄子 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列子 黄帝》记载同,亦作伯昏无人。)
《汉志》谓之峥嵘谷。误。《汉志》无峥嵘谷。语出《后汉书 郡国三》“琅琊国莒县”条:“本国,故属城阳。有铁,有峥嵘谷。”俗曰青泥衖,xiàng,同巷。两峡峻立如衖,故云。
据考证,焦原山指今莒县南的朱家课庄村的南凤凰山,在莒县西南约40里。据《莒县地名志》载:焦原山位于莒中平原的南端,雄峙于沭河西岸。沭水狂涛自东呼啸而至,直扑焦原东坡,波浪受阻,巨浪排空,咆哮之声如雷,声震数里。跌落的浪涛形成旋流后而急转南去,在山根处生成极深极阔之渊潭,碧蓝之中有深不可测之状。此渊,名山头渊。山体则成壁立千仞之峭壁雄立渊潭之上。造物主创造出了一处绝险的景观。
据史料,焦原山本是一块巨石,东濒沭水深渊,海拔140.1米,乡人又称之为"莒地龙门",山石为红色砂崖,如同火烧,这可能是“焦原”的由来。李白古风《 梁甫吟》 :"手接飞揉搏雕霓,侧足焦原未言苦"。
但由于地震、采石等破坏,焦原山的雄奇已大打折扣。
插:焦原山 自百度
雹山
○ 沂水县西北三十里。《寰宇记》:山出紫石英,好者暎彻如雹,故名。亦作【山包】山,今曰【山包】突固。
又东北螳蜋山,与大小二鲁山相连,有穴如门,直入二十里,真仙境也。县西四十里,有磨石岘,长二十余里,极险峻。岘下即堂阜,鲍叔解管仲囚处,俗讹作惮阜。
高柘zhè山
○ 沂水东北百里。《汉志》:灵门有高柘山,浯wú水所出,东入潍。见《汉书 地理志上》“琅琊郡 灵门”条。又名巨平山,俗曰台头山。
望仙山
○ 沂水西南百里。县中有望仙桥, 以为王乔飞舄xì鞋之地,未详。按《列仙传》,仙人王乔,同姓名者有三人:吹笙王子晋,一名王乔,在周;飞舄王乔,在叶县;食肉芝王乔,在益州北平山。在齐地琅邪者无之,俗附会耳。今本《列仙传》有吹笙王乔,后两位不载。——中华书局《齐乘校释》P33。
蒙阴山
○ 蒙阴县南八里。今名仙洞山。琅琊承宫避乱此山,立性好仁,不与物竞,人有认其禾者,舍之而去。承宫条见《水经注 沂水》。——中华书局《齐乘校释》P33。
龟蒙二山
○ 《诗经鲁颂 · 閟bì宫》曰:“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传》曰:“龟、蒙,鲁国二山也。”龟山近鲁,在今费县西北七十里,后人指为蒙山者, 山顶宛如龟形,名不虚得。夫子《龟山操》曰:“余欲望鲁兮,龟山蔽之。”韩退之韩愈拟模拟作《龟山操》曰:“龟之大兮,只以奄鲁”,语出韩愈《琴操十首 龟山操》。则龟为鲁之大山,明矣。蒙山者,在龟山东,二山连属,长八十里。《禹贡》之蒙、羽,《论语》之东蒙,此正蒙山也。邢昺bǐng(932-1010),字叔明。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北宋经学家,为《论语》作疏曰:“先王封颛臾为鲁之附庸之君,使主祭蒙山。”蒙山在东,故曰东蒙。后人疑于东蒙之说,遂误以龟山当蒙山、蒙山为东蒙,而隐没龟山之本名。夫鲁人颂其本国之山川,辞必审矣。故今定蒙山为龟山,东蒙为蒙山,以复古焉。
《帝王 ·世纪 》:少昊自穷桑都曲阜。注谓穷桑在东蒙山,属鲁地。然未知果是否?
龟山下有古颛臾城,山前玉虚宫,唐仙人贾神翁所建,有英烈昭济惠民王祠,即颛臾也。
山西南十余里,有漏泽。泽有五穴,春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先有声,居人扈穴取鱼,随种麦,比水至,麦已收矣。
费县廨有唐大中间校书郎李潜《漏泽赋并序》石刻,宋至和间,出于泥中,今断裂为二,在《醉翁亭记》碑傍。醉翁碑者,欧公同时人苏唐卿为费县宰,篆记文刻石立于此,并刻欧公往复手帖,皆精。
蒙山前,阳口村有玉皇庙,相传老莱子故宅也。阳口亦山名,后魏,费县理此。《高士传》:老莱子隐蒙山,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楚王尝至其门,其妻挟薪而至,怪车马迹之多,曰:“可食以酒肉者,可加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鈇钺。先生受人官禄,为人所制,妾不能为人所制也。”夫妇遂相与逃去。
《路史》又云:老莱子即老子,邑于苦之赖。赖乃莱也。孔子至楚见老莱子时,已二百余岁,斑衣戏母侧,所问答皆礼事。知非二人,未知是否?
注:颛臾。
春秋颛臾国故城,位于山东省平邑县柏林镇贾庄村西南、固城村东北的浚河故道西岸。紧靠颛臾故城遗址,仅一路之隔的固城村,因颛臾故城旧称“固(堌)城”而得名。在固城村西南、县城东4公里处的颛臾村,今为颛臾社区之地,传为古颛臾后裔,在颛臾国被灭后迁居于此。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西晋杜预注:司:主也。大皞,伏羲。四国(指任、宿、须句、颛臾),伏羲之后,故主其祀。任,在今山东微山县马坡镇仲浅村南,其地有古任城遗址。其国春秋皆存,战国时为齐附庸。宿,风姓,太皞之后,男爵,在今山东东平县宿城村,前684年亡于宋,后为齐邑。战国齐之无盐邑,即此。离郈西十余里。须句:亦作须朐,风姓,太皞之后,子爵。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东平湖中。前639年灭于邾,前620后属鲁。四国封近于济,故世祀之。
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济水。《论语·季氏》载: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家臣冉有、子路告诉老师孔子,孔子反对:“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颛臾国祭祀蒙山处在今蒙山主峰脚下古蒙祠。《水经注》载:“东流迳蒙山下,有蒙祠”。
周朝代商后,东夷部落不服,多次叛乱。《尚书·序》载:“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西周初年,武王崩,成王年少,周公摄政,东夷联合商纣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起兵。周公杀武庚、黜三叔后,集中讨伐东夷。周公之子伯禽受封鲁国,国都曲阜以东交通受阻。伯禽东征,誓师费地,在今费县。鲁国大获全胜,占有东夷大片疆土,北到泰山,南有峄山,东包蒙山,直濒大海。《诗经·鲁颂·閟宫》载:“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称颂此事。沂蒙山区原为东夷根据地,自此为鲁国所有。颛臾国成为鲁国附庸,世代承袭祭祀蒙山。
羽山
○ 《地记》:旧在胊山县西北九十里,今属沂州。东南百二十里,殛鲧山也。前有羽潭,一名羽池。《左传昭公七年》:“鲧化为黄能通熊”、“入于羽渊”,即此。渊傍生细柳,野兽不敢践。《郡国志》又云:钟离昧城南,有羽泉,亦殛鲧处,其水恒清,牛羊不饮。
艾山
○ 《左传》:隐六年,公会齐侯盟于艾。杜注:“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艾:齐地,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艾山街道。《春秋》隐公六年:“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杜注:“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汉至晋牟县在今莱芜市(现济南市莱芜区)东南,其东南方向有艾山,在今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其地在今牟汶河东侧。——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65。在今沂州城西三十里,与大、小凤凰山相近。官沟水自小沂分流,经艾山西注。山前灵镇侯庙,山东,汉厚邱县古城,城西有酺神庙。详见“祠宇”。
君山
○ 一名抱犊山,峄州北六十里。《述征记》曰:承县君山有抱犊固,壁立千仞,去海三百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山上有池,深才数尺,水旱不增减。平田数顷。昔有隐者王老,抱一犊于上耕种,后遇异人,仙去,故以名焉。汉曰楼山,魏号仙台。其高九里,周四十五里。然今峄州城北三里,别有仙坛山,亦奇秀,岂即仙台,而误为君山所掩邪?
鲁卿山
○ 峄州东北七十里。《国语鲁语上》:季文子相宣、成二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鲁人思其遗惠,为之立庙,亦名季山,俗作神峰山。
夹山
○ 峄州北七十里。《通典》:东海怀仁县有夹山,《春秋》之夹谷也。《左传 定十年》:“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子相。”汉有祝其县。
《禹贡》别州,以山川定经界。秦汉以降,建置虽不常,亦不敢失山川之限焉。按,抱犊、鲁卿诸山,古图经皆属峄州,今则并属沂州。访之耆旧,云李璮tǎn据齐,以其姻亲胡某者知沂州,实张威福。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境与之,逮今不改。呜呼!璮贼据弹丸之地,为政不平如此, 固不足责,职方氏因之,岂蒙不知邪?
尼邱山
○ 滕州邹县东北六十里。有坤灵洞、宣圣庙。其东,颜母山,颜徵在,孔子母亲。《水经》谓之防山,“防墓崩”,即此,有颜母庙。南有昌平山,夫子所生之乡。又南,马鞍山,有孟母墓。又南,唐口山,有孟子墓。
凫山
○ 邹县西南五十里。《诗经 鲁颂 閟宫》曰:“保有凫峄,遂荒徐宅。”《传》曰:凫、峄,二山名也。古有伏羲庙,今云有伏羲墓。按《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颛臾,风姓,伏羲之后,实司太昊即伏羲之祀。邹、鲁有庙,是也。伏羲都陈,有墓非也。今讹作爷娘山。
峄山
○ 邹县东南二十里。京相璠曰:峄山在邹县,绎邑之所依。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间孔穴洞达相通,有如数间屋者,俗谓之峄孔。避乱入峄,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永嘉之乱,太尉郗鉴将乡曲千余家逃此。字道徽,高平金乡人,《晋书》卷67有传。今山南有大峄,名郗公峄。“京相璠曰”至此,详《水经注 泗水》“漷kuò水”引文。亦有古城遗迹。《史记》: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刻石颂德。《三代地理书》 曰:始皇乘羊车,登峄山,刻石处名曰书门。
桃山
○ 滕州南五十里。《御览》云,即华采山也。《太平御览卷四十二 地部七》“河南宋郑齐鲁诸山”“桃山”条引《地理志》作“华莱山”。《寰宇记》卷十五作“华菜山”。又名义珠山。山上有井,不可窥。窥者,不盈岁辄死。有鸟巢井上,金喙黑色,见则大水。今讹作陶山,谓有陶朱墓;西,微山,谓有微子墓,皆谬。 惟奚公山—奚仲造车处—上山轨辙犹存。见《地记》云。
牟娄山
○ 密州安邱南二十里。《路史》云:古有巢氏治石楼山, 即牟娄也。本牟夷国,密之诸城有娄乡,隋因置牟山县。今讹作 “朦胧”。按,字书云:牟娄,微视也,义或缘此。
常山
○ 密州南二十里。东坡《雩求雨泉记》曰:祷雨“未尝不应”,“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庙西南十余步有泉。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名之曰雩泉。 宣和间,封山神 “灵济昭应王”。
卢山
○ 密州东南四十五里。东坡诗注:卢敖,秦博士,避难此山,遂得道。语出苏轼《卢山五咏 卢敖洞》诗注。有卢敖洞、饮酒台、圣灯岩、障日峰、三泉。
马耳山
○ 密州西南六十里。东坡诗: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北台谓超然台也。诗出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
九仙山
○ 密州东南百二十里。坡云:“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所谓 “九仙今已压京东”,是也。
宋设京东路,后分为京东东、西路,地大致与今山东省同。
东坡诗为《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原诗作:“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汉琅邪郡,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岂以此得名邪?详《汉书 地理志上》“琅琊郡 不其县”。
琅邪山
○ 密州东南百五十里。齐景公“放于琅邪”,语出《孟子 梁惠王下》,原文如下: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琊。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即此。《吴越春秋》越王句践徙琅邪,立观台,以望东海。秦始皇廿八年,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徙黔首三万户于台下,立石颂德。《御览》云:碑有六百字可读。台侧有四时祠,台上有神泉,人或污之,即竭。汉于此置琅邪县,武帝亦尝登焉。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丰泉县,大业初复为琅邪。唐省之。今山下井邑遗迹犹存,登山石道如故,土人名曰“御路”。
大朱山
○ 胶州西南百二十里,岸海名山也。《通典》:高密诸城县有古齐长城,自大朱山起。《通典 州郡十》“高密郡 诸城县”:古齐长城东南自上大朱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按,据现代考证,齐长城并不经过大朱山,很有可能是秦长城。见本段末注。盖古齐长城起自齐西防门,东逾泰山、穆陵,至大朱山海滨而绝,非起自大朱也。大朱山有石室。晋永嘉中,陈仲举隐此,得道仙去。参《寰宇记》卷24“河南道 密州 诸城县 大朱山”条:“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邻海岸。上有秦长城迹存。《郡国志》云:‘晋永嘉末,陈仲举入此山石室中学道,因仙去。’”
旁有小朱山,错水所出。又东徐山,方士徐福将童男女二千人会此入海,采药不返。又东,白猊ní山,风水所出。
错水、风水,俱东入海。
注:齐长城起点与终点
据考证,齐长城西起今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古济水(今黄河)河东岸,东至今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
插:齐长城布局图 自光明日报出版社 《齐长城历史文化研究》后附图
春秋平阴邑位于今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南边三里的东张一带,地当济左陆桥南端的最狭隘处,为齐国西南边陲重镇,战略地位非同一般。然而平阴邑西边地势低洼,济水(约今黄河)流经这里,因宣泄不畅,形成了一片名叫“湄湖”的水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时代,湄湖水面还有方圆四十多里之阔,现如今虽然已经淤为平地,但是通过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田、鱼塘和芦苇荡,仍然不难想象昔日它那烟波浩渺的壮观景象。为了保障平阴邑以及济左陆桥免受水患的侵扰,齐国人就环绕平阴邑的西面和南面,修建了一道拦水的堤防,将济水与湄湖隔在外面。为了便于车马行人出入,堤防上开辟一门,这就是所谓的“防门”。
前555年10月,在鲁国的要求下,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沿着济左陆桥,气势汹汹地向齐国扑来。为了御敌,齐灵公发动士兵在平阴城南的堤防外侧挖掘了一条长长的堑壕,西引济水与湄湖之水作为护城河;从堑壕中挖出的土壤则用来加固堤防,从而使堤防更宽更高更长更加坚固。于是,这道堤防就由一般的水利工程一跃而成为军事防御工程了。
这就是齐国最早一段长城的缘起,也是齐长城起点。
——山东文艺出版社 齐鲁历史文化丛书《齐长城》 张华松 着P12\13
插:长清广里:齐长城起点 自光明日报出版社 《齐长城历史文化研究》前附图
齐长城末端,东至今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距海200米处,有烽火台。1999年黄岛区人民政府在原址重修了一座烽火台。《齐乘》本段讲的小珠山、徐山都经过,但不经过大珠山。《寰宇记》卷24“河南道 密州 诸城县 大朱山”条:“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邻海岸。上有秦长城迹存。”则认为大朱山有秦长城。
插:青岛市黄岛区、胶南市齐长城分布图 自光明日报出版社 《齐长城历史文化研究》后附图
插:齐长城入海处旧照 自山东文艺出版社 齐鲁历史文化丛书《齐长城》 张华松 着P48
大、小二劳山
○ 即墨东南六十里,岸海名山也。又名劳盛山。顾炎武《山东考古录 辨劳山》:《寰宇记》“秦始皇至劳盛山望蓬莱”,后人因谓此山一名劳盛,误也。劳、盛,二山名也。劳即劳山,盛即成山。《史记 封禅书》“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汉书》作盛山,古字通用。齐之东偏,环以大海,海岸之山莫大于劳、成二山,故始皇登之。《四极明科》云:“轩皇一登劳盛山”,是也。今本《四极明科》无此句。《四极明科》:《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的简称,五卷。作者不详,约出于东晋时期,是早期上清派重要科律。《齐记》云:“泰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劳。”吴王夫差登之,得《灵宝度人经》。道教灵宝派经典。《神仙传》:乐子长遇仙人,授以巨胜赤散方, 曰:“蛇服此药化为龙,人服此药老成童。”子长服之,年百八十岁颜如少女,登劳山,仙去。山高十五里,周八十里,此大劳也。与小劳山、华楼山疑即阴山鼎足相联。大劳山有上清宫。五代末,华盖仙人识赵太祖于侧微,宋人为建此宫。 近世,有刘使臣者,弃金符,遁此山,其徒建碧落宫。
阴山
○ 即墨东南八十里。上有小池,深不盈尺,水旱不增减,池傍有石人并石马蹄迹。《寰宇记》云:秦始皇至牢盛山望蓬莱,立马此山,遣石人驱牢山,不动,因立于此。石人,今海滨山上往往有之。见《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即墨县“阴山”条。
盖劳山之高,以其登陟之难,则名劳;驱之不动,又名牢也。
不期山
○ 即墨东南四十里。又名训虎山。后汉,童恢为不期令,有虎食人,恢槛获二虎,训之曰:“王法,杀人者死,虎敢食人!”一虎垂头服罪,一虎吼跃不服。服者杀之,跃者纵之。事详《后汉书 循吏传 童恢》。《三齐记》云:郑玄教授此山,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草生如薤,长尺余,坚韧异常,号“康成书带”。余按,劳山、不期,皆康成讲学之地,文泽涵濡,草木为之秀异,千载之下,苐tí同荑茅塞焉,深可叹已!
天井山
○ 即墨东十余里。上有一井,极甘,因号天井。
北二十余里,平地三穴,汤泉出焉。若有风从西北来,则汤极热,不可入。《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即墨县“天井山”“温泉”条有载。
女姑山
○ 即墨西南三十里。山北旧有基,《汉志》:不期,“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不期城西南有七神,号曰“女姑”,即此。又东,有中祠山,亦九祠之一;又天室山,亦祠所。并见《寰宇记》。《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即墨县“女姑山”“天室山”条。
田横岛
○ 即墨东北百里。横众五百人死此。四面环海,去岸二十五里,可居千余处。
《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即墨县“田横岛”条有载。
盖有竹岛、塔沙、福岛、谷积、车、牛,皆海中岛名。然登州蓬莱阁西,复有田横岛,在岸不在水,非是。
●宁海山
大昆嵛山
○ 州东南四十里。嵎夷岸海名山也,秀拔为群山之冠。《仙经》云:姑余山,麻姑于此修道上升,余趾犹存,因名姑余。后世以姑余、昆嵛声相类,而讹为昆嵛,然今东夷人止名昆嵛。又有小昆嵛与之相连。
《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登州牟平县“大昆嵛山”条有载。
宋政和六年,封仙姑虚妙真人。重和元年,赐号“显异观”。
元遗山元好问《续夷坚志》:昆嵛山石落村刘氏,尝于海滨得百丈巨鱼,取骨为梁,构屋曰鲤堂。堂前一槐,荫蔽数亩。忽梦女冠,自称麻姑,乞此树修庙。刘漫许之,后数日,风雷大作,昏晦如夜,失槐所在。相与求之麻姑庙中,树已卧庙前矣。
山有东牟侯神祠。西汉齐悼惠王子刘兴居,高后封为东牟侯。
又,金大定间,关西王祖师访山前大姓于氏曰:我前生修炼此山,山有烟霞洞,盍往登焉。于氏以为我世居此,未闻有洞。相与登山求之,果见洞,口有烟霞字迹,大为神异,建祠纪石焉。
卢山
○ 州东二十里。与大岘山、东牟山相连,北至海百里,上有望海台。岘山有东牟侯祠。西汉齐悼惠王子刘兴居,高后封为东牟侯。又东,系马山,始皇于此系马,草生犹作系结之状,俗云系马础。州西南六十里,两攲山,qī,倾斜。两峰攲侧相倚。并见《寰宇记》。见《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登州牟平县“卢山”“两攲山”条。
文登山
○ 文登县东二里。《寰宇记》: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故名。
见《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登州文登县“文登山”条。
又东,有鸺鹠山,常有鸺鹠栖其上。
鸺鹠xiū liú:俗称小猫头鹰。全长145-170毫米,羽毛棕褐色,有横斑,尾巴黑褐色,腿部白色,爪子比较锋利。外形像鸱鸺,俗称小猫头鹰,但头上没有角状的羽毛。喜欢捕食老鼠、兔子等,对农业有益,为夜行性动物,少数时间白天也活动。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插:鸺鹠 自百度
斥山
○ 文登东南六十里。《尔雅 释地》云:“东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焉”。盖以海滨广斥得名。
高门之族居此,有千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钦之曾大父曾祖父端叔府君,对已故者敬称府君。自斥山徙昌阳,大父祖父君瑞府君,其仲子也,又自昌阳徙益都青州。先考礼部公尝命钦考斥山于氏所出。钦对曰:“按《氏族略》,于氏本周武王子邘叔所封之国,在河内邘城,邘yú: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在今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东南,其地有邘国故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春秋》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王将伐郑,富辰谏曰:邘,武之穆也(是武王儿子的封国)。子孙以国为氏,去邑为于。去邑旁,即右搭耳。邑代表城邑。所以右搭耳的字多与城郭、地名相关,如邢、邯郸、郑等。左搭耳为“阜”,代表山阜,所以左搭耳的字多跟山相关。比如陵。即“左阜右邑”。后魏时,有自东海随拓拔徙代,改为万纽于,孝文复为于氏。又有‘淳于’,姜姓之后,唐避宪宗名李纯嫌名,读音同。亦为于氏。此郑氏之说也。指郑樵《通志 氏族略 以国为氏》“于氏”。然《史记》‘文王伐邘’。在野王县西北。《尚书·大传》正作于。于盖古诸侯之国,非始于邘叔也。又,夏相时于夷来宾,《后汉书 东夷列传》注引《竹书纪年》:“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七年,于夷来宾,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子欲居九夷’,语出《论语 子罕》,意谓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 九夷,《后汉书 东夷列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于夷其一也,或即嵎夷之转,嵎夷见《尚书 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传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或于国之裔有奔海滨而君长东夷者。何其族之蕃而世之衍也!斥山之于,祖此为的。”先君颔之。
之罘山
○ 州西北五十里海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廿九年,登之罘,刊石纪功。三十七年,又自琅邪使徐福采药,福言苦大鱼为患。于是连舟下海,登之罘,射巨鱼。
《汉书郊祀志》:齐有八祠,之罘为阳主山,有阳主庙。武帝太始三年,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称万岁。事见《汉书 武帝纪》。《子虚赋》又云“射乎之罘”。其山入海,中有垒石。相传武帝造桥,两石铭犹存。山高九里,周五十里,西南至福山县,长三十余里。
本条内容,《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登州文登县“之罘山”条有载。
召石山
○ 文登之东。《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登州文登县“召石山”条作:在县东八十五里。《三齐略》云: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石下,城阳一山石岌岌相随而行。石去不驶疾速,神人鞭之见血。今召石山,石色皆赤。伏琛《齐记》曰:始皇造桥观日,海神为之驱石竖柱,始皇感其惠,求与相见。神曰:我丑,莫图我形,当与帝会。始皇从桥入海四十里,与神相见。左右有巧者,潜以足画神形。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始皇转马,前脚才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登州文登县“石桥海神”条有载。今验成山东入海道水中,有竖石往往相望,似桥柱之状,又有柱石二,乍出乍没。琛云始皇渡海,立此石标之以为记。山下有海神庙、望海台、始皇庙。
成山
○ 文登东北百五十里,古不夜城侧。《汉志》亦作盛山,主祠日。盛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阳以迎日出。武帝太始三年幸东海,作朱雁之歌,礼日此山,还而下恤鳏寡。今按,召石与成山相近,因始皇会海神故,后世遂呼成山曰神山。山斗入海,旁多椒岛,即礁岛。海艘经此,失风多覆,海道极险处也。
铁官山
○ 文登西百四十里,去牟平城百里。汉置铁官,冶铸遗迹尚存。本条内容,《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登州文登县“铁官山”条有载。
五垒山
○ 文登南五十里,南北成行入海,如垒。又南,石门山,两石耸立如门。今按,文登正南有铁查山,东连斥山,甚奇秀,图经弗载。岂古与斥山为一,或即五垒、石门之异称欤?
白鹿山
○ 文登北四十里。唐神龙三年,刺史毕元恺于此获白鹿,进之,故名。又东北海边有鸡鸣岛,北海中有海牛岛。《郡国志》云:海牛无角,长丈余,紫色,足似龟,尾若鲇鱼,性捷疾,见人则飞赴水,皮堪弓鞬,脂可燃灯。与海驴岛相近。海驴常以八九月上岛产乳,当从《寰宇记》作“乳产”,分娩哺幼。其皮水不能润,可以御雨。并见《寰宇记》。海驴皮,今有获之者,浅毛灰白,作鲈鱼斑。又有海狸,亦上牛岛产乳,见《齐记》。
昌山
○ 文登西南四十里,有巨神岛、龙祠。昌水出此山,因氏焉。南合黑水,北纳昌阳汤,通名昌水。西南过莱阳,会五龙水,南入于海。昌阳汤,极清温,在文登西七里,名如意汤。《图记》:文登有温泉七所,此为最。
●般阳山
般阳:治今淄博市淄川区。
九目山
○ 登州东南七十里。《齐记》云山有九窍,故名。北二十里有龙山。又北,羽山,之罘水所出,东北流,合石门水入海。《寰宇记》亦谓此为殛鲧之山,见《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登州蓬莱县。非也。东海既有羽山、鲧庙矣,此偶同名耳。又有朱高、密神、隐邱、历堂等山,图志弗载,不可备述。
沙门岛海市附
○ 登州北海中九十里,上置巡检司。海艘南来转帆入渤海者,皆望此岛,以为表志。其相联属,则有鼍tuó矶岛、今称砣矶岛。牵牛岛、大竹岛、小竹岛,历历海中,苍秀如画。
海市现灭,常在五岛之上。 海市之名,始见江邻几《杂志》。江邻几:宋人,名休复,号邻几,1005-1060。河南开封陈留人。出自《杂志 续补》。此处说始见《杂志》,误。据《说郛》卷61下,晋伏琛《三齐略记》已有“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之语。——中华书局《齐乘校释》P62。东坡“诗序”或谓类南海蜃楼,蛟蜃嘘气所成,殆不然。指苏东坡《登州海市 序》,原文作:“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钦尝至登州海上访之。盖海市常以春夏晴和之时,杲日初升,东风微作,云脚齐敷于海岛之上,海市必现。现则山林、城阙、楼观、旌幢、毡车、驼马、衣冠、人物,凡世间所有,象类万殊,或小或大,或蹔zàn同暂或久,或变现终日,或际海皆满。其为灵怪赫奕,岂蜃楼可拟哉?盖沧溟与元气呼吸,神龙变化,浩不可测,如佛经所谓,龙王能兴种种雷电云雨,居于本宫,不动不摇,山海幽深,容可以有此理。钦以中秋后至海滨,天已微寒。知州事李述之,诗人也,亦相与祷于广德王之祠。即俗所谓东海龙王庙。详本书卷五“东海渊圣广德王庙”条及注。越二日,忽报云:“今晨风色云气,海市当现。”同登宾日楼候之。日初出,大竹岛上横一巨艘,长余百寻,述之指以示余。余曰:“此海舟耳。”述之曰:“谛观之,何故不动?”须臾,前后曳数旗,剑戟纷纭,忽不见,惟有空舟,渐变如长廊而灭。述之曰:“风稍急而寒,不然现未巳也。”呜呼,神哉!然则,史、《史记 封禅书》。汉《汉书 郊祀志上》所称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望之如云,未能至者,殆此类耳。且秦汉入海方士,仅能往来于矶岛之间,偶见此异,慕之为仙,亦不为过。非若今人航海,远泛黑水洋外,黑水洋是宋元以来我国航海者对今黄海南部的称谓。大致北纬32°、东经123°以东一带海水颜色较深,故称。或飘荡岁月而后返,果有蓬莱仙山,何不闻也?斯言,足破千古之惑矣!
金山
○ 亦名岠嵎山,栖霞县东北二十里,以产金得名,即“地记”莱阳县之黄银坑也。指《太平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登州蓬莱县“黄银坑”条。隋开皇十八年,牟州刺史辛公义于此坑冶铸,得黄银献之。山寺有隋碑,淘金者所祖。
然隋唐以来,皆守土官采以充贡,为数不多,未见其害。今则编户置官,岁定金额,有增无减。三时沙汰,仅得分毫,名曰淘金,实则买金,铸纳户渐逃亡。官复侵剥,大约金户一家之赋,当他户三倍之多,而户不胜其苦矣。又指以金苗凿地,人家居宅、坟垄皆所不免,而民不胜扰矣。其害视鹾cuó盐灶有加。夫弘羊之罪,良史已书;辛公义作俑此毒,可无诛乎!故论及之。土俗讹传,隋开皇中,岠嵎山出黄金九屋,俗儒便纪之于石,为可笑也。
艾山
○ 栖霞西北三十里。山前,温泉可浴。按,栖霞县,本以山得名,曰百涧、北曲、方岭、唐山、灵峰、覆甑、积金、芝阳、公山、棋山、磁山、峆?hé lú山,峆?在福山县南。不能具述,大抵环县皆山耳。宋李常云:“吾州有重岩叠嶂,不可名状”,信然。
莱山
○ 黄县西南五十里。《封禅书》云:齐八祠,莱山为月主。山有月主真君祠。一云莱阴山,多仙圣所居。
蹲狗山
○ 黄县西南三十里。上有石如狗蹲。伏氏伏琛《三齐记》云:山极灵。刘宠微时,字祖荣,东莱牟平人。见《后汉书 循吏传》。途经此,石犬吠之,后为太尉。以上《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登州黄县“蹲狗山”条有载。俗名狗儿山。
芦山
○ 黄县南四十里。山下有真君宫。金金代县尹陈公碑云:芦童子,晋时人,九岁居此山,食茯苓升仙,唐封 “冲禧真君”。
三山
○ 莱州北二十里。《汉志》《汉书 郊祀志上》:秦祠八神,“四曰阴主,祠三山。”《寰宇记》云:在掖县北海之南岸。见《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掖县“三山”条,且云“三山为阴主,其祠见在此山”。颜监颜师古谓即三神山者,见《郊祀志》颜师古注。非也。《汉志》曰: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 中,语出《汉书 郊祀志上》。则三神乃蓬莱、方丈、瀛洲之总称, 岂海岸之三山也?详见《海市论》。
浮游岛
○ 莱州北海中,望若浮游然。《元和志》卷11河南道莱州掖县“浮游岛”有记载。俗讹曰芙蓉。
福禄山
○ 莱州西五里,出温石,即蛇纹石,质地细密,润泽耐火,古人有以作釜镬。可为器。又有金山、马鞍、优游、雄山、土山、君山,皆县境内。
万里沙
○ 莱州北三十里,夹万岁水两岸,沙长三百里。《路史》云:云阳氏阳帝处于沙,掖有万里沙祠,详《路史 前纪三 循蜚纪》云阳氏:云阳氏是为阳帝,盖处于沙,亦着甘泉。秦皇、汉武皆祷于此。又北十余里,临海有盏石,方圆五步,上有洼樽。古老相传, 始皇凿此盛酒,以祭百神。见《寰宇记》卷20河南道莱州掖县“盏石”条,其作“污樽”,音、义与洼同。 唐开元中,李适之登岘山,见山上有石窦如酒樽,可注斗酒,因建亭其上,名曰洼樽,后因称形状凹陷,可以盛酒的山石曰洼樽。
大基山
○ 莱州东十里。金明昌间,刘国枢金监察御史,《金史》无传《记》此记无载,或为碑记云:大基山道士谷,后魏郑文公修道之地,指郑道昭(?-1516),字僖伯。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北魏青州刺史,卒谥“文恭”,诗人、书画家,魏碑体鼻祖。附传在《魏书 郑义传》下。“修道之地”:《四库全书》本、山东省博物馆藏乾隆15年张氏“静俭堂”抄本作“得道之地”,山东省博物馆藏杨峒乾隆34年批校并作叙的抄本后改作“修道之地”,改痕清晰。流泉花竹,地占高敞,略无纤尘,郡之甲胜。
七子山
○ 莱阳县东南九十里。山有八峰,大峰居中,余若子然,故曰七子。该内容《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莱阳县“七子山”条有载。
五龙山
○ 莱阳南二十里。四水自西北,昌水自东北,皆南流至山前,五水相合,名曰五龙,南入于海,山因名焉。
西有荆山,《寰宇记》作韮山。韮同韭。《尔雅》:蒮yù,山韮者是也。见《尔雅 释草》。
《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莱阳县“韮山”条:“在县南二十里,周回三里,多蒮菜,《尔雅》云:‘蒮,山韮也。’”
高丽山
○ 莱阳西南九十里。司马懿征辽东,置戍于此,以高丽为名。见《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莱阳县“高丽山”条。俗讹作嵳峩山。同嵯峨。
火山
○ 莱阳北三十里。山多赤石,故以火名。已上并见《寰宇记》。
又有仓山、林寺、福阜三山。林寺、福阜,淘金之地。又有狮子峰,俗传金人诗,俚甚,今不取。四库全书本作“今已佚”。
大豁山
○ 胶水县西北二十里。伏琛云:卢乡城东南有豁口,卢乡:汉置,属东莱。曰大豁山。北又有小豁山。
见《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胶水县“大豁山”条。
嵖岈山
○ 胶水北三十里。《寰宇记》云:山形嵖岈,故名。北与蹲狗山相接。天柱、大泽,皆一带山也。
明堂山
○ 胶水东北四十余里。《齐记》云:“卢乡城东三十里,有明堂山,与巨青山连,出乌头、天雄。”见《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胶水县“明堂山”条。
又云:药石水出此,合石渎水,北入于海。指《寰宇记》又云,非《齐记》又云。见《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胶水县“药石水”条。
墨山
○ 胶水东北六十里,石色如墨,故名。水出兹山,亦名墨水。
金泉山
○ 胶水东南四十里。《记》云:出桔梗、防风。《记》指《太平寰宇记》,见卷二十河南道莱州胶水县“金泉山”条。
凤喙山
○ 招远县北三十里。本名牛心。至元六年,陈节斋按部过之,以其名俚,故易之,有诗石刻在县治。
县北五里,有汤泉阜,泉出阜南,极热,东流合冷泉,入池始可浴。
凤喙山东,有山中空,俗曰虚空山。又有齐山、望儿,亦皆鄙俚。自图经散逸,齐地山川,例蒙俗恶之称。惟密州境内一山一水, 名存古雅,盖得坡仙手涤凡陋,即苏东坡,曾任密州知州。千载有光。信贤人之泽远矣。
梓桐山
○ 般阳府城今淄博市淄川区东十余里。后有石垒圜洞,古老相传鬼谷子隐居,名鬼谷洞。《典略》:鬼谷弟子苏秦、张仪辈五百余人。鬼谷为作窟,深二丈。曰:有能在窟中说使泣者,则能分人主之地矣。秦下说之,鬼谷泣下,即此洞。亦有郑康成庙,金末毁于兵。乙卯岁,1255年。淄川令张孚重修。《渑水燕谈》 云,处士王樵隐此山。见《渑水燕谈录》卷五 高逸“王樵”。详见 “人物论”。
梓桐东曰吉磨山,出魔石,有石碌井。
原山
○ 府东南七十里。《地志》云:“原山,淄水所出”。见《汉书 地理志上》泰山郡莱芜县。今名岳阳山,淄出其阴,汶出其阳,非止一水也。山亦跨淄川、益都两县界云。
《史记 夏本纪》“潍、淄其道”句下《正义》引《括地志》:“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甲山
○ 府西南三十里。《水经注》:“萌水,出般阳西南甲山,东北入泷水。”见《水经注 济水二》。原文作:“(萌)水出(淄川县)西南甲山,东,北迳萌山西,东北入于泷水。”今讹作夹谷山,谓是齐鲁会盟之地,非也,当从《水经》。
黉hóng山
○ 府北十里。《三齐略》云:郑玄刊注《诗》《书》,栖迟此山。上有古井,独生细草,叶似薤xiè,俗谓郑公书带, 即今黉堂岭,与长白山相连。元遗山元好问《济南行记》谓,因范文正公范仲淹学舍在焉,故谓之黉堂。盖未见古《图经》耳。
长白山
○ 长山县南三十里。《太平御览》云:长白山者,因此山云雨长白,故名之。西南又有大湖山。二山并有石室、败漆船,上有记,皆谓尧时物。此盖谓尧时洪水,船行至此;禹时水退,船止于山巅。——中华书局《齐乘校释》P75。《元和志》云:於陵城西长白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昔陈仲子夫妻隐此。注1。山阿有醴泉寺,相传志公卓锡之地。注2。宋范文正公读书寺中,日惟一粥,偶见窖银,覆之而不取。后为西帅,僧人求为修寺,公使发之,取窖中银,适周于用。此与还术者子白银相类,世或未之闻也。
上下二书堂,在黉堂岭会仙峰下,皆宋代所建,遗迹尚存。今即寺内有范公祠,旧说公母嫁齐,居秋口,公读书此山,相去百里,往来省亲劬甚。后知青州,悲思不自胜。秋口在今颜神镇,土人亦名其处为范公书堂。
按南岱、东沂小泰山之外,沂之蒙山、密之九仙、即墨之大小劳、宁海之姑余、般阳之长白,皆三齐高大名山也。余不得并列。
注1:陈仲子。也叫陈仲、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战国时着名的贤士。他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田氏的后裔,其兄陈戴是齐国的卿大夫,封地在盖邑(旧址在今山东省沂源县东里店以西的盖冶村。春秋战国时齐邑。战国时齐国大夫王欢被封食采于盖邑,所以子孙以邑为姓,而姓了盖。),年收入达万钟之多。
陈仲子属杨朱学派。
青年时期的陈仲子,憎恨哥哥为了荣华富贵不惜出卖灵魂,于是他毅然与兄长决裂。他先在沂山附近隐居,但仍不得安宁,后来到风景秀丽的长白山中,自己打草鞋种粮食,自食其力,奉行“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的处世原则。楚国国君听说后,派人携带重金来聘请他去为相。陈仲辞绝了聘请,退还了礼金。后来,他为了避开无休止的纠缠,又带着妻子搬到长白山白云峰的石室中去住,渴饮泉水,饥餐果蔬,在劳动之余,着有《於陵子》一书。
据《风俗通》介绍,他的后代以於陵为姓,汉代大夫於陵钦,就是他的后代。今长白山中有陈仲子遗迹多处。山下於陵故城旧有陈仲子故宅,长山城中又有陈仲子墓等古迹。
《孟子 滕文公下》有一章关于陈仲子的“廉”的说法: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拿来)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那他应该排在蚯蚓后。)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绩麻练麻),以易之也。”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哥哥陈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呢?)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母亲的食物不吃),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这能够算是推广他的廉洁的操守吗?)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自百度百科。
注2:志公卓锡。 志公:南朝梁高僧宝志。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故谓僧人居处为卓锡。 宋本觉《释氏通鉴》卷五“梁武帝天监四年”引《事文类聚》曰:“舒州潜山最奇绝,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因禀武帝。帝以二人俱具有灵通,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鹤止处为记。志公云:某以卓锡处为记。已而鹤先飞去,至麓将止,忽闻空中锡飞声。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而鹤惊,止他所。道人不怿,然以前言不可食,遂各以所识,筑室焉。”舒州潜山,即今安徽潜山,与此相隔甚远,谓此是志公卓锡之地,纯属附会也。
——中华书局《齐乘校释》P76。
●济南山
历山
○ 府南五里。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曾南丰曾巩,字子固。抚州(今江西)南丰人,故称《齐二堂记》熙宁六年曾巩知齐州时作云: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邱,就时于负夏。郑康成郑玄释:历山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市。雷泽在济阴,负夏在卫地。皇甫谧释:寿丘在鲁东门之北,河滨在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余考之,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孟子又谓,舜,东夷之人。语出《孟子 离娄下》。二家所释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皆在鲁卫之间。东方之地,历山不宜独在河东,在齐者是也。世因河东雷首山——一号历山——沩wéi水所出,舜娶尧女所居,迁就附益,谓历山为雷首之别号,不考其实。由是言之,则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或者不此之论,乃备载陆鲁望“象耕鸟耘之辩”,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诗人、农学家。可见其赘。龟蒙曰:世谓舜田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非也。盖耕者,行端而履深,似象步;耘者,举疾而畏晚,如鸟喙。“象耕鸟耘之辩”原文作:“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通典》云:山有太甲冢,《通典》并无此说。未详。
历山南属泰山,东连琅邪,崇冈叠嶂,脊脉不断。钦尝 有诗云:“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群山尾岱东走音奏海,鹊华落星青照湖。”此济南山势也。
庙山
○ 府城东南十里。《三齐记》云:因舜庙得名。遗山元好问《济南行记》作妙山,非是。
函山
○ 府南二十里。按《酉阳杂俎》云:齐郡函山有鸟,名王母使者。汉武帝登此山,得玉函。帝下山,玉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鸟常守之,因号函山。有九十谷,又名卧佛山。
《酉阳杂俎》(yǒu yáng zá zǔ),志怪故事集,撰者段成式(803~863),字柯古,晚唐邹平人,唐代着名志怪小说家,在诗坛上,他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
《酉阳杂俎》卷十六“羽篇”:“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
奎山
○ 府城西南十五里。《三齐记》:奎山公神似猪,头戴珠冠。殷时有道士隐此,野火四发,道士祈天即雨。今人遇旱、烧山,祷雨多应。此见《寰宇记》卷十九河南道齐州历城县“奎山”条。
又北有匡山,世传太白读书于此。又北曰粟山、曰药山。山出阳起石,极佳,故名。
华不注山
○ 府东北十五里。《左传》成公二年,鲁季孙行父帅师会晋郄克,及齐顷公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又云:从齐师至于靡笄之下,逢丑父与公易位,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则此山亦名靡笄。靡与摩同。靡笄所记与《左传》有出入。《地记》又名金舆。道元谓“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杰立,孤峰特拔以剌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信然。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诸贤诗,院前即华泉,水与小清小清河合流。
鹊山
○ 府北二十里。王绘《太白诗注》金人,是第一个李白诗注本,今不传云:扁鹊炼丹于此。俗又谓,每岁七八月,乌鹊翔集,故名。
按:扁鹊,卢人,近在今长清县地,炼丹此山者是。古有鹊山院,见陈后山诗。
陈后山即陈师道(1053-1102),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人。此谓其《游鹊山院》诗:“积石横成岭,行杨密映门。人声隐林杪miǎo,僧舍绕云根。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只因羊叔子(羊祜),名字与山存。”后自注曰:“南丰先生(曾巩)出守日常游是院。”载于《后山集》卷五。
黄山
○ 府西南六十里。山周如城,岱阴诸谷之水奔流至山西,汇为池,围数亩,不溢而伏,山即渴马崖也。在今党家庄镇东、西渴马崖村一带。伏流至府城之西而出,即趵突泉也。
西龙洞山
实指郦氏之琨瑞山、朗公谷,即今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之神通寺遗址,俗称四门塔处。——中华书局《齐乘校释》P82。
○ 府南六十里。道元云:苻秦时,有竺僧朗,事佛图澄,硕学渊通,与隐士张巨和居此, 因号朗公谷。今有朗公寺,亦三齐名刹,历代有碑。谷有琨瑞溪水,过玉符山,又名玉水,至祝阿入济。今溪水东西分流,山中人云:“西发趵突,东发百脉”,验之信然。谓径入济者,误也。
龙洞西南,有方山,长清县界。疑即《水经》之玉符山。
又西隔马山,长清东南。《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壍防门而守之广里。壍qiàn,古同“堑” 。齐师惧,夜遁。夙沙卫连大车以塞隧而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卫怨二子,遂杀马于隘,以塞道,欲使晋师得之,即此。后人呼为隔马山,山东北曰神林,有隔马神君祠。祠南有一潭,清澈见毫发。岁旱,邑人祈圣水,祷雨辄应。唐、宋碑刻存焉。
又南,青崖山。金乱,严侯率义兵堡此。皆古齐山,今属泰安。
又严侯,即严实,《元史》卷148有传。青崖山,《金史》称青崖砦(zhài,同寨),即今青崖寨,在今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镇东,位于此所谓西龙洞山(琨瑞山)正西方。
东龙洞山 今称西龙洞。
○ 府东南三十里,山如重甗yǎn。音言,甑也。《尔雅》:“重甗,隒。”隒yǎn:层叠的山崖。此山类之。西洞透深一里许,秉火可入;东洞在万仞绝壁之上,洞口釜鬲尚存,烟火之迹如墨,盖昔人避兵,引絙以上。絙gēng:粗绳索。中必有泉,不知其深几许耳。有翠屏岩、独秀峰、三秀峰。峰侧龙祠,郡邑祷雨极应,宋封 “灵虚公 ”。《九域志》又云禹登山,谓禹治水尝登。《九域志》即宋王存等着《元丰九域志》。然《元丰九域志》卷一,“京东东路齐州”下无此文。
龙盘山
○ 章丘县南二十八里。《齐记》云:周初,有神龙潜此山,遂名,有神迹祠,姜嫄所履。伏琛云:宋济南太守萧承之立祠山上,萧承之字嗣伯。南齐高帝萧道成父。其妻亦学履,而产齐帝。 按,姜嫄,炎帝后,有骀氏之女,高辛世妃,后稷母也。骀,舜封稷作邰。《元和志》:邰,在京兆武功县。《路史》:骀在费县南,远者去此数千里,近亦五百余里。姜嫄未嫁,不应至此;既嫁,则高辛都亳,河南偃师地,岂在齐乎?伏琛之论,尤觉诞妄。
乐盘山
○ 章丘南二十七里。《齐记》云:下有乐盘城,即平陵王与章丘侯饯送之地。
东陵山
○ 章丘南二十八里,龙盘山相连。《寰宇记》云:盗跖死处,山南有盗跖冢。
危山 ○章丘东北五里。《寰宇记》云:汉文帝十六年,封齐悼惠王刘肥子刘辟光为齐孝王。景帝三年,孝王与吴、楚通谋,自杀,葬于此,墓在山椒顶。
女郎山
○章丘东南七里,又号小田山。《齐记》云:章亥有三女溺死,葬此。有三阳洞。俗云有子张墓,即章女冢,所谓章丘者耳。
鸡山
○ 章丘西南四十里。《齐记》云:有神鸡晨鸣于此。候之,获一石,洁白如玉,因以名焉。巨合水出此山下,俗名双女泉。
湖山
○ 章丘正南五十里明秀乡。相传,古有仙翁仙婆,修道此山,皆得寿考。今有公婆庙,遇旱祷雨即应。
亭山
○ 章丘西南六十里。桀死处。汤放桀于南巢,书传皆谓今庐江巢县。独《尸子》云放之历山。岂古有巢氏治琅邪之石娄山,齐地亦有南巢邪?又,桀死后,其子淳维妻其众妾,遁于北野,随畜转徙,号曰荤育。若桀死南方,其子岂能北遁?自齐奔漠则易矣。隋唐有亭山县,见“古迹”。
哑妇山
○ 邹平县西十三里。俗呼哑妇山,谓夫子去齐,道此山,妇人阳通佯瘖以灭迹。盖因孔子去鲁之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而附会此名,直野语耳。
大山
○ 无棣县东北八十里。
小山
○ 无棣西北一百二十里。二山,图经弗载。然滨、棣濒海广斥盐碱,无高峻之山,故志。
平原岭
○ 德州东南七十里。有望远台、寿公庵。岭上鹿角关。
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齐乘校释》 刘敦愿 宋百川 刘伯勤校释
青州古籍文献 于钦《齐乘》
文物出版社 《春秋列国地理图志》 黄鸣 着
人民邮电出版社 《星空帝国 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中国言实出版社《穆陵关史话》
百度网 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