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17 08:02
鄌郚史志总编

百家姓氏及图腾简谱连载 ——郑姓渊源 青州曹光炬

    郑姓是中国第21姓,总人口约为11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九。
    图腾简介
    图腾乃上古先人之崇拜物,后被帝王、酋长等上等人赐为姓,也是历代人遇事求佑的保护神。富贵人家均供之。(图腾一词来自北美印第安,意思是最亲近的人)。
    
    郑姓图腾是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一种观测仪器。“酉”字本意指酒器,引申为与酒有关的官职,如大酋、酋长。在古代执掌酒业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酋人所在氏族为酋氏族,建立了酋邑,后演化为“郑”。
    郑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其远祖为郑桓公,得姓始祖是郑鲁。相传黄帝之后,后稷承袭姬姓,传十五世孙周武王灭商建周,称西周。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叫友,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后,将姬友封在郑地,称郑桓公。郑桓公于公元前七六七年和公元前七六九年相继占领东虢、郐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郑国。郑国共传十四代,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公元前三五七年为韩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桓公友的十五世孙鲁迁居陈、宋之间,以国为氏,称郑氏。
    二、由少数民族汉化改姓而来。
    郑姓历代名人
    战国水利专家郑国,西汉西域都护郑吉,北魏称“魏碑之宗”的书圣郑道昭,南宋史学家郑樵,明代航海家郑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清代杰出书、画、文学家郑板桥等。
    郑姓发源于陕西华县以及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郑亡国后,子孙散居河南东部及山东、山西、安徽、河北等地,并有入四川者。两汉时期,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采居”,有郑姓二十四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之时。唐时,郑姓有人进入福建,使得郑姓在东南沿海的中心逐渐形成。郑姓移居台湾,始于明代郑成功;迁播至海外,始于清朝。
    郑板桥轶事
    板桥系清官、穷官,一张“难得糊涂”板桥笔迹,使人心胸顿开,解除无端烦恼。其流传的轶事,亦能启迪后人。
    缺一(衣)少十(食)
    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时,逢旱,民不聊生。年关将近,他携书童察访民情,见一破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他沉吟良久,不忍离去。书童纳闷,不知此门联的奥妙。回到县衙后,板桥让书童给这户人家送去肉、面和衣服。大年初一,这家老小来给板桥拜年,感谢板桥的关怀照顾。板桥对书童说:“你记得那副对联吗?缺一(衣)少十(食),怎么过年!”
    板桥与小偷
    板桥因为民请命被罢官。一天夜里,天黑风急,他躺在床上,思念穷苦百姓,辗转难眠。此时,小偷启门入屋。他想,如高声呼喊,惊动小偷,如何对付得了,便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入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前,听见吟诗,暗吃一惊。继而又听吟道:“屋内诗书存千卷,床前金银无半文。”小偷听到此处,刚欲出门,又听见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心想,既有恶犬,不如翻墙而过,又听吟道:“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小心避开,翻墙过去,屋内又传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光赶豪门。”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