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7 16:04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东王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20:52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东王庄
  东王庄位于临朐县城东南20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处,东(营)红(花埠)路从村南穿过。东与大岳庄接壤,北与龟山子村隔河相望,西与龙诜铺、东黑洼村相连,南与下峪、大峪、唐立店子、南岳庄村毗邻。聚落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史姓立村。据传,因村东南麻山西北长坡岭处曾住过一位王子,遂得名王庄。1985年因有重名村,以方位易现名。
  先前曾有高、孔、程、师、张、史诸姓居住,后或徙或衰,现无以上姓氏。清初,王姓由柳山洋河迁入;李姓由本镇龟山子迁此;蔡姓由本镇大岳庄入居;刘姓由刘家庄迁至;申姓1998年由九山镇谢家窑投亲至此。
  全村有王、李、冯、蔡、刘、申、季、杨8个姓氏,159户,589人,均为汉族。有16户信奉基督教。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良善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良善社;1930年属第七区岳庄乡;1945年属蒋峪区黑洼乡;1952年属第八(蒋峪)区黑洼乡;1956年属辛寨区黑洼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辛寨乡;9月,成立人民公社,属辛寨公社黑洼大队;1984年社改乡(镇),属辛寨镇。
  全村耕地460亩,土质属潮棕壤、棕壤,少量棕壤性土。东南有麻山,南有良山,多为玄武岩。
  平坦地分为黄崖头、河北崖、马趟子、西南河、家南等五大块。原以种植粮食为主,有谷子、玉米、小麦、高粱、地瓜,油料作物有花生、大豆,经济作物为黄烟、棉花、桑蚕。20世纪70年代前,只使用土肥,自留种子,亩产不足300斤。70年代后,化肥大量使用,种子品种不断更新,管理技术、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小麦、玉米等亩产均为1000斤以上。
  岭地位于良山北坡,麻山西、南两侧,分为东良山、西良山、麻山前、羊溜道4大片。80年代以种植地瓜、黄烟为主,辅以花生、棉花,黄烟面积最多时达到120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重发展果品生产,建起李子园230亩;发展桑园30亩;同时因地制宜种植黄芪、丹参等中药材。
  家庭养殖以传统畜禽猪、鸡、鸭为主。
  工商服务业以餐饮、木工、运输、建筑、商品零售、钓鱼竿加工等为主。
  全村有汽车、农用车10辆,拖拉机6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台,粉碎机3台。
  80年代以前,村民主食为煎饼,原料加工靠人工推碾、磨完成。时村内设4盘碾,忙时日夜不停,几乎户户有石磨。1976年底,村内有了磨糊机,碾、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后主食逐步转为面食,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976年秋,全村通电,户户用上电灯。现有彩电150台,冰箱80台,手机等通讯工具全村普及,空调、电脑等逐日增多。
  1980年前,全村有3眼吃水井,分别位于南园、西湾、后井,深不足5米,每天早晨村民排队担水。随着农业用水增加,水井经常断水,人们开始用“洛阳铲”在自己院内打井,深7米至9米,安装压水泵,提水引用。每逢旱年,压井断水,人们又在各自院内机械或人工打井,深13米至25米不等,安装潜水泵提水饮用,基本满足生活用水。
  1974年,村东建扬程18米扬水站1座。1982年,村西开挖大口井1眼,机井3眼;村南大口井1眼,机井2眼,农作物基本实现旱涝保收。1993年,在村西打25米深机井1眼,埋设输水管道1300米,将水送到良山环山路一带,90%的李子园得到灌溉。
  结合兴修水利,大力开展以整地改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1976年修河道1500多米,整平耕地310亩,使村西、村南土地连片成方。1992年冬,在东红路南侧整地100亩,栽植牛心李子。1999年,利用挖掘机开挖除良山顶外所有山岭地,栽植黑布朗李子,面积240亩。
  2008年10月,贯穿村中南北两条主街水泥硬化完成,长1500米,总投资24万元,其中财政补贴9.6万元,余款由村民及在外人员捐助。
  20世纪50、60年代,设有良山小学,招收附近村学生。70年代,村内设初级小学1处,招收本村一至四年级学生。1981年,在村南建砖木结构校舍180平方米,2000年并于黑洼小学。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村中走出本、专科学生15名。
  2007年,村有卫生室1处,医务人员1名,98%的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村东南麻山,1942年前后,汉奸曾在山顶建过炮楼。
  村南良山,多为玄武岩,接近山顶有小面积石灰岩,已开采殆尽。盛时,辛寨中学水泥厂、河北大队等均进行开采,石灰销往沂水、昌乐等地。东北角转弯处称蛤蟆头,因内侧玄武岩风化成半圆小丘,酷似水中蛤蟆露出之头而得名。
  供稿 王纪太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