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从青州市区出发一路向东,40多分钟的车程后,记者来到了位于青州市谭坊镇西郑村的冀恒春家。已经78岁高龄的冀恒春先生个子不高,穿着朴素,让人很难想象,在过去7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党员拖着病体,编写出了一本近百万字的《郑母村志》。
“郑母,原称郑墓,系东汉大经学家、大司农郑玄,郑康成墓葬处。郑母南倚群山之屏障,北有香山之孤峙;前康浪,后洗耳两河之环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冀恒春家中,记者看到了这本厚厚的《郑母村志》。柳叶绿的封面上,四个黄色的大字“郑母村志”格外显眼,789页的文字中,不仅涵盖了郑母村从东汉时期(公元184年)至2021年间的大事记,还图文并茂地记录了郑母村地理环境、村民村庄、文化教育、村风民俗以及历史名人等九个方面内容,堪称一本了解郑母村情村貌的百科全书。
据冀恒春回忆,他最初产生编写《郑母村志》的念头,还要追溯到十多年前:“2010年,龙塘村的高传广老师送了我一本他编写的《龙塘村志》,写得非常好,我想到郑母村有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八大寺庙、五大祠堂、八大景观、两状元、五进士、九举人等等,便也想写一写《郑母村志》,给后人留一个纪念。”但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冀恒春并没有马上付诸行动,直至2014年。
“2014年的时候,我又想起来这个事,想到自己已经70多了,如果再不写的话,很多东西就真要湮没在历史尘埃里了。”于是,冀恒春又重拾编写村志的决心,他找来了西郑母村冀世强、中郑母村赵其敏和东郑母村孙世山三个人,组成了一个村志编写小组,自己担任主编。白天,他们走街串巷寻访村里老人,了解村内以前发生的大小事情,用文字记录在册,晚上,冀恒春再拿出两三个小时,把白天的采访内容输进电脑。
“虽然我年纪大了,但好在没忘了拼音,每天晚上用拼音打字,一晚上大概能打2000个字。”冀恒春笑着说,“因为经常要骑车出门查资料,孩子们担心我身体,不让我写了,我就跟他们说,上了年纪多动动脑子好,省得以后得老年痴呆,趁现在手脚都还灵活,也能打字,虽说打得慢,但只要能打就行。”
就这样,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郑母村志》逐渐完成了第一版。“编写完成后,我和三个副主编又找了其他老师帮忙,反复审查、修改,哪个地方有错别字、哪个地方句子不通顺,又重新进行调整,到最后出版一共修改了八遍。”冀恒春感慨道。经过数易其稿,这本凝聚了大家7年心血的《郑母村志》终于成功定稿,周边村庄的乡亲们得知这个消息,都对这种笔耕不辍的精神深感敬佩。
“冀老平时就以挖掘、宣传、弘扬郑母历史文化为己任,在潍坊日报、青州东方花都、弥水文化等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现在又编写了《郑母村志》,不仅是对郑母村发展历史的记录,也为在外和在家的年轻人留住了乡愁,留住了根。”西郑村党支部书记冀少国表示,“村志是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竞争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内涵支撑,冀老这本村志,可以说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志士惜时短,勇者常为新。今年,《郑母村志》正式付梓,首批印刷600本,冀恒春第一时间联系了青州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局进行捐赠。“《郑母村志》对我来说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如今捐给市里,为这本书找了一个很好的归宿。”完成无偿捐赠后,冀恒春老人像是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使命,“接下来我还要再整理下之前发表过的文稿,集结成册,这也是我对青州历史文化的一份贡献。”(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孙楠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