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7 16:26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山旺镇东桃花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9 19:45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山旺镇东桃花村
  东桃花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19公里、龙岗镇政府驻地南9公里处。东北邻战家庄,西毗西桃花村,南与辛寨镇东岭自然村相连。村南依营(子)柳(山)公路。村聚落呈东西长方形,北高南低。
  村由东桃花、明家台子两自然村组成。
  东桃花村,张姓自江苏省东海县迁此立村。因此处多桃树,取名桃花。据《张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张氏自江南海州红梅村乔迁青郡,隶籍于临朐桃花庄”。清康熙年间,小桃花立村后,遂称大桃花。1960年分村后,该村居东,故称东桃花。现有张、田、李、马、刘、石、王、梁8姓,200户,645人。
  明家台子村,明初,宁姓自今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处土台上,得名宁家台子。明弘治九年(1496),史姓迁入,宁姓徙,改称明家台子。现有张、李、许、石、闫、王6姓,50户,200人。均为汉族
  自立村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忠善乡桃花社;宣统二年 至1929年,属柳山区桃花乡;1930年,属第六区桃花乡;1945年上半年属临东县柳山乡,同年8月,属昌乐县柳山乡;1946年至1947年,属临朐柳山西乡;1948年,属益临县吉山乡;1952年,属临朐县第十四区(尧山)桃花乡;1956年,属尧山区桃花乡;1958年2月,属临朐县尧山区杏山乡;1958年9月,属柳山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属尧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属上林镇;2007年8月属龙岗镇,现属山旺镇。
  村地质为黄沙丘陵,境内有大小山岭7座,河流2条,分布在村庄周围。全村现有耕地1500亩,分属黑、白、黄、砂四种土类。地片分布在北岭、两岔沟、东山、小埠、大埠、羊角埠、南山、西南岭、西北河九个区域,以砂质土居多。农作物种植以高粱、小麦、大豆为主,兼作花生小杂粮。经济作物以黄烟为主。现林木覆盖率达8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先后治山改土400多亩,兴建水库1座,塘坝2座,机井9眼,水池5个,铺设输水管道1500米,扩大灌溉面积500亩。总灌溉面积达7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现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300公斤和400公斤。
  20世纪90年代后,实行农业结构调整,现种植黄烟30亩。种植丹参310亩。现有菜棚20个,总面积26亩。
  养殖业原以传统家庭饲养猪、牛、羊为主,收入低。进入21世纪,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0年,有养猪专业户5家,养鸭专业户5家。张兆喜,2010年建猪舍16间,现年出栏生猪100头。
  1972年,大队购置12马力拖拉机1台,1974年新购置拖拉机。实行“大包干”后,拖拉机变卖于个人。
  1983年,村民张兆永购进全村第一辆跃进牌货运汽车。至2011年,村有各种型号拖拉机5台,手扶拖拉机100台,柴油三轮20辆,中型货运汽车7辆,昌河客货两用车2辆,面包车6辆,大型装载机1辆,轿车2辆、摩托车170辆。
  1958年,临朐县放映队第一次到村放电影《上甘岭》。
  1981年12月全村通电,村民结束用油灯照明历史。现村有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200千伏安,全村年用电量约5万千瓦时。
  1978年,大队办公室安装第一部磁石电话。2002年,程控电话基本普及。现有固定电话50部,移动电话600多部。
  1988年,村民刘明建第一个购买24英寸彩电。现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入户率达95%以上,4%的户有空调,5%的户有电脑。
  1972年1月,修通自大车沟至桃花的第一条公路。1989年,营柳公路建成。
  1978年始行新村规划,每户规划面积252平方米,房屋结构为石基砖瓦和木架组成。1992年,村内3条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全部贯通。2010年,上级政府扶持资金21万元,村人及村在外人员捐资10万元,水泥硬化道路5公里。捐资1000元以上者有张兆才、张国刚、张国利、张传孝、张兆银、张兆敬。
  2011年,张明盖起村内第一栋二层楼房。
  1913年,借用私家瓦房设私塾班,学生十几人,教师张维乾。1936年,在村菩萨庙院内建起第一所学堂,有教师1人、学生20人,校长石仁德。1946年,有教师2名,设一至四年级、2个班,学校学生30人。1950年,学校一至四年级,学生60多人,教师10余人。1976年,小学迁入村北新建校区,学校占地9亩,教师先后近10人,在校生70多人。1969年桃花联中成立,与小学同一校区。1975年联中迁入新校区。1969年至1975年联中先后有12名教师任教,学生由40人增至100多人。1977年联中改为桃花初中。1992年村小学迁入村前新建校区,学校占地2200平方米,有校舍22间。2009年,桃花初中并入上林中学。村小学迁入原桃花初中校区。现小学校区面积15亩,学生191名,教师19名。
  村内人才辈出。清咸丰六年(1856),马晖吉,字谦光,曾任湖北荆门鹤峰州知府。清光绪十一年(1885),村民张希龙任乡饮介宾,张希芝、张希祥任耆宾。新中国成立后,村中考出本科以上学生33名。
  民国前中期,设“藏松斋”药铺,张昭轮中医坐诊。民国晚期至1957年,张维昌、张维茂中医坐诊。1957年至1965年,张广淮中医坐诊,张广隆西医坐诊。1962年始,公社在村设医疗机构。1970年实行合作医疗,设医疗所1处。2008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并于西桃花村。现村民参合率达85%。
  民国初,村民张鸿儒等组织京剧班,演出《古城会》、《打龙袍》、《玉堂春》等传统剧目。1949年后,每逢节庆日,村民都上街轮灯花、跑龙灯等。自1962年起,村共青团组织成立业余剧班。1997年,村民张兆银(国家二级演奏员)成立个体剧团,演出传统吕剧、歌舞、小品等。15年来,巡演于潍坊、青岛等9个县市区,演出3000余场次。
  自1936年始,有56人先后参加人民军队。其中建国前入伍的有石超、马福兴、刘明山、张兆安、梁吉信、李克学、张维松、张维信、张维智。石超(1919—1993),又名杜琦。1939年参军入伍,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副教导员,临朐县峰山区区长,柳山区、尧山区区长,临朐县武工队队长,济南市城区一区政府秘书,济南市总工会秘书科长,劳保部副部长等职。1982年7月离休。张光军(1927—1971),1946年参加尧山连,并担任机枪射手,后参加县独立营,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后,转业于南京市公安局,1971年因事故遇难,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张广焕(1930—2003),1945年参加东北野战军警卫团,曾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后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侦科长,1985年离休。
  村有烈士3名:张维信,1923年生人,1942年入伍,同年入党,1943年被捕,英勇就义。张维智,1924年生,1945年入伍,1946年牺牲于乜家河。马贵林,1919年生,曾任村农救会长,1946年牺牲于本村。
  1942年自然灾害严重,庄稼无收,村民流离失所。同年日军入村,烧杀抢掠,烧毁房屋50多间,杀害村民1人,掠去牛、驴等物品无计,抓去十几人修碉堡。
  1947年,村组成支前队,村民张光增、张曰安送部队至弥河阵地。
  村内原有古槐9株,栽植年代无考,1978年规划新村后陆续遭伐。现仅剩一株,高6米,胸径1.5米,现已受政府挂牌保护。
  始建于明代的菩萨庙,坐落于村中央,清中期重修。庙内有2座石碑,各高2米,宽1米,分别记载始建和重修者功德。20世纪70年代重修石碑遭毁。
  村东坝崖之上,曾有关帝庙,坐南面北,庙内塑有关羽像,亦于 1966年被毁。
  供稿 张兆龙 张广利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