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22:01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张家庄子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9 21:11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张家庄子村
  张家庄子村位于临朐县城南30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西南16公里处,辛(寨)辛(庄子)公路西侧,杨家河从村中穿过。东北与朱家峪村相连,西与寺头镇石家河村一山之隔,南距马鞍峪村2公里,北邻聂家庄和曾家林村。聚落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辖张家庄子、东明峪、新村三个自然村。
  张家庄子村,元末张姓立村,故名张家庄子村。
  东明峪村,位于张家庄子村西南1公里,聚落呈三角形。清同治末年,刘姓自今沂南虎崖村徙居立村,因处峪中,三面环山,峪口向东,故得名。共40户,140人。
  新村,位于张家庄子村东北1公里,聚落呈长方形。2003年,在张家庄子村东北规划新居住区,将村西南高处偏僻住户迁此,与朱家峪、聂家庄、曾家林三村相连,村民称新村。共64户,210人。
  全村有高、王、卜、张、聂、闫、周、刘、丰、路、吕、郭等姓,365户,1300人。均为汉族,有1户信奉基督教。高、王、卜3姓为村内大族。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佛崖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冶源区佛崖社;1930年属第四区佛崖乡;1945年属南流区佛崖乡;1952年属第四区(南流区)鸣凤乡;1956年属南流区鸣凤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峰山乡;9月成立南流人民公社,属之;1959年11月南流公社撤销,属辛寨人民公社;1962年6月成立杨家河人民公社,属之,与朱家峪、聂家庄、曾家林、于家沟(马鞍峪)、鸣凤峪同为朱家峪大队;1980年从朱家峪大队分出;1984年社改乡(镇),属杨家河乡;2001年2月杨家河乡并入辛寨镇,属之。
  全村耕地989亩,境内多为棕壤性土和棕壤。棕壤地块有:野鸡岭、后沟、北岭、黄土地、偏坡、西旺、西三亩地、二亩七、南三亩地、南台子、枣黄地等。棕壤性土地块有:西沟、西大岭、西崖坡、白虎峪、东明峪、杏园子、小财峪、胡树岭、张家沟、东岭、银子顶等。
  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高粱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黄烟、大豆等。近几年,注重发展果品生产,主要有山楂、苹果、桃树等。2007年,全村掀起造林绿化高潮,山楂、苹果、杨树、核桃、桃树、香椿树等栽植面积大幅增加。东明峪村因水资源丰富,原种植果树面积、品种较多,现已全部种植核桃树。
  全村山林覆盖面积达2050亩,品种以刺槐为主,主要林区地片有:大财峪、小财峪、瓶子顶、高家大洼、酸枣树岭、吴家顶、西沟、南沟子、西旺、胡树岭。
  家庭养殖以传统畜禽猪、羊、鸡、鸭为主。部分户放养黑山羊。
  村地理位置偏僻,工商业发展较慢,故劳务输出人员较多。主要从事影视劳务、建筑及到城市工厂、企业、服务行业打工等。
  村人从事影视行业者较多。20世纪90年代至今,村里有100多名村民走进了国内及港台影视剧组,主要从事摄影、摄像、服装、灯光、道具、烟火、录音、现场制片等方面劳务工作,有的晋升为摄影师、灯光助理、道具助理等。他们与国内外著名导演、演员合作过,足迹随剧组踏遍祖国各地。
  从1966年开始,村民用肩挑、人抬、小车推等原始办法,未动用一部机械,在村南河上游建起了1座蓄水163万立方的小(一)型水库,下游控制灌溉面积0.6万亩。同时修东、西两干渠5000余米。2008年春天,上级投资200万元,对水库大坝进行除险加固,保证了下游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田灌溉。通过逐步开发建设,水库附近已成为休闲、旅游、垂钓、度假的好去处。1991年,在张家沟、碾砣沟各修建水池1座。1992年、1993年在东明峪修建两座水池。1998年,结合开发建设张(家庄)黄(崖泉)流域板栗基地,在白虎峪、碾砣沟、西旺等处修建水池3个。
  1982年,辛(寨)杨(家河)路延伸修建至辛庄子,需修建水库溢洪大桥。全村村民仅用两个月时间,高标准完成大桥修建任务。
  1982年,全村通电。1992年,改建标准配电室。至今全村高标准整改低压线路3次,排除安全隐患。现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普及。
  全村有轿车21辆,面包车20辆,农用车、手扶拖拉机6台,脱粒机5台。
  1992年,在村西河道上游2公里处建蓄水池1座,铺设管道3800米,全村吃上自来水。1997年在原水池上方又挖1座水池,与原水池相连,确保水源充足。
  1981年修建村内大桥。1982年修建村北大桥。1989年修通辛辛路至东明峪的公路,并建桥1座,2007年进行路面硬化。1996年,修建水库大坝经村北至聂家庄的环山路。2002年砌筑南北河坝,修建村主要南北大路,建滚水桥5座。2003年砌筑东西河坝,修建东西大路,完成新村64户宅基地规划设计,砌筑新村河坝。2004年修建村北路。2005年硬化村南北大路。2006年修建村南至水库大坝的公路,建大桥1座,2008年进行硬化。
  在全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帮扶和援助。1990年临朐县委宣传部和县工商银行包村,1991年由县委宣传部和石油公司包村,1992年至1993年由县人大和县电业局包村,1996年至1997年由县总工会包村,1999年由县委宣传部包村,2005年至2006年由县建设局包村,2008年至今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包村。
  1981年,设卫生所,配医务人员2人。2007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参合率达95%以上。
  清末,村设有私塾。1955年,设小学。为方便村中子弟上学,三次易址改建,最后建在村北河东。后扩展到教室15间,教师11人,在校生380人,2004年合并于朱家峪联小。
  2008年,原小学改建成规范化村级活动场所,设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电教室、会议室、财务室、图书室、人口学校等。
  参军报国和升学深造成为村中子弟主要成才之路,先后参军56人,考入大中专院校85人。其中博士有刘洪刚、高玉伟等。硕士有聂法良、卜令学等。在外人员有:王法武,曾任解放军某师参谋长。高凤岗,曾任解放军某部团长,后转业到青海省任省畜牧厅处长。高玉松,曾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当代青年短诗大观》编委等。有诗歌入选数十种(本)诗集。
  为国捐躯的烈士有:高太平,1915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战士,1945年在张店牺牲。王法友,1927年5月生,1947年10月参加革命,战士,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高中奎、高太聚均在革命战争中牺牲。
  村口卧一大石,状似蛤蟆,故称蛤蟆石。村中长者称它为“门闩”,传说能避邪聚财。与蛤蟆石隔河相望,村北沙梁上挺立着一株棠梨子树,高约8米,胸径1.5米,树冠直径11米,树龄百年以上,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在村中南北大街与东西路的交汇处,有一棵古槐,饱经沧桑,主干枯空,树围2.76米,主枝分东、西两股,至今枝繁叶茂。
  供稿 王成刚
  说明:村志节选自2012年资料,错、漏在所难免,请读者见谅。如发现问题,可与村中供稿者联系沟通。特此说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