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前天
鄌郚史志总编

刘文安丨信阳三异记

  信阳三异记

  老船工陈五每次带盐商经过信阳镇海港,都会指着那块卧在碧波中的巨石叹口气。潮水退去时,石头露出水面的部分足有半亩地大,青灰色的岩面平滑如镜,却赫然印着巨人仰卧的痕迹:头颅凹陷处能坐下三个孩童,肋骨的纹路像被巨斧凿刻过,最深的膝痕里能积下半桶海水,涨潮时便有银鱼在里面摆尾。
  “光绪年间有个西洋传教士,” 陈五用烟杆敲着船帮,盐商们正伸长脖子看那块 “仙人床”,“非要用尺子量这痕迹。量到第七根肋骨时,天突然暗下来,海浪卷着黑雾漫上石头,等雾散了,那洋人连同他的铜尺都没了踪影 —— 只剩靴底印嵌在膝痕边,比原来的石痕还深三分。”
  说话间,一个穿蓝布衫的少年正往石上爬。他是镇上渔户的儿子,据说生下来时,母亲梦见白胡子老头躺在这块石头上。少年赤脚踩在巨人的 “胸膛” 上,突然 “哎哟” 一声跳起来,脚底板竟沾着几片金箔,在阳光下闪了闪就化作水珠。陈五急忙吆喝他下来,烟杆在掌心敲出焦急的节奏:“民国初年有伙盗墓贼,想把石头凿开运走,刚下第一锤,凿子就断成三截,断口处全是海蛎子 —— 可这石头离海水足有丈把远。”
  月圆之夜,仙人床周围的海水会泛起幽蓝的磷光,那光芒像是从巨人的石痕中渗透出来,沿着肋骨的纹路蔓延,将整个巨石勾勒成一幅神秘的荧光图。偶然间,还能看到幽光中隐隐有巨人的幻影浮现,他的胸膛随着呼吸微微起伏,每一次起伏都引得海面的磷光如波浪般荡漾。若此时有船只靠近,船上的罗盘指针会疯狂旋转,发出尖锐的嗡鸣声,仿佛在抗拒某种神秘力量的干扰。
  从信阳镇往东南走十里,便是阳信乡的乾沙。说是沙地,踩上去却像踩在晒干的海绵上,脚下簌簌作响。当地农户从不在这附近种庄稼,说是光绪年间有个贪心的地主,雇人挖沙想造田,挖到三尺深时,沙里突然冒出腥咸的水,转眼间就淹了半亩地。等潮水退去,那片被水淹过的沙地竟长出半人高的芦苇,穗子上结的不是芦花,是细小的白虾。
  “潮来的时候才叫奇呢。” 守沙的老汉蹲在沙埂上,望着远处翻滚的潮头。他烟荷包上绣着只海龟,说是祖辈传下来的,能预报沙里出水的时辰。潮水刚漫到沙边,原本干燥的沙地突然冒起水泡,水从沙粒间涌出来,竟在地面汇成蜿蜒的小溪,溪里游着半透明的鱼,捞起来就变成沙粒。更怪的是,潮水退去后,沙地会在半个时辰内干透,连半点水渍都不留,只有偶尔露出的贝壳,证明刚才确有水流过。
  暴雨过后,乾沙会呈现出别样的景象。沙地上会浮现出奇异的图案,像是古老的文字,又像是某种神秘的地图,这些图案随着雨水的蒸发逐渐消失,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尘封的故事。有一次,一个贪玩的孩子在沙地上追逐一只野兔,野兔钻进沙洞后,孩子伸手去掏,却摸到一颗圆润的珠子,珠子表面刻着龙纹,刚一拿出,沙地便剧烈震动起来,吓得孩子赶紧将珠子扔回洞中,震动才渐渐平息。
  常山后麓的响埠,是三个奇景里最让人琢磨不透的。那片八九里的土埠看着平平无奇,长满了酸枣刺和野蒿,可只要脚一踩上去,就会传出 “咚” 的声响,像敲在空木头上。走得慢时,声音悠悠的,仿佛踩着楼梯上楼,一步一响,层层递进;若是跑起来,那声响就急如战鼓,“咚咚咚” 连成一片,能惊飞半里地外的松鸦。
  民国二十三年,有个戏班班主路过,见埠边有块平整的青石,就叫武生在上面翻筋斗。头两个筋斗落地,响埠发出 “哐哐” 的喝彩声,像有千百人在拍手;第三个筋斗刚起,武生突然从半空摔下来,摔在埠外的草地上 —— 可他明明是往埠中央跳的。班主扶起徒弟,发现他靴底沾着层青苔,而响埠上连点潮气都没有。
  月圆之夜,登上响埠的人会看到奇异的光影。月光洒在土埠上,会折射出若有若无的人影,他们身着古装,或翩翩起舞,或抚琴吟唱,伴随着人们行走的节奏,这些光影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若有人在此时大声呼喊,回音会持续很久,且仿佛有不同的声音在回应,就像是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对话。
  更奇的是雨后。雨水刚打湿埠面,踩上去的声响会变调,时而像胡琴拉断了弦,时而像妇人在哼小调。镇上的老秀才说,这是因为埠下是空的,藏着前朝的戏台,当年清兵来的时候,戏班班主带着全套行头躲进地洞,后来洞口塌了,就把声响留在土里了。
  这天傍晚,陈五的船正要靠岸,突然看见响埠那边腾起白雾。雾气里传来 “咚咚” 的急响,像是有人在上面狂奔,又夹杂着潮水涌动的声音。他眯起眼,隐约看见白雾中有个巨大的影子在仰卧,肋巴骨的轮廓在雾里若隐若现 —— 倒像是信阳港那块仙人床的石痕活了过来,正踩着响埠的鼓点,往阳信乡的乾沙走去。
  少年渔户突然指着海面喊:“看!仙人床的石痕 —— 没了!” 陈五抬头望去,那块青灰色巨石上,巨人的卧痕正慢慢变浅,像是被潮水一点点舔去,只留下水光在石面流转,映着即将沉入海面的夕阳。此时,乾沙上的奇异图案再次浮现,而响埠的声响也愈发急促,仿佛这三处奇异之地正在进行一场神秘的呼应,一场关于这片土地隐秘过往的盛大展演。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