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9-27 20:34
鄌郚总编

赫鲁晓夫为中国做的7件大好事,件件实在

  赫鲁晓夫为中国做的7件大好事,件件实在
  很多人骂赫鲁晓夫,因为他被视为中苏交恶的祸首;
  很少人赞赫鲁晓夫,因为很少人知道,他是从苏联建立到苏联解体,在所有苏联领导人中,事实上为新中国做好事最多的一个人。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真正的利益,赫鲁晓夫首次访华的1954年,为中国带来史无前例的大礼包。
  其背后,有深刻原因。
  一、访华背景
  每年3月5日,我们知道,是雷锋纪念日。但这一天也是斯大林逝世的纪念日。
  1953年3月5日的凌晨,缔造苏联的领袖、74岁的斯大林因病逝世。
  他去世时的职务,是苏共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
  他逝世后,其党政军职务,分别被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分割,从此苏联再无斯大林式最高领袖。
  虽然赫氏掌握党内第一书记之职,但在苏联的政治体制内,党的书记,并非掌握实权的头号人物。
  赫鲁晓夫只排在中央主席团第五的位置,前面分别是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
  3个月后的6月26日,赫鲁晓夫与其他政治老人联手发动政变,剪除了排在第二位的贝利亚。
  莫托洛夫和伏罗希洛夫无意与赫氏争权,赫唯一的竞争对手,只剩马林科夫了。
  事实上,除了贝利亚,其他人都不是赫的对手。
  赫从基层农村一步步走来,没有任何家族势力背景,也没有财阀,他媳妇也是个平民,他上学也早早辍学,他能攀上权力巅峰,完全靠的是官场经验和超高的智商、情商。
  摸懂人心,计谋善断,漂亮的执行效率和出色的言辞表达,是其他竞争者无法匹敌的优势。
  马林科夫是一点点被弱化下去的,这点与贝利亚的突然抓捕,完全不同。
  从侧面也看出来赫鲁晓夫面对不同竞争者,采取的不同策略。
  马林科夫是斯大林在世时就确定的二号人物,苏联政府首脑,剪除贝利亚时,曾是赫鲁晓夫的盟友。
  但现在,贝利亚1953年12月被枪决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对苏联一把手的竞争。
  1954年,是赫鲁晓夫取代马林科夫的关键演进年。
  从这年春天开始,赫鲁晓夫的政策主张占了主导,大会小会开始为赫氏预留主要位置。
  到了6月,马林科夫的名字,在中央主席团成员名单最前面的位置,消失了。此后,名单按字母排序。
  之后,赫鲁晓夫又当着马林科夫的面,长篇大论任何共产主义国家,包括苏联,都必须受党的领导,而不是政府。
  马林科夫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毫无意见。
  此后,赫鲁晓夫领导位置,更趋明显。
  马林科夫
  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5周年纪念日,赫鲁晓夫早早就做出决定,率团到中国访问,参加国庆典礼。
  这步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对他有莫大权威的意义。
  访华是带着诚意去的。
  他准备给中国送去苏联援建大礼包,包括军事、铁路、经济和科技等多方面,尤其是工业企业基础设施方面的系列实惠援助。
  看了他主张的援助清单,中央主席团中有人反对,认为苏联尚未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如此大规模的输血援助,苏联无力承担。
  对此,主意已定的赫鲁晓夫,逐一批驳反对者,他说:
  “这次北京之行,不能仅限于发表政治宣言、声明、外交议定书,更需要的是经济基础。
  “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周年之际,请求我们帮助克服其几百年落后状态这一重要时刻,不帮助中国在未来的5年内实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本大计,那么,我们就将错过同中国建立和巩固友谊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5年计划,始于1953,赫鲁晓夫1954年国庆节的大礼包,颇有雪中送炭的意味。
  反对者被说服了,援华意见统一了。9月29日,赫鲁晓夫率领的代表团,来到了北京。
  二、援华大礼包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苏联访华团,70多人,规模史无前例,级别之高史无前例。
  成员包括:
  布尔加宁,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部长会议主席是马林科夫,他不可能与赫同来的);
  米高扬,部长会议副主席;
  斯维尔尼克,全苏工会主席;
  亚历山大罗夫,苏联文化部长;
  谢皮洛夫,《真理报》总编辑;
  福尔采娃,莫斯科市委书记;
  尤金,苏联驻华大使;
  ……
  9月30日,毛主席在中南海等会见了全体代表团成员。
  宴会上,赫鲁晓夫盛赞新中国5年建设成就、毛主席的伟大功绩,和新中国在历史舞台、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赫氏所赞,句句符合实际。尤其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次日,天安门广场上,40万人集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5周年。赫鲁晓夫和金日成,分居毛主席两侧。
  10月2日,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在北京的西郊苏联展览馆开幕。赫鲁晓夫等人在馆内欢迎刘少奇、周恩来等到场参观。
  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在中南海开始协议谈判,最后达成7个文件的签署:
  1,苏军从旅顺海军基地撤退;
  2,将1950、1951年创办的4个中苏股份公司中苏联的股份,交给中方;
  3,签订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4,中苏修建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并组织联运;
  5,中苏修建乌兰巴托铁路,并组织联运;
  6,苏联为中国提供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
  7,苏联帮助中国新建15个工业企业,并扩大原来的141个企业供应范围。
  这些援助,尤其是最后一个,追加15个援建项目,让中国受益匪浅,虽然不是一步到位落实,后来还发生了撤走专家等事件,但此计划在当时的提出,确实是令许多人感到振奋。
  在毛主席表示感谢苏联“无私援助”之后,赫鲁晓夫回答:
  “不,不能说是无私援助,而应该说是有私的。因为援助中国实际上也是帮助我们自己,中国强大起来,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另外,此次会谈中,中方提出想要发展核工业的意见,让赫鲁晓夫有点意外。
  他回答说,这东西太费钱,且没什么用,存着还会陈旧,重新制造又是一大笔钱。
  “如果要搞,把中国全部的电力都用在这方面,还不知道够不够。还需要几百个工厂为它服务。”
  赫鲁晓夫说,如果实在想办此事,苏联可以帮助中国先建一个小型原子能反应堆,可以搞科研,培养干部。
  另外,中方也可以派人到苏联学习、实习、深造,为将来的核工业打下基础。
  后来,苏联向中国提供了核工业技术资料,虽然在建设中苏联单方面撕毁了这一协定,但不能否认,苏联援建的原子反应堆,在培养我国核工业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赫鲁晓夫首次访华,签署了7个文件,如果把2个铁路的项目如果算作一类,把3年后原子反应堆的援建算作新增加的一项,那么,实事求是地说,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实实在在地为中国做了7件大好事。
  这是其他苏联领导人不可比的。(完)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