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0-29 19:48
鄌郚总编

他曾经六次“国考”失败,却为何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中学那会,背诵的这句古文到现在可能也不会忘记,而今天的主角就是这篇古文的作者——韩愈。
  韩愈家道中落,身世坎坷,父兄都先后去世,在寡嫂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即使在今天也是令人同情的状况,更别说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古代。
  还好,他自幼聪颖,自主学习能力强,不像现在的小孩在父母老师的监督下“学习”。
  虽然他七岁会读书,十三岁就能写文章,但先后参加八次考试,却有六次失败。
  他参加的考试有两种,一种当然是科举,而另一种则是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
  之所以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是因为唐朝的科举和其他朝代不一样,唐代科举及第并不是考上就可以当官,而只是获得一定的任职资格,还需经过吏部的铨选考试才能真正的当官,受到任命。
  科举考试他参加了四次,终于在第四次登进士第;博学宏词科考试参加了四次,也是在第四次通过铨选,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
  但就是这样的考试成绩,却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那么他到底是有多硬核?
  "文起八代之衰"是大文豪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
  "八代"起于东汉止于隋朝,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作品大多形式僵化、内容空虚,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用现在的话就是形式主义。
  而韩愈则提倡古文、反对骈文,发起了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所谓"古文",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提出的"载道"、"明道"口号,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和词必己出的独创精神。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
  同时他还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
  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
  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
  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除了文体的独创之外,还有吐辞造语之精工。
  例如《进学解》一篇之中就有: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等,都已传为流行的成语;还有一些成语如:提要钩玄、焚膏继晷、闳中肆外、啼饥号寒等等,也是从这一篇的语句中凝缩而来的。
  自古以来,一篇文章之中能够选出如此大量的历代流传的成语,此文之外,恐不多见。
  韩愈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家,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辞章造诣,在他前后,很少有人企及。
  用今天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务实”。
  文章的目的是载道,而不是单纯用来赏心悦目的,辞藻华丽、朗朗上口不是写文章的目的,用最精准的词语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真情实感,又或者用务实的文风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小的方面讲是促进问题的解决,往大的方面说是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即使在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文风理念也是整个社会都在践行和追求的。
  所以说,苏轼对他的赞誉实至名归,而他曾经六次考试失败的经历则无关紧要了,毕竟有些事情结果比过程更重要,而他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更是有这个资格的。
  来源:百家号|小舟悦史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