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7 15:45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淄界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20:47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淄界村
  淄界村位于临朐县城南19公里处,冶源镇境南端,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东傍大龙崖,南邻寺头镇北彭家庄,西接连绵群山,北靠波光粼粼的白塔水库。潍(坊)九(山)公路从村西穿过。聚落西高东低,略呈正方形。主街东西向,西端连接进村路。
  清同治三年(1864),农民起义军“幅军”一部守淄川,清军统帅僧格林沁率大军用重炮轰击,义军城破兵败,张德、张惠兄弟突围而出,东逃至此,在一东南、西北向深涧中居住下来。为不忘故地淄川,取村名为淄涧。光绪初年,岳、法两姓,由博山孙家庄逃荒至此,经繁衍生息,成村内大姓。后有陈姓迁此,居于土屋沟子;田姓迁入,居于傅家峪子;孙姓迁入,居于北淄涧。后随人口繁衍,村居连为一体。因山涧狭长,两侧山峰高耸,入冬后日照时间仅三四个小时,故有“太阳(阳光)到谁家,谁家饭时”之俗说。曾有孙、田、陈、李、谭、翟、闫、郎、刘、司等姓先后入住,后孙、陈、闫、刘、郎、张、司诸姓徙,现有岳、法、田、李、谭、翟6姓,60户,239人,祖籍皆淄博,均为汉族。
  因立村较晚,村名诲曲难解,外界称谓不一,有至界、之介、枝楷、芝界几说。1984年,村整体搬迁后,定名为淄界。民国年间至1955年,与彭家庄、水泉子溜村为一行政村。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与石佛堂村组成一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为石佛堂大队第十四生产队。1978年,冶源公社修建白塔水库时,与白塔桥、许家峪村同划归冶源公社,始为独立单位。
  立村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玉泉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冶源区玉泉社;1930年,属第四区玉泉乡;1944年9月,当地解放后,属米山区;1953年5月,属第六(寺头)区石佛乡;1956年,属寺头区石佛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石佛乡;是年9月,属寺头公社石佛堂大队;1978年,属冶源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后,属冶源镇。
  原村居山临河,域内山川兼备,以山为主。现全村耕地210亩,土壤为淋溶褐土,散布于红土溜子、大龙崖、中龙崖、马拉崖、小龙崖、北淄涧和傅家峪子等处。原以种植谷子为主,仅山下几片洼地和河滩地种植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种植黄烟为主。民国初年,英国公司在青岛开磅收烟,法姓富户始种黄烟,到傅家李召村请人支炉烤烟。后因烟色不佳,出售困难而中止。1949年后,山地始种地瓜,大面积扩种小麦、玉米,产量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实行产业结构调整,25度坡以上退耕还林,2700亩荒山及山坡地全部绿化,山顶栽植柏树,山腰营造刺槐,山脚遍植香椿。建起香椿大棚14个,每棚年收入万元左右。
  利用河滩、湿地,栽植竹子、芦苇50亩,亩收入2000元左右。有4户建起蔬菜大棚,户年收入3万元以上。
  养殖业,原以家庭散养猪、羊、鸡、鸭、鹅为主,户均不足10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养殖规模扩大。现有20户利用荒滩,建起养鸭大棚20个,每棚一次放养肉鸭4000只,一年放养5批至7批,正常年份户均收入2万元左右。
  1978年前,村内谭氏木工作坊在县内享有盛誉。谭家世代木匠,拿手绝活是制作播种用的耩子。谭家做的耩子,坚固、耐用。据说耩子浸入水中泡几天,捞出后卸开,卯榫处不沾水。1958年,曾制成“牵引犁”在全县推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发展经济敢为人先。1978年,建起第一处合资股份制企业缁界纺织厂,后因管理不善倒闭。20世纪90年代,个体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先后建起果酒厂、饮料厂、山楂饼厂、石材加工厂、水磨石厂,大批外村人到此打工。而后,这些厂或资金不继,或销路不畅,纷纷下马。2005年,村民岳崇海建起晨明纸箱厂,生产肉鸭包装箱。全村常年在外打工者40人。
  1980年,村内通电,户户电灯照明,结束点油灯历史。1980年后,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彩色电视机遍及全村各户,50%的户购置冰箱、洗衣机,3户安装空调。原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2009年更换为80千伏安变压器。1999年,开通程控电话,40户安装。全村手机达百部。
  村处寺头石河西岸,水资源丰富,原村东南通天溜子山顶,有一山泉,常年喷涌,形成溪流,从村中流过,汇入石河,现虽水位下降,泉仍不涸。大龙崖峭壁下有一深渊,名曰龙湾,渊深丈余,碧绿清幽,后因石河改道填没。村北是截石河而成的白塔水库,总库容183万立方米,蓄水多时,上游可达村北百余米处,春秋两季,常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天鹅、白鹭栖息。
  1987年,镇政府帮助,在村南打大口井1眼,铺设管道引水,全村吃上自来水,成为全镇第一个吃上自来水的村。近几年,大口井遭污染,家家户户在庭院中打水井饮用。
  原村闭处深涧,西临石河,交通十分不便。汛期,石河洪水泛滥,有时四五天不能出入,走山道需翻越两个山头,绕道宋庄河南村和迟家官庄,经石河店大桥,方能抵达冶源。1977年,经集体商定,村庄整体搬迁,有条件的户先搬,经济困难的户后移。经7个寒暑,终于1984年整体搬迁至石河西岸、潍九公路东侧平坦地带,村民住上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并开通连接潍九公路的出村路,从根本解决行路难。
  2008年,硬化大街4800平方米,彻底改变冬天履冰踏雪,夏天趟水过河的状况。村内现有大型货运汽车5辆,农用三轮车20辆,轿车4辆,面包车3辆,摩托车、电动车户均1辆。
  1957年前,学童需到彭家庄就读。1957年,村内始设一至四年级复式班1个,1994年并入白塔小学。1949年建国以来,全村考出大学本科以上学生7人。
  1970年,在青岛空军疗养院帮扶下,创办第一处牙科诊所,现有诊所两处,医务人员2人。国家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村民全部参合。
  村民豁达乐观,能歌善舞,不乏善吹拉弹唱者,逢年过节喜欢玩上一把,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玩龙灯、唱大戏,尤擅锣鼓乐器,天下通、河南通、十二锣等锣鼓套数,敲打花样繁多,激情悦耳。每年春节,都在村内和周边村演出。
  村民法夏明,在家中设立乒乓球台,供村民娱乐健身。
  村中人才辈出,有谭维民、法夏同、岳崇和、法来太、法来友、岳洪军、岳连修、岳洪义、岳崇光等。
  革命烈士法来春,1921年生,1941年参加八路军,战士,1951年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
  大龙崖之巅。据传曾为齐长城要塞缁关,山顶筑有围墙,墙高5米,顶宽2米,墙体中间有绕墙一周的甬道,墙上端设垛口及了望孔,南、北两边各有一大门,建于何代无考。
  供稿 法夏利 岳崇海 法来顺   岳崇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