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7 15:46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之七“李召”八“广尧”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20:51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之七“李召”八“广尧”
  冶源镇北部,五井石河以北,弥河西岸有15个村庄,谓之七“李召”八“广尧”,这15个村庄处于镇内最富庶的地段,村庄相连,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颇有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李召”为白家李召、崔家李召、张家李召、小刘家李召、大刘家李召、傅家李召、孙家李召,皆因李召寺得名。
  据《临朐村镇志略》载,白家李召村东南,弥河西岸古有李召寺,唐贞观年间(627~649),由僧人募化建成,名兴教寺。因处河西,亦称水西寺。北宋时期,佛教兴,寺院重建,取雷音寺佛光普照之意,名雷照寺。北宋末年,连年战乱,该寺香火断绝,后被弥水冲毁。及至元朝,在今白家李召村西南,重建寺庙,名李召寺。明永乐年间(1403 ~1424),李召寺再度重建。寺院坐北面南,院内正殿(大雄殿)3间。殿前古柏参天,阴翳蔽日。清光绪《临朐县志》载,明代邑内学子傅汝祚,曾在寺读书,常读至深夜。一日傍晚,一美女自至,从容挑逗。汝祚读书不辍,若无所睹,美女逡去。汝祚之子,明万历年进士傅国,有兴教寺却美女诗:“野店水西寺,维桑忆旧因。山猿朝献果,仙女夜窥人。槐植龙麟古,避题凤翥新。依稀残梦里,一见(现)影堂身。”此诗草书镌刻于大雄殿前西侧石碑上。清末,佛教日趋衰微,李召寺土地变卖,寺僧日减。新中国成立后,寺庙逐渐坍塌,50年代兴修水利设施时,砖石被拆。
  20世纪30年代前,张家李召村西水塘边有一石碑,镌刻“崔、白、薛李召社址”字样,乡民俗称“社眼”。今已无迹。
  白家李召、张家李召、崔家李召、小刘家李召现同属红光村。
  明洪武年间(1368 ~1398),白姓自今城关街道南关村迁此定居,建白家李召村。
  明天顺年间(1457 ~1464),崔姓自今青州市核桃园徙此,立崔家李召村。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张姓先祖张琜,由柳山镇庙山村来此置地百余亩,佣耕收租;清康熙初年(1662),张、尹二姓先后自今柳山镇庙山村和城关街道大狮子口村迁此立村,名张家李召。
  清嘉庆二年(1797),刘姓自今城关街道西郡村,先迁薛家庙子村居住,复迁此立村,名小刘家李召。
  大刘家李召与洼子为一行政村。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刘姓自今青州市王坟镇大张庄迁此立村,因北邻白家李召,取名刘家李召。清嘉庆二年(1797),小刘家李召立村后,易称今名。现有刘、白、牛、赵、郭、窦、田、张8姓,以刘姓人口为多。
  傅家李召村东临弥河,南邻红光村,西、北与薛家庙子村为邻。潍(坊)九(山)公路自村东穿过,交通便利。1996年至2007年,为杨善镇政府驻地。村有集市,农历一、六逢集。
  元末明初,郑姓立村。因村侧池塘边有一大柳树,得名郑家柳树。明万历年间,傅姓自今城关街道张勤家庄迁入。郑姓衰。傅姓遂以南邻崔家李召(今并入红光村),改称今名。2014年,有傅、高、张、刘、曾、倪、谭、王、杨、卢、申、史12姓,以傅姓人口为多。共703户,2580人,均为汉族。
  清同治年间,匪患多发,庄长傅兴胜率本村及邻近村民,修建三合土围墙。围墙高3米余,顶宽0.6米,设东、西、南、北四门。土匪至时,周边村民不论亲疏、识否,均进围墙内避难,并为其提供各种方便,故傅家李召村一度被称“人和寨”。围墙残迹尚存。
  傅家李召历来为桑蚕之乡,民国年间,有德记等丝厂2家。
  黄烟生产素有传统。1916年,烤烟自益都传至临朐,因其利厚,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新中国成立后,黄烟仍为村民经济主要来源。1973年9月,联邦德国劳琪公司经理劳琪和技术员侯普,曾到村内考察黄烟生产情况。
  孙家李召村与薛家庙子村同为一行政村,位于傅家李召村西。清初,孙姓孝思自今城关街道西郡村徙此立村,因东邻傅家李召,取名孙家李召。清朝中期,薛姓自薛家庙子村迁入;1923年,武姓至村落户;1966年~1994年,有傅、刘、马姓入住。2014年,有孙、薛、武、傅、刘、马6姓,以孙姓人口为多,薛姓次之。
  八“广尧”系指大广尧、孟家广尧、季家广尧、刘家广尧、广尧店子、程家广尧、小广尧、姚家广尧,其中姚家广尧、小广尧曾一村两名。上述后七村皆以靠近广饶(今大广尧)而得名。
  大广尧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东接广尧店子村,西近东朱阳村,北与孟家广尧村毗连,南与冶源西圈村隔五井石河相望。
  元末,姚姓自今寿光市(一说为四川省绵竹县)迁此立村。相传村北平原为广宁城故址,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故名广饶。孟家广饶、刘家广饶立村后,因该村立村早、人口多,改称大广饶,后演为大广尧。2014年,全村有姚、李、白、吕、苗、常、田、孙、冯、高、窦、张、刘、傅14姓,共367户,1300人,均为汉族。以李姓人口为多。
  今村西北约百余米处,古有广尧庙,建造年代不详。庙宇坐北朝南,庙台高筑,有前后两殿。前殿为关爷殿,后殿为菩萨殿。庙宇东南,有土地庙1座。解放初,广尧庙塑像被毁;20世纪50年代初,庙房被地方政府出卖,村民购去拆砖石它用。修建青临铁路洼子火车站时,出土一块明成化七年(1472)刻立白氏墓志石(现存文物管理部门)墓志内容为:冲破法规枷锁,(白、刘)僧尼成婚立家,一幢释氏墓碑,见证佛门美好姻缘。
  村西有古井1眼,井口由巨石穿凿而成,井壁有绳磨痕沟18条,沟深三厘米左右。古井开凿年代无考,据井旁石碑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修。2007年修路时,此井被覆盖。
  村西原有土寨,寨壁如削,高4米余,其势突兀。寨内有土地数亩。相传旧时土匪来犯,村民避于寨上,勇武者持械、石块防守。20世纪70年代,因取土,寨无存。
  广尧店子西邻大广尧村,南隔五井石河与胜潍水泥厂、冶源北村、车家沟村接壤,北(偏西)与孟家广尧村毗邻。村落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南北呈长方形。
  清乾隆五十年(1785),刘姓自大刘家李召村析居立村。因西邻广饶(今大广尧),设有店铺,故称广饶店子,演为广尧店子。后孙姓由县内西郡村迁入。2014年,有刘、孙、马、王、苏诸姓,以刘、孙两姓人口为多。1949年,全村98户,423人。2008年,350户,1028人,均为汉族。
  刘家广尧由程家广尧、刘家广尧、小广尧三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大广尧村西北0.5公里处。
  刘家广尧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刘姓自大刘家李召析居立村。
  程家广尧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程姓自今青州迁此立村。
  小广尧村,曾名姚家广尧,清初,姚姓自今城关街道南关村迁此立村。后姚氏徙,刘姓自刘家广尧迁入,因其为诸广尧中较小的村,易名小广尧。
  孟家广尧,东邻前、后洼子村,西近程家广尧村,南与大广尧、广尧店子两村接壤,北与王家营村毗连。洼(子)五(井)公路横贯东西。杨(善)广(大广尧)公路自村西纵穿南北,交通便利。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孟姓自山西省洪洞县徙此立村,因南邻广饶(今大广尧),取名孟家广饶。清康熙八年(1669),王姓自今东平县东阿村迁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刘、孙姓,分别自今寺头镇鹿皋村、城关街道南关村迁入。乾隆五十一年(1786),季姓自青州小季家庄迁至孟家广尧之侧定居,取名季家广尧(七李召、八广尧之数方足)。后孟、季两广尧合为一村,称作孟家广尧。清道光十年(1830),马姓迁入。2014年,全村有孟、王、刘、季、孙、马、李、衣、高、何10姓,以刘姓人口为多。全村203户,831人,均为汉族。
  村有“陨石坠地星”,陨落年代不详。相传陨石坠地时,声响如雷,光焰四射。后,村人将其垒砌于关帝庙墙内,供观赏。现立于一民宅前空场,高约1.3米,宽1米,厚0.6米,呈不规则状,重约1.3吨。近年,中国科学院及省市有关专家,多次对陨石进行勘查并取样化验,尚无定论。
  摘自中国名镇志《冶源镇志》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