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7 16:09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潘家埠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20:56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潘家埠村
  潘家埠村位于临朐县城西南7.5公里、冶源镇政府驻地西北9公里处,傅(家李召)小(店)公路北侧。东临冶源水库西干渠,南近西小章村,北界申家石河村,东南与玉皇庙村接壤,西隔仲(济南仲宫)临(朐)公路与城关街道小庄子村相望。地势西高东低。
  辖潘家埠、申家庄2个自然村,两村东西排列,有5个村民小组,380户,1353人。
  潘家埠村,明洪武四年(1371),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初名潘家窝铺,后因村西、南、北三面俱有石岭,易名潘家埠。后魏、高、李、张、王、刘诸姓相继迁入。1945年解放后,赵、陈、谭、国、季、白、闫、房、袁、于等姓相继入居。现有18姓,以潘姓人口为多。皆汉族,有10余人信奉基督教。
  申家庄,曾名青冢坡。清初,申姓自今城关街道兴隆村迁此立村,因村西南坡400米处有墓冢,长满青草,名青冢子坡,村名因之。清末,以姓氏易名申家庄。1956年,与潘家埠合为一高级社。现有申、谭、潘、宋、杨等姓,以申姓人口为多。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朱堡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纸坊区朱堡社;1930年,属第一(纸坊)区潘家乡;1952年,属第二(冶源)区岩头乡,后属赵家楼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杨善乡; 9月,属杨善人民公社赵家楼大队,1969年析出;1984年社改乡(镇),属杨善乡;1993年撤乡建镇,属杨善镇;2007年杨善镇撤并至冶源镇,属之。
  现有土地1350亩,其中耕地950亩,土壤为褐土。1961年冶源水库西干渠建成后,渠东250亩土地实现自流灌溉,渠西地块水浇条件差。1965年、1977年,分别在村南、村北各建电灌站1座,提取干渠水浇地,方使全部农田解除旱虞。1983年,村南电灌站进水涵洞淤塞,报废。
  传统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为黄烟和桑树。成立人民公社后,小麦、玉米种植最多年份,分别为1130亩、820亩。1962年,临朐县生产资料经理部,从济南购进氨水100余吨,在潘家埠进行小麦、玉米追肥试验,每亩增产50多公斤。自此,氮肥使用在县内推广。现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450 公斤、500公斤。
  1916年,始种黄烟。1970年前后,年均种植200亩左右,最多年份达300亩,有烤房50间。亩产烤烟150公斤,1976年,达190公斤。1983年后,黄烟面积锐减,1998年后不再种植。
  原有明桑1株。民国初年,有织绢机36台。所织带有牡丹、竹、梅等图案的产品,大部销往潍县。日军入侵后,特别是1942年前后临朐“无人区”时期,村无养蚕者。1949年建国后,养蚕业再兴。1976年,蚕茧总产达6850公斤。1983年“大包干”后,分户养蚕,桑树遭杀伐,数年后蚕业消竭。
  1997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根据水源条件,发展种、养项目。在村南、村北,规划70亩瓜、果、菜种植区,建西瓜、苹果、大樱桃和蔬菜种植大棚40个。在村北规划66亩养殖小区,60余户进区。潘心波建2400平方米养殖大棚,养殖孵化朗德鹅,年出栏种鹅3000多只;潘廷饲养肉鸡,年出栏6000多只。
  1965年,五井煤矿至临朐县城6千伏配电线路架起,潘家埠与沿干渠的黄家宅、东朱阳、纸坊、西安电灌站相继使用电力,为县内农业用电之始。
  1968年,开始用电照明,带动工副业发展。1969年,大队在村北建缫丝厂,有管理人员及职工30 人, 建塘6根,24支框,1973年,达到8根塘规模,为昌潍地区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代缫28/30白厂丝。后陆续有木工、机磨等项目上马,成立农业机械队、农业技术队,副业年收入4万元左右。1976年,缫丝厂停产。1983年后,对工副业项目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由个人承包经营。
  2005年,谭家小崔村高金伟到村建厂,以来料加工形式,为临朐华庆服装集团加工出口服装,吸纳村内40余人就业,年人均收入达万元。2008年,杨善供销社在村南投资20万元,建面积为400平方米的万家悦超市。
  现有面粉加工厂2处,锯木厂1处,油坊1处,大型运输车5辆,播种、收割等大型机械6台(套)。
  2009年,有私家轿车、面包车45辆,固定电话300余部,手机700余部,电视机360余台,电脑40台。
  明洪武中期设学塾。1944年,在三元庙内设学堂,后迁至申家庄,1947年,因临朐时局“恶化”停办。1948年秋,在三元庙恢复小学。1956年,拆除三元庙后,就地新建教室25 间。1965年至1970年,杨善农业中学曾设此处。1970年,在村东南与玉皇庙村合建潘家埠初级中学,占地10亩,1995年,撤并至杨善初中。1996年,为弥补校舍不足,村出资13万元,新建和改造教室24间。次年,小学迁至原潘家埠初中校址。2011年2月,启动潘家埠希望小学建设工程。时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的潘超将临朐县政府奖励的百万元奖金,如数捐给潘家埠希望小学。在上级扶持和村民支持下,投资350万元,占地6000平方米,教学楼面积1770平方米,容纳12个教学班的一期工程已于当年交付使用。
  1949年建国后,考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35人。
  1949年前,设中药铺,中医先生为李福源。1968年10月,推行村办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3人。2007年,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村民参合率达95%以上。
  1984年,始行新村规划建设,2000年基本完成。2002年,实现自来水入户。2006年至2008年,先后投资100万元,对11条南北街、2条东西街,进行水泥硬化,硬化面积2.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0盏,栽植绿化树木2000余株,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观。
  村文化生活活跃。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逢节庆日,排演京剧《捉放曹》、《空城计》、《 智取威虎山 》等传统和现代剧目,并到周边村演出。1978年,生产队从北京购得1台24英寸黑白电视机,夜幕初上,村民扶老携幼到大队院观看节目,时为一大乐事。2007年,村人潘心德引进资金60万元,在村南建成文化大院,其中砖混结构平房31间、780平方米,建起2638平方米绿地公园和篮球场、戏台;随后又多方筹资20万元,建起社区卫生室。
  1982年,被中共临朐县委、临朐县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8年,被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同年,被中共临朐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9年,被山东省文明办授予文明村称号。
  明清时期,有数位名人。据明嘉靖《临朐县志》及《潘氏宗谱》、《李氏族谱》载,潘忠,明洪武年间岁贡,曾任浙江龙泉县知县。潘国钦,明末清初人,曾任徽州府漕运都司。潘元孟,清末人,曾知龙泉县事。李兆云,清末庠生,民国初期,任纸坊区议会议员,潘家乡乡长。潘国柱、潘震芳、李景莲、潘玉崑,均为邑庠生。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村人积极追随中国共产党,踊跃参军报国。赵立艮(1911—1983),1911年生于寨子崮村,1941年在莒县参加新四军,1945年复员,落户潘家埠。潘维刚(1917—2004),1947年参加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复员回乡。李俊孝(1919—1999),曾名李俊华,1945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复员回乡。张培让(1923—1998),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转地方工作,曾任临朐县五金公司副经理,享受副处级待遇。潘洪栋(1923—1995),1944年参加八路军,1955年授大尉衔,1958年转业,任辽宁省体委办公室副主任。申宗森,1923年生,1947年参加国民党军队,同年在河南商丘投诚加入解放军,曾任哈尔滨军校参谋,1956年转业至哈尔滨道里区税务局工作,1985年离休。潘可甫(1925—2002),1946年参加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1月,朝鲜战场第一次战役后,随志愿军某部一○八团后勤处参与战场运输, 1951年获抗美援朝纪念章1枚。1957年转业至临朐粮食系统工作,离休。王凤鸣(1926—1998),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赴朝参战,1955年授大尉衔,1957年转业后任内蒙古开鲁县人民防空办公室主任,农机局局长。王汝泗,1929年生,1946年参加解放军,1956年复员回村。申佃敏,1929年生,1946年加入临朐独立营,任收税员。1951年参与押送抗美援朝军款去东北,中途因病返村,务农。潘维翰,1931年生,1946年参加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某部副处长、浙江七○六工程副指挥长,1976年转业,曾任湖南省株洲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主任、中共党组书记,副厅级离休。
  革命战争年代,有数位村人英勇牺牲。李福迎(1920—1942),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牺牲于莒南县十字路。张兰皆(1914—1942),1940 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牺牲于沂水县界湖。潘玉太(1920—1947),1947年3月参加解放军,同年牺牲于蒙阴。以上三人为革命烈士。潘洪宾(1902—1947),1946年任村农救会长,1947年8月,被还乡团杀害。
  高兰英(女),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建立后,村走出大批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潘汇源、潘玉林、潘心德、潘可玉、潘可佐、潘心海、潘福奎、申良梅(女)、潘心治、潘心江、潘福燕(女)、潘学忠、潘 忠、潘超、潘心礼、潘维志、申良凤(女)、潘文君(女)、潘英(女)、张凤民、潘增、李芳(女)、李永富、李栋、潘玉温、潘玉和、潘玉法、申宗福、潘心和、潘心超、潘学军等。
  曾任部队副团以上干部的有李俊兰、潘玉增、李俊生、潘维英(女)、张学山 、 魏义先、潘文海、潘心林等。
  村有数名贤达者:潘洪茂、李福国、李福庆、李俊和。
  村中原有明初栽植国槐7株,现仅余其一。树高6米,冠幅8米,主干东侧枯朽。
  供稿 李俊和 潘连生 申良佐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