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7 17:20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下庄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9 19:50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下庄村
  下庄位于临朐县城西南34公里,仲(济南仲宫)临(朐)公路龙门河大桥东侧。聚落呈漫坡形,东高西低,北水沟河经村前由东向西注入嵩山水库。北与东井村接壤,东与中庄毗邻,南界沂源县三岔乡南水沟村。
  清康熙八年(1669),王姓自县内茹家庄徙此立村。村南山岭前后各有一条小溪,山前称南水沟,山北称北水沟。北水沟上游原有一村,称北水沟上庄,简称上庄;王姓在下游立村后称北水沟下庄,简称下庄。后贺、翟、张、李、孙、冀、许、扈姓相继迁入。共有9姓,68户,234人,均为汉族。其中贺、翟两姓占人口的60%。
  立村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书堂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五井区书堂社;1930年属第五区万全乡;1944年6月组建沂源县时划归沂源县,属三岔区文坦乡;1958年春成立人民公社,属沂源县三岔公社;1968年因修建嵩山水库,该村50亩良田被淹,与上庄、中庄、王家圈重新划入临朐县,属五井公社;1976年4月从五井公社划出28个大队组建嵩山公社,属之;1984年春社改乡(镇)后属嵩山乡;2001年3月嵩山乡撤销并入五井镇,属之,现属嵩山生态旅游区。
  现有耕地200亩,分布于村周及南北两面山坡,多为岭地、坡地。俗称贺家峪、大南峪、小南峪、西坡、考水湾等。土壤为棕壤和潮棕壤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玉米、小麦、谷子、高粱、地瓜等,亦种植油料作物大豆、花生和经济作物黄烟。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当地优势,突出发展柿子和山楂等果品生产。全村栽植山楂8000多株,柿树5000余株,现年产山楂8万公斤,柿子12万公斤。近年黄烟及中药材种植收益较高。
  1980年以来,第三产业兴起。成立民用建筑队1支,从业20人。设商品零售门市2处。有运输、农田耕播及农副产品加工户8家,汽车、三轮车、拖拉机12台(辆)。
  1990年全村通电,户户用上电灯照明。近年家用电器大量入户,至2008年底,85%以上的户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总量达150台。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90%的户安装程控电话,有手机120余部。村内安装面粉加工机、脱粒机、粉碎机、煎饼糊子机等电力机械,将妇女劳力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1993年,兴修人畜吃水工程,在村南栉子峪打大口井1眼,埋设地下管道3000米,全村吃上自来水。
  2008年,村道路硬化列入“村村通”工程,村民及在外人士踊跃捐款2万元,硬化王(寺头王庄)龙(门河桥)路下庄段,与上庄、中庄实现全线贯通,村内街巷亦同时硬化,总长度达1500米,总投资20万元。
  上庄、中庄、下庄3村在上庄合设1处卫生室。2008年85%以上的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解放前学童到上庄读书;解放后仍到上庄或西井村就读。1968年,公办小学下放到农村办,村建小学1处,教室3间,设一至四年级复式班,由1名教师任教,五年级学生到西井村上学。2000年整合教育资源,小学合并西井村小学。
  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出全日制大学本科学生20余人。
  村中原有三官庙,始建于1934年。庙前有大片石炼,面积约100平方米,形如大龟伏于庙前,村人称之为“鳌盖”,村落如由巨鳌背负。民国初年,一风水先生至此,谓村居鳌背有倾覆之险,须在鳌头建庙方能镇住,故在此建起三官庙。
  村西1公里处龙门河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此即龙门河大桥。大桥横卧嵩山水库上游,1970年建成,全长212.95米,桥面净宽7米、高14米。桥有3孔,采用重力式墩台,混凝土空腹式截面悬链线双曲拱,跨度60米。沥青桥面,两侧筑有水泥柱和水泥板桥栏,水泥板上制有精美图案及毛主席语录。每逢夏季,库水充盈,桥下碧波荡漾,两岸风光秀丽,乘车至此,心旷神怡,如临仙境。1996年仲临公路拓宽改造,在原龙门河桥东新建大桥,桥有6孔,每孔跨径30米,桥长185.4米、高9.8米,桥面全宽10米,为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组合箱梁结构,与旧桥形成上下车行线,使龙门河凸显双虹卧波景观。
  龙门河西岸悬崖峭壁间有一泉,名考水湾,亦称不老泉。泉下有一深潭,方圆十余亩,深不见底,人称“淹子”。水温常年保持摄氏15度左右,隆冬季节,冰雪世界,仍蒸气缭绕,村民皆来浣洗衣物。
  供稿 贺志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