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7 17:23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红庙子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9 19:52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红庙子村
  红庙子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16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北4公里处,丹河东侧,冶(源)伦(家埠坡)公路南侧。东距古城村400米,西隔丹河与段家庄村相望,南与东半中村阡陌相连,北隔冶伦公路与王家楼村相邻。
  据传,唐宋时期,村周建有多处砖、瓦窑场,村民多以烧窑为业,生意兴隆,得名红窑村。
  据七圣堂庙碑记载,唐僖宗元年(874年),在红窑村、王家楼村、王家庄三村中间建七圣堂庙一座。因年久失修,庙宇倾圮,明洪武初年,重建于红窑村东。因新庙墙、柱多红色,来往行人多不知此为何庙,顺口称为红庙,久之,村亦易名红庙村。
  据《窦氏家谱》载:“窦族元明间避居来朐,卜居弥侧(即窦家洼村)。窦祖伟、仪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分居于红庙子村。”据《冯氏家谱》载:“五世祖冯士竤,明朝天啟6年(1626年)迁于红庙子村与窦氏同村居住。”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族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从下河村迁来。”郭姓是清咸丰末年(1859年)从东福山村迁来。
  全村有冯、王、窦、郭等姓,192户,722口人,均为汉族,有1户信奉耶稣教。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盘阳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七贤区盘阳社;1930年属第二区盘阳乡;1945年1月,属临东县盘阳区;8月,临东县撤销,盘阳区复归临朐县,属之;1952年属第三(盘阳)区丹河乡;1956年属辛寨区丹河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辛寨乡;同年9月,属辛寨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辛寨镇;1993年划归卧龙镇;2007年卧龙镇并入辛寨镇,属之。
  全村土地500亩,丹河东350亩,丹河西150亩,80%是平原,20%是沙土地。土质为棕壤和潮棕壤。农业原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亦有少部分地瓜、菜园和瓜果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养殖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蛋鸡养殖尤为突出,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冯益安于1985年冬建养鸡舍,王元友于1994年建起了养鸭孵化场。
  一花引来万花开。在养殖大户的带动下,2000年,全村养殖户达到80%以上,建立养殖小区160亩,蛋鸡存养量达20万只,日产鲜蛋2万斤,自发形成了鸡蛋交易市场。村人冯坤联系车辆和销售,远销临沂、枣庄及安徽合肥、芜湖、广东深圳等地。连续多年被县、镇评为畜牧业生产先进村。养殖户窦奎昌1998年被评为“潍坊市劳动模范”。
  1980年,大队建起砖窑厂。1982年建起挂毯厂。王元清于1994年建起了化工厂。
  工商服务业项目多,涉及面广,有建筑、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农田耕播、农机具维修、商品批零、理发、肉店、蜂窝煤厂、花卉园等20多户。
  全村有轿车、面包车、农用车共20多辆,拖拉机6台,收割机2台。
  1975年全村通电,户户用上了电灯。随着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电器入户率快速提高。
  村临丹河,原水质较好,群众在各自院内打井取水,后因地下水受到污染,水质变差。2007年,全村用上了县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
  2008年,投资42万元,全村南北4条、东西1条大街共2100米,全部水泥硬化。
  1966年,村西北丹河公路桥建成,方便了群众出行。结合农田基本建设,1978年冬到1979年春6个月的时间,全村群众用铁锨和小推车,把丹河改弯取直,将原河滩改造成64亩良田。村有机井9眼,全部配套电灌设备,灌溉地面积达90%。
  解放前,村设私塾。解放后,1951年设全日制初级小学1处,教师1名,大复式教学。1962年扩大了1个班,教师2名,1979年又扩了1个班,教师4名。2000年撤并到古城学区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全村考出本科、专科学生26人。
  王继东,字观海,号无为斋主。1942年生人,历任临朐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长;昌乐县委副书记、县长;潍坊市交通委员会主任,潍坊市纪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自幼酷爱书法,其书作曾多次参加省及全国书法大展。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潍坊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1968年,设卫生室1处,医务人员2人;现有卫生室2处,医务人员2人。全村98%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0年,中年妇女马瑞玲办起了文艺宣传队,节目有《筷子舞》、《扇子舞》、《腰鼓舞》等20多套,经常到邻村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并参加镇上组织的汇演,获奖4次。
  村原有文物古迹多处。
  村东100米处原有一古庙“七圣堂”,大殿三间,内塑七位神像。正面三位:中间药王,东面禹王,西面牛王。东面二位:增福财神和略福财神。西面二位:龙王和御土地。大殿东阶下立有两个小鬼,一个手执铁链,一个手撮招牌。门左右画有两人,东面一人手执扫帚,上联写:专扫世界不平;西面一书吏,手执一账本,下联写:常记人间善恶。大殿内四壁绘有壁画,东山墙上画龙楼凤阁;西山墙上画善恶报应;北墙上有一幅大字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1950年,段家庄建高小,砖瓦石块和木料建了学校。
  据传,清道光年间,在七圣堂西20米处,涌出一股清泉,一道碗口粗泉水经村中向西汇入丹河,到光绪30年左右,把村中大街冲成了一条深1.5米,宽3-4米的水沟,村人行走极为不便。一年,村中数人将泉周围挖开,用一口大生铁锅将泉眼扣上,用土埋实,从此泉水消失。几个月后听王家圈村人说其村后一条向西流淌的小水沟,水忽然比以前大了许多,可能是村东泉水从地下汇入此处。1989年新村规划时,把原来村中水沟填平,建成民房。
  供稿  王继英   王继保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