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21:55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上龙湾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9 20:22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上龙湾村
  上龙湾村位于临朐县城南50公里、九山镇政府驻地东10公里处。东与小摩岭村接壤,西与下龙湾村相连,南接大蚕场、周家庄村,北与曾家沟、西北与蜂子窝村毗邻。村依山傍河,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
  明万历十年(1582),赵姓从安丘迁此立村。因村前有河,弯曲似长龙,至河口村悬崖下聚一水湾,常年碧绿,深不见底,得村名龙湾,曾名赵家龙湾。沿河有3个村都叫龙湾,因村居上游,称“上龙湾村”。
  清道光十年(1830),王姓从今寺头镇柳子村迁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陈姓从今冶源镇界首村迁入。张姓从田峪、弥南村迁入。陆续有刘姓、肖姓从今九山镇青平峪,方姓从蒙阴,田姓从安丘田家峪,齐姓从今辛寨镇蒋市,李姓从今九山镇响水崖,郭姓从今九山镇中山,林姓从今九山镇林家沟迁入。2010年,全村有赵、王、陈、张、刘、田、肖、方、齐、李、郭、丛等12姓,199户,684人,均为汉族。赵、王姓人口居多,占全村总人口的70%以上。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仁寿乡沂山社;宣统二年属九山区沂山社;1930年,属第八区沂麓乡;1943年6月村区解放后,属龙山区;1944年,属九山区;1951年,属第九区呈子河乡;1956年2月改属九山区;1958年2月,属呈子河乡;1958年9月,属九山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队改村,为上龙湾村,属沂山乡;2001年,乡镇合并,属九山镇。
  全村有耕地805亩,坡地、岭地、沟地占80%以上,共计20多片。俗称家东、老林沟、东麻地峪、富家沟、前峪、围子山后崖、围子山前崖、南岭、南峪、西岭、岭北、西麻地峪、陡沟、菠菜峪、宅子沟、马棚子峪、旺四峪、榆树地、北山、大地等。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玉米、小麦、地瓜、高粱、谷子等,兼种绿豆、爬豆、红小豆、豌豆、荞麦等小杂粮,油料作物有花生、大豆。
  1963年始,种植黄烟,至1982年,每年种植黄烟200亩,与集体养猪共同成为村经济支柱。1983年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户种植黄烟总计达250多亩。1988年至2010年,由于效益下滑,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50余亩。2012年,市、县烟草公司先后投资240万元,打大口井2眼,建蓄水池4座,修5米宽、4500米长的环山砂石路,2.5米宽生产路6000米,在村建立300亩黄烟生产基地,其中围子山后崖、南峪栽植180亩,岭北、山泉子沟种植120亩,实行农场化经营管理。公司在东红公路西侧山岭上新建烤房50间,配6间办公室,总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黄烟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同时,家庭妇女等闲散劳力不必外出,就近在公司打零工,实现互惠共利。
  20世纪90年代,中药材生产兴起,村民主要种植丹参、桔梗、黄芩等。丹参种植面积最大,每年均在80亩以上。
  1965年到1967年,龙湾生产大队自力更生,建起南峪、菠菜峪小型水库。1966年到1975年,共整平土地近300亩。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村在山岭沟谷陆续建起苹果园150亩,山楂园60亩,板栗园50亩,柿子园40亩,桃园20多亩,发展果品生产专业户36个。年产苹果40万公斤,山楂5万公斤,板栗1万公斤,柿子1万公斤,桃1万公斤。
  1995年,为解决村民生活用水,采取“政府补一点,村民集一点,在外工作人员捐一点”的办法,集资2万元,建水池两个,埋设管道3000米,户户用上自来水。
  家庭养殖业以传统圈养为主,主要养猪、鸡、鹅、鸭、牛、羊等。人民公社时期,大队每年养猪200多头,家庭养猪500多头。
  自1958年始,村里成立有20余人的林业专业队,常年负责植树造林、林木管理。每年植树季节,全村劳力参与植树,到1965年共栽植松树3000多亩,另有部分杨树、刺槐、枰柳、柞树等。1966年后,主要栽植刺槐。1974年,松林遇到大面积虫灾,4年时间松树几乎全部被虫毁,只好在原土地重新栽植槐树。现林木大部分为刺槐,面积达2500多亩,另有杨树800多亩,松树1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村民养蚕历史悠久,原只养春蚕。1958年实行生产队集体养蚕后,从只养一季发展到1990年养三季。1995年后,养蚕户逐年减少,到2000年,桑树多伐除,村民养蚕成为历史。
  1958年后,村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孵雏鸡,技术过硬,孵化率高,销路好,每年都在20万只以上,曾在全县做过典型经验介绍。这一产业一直持续到1998年。村现有专业建筑队1支,从事运输户3家,副食、农产品加工户5家,小型百货超市4家。1999年开始,先后有15人到韩国、5人到日本、1人到新加坡打工。
  1994年开始新村规划,户宅院面积210平方米,到2006年,户户住进新砖瓦房。1998年,硬化长2公里、宽6米村道路。
  1972年,全村户户安装有线广播,1984年春节全村通电,村民王月生率先购买电视机。到2005年,全村户户看上有线电视。2001年,王义远率先安装家庭电话。到2011年,70%的村民有手机,90%的户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70%的户用上太阳能热水器,20%的户安装微机宽带网。全村现有汽车10辆、农用车10多辆,拖拉机6台,出租车4辆,脱粒机、粉碎机8台。
  1930年始,村时断时续设私塾学堂。1951年,设小学1个教学班。1965年增至两个班。1970年,小学除有一至五年级外,设初中一个班。1973年,初中班并入周家庄联中。1982年,小学由村中迁至大队部办公院内,当时是全九山公社条件最好的队办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教室16间,5个教学班150多人,教师6人。1985年小学升格为学区小学,校长孟宪业。2006年8月,四至六年级并入付兴小学,2009年龙湾教学点撤并入付兴小学。到2008年,累计考入大专以上学生20人。
  1961年至1983年村设卫生室,配医务人员1人。1968年实行村办合作医疗,配医务人员3人。现有卫生室2处,医务工作人员2人。全村有170余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974年始,龙湾生产大队团支部对团员和青年进行“三会一课”(支部会、小组会、团员大会、团课)学习教育,组织青年突击队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开展“以团带队”、爱国卫生、义务植树等活动引起上级领导重视,团支部先后被共青团昌潍地委、共青团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团支部称号,并选出代表李兴花参加山东省团代会。1995年,时任村主任赵学锋被选举为潍坊市人大代表。
  革命烈士方学文,1948年参加解放军,班长,1949年牺牲于莱芜县张丘。
  立村时栽植国槐两株,一株于1958年被伐,用做土炼钢炉的燃料。现存一株,距今已400多年,树围约4米,高16米,树干中空,玩童常在树洞玩耍嬉戏。
  1942年,因战乱和瘟疫流行,大部分村民患上严重的传染病,因缺医无药,到1943年春锐减到不足百人。
  供稿 王法才 王曰锋
  说明:村志节选自2012年资料,错、漏在所难免,请读者见谅。如发现问题,可与村中供稿者联系沟通。特此说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