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5-02 07:44
昌乐 刘文安

文学之花绽放汶阳大地

  文学之花绽放汶阳大地
  ——读《汶阳作者素描》有感
  马 进
  前些日子,文友在一起相聚,刘天鹏先生说要整理汶阳作者的有关资料。没过多久,这本《汶阳作者素描》的清样就到了我的手里。天鹏恳切要我写几句话,理由是,我对编著者比较了解,对汶阳的大多数作者也比较了解,对我曾经工作过的汶阳这方热土也有着难以忘怀和难以割舍的情思。有我跟天鹏的深交,有这样“充分”的理由,我当然不能推辞。在书稿付梓之前我说几句话,也算是给读者做一个导读。
  仔细认真地读了《汶阳作者素描》清样,心绪一时难以平静。原以为是天鹏可以用超乎寻常的勤奋和刻苦,用他形象思维的天资,创作什么文学作品之类的。及至读了后方知,原来他是以饱满的热情,纪实的写法,用最真诚的文字,为生长于汶阳大地上的现代作者群体每人速写了一幅素描画像。尽管每篇篇幅不长,却是言简意赅,语言到位,真实地记录了汶阳作者们成长的心路历程,描述了他们留下的时代光影和心声,以及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业绩和丰硕成果。读后,除令我对汶阳大地涌现出这样一大批文学才俊而深深感动、感佩外,也让我对汶阳大地的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丰厚积藏而深深感念和向往。同时,对汶阳出现的这种文学现象也引发了我的深思和遐想。
  很久以来,特别近些年来,在昌乐文坛中活跃着一只文学队伍,大多都是各行各业的业余作者,且成果丰硕,佳作不断,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创作团队,在地域文化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这支队伍中的作者,我所熟稔的,很多是来自于昌乐南乡汶阳这片土地,这些也皆成为昌乐文界众所周知的事实。对这一事实,或对汶阳出现的这种文学现象,过去我并没有在意,而是在通读《汶阳作者素描》后,不时地引发我的深思。是啊,这么多文学中人,为何都出在汶阳这片热土上呢?文学之花在汶阳大地为什么能够如此绽放?
  坦诚地说,我对汶阳这片土地并不陌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从省教育学院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迈出的第一个脚印,就深深印在汶阳这片土地上。当时我被分配到昌乐二中任教。那时的昌乐二中校址并不在城里,而是座落在汶河北岸高崖公社一个叫塚头村的东面。这里是昌乐、安丘、临朐三县交界之处。虽是一所初级中学,却为汇集三界学子求学成才搭建了平台。可以说,这是一方文脉风水之地。因为我知道诸多英才学子,其中包括我曾教过的学生,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各地、五洲四海而成为栋梁之材的。记得那年我跟学生后来成为潍坊市政协领导的赵俭回访二中时,站在我们亲手栽的如今已有两搂粗的白杨树下合影留念,感慨万千,对这方教育圣地深深地感恩和怀念。也许因我当年曾和学生在这里大炼过钢铁,汶河水中淘过矿砂,白石岭上採过矿石,修高崖水库大坝抬过土筐,矬帐村南“三秋会战”深翻过土地,用我的真诚和汗水与这方土地结下了一段人生难忘的岁月情缘。所以,在阅读《汶阳作者素描》清样时,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对汶阳这片大地打心里充满了感情,甚至对那里的风土人情,一景一物,都油然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也让我对出现的这种文学现象,有了一种新的认知和诠释。
  正如赵志刚先生在《代序》中所言,汶河大地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文化丰厚。古老的汶河水从远古至今润泽着广袤富饶的土地,数千年前的先祖们迁徙来到汶河北岸,择水而居,繁衍生息,很早就在这里创造了汶阳璀璨的古代文明。据我所知,这里四千年前就是尧帝之子丹朱的封地,朱虚国的所在地。西汉时又为高祖孙刘肥之子刘璋的封地。东汉儒学家著名隐士管宁、王烈及三国名将邴原的祖籍均在此地。“建安七子”北海国相孔融也在此留下足迹。仅从当年我执教的二中校址四周来看,丰厚的文化底蕴亦可见一斑。学校东邻有个清风里庄,相传为《水浒传》中袖箭手小李广花荣的故居。再往东数里有座雨落山,山中有“九女藏夫塚”遗址,据传为唐时瓦岗英雄罗成的坟墓。“九女藏夫”的民间传说至今流传,成为 忠贞爱情的千古佳话。学校北邻马鞍山,岭顶处有清乾隆进士高崖人秦襄的陵墓。学校正南隔河相望的龟山,抗日战争时期就留下了闻名于世的“功劳炮”的故事,迄今人们还在赞叹着这块风水之地的神奇和功绩。
  在读《汶阳作者素描》的清样中,也让我不时地联想起秦晓鸣先生所编著的《高崖村琐忆》(再版为《回首高崖街》)一书,通过对高崖历史进行多元追溯和深层的文化透析中,谱写的那些高崖街近代史上的辉煌篇章。地处汶阳大地的高崖街,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和军事将领,还孕育出了后来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如秦馨菱、秦耀庭、秦西灿、秦佩珩、秦彼得。秦西炫等诸多学者名人。所以,说“汶阳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一点也不为过。也让我感悟到汶阳大地的辉煌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老的见证史和近代史的缩影。
  对汶阳大地所以出现的这种文学现象,除上述提到的汶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的原因外,我想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当代著名作家、我们业余作者的恩师浩然先生,对汶阳这片土地多年来的热情关注和对汶阳作者们的精心培养。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以来,浩然曾先后5次不远千里从京城来到高崖水库,走遍了汶阳的山山水水,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自己不仅在这里创作了《车轮飞转》、《太阳当空照》、《送菜籽》、《婆媳两代》、《冬暖》等多篇脍炙人口佳作,而且他的《乐土》、《活泉》、《圆梦》三部自传体作品,也都是在这里修改封笔的。记得1995年10月,他携老伴第5次来到高崖水库,我曾陪他在此居住了一个星期,先后围着汶阳的高崖、善庄和东、西水码头等村庄故地重游,每到一处都流露出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他也多次对我说过,“我一到昌乐高崖这方水土,就产生灵气,铺开稿纸,文思就泉涌”。他无限深情地留下了“美不美家乡水,昌乐是我第二故乡,高崖水库是昌乐财富源泉,是我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我永生不会忘记昌乐和高崖水库”的题字。更重要的是,浩然每来到这里,总是满腔热情地扶持培养文学新人。亲到昌乐二中为学生讲文授课,亲去文学爱好者秦贞媛、李祥才家乡采访,亲为汶阳作者秦景林、刘天鹏作品作序,亲给秦晓鸣、朱彬占、北晨等作者写信题字给予指导。正如晓鸣形象地称为,“浩然老师在汶河岸边,不仅仅是送来了菜籽,更重要的是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赵志刚先生在《代序》里说:“汶阳这片沃土上文学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应该得益于浩然老师对这片沃土的文学启蒙。”当我们今天分析汶阳出现的这种文学现象和取得的文学成果时,永不能忘怀浩然恩师当年文艺绿化的栽培之恩。
  因为我也是一个业余作者,所以在汶阳作者群里,不少是与我交往多年的挚友,彼此间十分熟悉,都虔诚的尊我为师,我知道那是他们的谦虚。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无论在为人或为文方面,都是我的良师益友,都值得我好好学习。我发现,这个汶阳作者群里,有两个明显的特征。这个群体多为业余作者,在职时人皆勤奋敬业,或从政、从教、从军,从政是好干部,从教是好教师,从军是好军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文学追求。退二线或退休后,他们仍与文学结缘,潜心耕耘,笔耕不辍,且都成果斐然,佳作频出。我还发现,他们都是性情中人。汶阳之水既滋养了他们的人格精神,也铸就了他们刚直的个性。他们崇尚正义,为人正派,待人真诚,行事仗义,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秦晓鸣先生无疑是这个群体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才思敏捷,懂诗词歌赋,善写散文、小说,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开始创作。他的才情,他的挚爱,他的精神,都凝聚在他的《行年诗行》中。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多锦对他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晓鸣又是一个敢于仗义执言、敢讲真话、敢发“脾气”的血性汉子,特别主持公道,重情重义,加之他又多才多艺,说话风趣幽默,所以只要文友相聚,总是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总是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愉悦。
  汶阳作者之一的朱彬占先生,是昌乐文学圈里公认的“秘书长”。这个头衔的来历,不仅是因为彬占在职时担任政协秘书长,更重要的是他退二线后,在昌乐文学圈里仍然做一些“秘书长”的活儿。他心地善良,处事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周到。他还是个乐善好施极热心之人,常为大家的事儿,忙得乐此不彼,甘愿奉献毫无怨言。由于和我性情相投,已成多年莫逆之交。这些年,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著书立说,成绩斐然。
  李绪同先生也是我非常熟悉的文友。他善于思考,善于提炼,善于归纳,人生充满了聪颖和智慧。他创作的《脚下有路》和《三思而行》告诉我们,人一生要是能做到思路悟清,方法悟对,心态悟平,人的一生便拥有了成功和快乐的资本。他归纳了人生的许多经典,所以他的作品我常当“人生教科书”来读,受益匪浅。
  我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多年,对教育事业一直很眷恋。因此,当我看到汶阳作者群里有秦汶民的名字时,倍感亲切。秦汶民既是昌乐教育的“行家里手”,有是编著书稿颇多的作者。秦汶民在昌乐教育史上,有着公认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用责任诠释生命,用大爱书写人生。他在担任校长的若干年中,创造了昌乐教育界一个又一个的神话。秦汶民的确是一个有着才华与管理才能的人,我读过他编写的很多部校本教材,看出他思维缜密,思路清晰,意境深远。多年前我就从刊物上看到秦汶民的很多散文,感到他确实是知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作品值得品味。
  说到这里,我很想对大家说一说《汶阳作者素描》这部书的编著者刘天鹏先生。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就认识了这位来自汶阳大地的业余作者,后来一起共事数年,友情弥深,我深知他的为人为文。他是个对工作充满执着,对朋友充满真诚,事业心、责任感都很强的人。他才华横溢,文学天赋很高,加之勤奋敬业,近年来创作出大批文学作品。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等等不拘一格。他是昌乐县解放后最早结集出版的作者之一,是昌乐文学圈里最早发表长篇小说的作者之一,也是最早形成长篇小说系列篇的作者之一。近十年来自著书、编著书、修志书近二十部,数百万字。著名作家浩然、莫言都给刘天鹏做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有驾驭长篇小说文体的独特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他还主编一本文学杂志,旨在为文学爱好者搭建平台。这次搜集整理《汶阳作者素描》,刘天鹏用了最短的时间,为每一个作者写下了评论。文友们说起这事儿,很是佩服他的这种呕心沥血、勤奋忘我的创作精神。
  当然,来自汶阳的作者还有很多我所认识和熟悉的,譬如编著《潍坊简史》的王法颜,是我当年在昌乐二中执教时教过的学生;《大顺遗恨》作者北晨与我曾经共事;张克奇、吴文福、刘文安、秦公民、高庆峰等等,天鹏先生已对每一个作者进行了描写。我以为,评论也好,素描也好,都比较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做出了评价,我就不再一一赘述。
  《汶阳作者素描》的出版,是昌乐文坛的一大盛事、好事、喜事。我们在读这部书的时候,应该感谢天鹏先生以及参与这部书的挖掘整理的文友们所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努力。我期待着,汶阳大地的作者群体,一定会不辱使命,紧跟时代的步伐,传承文化脉系,彰显时代精神,多出新人,多出作品,为繁荣文学艺术再续新的篇章,再创新的辉煌。
  2011年5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马进文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