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5-02 08:00
昌乐 刘文安

鄌郚镇:推行“大村庄制”改革

  推行“大村庄制”改革
  构建农村社区发展新机制
  中共昌乐县鄌郚镇委
  2008年以来,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在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基础上,围绕推动村民自治迈入社区化管理、改善村庄治理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在“大村庄制”建设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动因
  “大村庄制”是适应群众谋求共同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单个村庄闯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比如包庄、汶丰的大姜、圆葱,金山、漳河、泉头的大棚西瓜,高崖的李子,苇沟的制种、黄烟等传统的区域种植模式,虽然有一定规模但分散性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力,村民迫切要求把他们组织起来闯市场。另外,随着进城务工经商青壮年农民人数的逐渐增多,“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大村庄”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村庄制”是适应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需要。富裕起来的农民,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条件,追求过城里人的生活,但村庄小、资源少、投入难等因素又制约了新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因此,必须创新建立新型社区,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集中向农村社区延伸,加快实现“农村变城镇、农民变市民”.
  “大村庄制”是有效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需要。鄌郚镇原114个行政村中,不足500口人的接近50%,其中20多个村因宗族派性严重,班子更迭频繁,哪一届班子也难干成事,影响了发展和稳定。小村并入大村、弱村并入强村、班子差的村并入班子好的村,成为众望所归。
  “大村庄制”是转变工作方式、建立新型农村工作机制的需要。税费改革后,一些干部认为农村工作没了抓手,没有方向,无处着力;一些干部认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农民完全应该自主生产,自我发展,农村工作可以撒手不管了。镇党委研究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关键是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把服务农民落到实处。通过合村并点实行“大村庄制”,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农民求发展,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为群众办大事、办实事、服好务,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最基层。
  二、主要做法
  遵循三项原则,稳步推进“大村庄制”改革。一是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本着大村并小村、强村并弱村的原则实施规划,实现班子软弱的小村、弱村整体有效转化。行政村合并后,按照交叉兼职、减少职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及时成立村党总支,原自然村设党支部,由党总支统一领导。原自然村村委会暂时不变,成立新行政村村务管理委员会,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处理村级事务。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考虑原行政村的地域、人口等基本条件外,还考虑到了原村与村之间的产业结构,把处于同一经济区域的村庄合并,使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形成规模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通过整合资源,促进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变市民、城乡一体化,为农民描绘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画卷,触及群众思想,维护群众利益,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搞好三结合,科学谋划“大村庄”模式。一是与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产业板块相结合。根据产业规划和从业人员情况,将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村庄合并,走以特色产业促进“大村庄”建设的路子,一个大行政村、一套工作班子、一套发展规划,形成一个产业聚集带。二是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相结合。选择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中心村为社区驻地,集中力量建设功能齐全、服务方便、对周边自然村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社区,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吸引农民向社区驻地集中。现已建成4处高标准社区,每个社区都建设了服务大厅以及医疗、卫生、商贸等基础设施。计划今年再建8处社区,进一步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三是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相结合。对全镇机关干部队伍进行优化组合,力量向一线倾斜,通过农村和机关干部双向选择,把有农村工作经验、年富力强的镇机关干部选派到农村一线,担任社区为民服务员或驻村联络员、指导员,变“镇官”为“村官”.
  实行三个规范,切实保障“大村庄”村级组织健康运转。一是规范村级事务管理。实行“分-总”式议事程序,“分”就是对重要村务的决策由自然村提出申请,新村党总支、村务管理委员会召集自然村村民大会研究意见;“总”就是针对提出的初步意见,村党总支、村务管理委员会召开由新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表决通过;建立大行政村总帐,实行总记帐会计记帐和总支部书记把关签字制度。启用大行政村村“两委”公章,党总支书记把关签字后方可盖章。二是规范村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实行村党总支和村务管理委员会成员定点集中办公制度和轮流值班制度,保证24小时有干部值班。在坚持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的同时,规定每周二上午为党总支和村务管理委员会成员例会时间,党员代表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原则上每月5日集中活动一次,村务监督委员会每月25日集中活动一次。三是规范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制度。镇党委分阶段制定学习计划,与收看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节目相结合,每月5日、15日、25日为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日。建立党员个人学习档案,每人每月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2小时。为确保三个规范落到实处,镇党委采取定期督查、定期汇报两项措施。党政办负责对干部值班和村级组织活动情况进行定期督查,通报督查结果,并将督查情况作为评先树优和确定待遇报酬的重要依据;每周一下午四点,党总支书记向党委汇报一次村级组织运行情况,总结经验,交流做法,研究措施。
  做好三项规划,推进“大村庄”科学布局。一是做好村庄建设规划。请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院实施了全镇总体规划,由县规划局按照“适宜居住、合理聚集、方便生活、促进发展”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规划设计各大村庄建设方案。合理设置集中居住小区,并通过清理宅基地、拆旧建新、土地置换、“空心村”改造等方式,解决居住小区建设用地问题。规定各自然村一律不再审批宅基地,新建房农民经审查符合规定的,按照规划审批后,在大行政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或购买,原有旧房须在新房建成6个月内拆除。强化居民区的功能划分,逐步形成居住区、商贸区、创业园区、特色农业生产区等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的新农村。二是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将原来各村的经济发展优势有效整合,以创办农民合作组织为龙头,为大行政村设计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已注册西瓜、菠菜、韭菜、大姜、山药、圆葱、大蒜等无公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15家,生猪、仔猪、肉鸭、奶牛等购销专业合作社7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全镇4000多户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三是做好公共服务规划。全镇规划了8个农村社区,已建成的漳河、包庄、枣园、鄌郚四个社区示范点,集健身广场、警务室、计生服务室、卫生室、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文体娱乐室等功能于一体,使农民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待遇,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
  三、初步成效
  一是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实行“大村庄制”,使原行政村的宗族和派系在大村庄里没有了“争权夺利”的实力和市场,村级组织工作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号令畅通;在强村的带动下,落后班子实现了整体转化;在更大的范围内选贤任能,新当选的党总支书记一般是原带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干部都是各自然村的优秀人才,他们运用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整体提升了组织建设水平;大村庄为广大党员发挥才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调动起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创新力明显增强。包庄、泉头、漳河、杏山、苇沟、时马、青上等大村庄都是强与弱、大与小合并的典型,转化了一批相对后进村。
  二是维护了农村稳定和谐。“大村庄制”在确保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正常开展活动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分-总”议事程序,决策结果报镇党委、政府审核备案,各项事务运作规范有序透明,各种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泉头村由前泉、后泉和官庄合并而成,后泉班子软弱,官庄班子几乎一年一换,在可耕地中栽树、宅基地不规划不报批、房前屋后栽树侵占街道等现象突出。村庄合并后,县人大代表、前泉支部书记张兆田当选为党总支书记,凡事讲公开、公平、公正,一举扭转了后泉和官庄的落后局面。为增强群众对大行政村的认同感,组织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筹资委员会,现任村干部既不管钱也不管帐,张兆田带头捐款5000元,带动党员群众捐款12万元。另外,对400亩可耕地中非法栽植的树木进行了清理,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包庄村是以包庄商贸小区为中心,由紧密相连的原9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原来有5个村的班子软弱涣散,信访量居全镇首位。村庄合并后,挂职副镇长、东包村支部书记张志伟当选为党总支书记,他带领村班子进村入户座谈走访,召集相关会议研究办法、制定政策,整合资源高标准建设了包庄社区,为矬帐、大王理顺土地承包关系600多亩,对非法植树的500多亩可耕地进行了清理,做到了小事不出支部,大事不出社区,今年没发生一起到镇以上上访事件。
  三是加快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步伐明显加快。各大村庄以社区建设为契机,规划了创业小区、商贸小区和集中居住小区,吸引村民向社区集中居住,集中发展。鄌郚村是由镇政府驻地原6个村合并而成;青上村是由镇政府驻地以南原4个村合并而成,合并前,村庄规划难执行,乱搭乱建现象严重,不但影响了镇区形象,还严重阻碍了小城镇建设。实行“大村庄制”后,统一规划,科学分区,鄌郚村拆迁房屋600多间,青上村拆迁房屋300多间,保障了镇区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去年全镇规划硬化道路46公里,涉及原来的32个行政村,前期筹资都是村自为战,同一条路开工时间不一,施工质量很难统一把握。实行“大村庄制”后,同一条路上的村多数已合并为一个大行政村,在党总支的统筹安排、科学调度下,道路的后期建设、管护和绿化标准得到了有效统一,提升了全镇的道路建设水平。鄌郚管区、包庄管区分别有一个万人集中供水项目,供水管理一直是个大难题,村民意见很大。合并为“大村庄”后,在党总支的统一调配下,严格按照大行政村活动规程办事,采取市场化操作的方式,优化了供水项目的管理方式,提高了供水服务质量,赢得了村民的好评。经济发展方面,规模化优势初步显现。泉头村不仅吸纳后泉西瓜种植户加入了兆田西瓜合作社,而且还参照西瓜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服务机制筹备成立官庄无公害韭菜合作社,力争用1-3年的时间重新打造“官庄韭菜”金字招牌。漳河村党总支组织党员群众流转土地“种企业、种项目”,动员能人上项目,介绍有能力的村民到企业打工。党总支成员还分别牵头成立了山药、西瓜、棉花产销合作社,生猪、肉鸭养殖合作社以及农资购销专业合作社,同步成立了各合作社党支部,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的模式,把农民专业户组织起来统一闯市场,形成了全民创业的新高潮。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