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4 22:18
鄌郚总编

造房、行具和用器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宗教信仰 移动到本区(2019-01-25) —
  造房
  旧时,不论穷富讲究格局。间数以三、五为主,有“四、六不成房”之说。穷人盖房一般三间,座北面南,墙质泥坯或土打,顶披麦草,扣一排脊瓦;窗户小,窗户是长条竖棂子(1949年以后逐渐改为方花格棂);门口安双扇木门。门窗外侧涂黑色,内侧涂绛红色。屋内西间安单扇门,房门偏北。西房屋(11)内南侧垒小炕;东间不提墙,盘可间大炕,灶在东梁下方,灶炕之间垒一“沙脸子”(尺许高的半截墙)。院西南隅栏圈一间,山墙开门,门口安单扇门或栅门;院东南隅是“挑齿”门楼,双扇大门较屋门略大,距门口不远处垒一影壁。土打院墙,顶用麦草拧脊。富人多用四合套式的格局。北面五间正房,当中三间高于两头,正中一间为明间,左右两间是房屋,两头两间另开门称挂屋,或顶山开房屋门作套房屋(12)。砖墙里壁用白灰泥光。屋顶扣小瓦,起脊起梢。三间正房前,砖垒月台。窗口南大北小,南安方形花格窗,北安柳眉窗,明间北窗大,通常安后门。屋门、房屋门都双扇,明间门外有双扇风门,上半截有方格窗。东屋、西屋一般各两间,一间开门,一间开窗。南屋一间,紧挨大门楼,顶山开门称“耳屋”。屋式大门楼砖墙瓦顶,喜座落在东南隅。栏圈则设在西南隅。大门下留门提。影壁之高以在大门口看不见正屋门上槛为度,小瓦扣顶,呈屋脊状。有的在大门、影壁之间建有二门。20世纪70年代新村规划以来,通常以每户盖四间为定制,左或右端一间为挂屋,挂屋和大门斜对,和栏圈正冲。院墙、房舍一般采用红墙、料石和红瓦。门窗日见兴大,门上端和窗户都镶玻璃。80年代,农村生产责任制实行以来,出厦屋檐、挂耳门(正屋门框左右各带一齐腰线(13)的长形扁窗)、月台,越来越多。后窗形制也急趋增大,仅小于前窗,房屋门安在中央,靠北墙安大床,前窗下陈列家具。个别富户已建二层楼房。90年代以来,城乡住家建有二层楼房的越来越多。
  行具
  民国时期,富人、官员外出乘轿、骑马、骑自行车代步。平民外出靠步行。缠足妇女出行不便,骑驴或坐木制独轮小推车。请医生、师傅多用毛驴迎送。1949年以来,自行车、汽车逐渐代替了畜力、人力代步工具。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遍及城乡,客车四通八达,拖拉机比比皆是,出门不用步行了。80年代始有摩托和村有汽车,90年代后期,不少城乡居民已经拥有小汽车作为出行代步工具。
  用器
  家具 民国初期,农家通常有二屉带斗桌(北部兴三抽桌)、木柜、木箱、方杌、矮式方桌、方盒、木凳等。富户,还有八仙桌、八仙椅、炕几、藤床、衣橱、钱柜、台镜、铜脸盆、梳头匣、漆茶盘、陶瓷茶具等。木制家具都油漆光亮。1949年以后,家具不断更新,20世纪80年代已发展到高低柜、大立橱、书橱、饭橱、茶几、写字台、弹簧椅、躺椅、梳妆台、皮箱、沙发、洗衣机、电视柜、台灯等。九十年代兴组合橱,后来改用壁橱和吊柜等。使房间宽敞起来。
  炊具 旧时用柴草锅灶,正面开灶门,左放风匣,烟道通炕;炒菜小锅灶不用风匣,秫秸杆钉锅盖、箸笼、传盘。用长把葫芦解水勺,大葫芦解水瓢,用木制长把煎饼勺、煎饼耙、擀面杖、蒜锤子、掏灰耙。条编笊篱、煎饼笺子、饭筐。铁制炒铲、了壶、菜刀、大小鏊子、锅。陶制泥盆、水罐、黑陶碗、筷。砂制小锅、大瓮、水缸。石制水磨、旱磨、蒜臼子。1949年以后,铝制水瓢、炒瓢、壶、勺、盆、锅、锅盖,搪瓷盆、碟、碗、茶缸,细瓷碗、盘、碟、羹匙和铁壳暖水瓶逐渐普及。20世纪70年代不少家庭始用圆式节煤小锅灶(又名临朐灶),配以铝锅做饭;柴油炉、蜂窝煤炉日益增多。80年代城镇始用煤油炉、液化气炉、电炉、电冰箱。90年代以来电炒锅、电饭煲、微波炉逐渐为城乡家庭所使用。
  照明用具 旧时,民间点豆油灯,少数户点蜡烛。20世纪30年代用煤油灯,有的用罩子灯。50年代公众场合始点气灯。60年代中期县城普及电灯。70年代农村始有电灯,80年代用户已达95%。90年代不少家庭使用碘钨灯、节能灯、电棍(日光灯)等,各式各样的艺术彩灯也在城乡不少新房中亮起来。
  取暖用具  旧时,穷人用泥火盆烧豆绒给老人取暖,严寒满屋冰凉时,往火盆加烧几把豆秸;富人用陶火盆烧木炭。傍晚往锅灶填烧柴禾,使炕暖热以便就寝。1949年以后,多数农家有炕炉、烧炭泥;公共场所生砟子炉子,20世纪70年代普及“憋里气”炉,烧煤块。80年代“憋里气”、“蜂窝煤炉”进入不少家庭,县城机关、单位使用锅炉供暖气。90年代城乡家庭安上土暖气设备,部分住宅小区楼房也有暖气供应。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能工巧匠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