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6 13:36
鄌郚总编

读钟文烝《春秋榖梁经传补注》



  本徐邈注所谓:事仍本史,而辞有损益。且谓"何氏以春秋为夫子博采诸国书而作",与清公羊家迥不侔矣。作者心好榖梁,然则多用公羊、左氏并唐後诸家,及清人以参证。好指点范注之不足,好称引小学。故是书不为榖梁家所允。然则较之清公羊学,则立论平实;纵有惊人语,以合大义。尤其夷夏、君臣之辨尚善,难得。
  *谓榖梁往往以心志为说,春秋为正人心之书也。
  *谓十二公皆行即位礼,左杜注非。
  *引杜注并胡渭说,以戎狄蛮夷,皆禹贡九州之内,尔雅所云四海者,王者所不治。
  *入向,不言伐我者,补注谓我欲入极则人亦入我向矣,事在而志着,全经推见至隐之教也。
  *以榖梁子解宋杀大夫,言司马为祖之位,此正春秋不讥世卿之验,而汉世榖梁家乃用公羊为说。按,宋杀其大夫事,盖隐而不忍称名氏也,不必祖为大夫为然。但祖为大夫,故载於史册,乃有此讳。以此证榖梁不讥世卿,晕。且钟氏前论公羊、左氏世卿之异同甚当,正见公左(并王制)未必有甚出入,则榖梁苟有大别,岂不明以立异?
  *宋公和卒。传曰:诸侯日卒正也。注:承嫡。补注谓盖时事宜然,所以为正,凡自世子适子外,或立长庶,或以贤,或以卜,或以弟及,或以孙继,诸宜为君者皆谓之正。此混用左氏、公羊。榖梁但无嫡立长庶,嫡妻之外不别尊卑;且称春秋之义,与正不与贤也。窃谓後葬宋缪公之立,及也,不可谓正。葬缪公,传亦以为危也。则缪公、宣公并同隐公耳。若以齐桓公入虚国为不正,则以缪公为正,无乃取左氏义乎?然则晋文公亦入虚国,何以不辨之?
  *与于弑公,补注谓与即豫,预字。
  *卫杀祝吁于濮。传:失嫌也。补注非注,谓失者,为其既杀。窃谓注得之。嫌与不嫌在其位正与不正,在其得众与不得。既称人以杀,故失嫌也。是故范注:众所同疾,威力不足以自固,失当国之嫌。
  *谓仲子之宫惠公所立,而隐公修而考之也。按榖梁本段颇不可解。
  *谓注公子不为大夫则不言公子,倍经反传。
  *苞人民,训俘。诛不填服,诛训戮,填训殄。用王引之说。
  *谓滕侯无名为不以名通。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补注解为卫伐凡伯于戎,戎州为卫邑。伐天子罪大於晋伐鲜虞例,不足训,故改戎伐,近於楚丘,故地以楚丘。然则传注皆以戎卫,犹狄晋也。钟氏凿。
  *诸侯卒,未同盟则不明。补注谓不同盟,疏也;不同盟亦有名者,稍亲也。与左传诸侯同盟以名赴不同。然则传未明言。
  *传:聘,问也。聘诸侯,非正也。补注用杜谔、万斯大之说,以天子遣使诸侯为问,不得称聘。《周礼》时聘,乃指诸侯间。如是则公榖无下聘诸侯,与《周礼》说不殊。并谓《周礼》五篇合诸传,唯若盟诅徵税之法,祭祀田猎之文,此类为乖异。自余则可取证者多。古书莫详赅於《周礼》,莫博丽於左传、国语,学者慎择之而已。
  *百姓不能去,谓去为除,除贼也。窃谓百姓若能除贼,则无篡弑矣。去者,当去国而已。
  *胥命于蒲。谓注不当读信如申,实则注未尝训申。又训谨为结,就大义言之,亦不必凿论。是书多引清人小学辩证,动改字训,穿凿经文,甚无谓也。又注曰:胥命虽有先倡,倡和理均……其相命则泯然无际。补注必反之,曰齐为先。春秋正名,不欲以齐命卫,故以相言之。窃谓经既言胥命,则是两相和合。齐侯在前为常例,齐为方伯也。又蒲在卫,是齐侯就之,不可谓齐命也。
  *子同生。传:疑故志之,时曰同乎人也。注意嫌为齐侯之子。补注以为释此疑也,盖此前未有夫人与齐襄往来之事,故特书之,示国人之言无据。窃以为钟氏得之。
  *谓榖梁以天子不亲迎。
  *夫人孙于齐。传:接练时录母之变,始人之也。注谓夫人不与练,始以人道录之。而补注谓人为仁,犹公羊念母,以为夫人自如齐未归,时庄公念母而录之也。
  *齐师迁纪郱鄑郚。为传郱鄑郚,国也,国当作邑。又不取注郱鄑郚三言为名。
  *纪季时驳注用公羊义。
  *谓罚不及嗣,怒不可迁。注谓纠小白为襄公子,而应复仇,是公羊说。
  *宋人迁宿。注谓为人所迁则无复国家,故为亡辞。注盖以宿不复见特言之。故传亦言迁者,犹未失其国家以往者也,注:谓自迁者。似注以被迁为灭而自迁方得保其宗庙。补注因尚书,谓被迁者亦存其君,得之。
  *谓左氏不告不书之例,榖梁虽无明文,而近不失崩一条,正周有赴告之证。即公羊亦云:卒赴而葬不告,观於崩卒,则他事亦可推也。
  *辨方伯,论孟子无道桓文之事。又谓春秋尊王而亦与霸可也,谓春秋尊王贱霸亦可也。汉孝宣言,汉家本以霸王道杂之也。宣帝习榖梁家言,可与传相证矣。按:榖梁有疑辞,不过谓众人以事授齐桓而已。
  *公追戎于济西。传犹公羊曰:大其为中国追也。而注谓大戎有徒众,而补注又因之曰:以为不可也。皆误。
  *杞伯姬来。补注因公羊,并以榖梁妇人既嫁不逾境。然引左氏秦嬴氏则误也。左氏疏谓:「父母既没,归宁使卿」者,父母并在,则身自归宁。若父没母存,身不自归,则亦使卿宁也。按左传发例: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可见诸侯夫人归宁为礼,疏是也。补注又本既嫁不逾境之说,谓大夫妻岁一归宁者为国内,国外则否。後莒庆来逆叔季。补注谓大夫不得娶於他国。通观榖梁,"妇人既嫁不逾境"之说,发於文姜会齐侯,文姜如莒,杞伯姬来朝其子,宋荡伯姬来逆妇,杞伯姬来求妇;然而公及夫人会齐侯于阳榖榖梁不言,夫人姜氏如齐无传,齐高固及子叔姬来但为使来,其余归宁无传者亦多,则榖梁之不逾境,究竟为事而发,亦或主妇人一切不得逾境,不可知也。似应以一切不得逾境为主。
  *秋筑台于秦。补注用王引之训倚为奇。然则注曰:讥公依倚齐桓,而与齐桓行异。
  *阳榖之会,补注谓冠弁为委貌,是袭郑误。又引陈奂说,以朝服连衣裳,有以朝服为缁衣。按士冠礼注明言:朝服者,十五升布衣而素裳也。衣不言色者,衣与冠同(玄)也。两人解不读礼。又谓深衣白布,是袭孔疏误;谓无鞸,则仅凭无文而已。按兄弟毕袗玄,郑注:袗,同也。玄者,玄衣、玄裳也。缁带韠。经文所以言均玄(古文)者,盖包庶人深衣言之也。秦朝服皆袀玄是也,深衣也。以郑注恐亦当有缁韠。又按疏:韠亦言缁,实亦玄也。又七如为缁,六入为玄,是缁与玄近,可见缁与玄散文通用。
  *己卯晦,震夷伯之庙。谓晦作晦日,非如公羊谓晦冥也。窃谓传但谓:晦,冥也。若诚如晦日例,似不当释晦也,疏是也。
  *大夫三庙。钟氏谓大宗太祖庙不在三庙数中,亦有理。
  *六鶂退飞,之"是月",钟氏引公羊说。按传之"决不日",对照桓十二年"再称日,决日,义也".则"决不日",即後文"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不可取公羊说。盖公羊谓之晦日故不得书日。若是,则成十六年"甲午晦"之传"遇晦曰晦"为不可解矣。
  *法门谓礼法所得有,补注是也。
  *泓之战传胜无幸焉,补注用王念孙,误也;注疏为是。
  *跻僖公。以闵当爲穆,僖当为昭,不用何注说,得之。
  *宋人杀其大夫司马。补注谓不称姓名,在祖之位也。然则《史记》论孔子世家,不过上溯至得氏。若春秋诚有此意,则仲尼之门必皆知之,太史公必当备列孔子世家。
  *齐人来归子叔季。补注谓齐人来归是见齐免其罪,父母於子,欲其免,故顺而书之。又以注"曰子者,盖父母之恩,欲免罪也"为非。然则子叔季既来归,是齐人不免其罪也。此皆父母辞,欲相隐也。然则齐人来归,亦必逊辞以微过遣,然谓顺齐人之辞,甚无谓。淫罪可免,亦不成训。传所谓"子叔季,贵之也",盖子叔季以诸侯为父母,言之自贵。然则父母不以子女有罪而改其词,故得仍其贵辞也。
  *补注以败殽之後皆狄秦,是太甚也。按:穆公不书卒,未告也。《尚书》且有秦誓,传亦明言之。狄卫狄秦狄晋,皆就一事狄之,岂有三世狄之之理?
  *夫人姜氏归於齐,传:一曰就贤也。补注袭注。然则卫人立晋传:春秋之义,诸侯与正而不与贤也。见此就贤当有别解。
  *会于棐林事,传"于棐林,地而後伐郑,疑辞也。此其地何?则着其美也"补注用王引之说,谓"郑"为衍辞。而谓上句泛说例。窃谓耐何必与注异?郑得为衍,则经之郑得无衍乎?
  *齐高固及子叔季来归。注谓杞伯姬来二事,不言所及,是使得归之意。疏意亦子叔季可独来。而补注必以妇人既嫁不逾境。
  *谓司马迁所谓孔子读史记者乃当时公羊家谬说。所谓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者也,以为春秋不专据鲁史记者也。即此以观,益知其言不足信。大氐秦穆、楚庄,春秋以为夷狄而略之,皆未尝贤之,亦不以霸待之。自二国日强,竞相追美,左氏公羊附和成说。孟子亦因时俗之论称秦穆之霸……
  *如宋致女,传:不与内称。补注谓称女不称伯姬为不与内称,驳注,是也。
  *成十八年,晋弑其君。传:称国以弑其君,君恶甚矣。补注谓书弑则臣罪已见。君有恶岂得不见;并释孟子,甚好。
  *宋鱼石复入彭城。谓注所言前鱼石奔楚入彭城於左传无徵。补注立论多据左传。然不知范说是否榖梁口义耳。
  *城虎牢,以公羊谓取虎牢而後城之,以驳注谓郑先服而後城。然则传曰:内郑。则城虎牢为郑也,非为晋也。引公羊并杜注,似不当。
  *戚之会,缯人於吴人下,补注谓缯以鲁属附会,史纪其实,未必有所改易。又驳注之谓不外吴。
  *冬戍陈。传:内辞也。补注驳注,谓内辞犹专辞,诸侯共以师戍之。
  *公至自救陈,传:善救陈也。补注谓传本与经别行,此是合经时误入。
  *戍郑虎牢。非注如前。然则注谓郑多反复,故决郑乎虎牢,理自然也。
  *谓传"诸侯一军"当为二军。
  *用黄道周说:自执郑良宵至杀之,其间郑大夫皆特书名氏,盖深喜郑之一意中国也,并谓君子於晋郑之故,深致其意。
  *传"非围而曰围齐有大焉亦有病焉"注从齐上断,补注用王引之从齐下断。取义殊不同。
  *为子本君称臣,臣相称,夫子本为称大夫。後学士间称子,而为平辈所称。以驳马注子,男子之通称。
  *昭十年无冬,用公羊说。
  *楚子虔诱杀蔡侯般杀之于申。注谓时月日之谨,是罚不当其理,且谓於此中国夷狄一例。补注谓注为乱华夷之别,谓传为夷狄诱杀而谨之。
  *大蒐于比蒲。注谓不讥丧蒐,补注薄之。
  *晋伐鲜虞。补注谓自弭兵,八年无侵伐,然後楚凌虐中国。此时晋不伐楚而伐鲜虞,故谓其与夷狄交伐中国也。陈蔡徐鲜虞通谓之中国。鲜虞以地近且同姓也。
  *胡子髡、沈子盈灭。注曰:师不败则君无由灭,是也。补注驳胡沈死社稷是也。然谓不言败则言战云云,凿。
  *天子居于狄泉,传:始王也。注谓逾年称王,正公羊着有天子也。补注必以书法解之,谓对朝而正其王称。
  *大雩。补注亦用左氏龙见而雩。
  *谓榖梁不善子胥。
  *宝玉大弓在家则羞,补注谓家为季氏家,是也。
  *宋公之弟辰……补注驳疏,谓辰虽为胁迫,然犹叛也。
  *晋赵鞅纳卫世子蒯聩于戚,注不惑於世子之称,补注辨之。补注亦不与公羊曼姑可以为辄拒蒯聩之说。又辨左传所载,而申论语之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