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4:21
鄌郚总编

亲密学友郭树文

  
  一股股清泉流下山岗,汇入马家河,碧波荡漾。莘莘学子心潮涌,沐浴在知识的海洋。
  马家河,昌乐中学路北分校,设备简陋,教师很棒,教学严谨,管理有方。早操、升旗、上课下课,秩序井然,课外活动,吹拉弹唱,各显其长。星期一上纪念周,讲话、唱歌、背总理遗嘱及以"四维"、"八德"为内容归纳的十二条,"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战乱年代,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宁,在这样的背景下,挂起中学这块牌子,实在不易。老师卖力教,学生认真学,师生关系融洽,十分珍爱这授业解惑的圣地。"……勇敢登上富士山,同盟共把黄龙酌。"这回荡着抗日旋律的校歌,唤起我幸福的回忆,那校院、那教室、那一张张老师、同学的鲜活面容,一块集拢来,唤起回忆,我陶醉在马家河了!
  1943年,我与郭树文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该校中六级,我第一,他第二。我俩都是尧沟乡,个头仿佛高,同班同龄人,生活上互相关照,学习中互相激励,月考期考,不相上下。他聪明,看"闲书"多,我刻苦,课本学得熟,考试总是我第一,他居后。人性中最易嫉妒,可树文不,总是笑容满面,"又你第一,请客,请客!"我也笑笑,"马上请,马上!"那时的奖学金是发小米,捧几许米,撸一堆花生,摊在宿舍的炕上,招呼三五同学,谈笑着,咀嚼着,品味着甜甜的学生生活,享受着浓浓的学友情谊。
  树文圆脸俊相,皮肤白里透红,眼睛轻度近视,读起书来离书本很近,头部随之上下颤动,说他一目十行,有点夸张,可确实看得快,记忆力强,大家都佩服。他喜欢文学读物,鲁迅、老舍、巴金、冰心、张恨水……唐诗宋词、古典名著,广泛涉猎。他的作文常由老师在班上朗读、评讲。我比较喜欢数理化,虽爱好有异,不妨碍并驾齐驱,1946年,一同免试,升入本校高七级。
  免试入学,增了底气。学校有大学预科班,给我们竖起了攀登的阶梯。恰同学少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北大、清华向我们招手了!这是心中的秘密,可在我俩的交流中是坦诚、敞开的。因了这,只埋头读书,不愿参加社会活动。那时不入"三青团"者甚少,他就没入。他父亲是益都县教育科长,要带他去台湾,他断然拒绝:不!惶惶如丧家犬,耻辱!
  1949年,高中毕业。我俩村庄相距三华里,常在一起聊聊,轻浮的幻想已经模糊,直面人生,讲究实际了。反复斟酌,我参加了教学工作,他考进了山师中文系。六年同窗共读,情深意笃,此后的书信往来,成了传递友情的链条,直到生命的终点。
  我去齐鲁大学中教班进修理化,根据需要,教了英语。因为中苏友好,又改变语种,教了俄语。这期间,在黑龙江工农速成中学任教的他,给了我很大支持和鼓励:"我十分相信,无论教啥,凭你的天资和努力,定然成绩优异……"并寄来了《速成记忆法》及许多俄语学习材料。后来我毕业于哈尔滨俄文函授学院,多亏他的帮助。
  1957年暑假,他从哈市来,到寿光一中找我,住了两天。弥水之滨散步,话太阳岛的风光;油灯之下长谈,津津乐道的是文学。看得出,他迷上了《红楼梦》。他说,"该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在当时的文人中,流传着‘开谈不讲《红楼梦》,虽读诗书也枉然’的谚语。欲以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神,研读此书,奇而精,搞出点名堂来",我十分赞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亲切会面之后不久,北国传来一阵冷风,因了一篇文章,他被打成右派。人生之旅转了向,夫妇俩,三个孩子,蹒跚何方?
  只要能改造思想,能挣点吃的,什么也干,拣破烂、做豆腐、打短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边干活边背诵;夜深人静,凄风苦雨,荧荧油灯下,埋头在书堆里,与古今圣贤对话、同眠。逆境中乐观如此,难能可贵!
  "文革"来了,地主、右派、海外关系,诸多牵牵连连,更令他苦难重重。
  1979年,终于彻底平反了!
  "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没有比读书更持久的满足,这是他的深切体会。亏他读书多,心胸开阔,看得长远,贾府的沧桑巨变,曹雪芹的炎凉风霜,滋润他悟透了人生。
  1990年退休,老骥伏枥,埋头《红楼梦》研究,笔耕不辍。寄给我与好友孙国昌的论文,存有《王熙凤从贞到淫的转化》、《曹雪芹高鹗的思想观念冲突》、《假如他们生活在当代——‘红楼’三巧女价值观念今议》、《重读<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信>》、《批俞运动四十周年薄奠》、《情缘自浅深——‘红楼’三巧女价值再议》、《市俗适趣闲之,还是理治之书?》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王熙凤形象评价和红学观念更新》、《简议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等关于王熙凤形象的论文,研究深入,视角独到,发表后,引起红学界普遍关注,引发了一场学术争论,从而推动了关于王熙凤形象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想出书,得花费,台湾来的李仁寿助他一千美元,徐启元老师帮他在《台湾时报》上连载,获两千美元。1992年徐老师爱孙在寿光老家结婚,我与树文前往祝贺,"逾古稀荣归故里人生大幸,看长孙喜结良缘天伦增乐。"师生合影,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1993年,李仁寿、郭树文各从远方来,与昌城附近的学友欢聚、留影,也给徐老师寄去一张,他十分高兴,立即回信说,"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同学旧友难相聚,缅怀故人夜深沉,绿衣使者送信来,原是高足报佳音,虽然久别不相识,心中亲切又温馨。"随信寄了一幅国画,题"威武不屈,光明磊落。本固、树文留念。"
  人间岁月闲难得,天下知己老更亲。海峡浪高,隔不断浓浓的情缘,书信往还,其乐融融!
  退休了,逢盛世,安享晚年,人生之福啊!可是,有谁想到,厄运来得太突然!
  其父拟从台湾来家,尚未成行,竟车祸身亡。2004年正月十五日,女儿病故。欲哭无泪,悲痛难当,他精神失常了。清醒时,喃喃自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闻之心酸,催人泪下!治学的执著,潜意识里扎了根。
  郭树文同志,我的同窗好友,同年四月十二日辞世。我悲痛难忍,默悼赋诗寄深情:
  噩耗传来钻心痛,半世坎坷半兴隆。
  老年丧女大不幸,妻病墙斜梁已倾。
  远行最苦负荷重,"黛玉葬花"文未竟。
  苍天有情也洒泪,音绝琴碎留芳名。
  郭光照、董俊山、赵玉明、孙国昌和我,凑了六百元,表示对家属的慰问,并附挽联:
  促膝长谈音容犹在    千秋永别红楼梦断
  走进往事,有乐有悲,老的老了,去的去了,这就是自然规律,人生真谛。把思绪拉回来,看看现在,想想未来吧!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昌乐一中,七十年的岁月沧桑,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校容校貌大变样,我们高七级的教室、宿舍,难能寻踪了。呈阶梯形分布的教室,宽敞明亮;办公楼、公寓楼、餐厅、礼堂等一应俱全。与当年的马家河相比,大大超越了想像的极限!多么神速的发展啊!
  亲爱的母校,为您一流的环境、设施、师资、管理和一流的成绩,而欢欣鼓舞,而开怀高唱!
  我们是在您最贫困的时候用乳汁喂养的,何其艰辛!树文是黑龙江教育学院副教授,我是昌乐教研室高级教师,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竭尽绵薄,是您培养的结果。值此建校七十周年,谨向亲爱的母校,致以诚挚的祝福:
  腾飞,再腾飞!辉煌,再辉煌!
  田本固
  作者简介:田本固,1929年正月十五日生,昌乐县尧沟镇蔡家辛庄人。曾任高中英语教研组长,俄语教研组长,高中英语教研员,电视英语辅导员,省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会会员。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