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4:42
鄌郚总编

在流亡中成长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昌乐人物 移动到本区(2019-01-27) —
  在流亡中成长
  1938年春节前后,张天佐在昌乐南乡的仓上村,组成了昌乐县政府和抗日保安第五团,军队近千人,分驻县境南部各区。县府除下设各科室外,还组建了一个"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专责宣传抗日,发动群众事宜。动委会设主任、秘书各一人,其他人员统称"干事",派驻到各区、乡公所,具体负责对各村群众的抗日宣传,并传达县府的各项政令。时间不长,各村都组建了壮丁队,负责村里的安全和传递信件。通过宣传,群众都接受了这样的主张:"全国军民总动员,共赴国难,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直至把鬼子打回老家去,争取中华民族的最后胜利。"
  在全县政令畅通,农民安心生产,各行各业就绪的情况下,张天佐决定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有用人才。这年9月,设立了昌乐县联合小学,招收了五、六年级两个班和一个初中补习班,校址设在大吉阿村,离仓上很近。教室全是民房,上课用的桌凳也由各村凑集,虽然破旧,还算齐全,学生住宿则分散在百姓家里。百姓对办教育很支持,对同学们也很热情。
  开学典礼上,县长张天佐到会讲话。大意是:日寇侵占了我们近半个中国,气焰非常嚣张。中华民族所以受欺侮,是因为我们国家贫穷落后,而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不行,教育不行了,就导致科学水平低下,工业不发达。当前国难当头,全民族起来抵抗侵略,虽是抗战时期,但我县各方面都已就绪,农民积极生产,保证人人吃上饭,军队积极训练,时刻准备与日军血战。我们在这非常时期要抓紧办学校,使同学们不因战时而耽误学习。这次办学,各村都大力支持,希望同学们听从老师们的教导,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准备将来为国效力。
  开学后,师生共同吃食堂,生活比以前好多了。通过接受形势教育,同学们都存着为抗战而学的心愿,人人珍惜时光,刻苦学习。
  第一次月考结束后的一个星期天,全校师生去县府所在地仓上村参加会议听县长讲话,参加者还有县府各部门近二百人,军队四百多人。讲话内容很多,主要是全国抗战形势、全省情况到全县近况,要求各部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特别表扬了"动委会",说是让老百姓都懂得持久抗战,并加紧生产,传递信息也非常及时。此外,批评了有的士兵欺负甚至打骂老百姓:"你们吃的饭是谁给的?兔子还不吃窝边草!我们为了打败日本鬼子,必先爱护老百姓。以后发现欺负老百姓的,必处以五十军棍的惩罚。"最后,张天佐讲了打鬼子的方针:我们和全国的方针一样,当前我们的兵力弱,武器差,以游击战为主,要打有把握之仗,想方设法以少胜多,如果是鬼子兵力强,我们就走人,不与鬼子照面。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转移,并且要行动迅速,不给敌人留有目标。张髯农、荣光治副团长也在会上讲了话。
  刚进入腊月,这学期的课程还没学完。忽然有一天,学校一大早就响起了紧急集合的钟声。大家跑去教室,校长说:"接到县府通知,潍县、坊子的鬼子来打仓上,要咱们急速向西南方向的将军乡一带转移,同学们都到伙房带些馒头,背上行李,顺沟洼地带赶快走。"
  师生顺大吉阿西沟河滩向南急走,我们小同学简直是跑,过了大湖田村东沟,还没出太阳,就听见鬼子的机枪声和迫击炮弹的响声。据说是县府团部离开仓上前特别留下两个有战斗经验的小分队,待鬼子进村时,从村北面向村里扔手榴弹,然后向北急速转移,故意引鬼子朝相反方向追赶。
  我们师生到达上皂户村时,县府的人员和军队早已抵达。校长说:"不要停,咱们继续向彭家沟转移。"于是又走了三里到了彭家沟,村里各户正烧着开水,不少户已准备了煎饼。此时村小学正放午学,我们师生就到小学院子暂住,同学们蹲在院里,老师们则在教室和办公室休息。吃过午饭,老师要同学们回家,听通知复课。大家于是解散,有的回家,有的去亲戚家,有的去同学家。傍晚,彭家沟驻进了县政府和第三营营部以及一个连的兵力,上皂户、林泉峪、下皂户等村也有县府各科人员及军队驻扎。
  这次鬼子打仓上,由于我方消息灵通,转移迅速,军队、工作人员及百姓均无伤亡,而鬼子则被地雷炸伤了两个,只可惜土制地雷威力太小,没炸死他们。气急败坏的鬼子在村里大发淫威,凡是公家用房均被焚烧,老百姓的鸡鸭也被杀光了。
  一个星期后,联合小学在下皂户村复课,到腊月廿五学期考试完毕,廿六日放年假。
  1939年正月初十,在下皂户原联小校址设立了初中一个班,这标志着昌乐中学正式成立,它是当时国民政府昌潍辖区建校最早的一处中学。同时,在此举行了一次小学教师集训,有一百二十位小学教师参加,时间是一个月,集训结束后由教育科分配到办学急需的村庄。此后,杨庄、阳阜、辛牟三村各设立了一处高级小学。
  中学开学一个半月,在农历二月廿四也就是公历四月十三日这天,学校接到通知,要师生急速向西边山区转移。根据确凿消息,潍县、坊子、安丘、昌乐城的鬼子将来扫荡。学校师生由杜晓初校长带领,天不亮动身,马不停蹄,一路西行。刚过杨庄西岭,就听见张庄一带机关枪声激烈响起。杜老师带着我们加快步伐,顺高镇村的东北沟向北转移,直到夏家庄子村东沟,大伙才松了一口气。此刻约在早8点左右,枪声也停了。最后,老师要同学们远离彭家沟一带,自行疏散回家。
  原来,县府的马队行进速度快,当行至张庄以北毕都街以南时,遭遇到临朐城来的鬼子,双方交火,我方迅速撤离。这场遭遇战,我方没有人员伤亡,只被打死了三匹马,其中一匹就是张天佐的坐骑。
  这次五处来的鬼子在彭家沟、上皂户、下皂户和林泉峪一带各村,又烧杀抢掠了整整两天,机关、学校用房化为灰烬,满街都是鬼子喂马剩下的高梁、大豆秆,汉奸抢掠又扔掉的衣物以及杀死的鸡狗鹅鸭,一片狼藉。老百姓都深深记住了这个"二·二四",工作人员也记住了这个"四·一三".
  这次鬼子扫荡过后,中学、高小都没有开学,只有很少的村小学照常上课。县府、团部很长时间才在郑家庄、钟家庄、刘家沟、来家沟一带安顿下来。9月份教育科通知,凡能上中学的可去安丘的南逯集——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报考。当时昌乐县的学生先后去了70多人,昌乐籍的田济臣、赵立文、滕化文三位老师也去了"八联中".
  1939年下半年,昌乐局势又恢复了平静,还在来家沟设立了高级补习班。
  1940年到1941年间,张天佐在刘家沟后山东坡,先后筑起了四排土坯草房,每排七大间,两头是教室,当中一大间作办公室,1941年正月昌乐中学正式开学。刘厚民任校长,教务主任是周湘璞。招收一个初中班和一个师范班,简称为"中一级"和"师一级",师一是二年制,主要培养小学教师。1942年正月,又招收了两级学生,是为中二级和师二级。
  1941年腊月,日寇以大兵力扫荡沂蒙山区,位于安丘的第八联中校舍被鬼子焚毁,两个年级于1942年春并入刘家沟学校,称为中三级、中四级。昌乐中学到此已是四个年级、六个班。在八联中的霍梓坡、吕圣舆、亓曜文、田济臣、滕化文、赵立文等五位老师也来到了刘家沟。不久,刘厚民校长调县府任科长,霍树楠出任校长直至1948年迁往台湾。
  1942年夏,中三级毕业,接着中五级和师三级新生入校。同时,又招收了一个高中班,从此昌中有了高中部。1942年7月,奉山东省教育厅之令,改校名为山东省立昌乐中学,管辖权隶属省教育厅。至此,省立昌乐中学发展为一所省属完全中学。
  招生考试结束离开学还有二十多天,日寇又来扫荡,在郑家庄、钟家庄的县府机关住房被焚烧,在刘家沟的昌中校舍又一次化为灰烬。
  这次扫荡,鬼子在鄌郚街驻扎了一个分队,还有一个连的汉奸兵。因此,当时的昌乐县府和保安团部经常流动,真正地打起了游击,有时去打一下辛旺的鬼子据点,还夺了一挺歪把子机枪;有时在夜间去扰乱一下昌乐火车站的鬼子炮楼;有时又去了仓上,三个多月居无定所,神出鬼没,鬼子摸不着头脑,被动挨打,疲于应付,干脆缩在据点里一冬天不出洞。
  1942年9月,省立昌乐中学又在昌乐东南乡各村借用民房开学。校部设在马宋北面的丛家庄,高一级和中四级在马宋寺后村,中一、师一级在郝家辛牟村,中二级在庞家河沟村,师二级在窝铺村,中五级在古町村,师三级在洪福河村。在安排各年级住地时,尽量使同年级所在村挨近,一般为一、二华里,最多三华里。这主要是便于任课老师就近讲课。虽说如此,老师们还是多有不便,大量时间花在赶路上了。
  这年寒假前,中四级、师一级毕业,师一级同学多数分配为小学教师,少数分配到县府各机关。
  1942年冬,日寇多在南部山区扫荡,海军陆战队、八区专员公署被打散,五十一军中有师长、参谋长被俘,在安丘境内的二纵队司令厉文礼也被俘并押往潍县。八区专员杨焕彩撤至后方,张天佐被省政府任命为昌潍专员公署专员。
  1943年春节前后,二纵队的副司令申集安、参谋长孙荣第为营救他们的司令厉文礼,向鬼子假投降,鬼子虽未释放厉文礼,但也不来扫荡了,因而安丘、潍县西部的游击队纷纷向日寇假投降。就在假投降四处蔓延的大气候下,张天佐也委派第二营营长张振寰代表昌乐保安团假投降,张振寰常住潍县与鬼子打交道,声称张天佐已逃去大后方(指安徽阜阳一带),事实上,张天佐已在仓上安顿下来,化名张道一,张天佐之名就从鬼子的视线里消失了。从此,昌乐境内没有了鬼子扫荡,昌乐中学各班级虽然分散在多个村,但上课总算正常了。
  1943年正月,昌乐中学招收高中一个班为高二级。到此时,从八联中来的两个班都已进入高中部,由于环境相对稳定,安丘、临朐原八联中的学生陆续到昌中高一级、高二级插班入学,高中部规模迅速扩大。
  这年暑期,学校又招收了中六级和简师四级两级学生。此时,已有了高中部,所以中六级严格说来应是"初六级".简四级的"四"字,是由原师一、师二两级排下来的,称"简师"是因为学制变了,师一、师二级都是两年制,从师三级开始改为三年制。这年寒假前,中一级初中毕业。
  1944年正月,学校招收两个班,是为高三级和后师一级,除安丘、临朐外,寿光县也有很多学生前来投考。这年寒假前,中二级初中毕业。
  1945年正月,学校招收高四级和后师二级两个班。暑假前,高一级学生毕业;寒假前,高二级学生毕业。
  还在1944年时,张天佐发现了吴家池子村东北的草山子西坡有一处旺泉,经多人察看和商讨,决定在此建设中学校舍,当即成立了建筑委员会,徐晋三老师为主任,委员多人,分别负责规划、设计、绘图、采购等项工作。1944年秋开工建设,当时是突击建教室和教师宿舍(最初也作办公室)。再就是定做桌凳,因为当时交通的不便,加之大家从外地购置木料目标太大,很不安全,故工程进度较慢。到1945年夏,吴池以东,建成两排12间教室;吴池北向西延伸,建成四排40间的单间教师宿舍。吴池以南,建有东西走道,道南建成三排教室(记不清是几个教室,但已是够用了)和六间房舍,房舍是专供建筑委员会办公用的。水池的西南面还建了六间大伙房,伙房后有三大间房,房西是南北向的篮球场。是年秋抗战胜利,昌乐中学迁入新校址。学生住宿,男生全部住邻近各村的民房,最远的有四华里(东山李、东村等);女生住在教师宿舍后面的女生宿舍;少数带家属的老师也住在附近村里。
  校院东西走道以北是高中部、后师部,以南是初中部和简师部。当时有几个教室没有桌凳,学生自带马踏,用图板搁在膝盖上看书写字。由于外县来投考的学生增多,学校招生,从1946年开始,改秋季一次为春秋两季各一次。到1947年秋,高中部已招收到高9级,初中部已收至12级,后师部已收到师6级,简师是8级。此时的昌中,规模列全省之冠,在山东已很有名气。
  从1944年起,学校师资力量逐渐雄厚。从济南、青岛、北京、天津请来的老师多是北大、南开等著名学府的毕业生。山东的数学"八大王",就有三位在昌乐中学,他们是霍梓坡、王笑房、巩章武。那时的几何学、代数学、三角学教材,他们三位都参与过翻译和校对,讲起课来,语言精炼,深入浅出,明白透彻,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吴筱轩是北大毕业的,他在北大是胡适之的爱徒,在昌中教书还经常发信给胡适之、戴传贤等学者。四十年代初,曾任过临朐县长,因不愿从政而来昌中,他的国文课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不次于赵新坡老师。
  人们所谓的副科老师,水平也相当高。教音乐的李老师无论声乐、器乐都极熟练,能拉胡琴,也能拉小提琴,其它诸如风琴、钢琴、笛子、洞箫都样样精通;教美术的王老师能讲亦会示范,黑板上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逼真的形象;教体育的丛老师无论是球类还是田径类,皆有相当实力,四十多岁的人,行动起来,就像小青年一样利落。
  李云汉(美国)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