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4:44
鄌郚总编

山唐分校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昌乐人物 移动到本区(2019-01-27) —
  山唐分校
  (一)
  说起那个年代,真是不堪回首。民国二十六年农历"腊八日",也就是1938年1月9日,昌乐县城沦于敌手,县长王金岳带领政府机关撤至南部山区,继而又逃往临朐县境。此时,张天佐任昌乐县公安局长,他毅然将王金岳手中的昌乐税款全部扣留并返回昌乐出任县长。在昌乐,他不仅组织军队抗日,还兴办教育,倡导"村村有校,人人就学".山东省立昌乐中学本校与分校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起来的。
  昌乐中学建立后,张天佐出于方山一带地形特殊、丘陵遍布、民风淳厚、生源丰足且又便于与鬼子周旋的考虑,便在方山南坡的山唐村筹建分校。1943年9月建成开学。
  在一个小山村建学校,这在我们当地是一件分外隆重的事情。附近居民,不论是绅士商户还是普通农民,有钱者出钱,没钱者出力,无不响应。建校期间,张天佐带着教育科长赵伯枢亲自督办,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至今还津津乐道。
  那年,我正好小学毕业,所住村距山唐很近,可说是占地利之便,当然不能失去这一大好机会,于是前去应考,结果如愿以偿,成了山唐分校简师四级的一名学生。当时的排序是根据益都师范排的,因为当时的益都师范流亡昌乐,是昌乐中学编制的一部分。那时,为了不致混淆编制,马宋本校的简师是甲、乙,山唐就排为丙了。
  不久又招收简师一个班,为简五级。两级学生达90余人,分别于1945年冬季和1946年夏季毕业,分派到各村小学当教员,成为发展乡村教育的主要力量。
  在老师中,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赵承懋先生。赵承懋,字蔚芝,任分校主任,可我们当时不知道他的职务,开始时称呼他校长。后来才知道,他是山东大学高才生,1942年来的昌乐。据说是张天佐打听到他学问渊博,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奇才,才想方设法高薪聘请来的。他有个外号"活字典",不仅因为他识字多,更重要的是他博览群书,记忆力惊人,善于钻研,特别对古典文学极为熟悉。他给我们上国文课,平日里话不多,可一旦上了讲台,便眉飞色舞,妙语连珠,学生无不深受感染。还听说他与其他老师们谈讲典故,总是见解独到,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说。其他老师也都十分佩服。
  当时抗战处于相持阶段,环境十分恶劣。鬼子占着西边的北岩街和边下街,经常下乡清查围剿。为了与其周旋,学生都做了两手准备。鬼子来了,便摆上"新民课本";鬼子走了,马上换成国民政府课本,就如捉迷藏一般。
  就在日本投降的那年春季的一个星期天,学生相约逛方山,北岩炮楼的鬼子用望远镜发现了。第二日,会同边下的鬼子径直到山唐分校,逼迫师生去北岩据点,一个鬼子头目让翻译官追问"念什么书?"学生回答"念的新民课本"又问"到山上干什么?"我们回答"星期天到山上玩耍".鬼子头目看到谁脸发黄就关押谁。国文教师徐官邦、数学教师于国胜被鬼子扣了。于国胜老师是歇头仓人,胆子极小,吓出病来,不到半年就死了。
  同学中后来成名的不少。刘振兴就是最有名的一个,他是科学院院士,与我一个班,很聪明,学习拔尖。同学萧凤林、夏致远、夏来泉都在南京工作。当年我们班有49人,现在只剩十来个人了。
  印象最深的老师除了赵承懋先生,还有古典文学教师苏文锦,代数教师朱光前,英语教师李伯舟,教育心理学教师赵志超,音乐教师姓赵,是李伯舟的妻子。
  (二)
  山唐分校位于县城以南20华里,坐落在方山脚下,校址就在山唐村的西北角,校舍的北面是方山。由北面过来,必须经过一条山沟,沟内有泉水,由东向西流,水虽不大,却也清澈透亮,凉甜可口。在沟里偶然也能拾到蓝宝石,但那时还不知是宝,只当是蓝色的石头,随手扔掉。校舍的南边是南、北夏两村,东南面是方南刘村。学校创办于1943年,有教室10间,办公室两间,伙房3间。校门口外有几棵古松,树根裸露地面,错综盘结,呈盘龙之势。
  学校只有三个师范班,分三个年级,第一级叫简四,第二级叫简五,第三级则叫简七,因为在校本部有个班已叫简六。三级学生累计140人左右,全是农民子弟,贫困生占百分之九十五。这应了那句老话"有钱的上中学,无钱的上师范" .
  学校教职员工共有10人,校长是赵承懋,兼上语文课。赵舒泰,字志超,是水利专家,教我们数学。王烈卿教代数、几何,李伯周教教育心理学,赵光英(女)教音乐。还有张继明、郑先生、于先生等。
  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古板,作文是以文言文为主,必须会写八股文章,文章要四六句子。写字以毛笔为主,很少用钢笔,连算术作业也要用毛笔。课程比中学多两门,分别是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
  这三届学生,毕业后都当了小学教师。建国后,大家各奔东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很多人做出了成绩,更有的成名成家。最出色的是刘振兴同学,是科学院的院士,这也是我们山唐分校的荣耀。
  (三)
  我在昌乐中学山唐分校上过学,但时间不长就退学了。小埠前村离山唐不远,亲戚间往来频繁,即使不上学的村民也了解一些学校的情况。
  对我来说,记忆最深的是校长赵承懋。他是邵家庄干过国民党区长的邵万贵的女婿,大概是大学毕业来山唐任职后结的亲事。他中等身材,做事干练果断,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他。记得1944年秋天,我们简五级第一节课《总理遗嘱》,就是赵先生上的。因为还没有课本,只有在黑板上写,他的粉笔字不仅写得快,而且很漂亮,下课后谁也不愿意擦掉。讲完后,他很干脆地要求我们第二天必须背下来。赵老师毛笔字也很拿手,再加上满腹经纶,在周围很有名气。谁家遇到红白喜事什么的,都求他写对联,他也从不推辞,在周围村子里很受尊敬。
  当时,紧邻的方山寺院有五个和尚,最出名的叫长经、长盛,还有两个小和尚十田、十横,另加一个勤杂工老和尚。这位老和尚因为说话"娘娘腔",人送外号"老婆胎".传说长经和尚学问不浅,自恃才高,有些自负,听说山唐分校有个饱学名士赵承懋,心中不服,就想验证一下。有一天,长经和尚托故到山下化缘,请赵承懋先生写化缘牒文,赵先生一开始还谦让,但逐渐看出对方隐怀不服之意,也就不再谦让,他饱蘸墨水,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直把那长经和尚看呆了。恰好附近夏家庄的一位老秀才夏九经也在场,看了牒文啧啧称赞说:"赵先生写的牒文真乃绝品也,老朽自愧不如!"
  刘可群  高恒山  刘成先
  注:山唐分校位于方西乡山唐村,1943年9月建成,1944年1月正式开学。学校仅设简师班,旨在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先后共招收三级,1944年1月招收简四级,同年8月招收简五级,1945年夏招收简七级,三级学生共150余人。赵承懋任分校主任;下设教务、训育、事务三股。1946年夏,并入吴家池子校本部。刘可群、高恒山、刘成先皆为山唐分校校友,分别回忆了关于山唐分校鲜为人知的史实及逸事,兹辑为一篇。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