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4:59
鄌郚总编

王锡友:难忘的中学生活

  难忘的中学生活
  1946年秋,我以昌乐全县暑期小学毕业会考第二名的优秀成绩,免试进入山东省立昌乐中学初中班。岁月如流,沧桑巨变,至今已六十多年了,但当年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永远难以忘怀。
  在离县城5华里的吴家池子附近的小山坡上,新建的一排排砖瓦平房,就是当年的校舍。校园的周围除山上的一面外,都用石头砌起了围墙。校园周边是长满庄稼的农田。这里依山有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办学的好地方。
  当时的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都比较简陋。教室内没有桌椅,只有一块黑板。教员讲课时,学员坐在自备的小马扎上,将讲义夹放在腿上记笔记。校园内无学生宿舍,学生都住在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家里,住宿条件很差,几个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用柴草打地铺,用旧门板当桌子。冬天寒冷难耐,夏天闷热,蚊虫叮咬。晚上看书点油灯,灯光微弱。从校园到宿舍,要走好几里路,碰到雨雪天,道路泥泞难走,不小心就会跌倒。1947年冬天,一次下大雪,我在回宿舍的路上,不小心跌倒在沟里,造成右手腕脱节。由于学校和附近村庄无医务人员,第二天我仍然忍疼上课,右手不能写字,就用左手写,直到周末回到自己家里,才请人治好。由于未及时治疗,留下了伤痕,至今仍有不良反应。
  学校开始没有学生食堂,只有一个烧开水的锅炉房,可向学生供应一些热水。后来有了学生食堂(当时叫伙食团),但因每月要交几十斤小米作为伙食费,大多数人因家贫交不起费,而采取自带干粮。我是每周星期六下午回到离校20里的家乡,星期日下午从家里背回可供吃一周的煎饼和一些咸菜。学校连开水也供应不足,到了开饭时经常不到水开就已用光。没有热水喝时,我们一些人就喝池子里流出的凉水(当时校园内有泉水池,从池内流出的水,形成一条小溪流下山去),煎饼(多为高粱米做的)、咸菜和凉水,就是我们的伙食。当时能吃饱肚子就已很满足了。
  尽管当时的生活很苦,但大家学习都很努力,因为我们都来自农村,知道当时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每月还奖励几十斤小米,但只限于奖给昌乐籍的学生,因为我是寿光籍,尽管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也不能享受此奖励。
  当时的中学老师,待遇不高,生活也很艰苦。校园内只有几间单身教员宿舍,绝大多数教员也都住在离校几里外的农村里。老师们对教学都很敬业,文化水平也都比较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国文老师刘金城,据说是北大毕业的,他讲课水平高,除讲解课文外,还常补充一些课外教材,如唐诗、宋词和现代诗歌等,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他思想比较进步,经常流露一些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也使我受到了启迪。
  当时我们学习的课程有国文、英语、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音乐、图画、体育等,由于所学课程比较全面,为我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48年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在昌乐解放前夕,学校停课,我回到了家乡,结束了我的中学生活。1948年9月我考入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在益都办的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在昌乐中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使我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中学时代养成的勤奋好学的习惯以及艰苦生活的磨炼,对我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将军,起了重要的作用。我永远不会忘记母校——昌乐中学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衷心祝愿昌乐一中越办越昌盛!
  王锡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