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5:00
鄌郚总编

肖云星:雪亮

  雪 亮

  每次回老家过年,我都要到我的母校——昌乐第一中学走一遭。
  昌乐一中是山东省的重点高中,届届都有高比例的幸运学子由这里迈进全国各类大学的门槛。五十多年前我就是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
  那天正值除夕,我和弟弟贴好了对联上完了坟,水也没喝一口,便迎着瑟瑟寒风,踏着皑皑白雪,来到了离我们村只有三里之遥的母校。
  这座学校离开城区,不占良田,依山而建。背面山势,形如轿顶,气势轩昂,真是个出"秀才"的去处。山坡上松林密布,四季常青。俯瞰脚下,一片良田沃野,呈现眼前。整个校园围绕着一池经年累月涌流不息的山泉建造而成。传说,这处神秘的泉水与东海的海底相通。
  走进校门,一片寂静。教职员工都放假回家过年去 了。只有满院的白雪映衬着新贴的春联,还有家属院里传出的阵阵迎春的鞭炮声,显示着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
  这座学校的历史并不算很长,但却在不到70个春秋里,培养出了一批批对国家有用的优秀人才。我们看到学校展室里的墙壁上,贴满了从国内到国外有成就的名人、学者、两院院士、部队将军、著名作家等的照片。他们都曾在这里留下过青春的身影、朗朗读书声。全县老百姓一代一代都把这座学校当成心中的名珠,怀着崇敬和爱戴,也怀着深深的自豪。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老百姓怎么也忘不了,但在那个年代却是我们的敌人的人,他就是解放前曾经担任过昌乐县长的张天佐。对这座学校的创办和培育,他曾倾注过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据传,抗战胜利后,是他提出了重建昌乐中学的提议。并亲自带领属下勘察设计了8次,最后选址定点在这里。他这种不占耕地、为民着想的做法,深得百姓称赞。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质量、保证工期,他下令给窑匠(瓦工)们每人每月一布袋小米。母亲对我说,我爷爷当年就是这个工地上的窑匠头儿。
  学校建成开学后,张天佐还常常来学校探望老师,给学生讲话。每到这时,他便与教师们抱拳相迎,谈书论教,十分融洽。他还特别规定,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一律佩戴校徽。听说有一次他的一个属下,对一个学生无礼盘查搜身。学生指着校徽给他看,他不但不收敛,反而打了学生一个耳光。张天佐知道后大怒,立即撤了他的职,让他回家种地去了。此事传开后,人心大快,更加对他敬重有加。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是不论文友聚会,还是庄里人闲聊,每每有人提到这所学校,都情不自禁地把它和张天佐这个名字联系起来。
  可见,不管哪朝哪代,哪党哪派,只要这个官在这块土地上为老百姓做了好事,那么老百姓便会永远记住他,怀念他。俗话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回村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余辉满天。远处的村庄亮起了一片灯光,像无数密密麻麻的眼睛,在望着这个变化莫测的大千世界,望着这座华盖罩顶的美丽校园。
  肖云星
  注:本文原载《开封日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