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5:01
鄌郚总编

刘焕勤:相聚白发时

  相聚白发时
  接到昌乐县政府、昌乐一中请柬,4月17日举行昌乐一中同学联谊会。几位在北京工作,成绩不凡,43年没见面的同学,其中一位是中科院院士,又特此捎信叮嘱,一定到会。学校邀请,同学相约,盼相逢的心,难以平静。
  4月17日一大早,我乘车急忙往昌乐一中赶,在县城与校友汇合后驶向一中。我们一到,早已等候的同学代表,欢呼雀跃,"老校友来了!"乐队奏起欢迎曲,我趁校友们下车的机会,仔细看了下,愣了,几乎个个银发满头了。但一想,自己也不白头了吗?今天来的校友中,有些是解放前的一中学生,就是解放后离校的也多是50年代毕业生,这么多年,咋不白头呢?在熙熙攘攘的校友人群中,有的很激动,不停地说:"学校没忘记我们!"也有的不住地往四周看,兴许是在找他要找的人?
  会是在学校报告厅开的,县长、校长致词后,是大陆和港台代表讲话。讲话都很短,但讲得很中肯,感人肺腑,有的流了泪。
  参加联谊会的校友,有来自港台的,也有大陆的。有中科院院士,专家教授,也有将军和机关公务员。引人注目的是两名中科院院士,在会后的自由活动中,常被团团围住,或问科技发展趋势,或摄影留念。
  刘以训院士是我的同班,高四级甲班。我们班去了8人,我们8人合计,第一件事,看泉。泉是昌乐一中的象征,昌乐一中也叫吴家池子中学。我们在校时,喝用就是那泉水。当时泉水坦露,流势涌,一千多名学生饮用,越饮越旺,且哗哗流入下面藕池。春风杨柳,芙蕖秋月,景色宜人。课余饭后,我们常在那里徜徉,对那泉有感情。如今泉面已封闭,改装后进入自来水管道,比我们上学时用瓦罐提水,方便多了。在泉边,我们转了又转,看了又看,摄影留念,久久不愿离去。
  第二件事,看历史老师刘中安。刘老师待人和蔼,讲历史生动,带哲理,又富启迪性。在校时,同学们愿听他讲课,也愿找他聊。离校后,他的音容总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晃。八十多岁了,患过脑溢血,行动不方便。当我们站在他床前,一一握手问候时,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成天念叨你们,这不,见到了。"也许是高兴,刘老师的眼角湿润了。我们忙安慰,指着刘以训,说他这院士,也有你的心血。
  "是你们努力的结果。"
  刘以训院士插话:"我们在北京工作的同学,常打听你,总想来看看,这次学校创造了条件,我们来了。"
  "我是看到你们高兴啊!"
  师生情谊,溢于言表。
  第三件事,看校容,忆当年。教室还是原模样,平房。看到它,很亲切。你一言,我一语,讲起了学生时代的惬意事。
  "刘以训院士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阅读时,同学们很佩服。"北京来的郭汉新同学说。
  "你创造的百米校纪录,不是保持了25年吗!"刘以训院士说。
  在课堂上最活跃的是张建元,他不停地向老师提问题,常引起我们诸多联想。毕业时他因病没考大学,很可惜。当听到他当老师教高中物理,很胜任,都高兴。今天张建元言语少了许多,只在一旁静心听。由于战乱,我们上学时,年龄偏大,对学习有种紧迫感,很刻苦。但分心的是物资紧缺带来的生活苦,粮计划着吃,钱一分一分地数着花。记得我有个学期的开销,包括吃饭,总共花了38元。教室前的回忆,使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
  43年走过的路,悟出了一个理:学问是人的胆。

  刘焕勤
  作者简介:刘焕勤,昌乐一中校友。曾任潍坊军分区副政委、市政协副秘书长等职。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