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5:02
鄌郚总编

刘太贞:我爱母校昌乐一中

  我爱母校昌乐一中
  昌中已别六十春  东西南北逐征尘
  校园生涯常入梦  青山绿水总牵情
  我爱我的故乡,更爱当初培育过我的母校昌乐一中。"七七事变"后,国土沦丧,民不聊生。为挽救沦陷区之失学青年,在大敌当前,危难时刻,地方政府之有识之士高瞻远瞩,当机立断建立了昌乐中学并附设昌中路北马家河分校,招收昌潍及周边地区的失学青年。昌乐中学设初中部和师范部两部分,聘请具有一定学历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如:孙魁南、巩章武、陈景原等人,在当年也是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这部分老师多数是从沦陷区(济南、青岛、北京等地)为避乱世而返回故里。他们到校后在教学方面尽职尽责,认真负责。同学们也深刻体会到在国家局势动荡、兵荒马乱之际,能有这样平静、安逸的学习环境实则来之不易,从而更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昌中成立初期,虽然校内设备非常简陋,但是却受到周边老百姓的支持和广大同学们的爱惜。有人说昌中是"世外桃源".
  昌中子弟多才俊  豪情壮志满胸怀
  埋头苦干学本领  保国为民展风采
  在我小的时候,昌中是我非常仰慕和向往已久的学校。按照我家的生活情况,自己想要升学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在于家庄就读高小时,由于学习成绩显著,得到马节松老师的帮助。他是大学毕业生,由济南来到昌乐,他常说"宁愿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除了给我关爱和鼓励外,马老师还说服我父亲:"太贞有培养前途,不能半途而废。"由于得到马老师的帮助,我于1944年初很幸运地升入到昌中分校初七级。此时,我激动的心情是不言而喻。当怀着满腔热忱入学不久,山东昌潍地区遇到连年旱灾,粮食减产,祸从天降。"屋漏遇上连阴雨,破船偏遇顶头风",更为甚者的是父亲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在这走投无路的时刻,我再次想到退学。真是升学不易,求学更不易。由于我父母是一对憨厚老实的农民,与邻居关系相处比较好,这种家境感动了我家东邻一位老大哥(刘太清),他主动给我家送来了一袋谷子(150斤)以解燃眉之急,帮我家克服了暂时困难。于是我又能继续上学读书。每星期背上一包煎饼和一个芥菜头咸菜,别的同学带的都是黄煎饼,唯独我带的是红煎饼。有的同学带有羞辱的意味在同学面前说刘太贞带的是狗煎饼(高粱制作)。我也不以为然,有句话说:"包羞忍辱是男儿,胜败由来事不期".在这艰苦的岁月里我仍坚持学习,白天完不成的作业晚上在小油灯下完成。记得有一次孙魁南老师摸着我的头顶在同学面前说,这位小同学太可怜啦!孙老师这一席话,使我感到一阵心酸。于是更坚定了我的信心,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艰苦学习,勇往直前,一定要达到理想的彼岸。
  昌中师资多豪迈  尽职尽责育英才
  艰难险阻无所惧  培养栋梁新一代
  昌潍沦陷后,师生们对日寇都怀恨在心。但是广大同学都能以平静稳定的心态扎实认真地学习;各位老师以仇恨为动力,投入到对同学们的授课中去。教语文课的陈景原老师授课非常认真,严格要求同学,他讲述的一些重点篇章《长恨歌》、《琵琶行》、《捕蛇者说》,要求同学们必须做到会背诵和理解。这些文章已学过六十多年,至今我都能背诵下来。这说明什么?老师认真教授,同学们扎实掌握。特别是陈老师讲过《捕蛇者说》之后,对我很有启发,想起在家中亲眼目睹农村的生活现状,就在作文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满街狼犬,遍地风云,老百姓终日叫苦连天,啼饥号寒,悍吏之来我乡,叫嚣乎东西,奔突乎南北,鸡犬不得宁焉".陈老师批阅这篇作文后,还个别找我谈话,指出社会情况确实如此,但是你的提法不当,今后应该注意。
  1946年冬,一批八路军先遣队到了我们村子里,有七、八位就住在了我家西院北房里,大约停留六、七天时间。他们利用早、晚时间帮助我母亲扫院子、担水、喂猪等,临走时还向我家告别,表示谢意。由于社会各方面给我造成的影响和我家庭的现实情况,我想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1948年初,昌潍解放,华大第一次在潍招生,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并被录取。之后济南解放,华大校址即迁往济南。我到济南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就被调往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紧接着又调往华东三野机训大队,经过学习后,被指派做党的机要工作。1949年4、5月份,我随华东三野大军渡江南下,驻防苏州,当时我是一个班长。由于完成任务较好,立三等功一次。
  全国解放后,我在机要战线上有过几次调动。1951年底调至中央交通部机要处,后调人事司、政治部、老干部局等单位工作。在交通部工作几十年均表现较好,曾多次得到表扬,其中一次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党员,一次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1994年6月离职休养。
  回忆从前,总是常常思念校园的往事和老同学们,这份感情总是牵动着我心,就像心脏总在跳动着一样。思念之情使我写出如下这首诗:
  风雨飘摇日月流,垂暮更忆校园友,
  少年友谊老益重,为国为民志未酬。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