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8:04
鄌郚总编

《鄌郚通览》主编刘文安采编本地能工巧匠

    采编鄌郚的能工巧匠
    文/刘文安

    《鄌郚文史通览》,开辟了鄌郚能工巧匠章节,这也是历代史志必修的篇章,对于一个地方性史志,具有巨大的地域性意义。我便踏上了采编工匠名录的历程。目前足迹踏遍了鄌郚各个村庄,
    第一时段,沿荣山→时马→牙庄→东山旺→西山旺→西官庄→西李→东李一线
    第二阶段,沿青上→孙家庄→邱家庄一线
    第三阶段,沿后沟→北鄌郚→卞家庄→南张庄→高镇一线
    第四阶段,沿小辛庄→下东山→上东山→赵家岭→李家沟→韩家沟一线
    第五阶段,沿伦家埠坡→秦家河洼→王家河洼→陈家店子→南展杨庄一线
    第六阶段,沿前孔→后孔→陈家楼→卢家庄→崔家庄→刘家沟一线
    第七阶段,沿打鼓山→孟家峪→龙旺河→北冯→苇沟→沙埠沟→西杨庄一线
    第八阶段,沿台子→前泉→后泉一线
    第九阶段,沿东钟→西钟→司马沟→莱家沟→河西一线
    第十阶段,沿东庄→南村→北村→刘家庄→秦家庄子一线
    青石河的工匠资料委托石福亮采集完成。
    目前已全部完成工匠采录,共506名
    能工巧匠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脉络,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在三千多年的农耕社会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家户户离不开工匠,整个社会离不开工匠。不难想象,假若没有手工业与农业的社会分工,社会生活将是非常粗糙原始的生活情态。建房离不开工匠,家具离不开工匠,日用生活用品离不开工匠,生产工具离不开工匠,工匠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九佬十八匠”,或长于一技、或娴于一艺,游走于乡间村道,坐待于集市巷口,以其传统的精湛技艺为社会服务,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匠的身影渐行渐远,有的已经消失,譬如说机匠和染坊,就是织布,这是每一个村庄都有的工匠,70年代已经消失。在这次采录活动中统共采录机匠和染坊匠113名,木匠和窑匠的采录截止到改革开放以前,就是用工艺挣工分,用工艺挣钱买工分。早期木匠有大小之别,粗细之分。细木匠工艺精湛,是木匠的杰出代表,他们卯榫严缝,雕龙刻凤。不像现在的木工用钉子和电锯。故现代木工未在采录之列。窑匠,又称泥水匠,早期的窑匠建庙修坟,技艺相当高明,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了最壮丽辉煌的艺术精良,林林总总采录了木匠145名,窑匠119名。铁匠分大洪炉、小洪炉和箍炉子,现在又出现了小五金,小五金不在收录之列。铁匠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缔造者,在民国时期就造枪造炮,是军械所的重要力量,家家户户的农用工具镢锨镰锄,锁链铆钉无不出自铁匠之手,锔盆子锔碗锔大缸,都离不开箍炉子走街串巷。本次采录的铁匠39名,多是铁匠世家,北村苗家和高镇赵家都是数几代传承,说到条编,已列入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子的架筐、孙家庄的油筐、邱家庄的花篓、荣兴官庄的苇笠都是村庄的条编强项,到了西李,狗也会编笊篱,意思是说,编笊篱几乎成了西李的家庭副业。采录了比较知名和典型条编工匠56人,难免挂一漏万。壶匠、皮匠、笸箩匠、石匠不是很多,应该指出的是张家台子出了个老皮匠,姓崔,由于以“皮猴”绰号,其名已不可查,甚有憾意。再下去几年,很多的老工匠的名号也会逐渐淹没,我在采录的过程中,经常碰到有某某的爹,某某的爷爷之类的情况,只要抓住线索,我就不辞求证,多方打探,甚至查阅家谱。一旦落实,心有宽慰。
    补充一点,就是剃头匠和纸扎匠,还有劁猪骟牛者和磨剪子戗菜刀不在采编之列。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剃头挑子一头热,旧时的剃头业大致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设有铺面,坐店经营;一种是挑担下乡,走街串巷。这后一种,出门经营时须随身担一只剃头挑子。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内盛推子、剪子、刀剃等剃头用具。铜盆那端还竖着一个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毛巾、滗刀布等,走街过巷的剃头匠都挑一副沉重的担子,有火炉、铁锅、竹椅、理发刀具、镜子等。有道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剪、推、剃、修、洗各道程序有条不紊。阉割牲畜是养植业的一项重要环节.旧时,劁猪骟牛的串村游乡找活,用拐头棍背挎包,挎包装刀具.拐头棍上端刻兽头,安胡须,门里出身(祖辈传授)者安白胡,门外出身(拜师学艺)者安黑胡,以此作为标志,人们一望,便知是劁猪骟牛的来了.解放后,都是骑自行车找活,标志(胡须)用铁丝拧在车把上招揽生意。荣山有一个劁猪骟牛者。以此为业,致富兴家。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我们理应为能工巧匠们树碑立传。采编的路虽是暂告一个段落。但是我们鄌郚文史愿担重任,继续挖掘和整理。他们作为时代的印记永远存留在岁月最鲜活的记忆里。
    徐培瑛老师手记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农耕社会里,中国民间的艺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通过这些“匠人”可以窥见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架构,以及各地风俗习惯的脉络,甚至沿着这些“匠人”的足迹可以找到中华历史的源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能工巧匠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