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22:08
鄌郚总编

张乐圣:华发织日月秉笔写春秋

    华发织日月 秉笔写春秋
    ——记原安丘县史志办副主任、副编审,《安丘县志》主笔张乐圣
    ● 赵秀云

    张乐圣18岁参加工作,投身到教育界。改行编纂文史资料后,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如今,他已经是位年近八旬老人,仍然长期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奔走在采集史料的第一线,其扎实的工作作风令年轻人追捧和敬重……初秋时节,记者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张乐圣老人。他中等身材,腰背笔挺,步履有力,脸上总是漾着一丝笑意,慈祥而平和的眼睛散射出睿智的目光。我们的交谈,在一杯淡茶中开始的。聊起那段在丘南开展教育的历史,聊起那些修史编志的岁月,他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情燃烧到丘南 献身教育在农村
    年8月,张乐圣出生于寿光。1949年8月,昌潍中学师范部一级毕业。解放后,老解放区的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困难重重。兴学育人,重教兴业,为了支援老解放区的教育事业,9月,刚满18岁的张乐圣满怀热情和憧憬,背着铺盖卷来到了丘南县,开始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他说:“我先来到凌河区王家营当小学教师。当时丘南的教育处于恢复时期,王家营小学一无学生二无教室三无桌凳。我们就借农户闲置的房子当作教室,然后挨家挨户动员孩子上学。有了教室,有了生源,学生拿着板凳来上课,就这样算是把学校建成,开始上课了。”
    回忆起当时的艰苦岁月,老人感慨万千。当时由于经济困难,老百姓都是吃糠咽菜度日,教师的生活也非常清贫。那时候老师的工资就是发谷子。当时老师都是到农户家里轮流吃饭,他们就把谷子交给农户,把谷子碾碎了,搀上地瓜叶做饭吃。吃不好,住不好,教学条件差,艰苦的生活让一些人打了退堂鼓。当年31名昌潍中学的同学和他一起来这儿从事教育工作的,过完年再回来的,只有5个人。张乐圣继续坚持留了下来,他工作非常认真,一心光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两年下来,王家营小学就大变了样。在王家营小学任教期间,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就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数百人学文化,办起了青年夜校、妇女识字班,37个学生当了扫盲小先生,帮教着78个带小孩的妇女,该村很快成了全县闻名的文化村,县文教科当典型录制成幻灯片在全县宣传,轰动一时。
    渐渐的,他的工作得到村民和学生的认可,他受到了村民的尊重和学生的喜爱。那时的生活也比以前好点了,他们再到农户家里吃饭时,就有菜有鱼,有时还有壶小酒。在丘南工作的时间,丘南人民给了他亲人般的温暖,老百姓在自己的日子还不宽裕的情况下,倾其所有地款待一个备受学生和村民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半个世纪前的往事,点点滴滴,都给了张乐圣老人抹不去的温馨记忆。那些善良的村民,纯净的情感,伴随着岁月的印痕,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在王家营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历任川里院完小教导主任,山东省丘南青年文化补习学校(省办,选调的农村优秀青年,培养干部)业务负责人,安丘县下坡完小校长,城关镇南关完小校长,昌潍专署行政干部轮训班学员,安丘县教育局教研员、文书,县总工会干事(分管职工教育和俱乐部),县教学研究室主任,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等职。
    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安丘的教育事业。
    在从事教学工作期间,他被评为丘南县一等模范教师,参加了山东省第一次优秀教师代表会议,多次出席地区、县教育战线先代会。

    黑发积霜织日月 种文播字写春秋
    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的张乐圣,没想到有一天他会跟修史编志打上交道,并且是长久地打交道。
    1982年,全国修志。张乐圣过硬的文字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引起了领导的注意,盛世修志的春风把张乐圣推到了修史编志的岗位上。
    从教学工作到编辑史料,岗位差别不小,加之此时张乐圣已年过半百,更增加了适应新岗位的难度。但张乐圣就像年轻人一样,饱含激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地方志既是一方之历史,同时也是工具书,历来被人们视为“辅志之书”。对于修志,安丘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先是组织各公社、县直各部门、工厂都写,汇集大量的史实资料。他们组织了一支300多人的编志队伍,张乐圣是主笔,负责查阅历史档案、保存资料、编书修志。修志是一项十分耗费人心力的工作,为了核实一个史实,往往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翻阅、摘抄大量的资料。如果有一段内容几本书有不同的说法,还要多方查阅史书,进行比较论证,尽量挖掘历史的真相,以免贻误后人。张乐圣每天埋头于文史资料中,常常忙碌得忘记了吃饭。
    从1984年起,修史编志实质性工作就全面铺开,发展较快。为编写安丘大事记,他组织率领采编人员跑遍全国各地,搜集资料300多万字。其中包括安丘流失在社会上的6部老县志,台湾出版的《安丘述略》,为总纂县志查实了上千条历史资料。同时组织培训辅导全县300余名修志人员,指导、编纂了53部县直部门专业志,25部乡镇志,审稿千余万字,为总纂县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编纂的文稿,是穿越了无数纷繁复杂之后的凝炼与升华,如安丘大地般淳厚坚实,如安丘人民般简洁朴素。
    张乐圣主笔总纂的百余万字的《安丘县志》,199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发行。该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题签,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董一博题词。该志送北京参加全国新编地方志展览获奖,后又被评为“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期主编的《安丘县概况》、《各乡镇概况》收录到《潍坊市概况》、《山东各地概况》两书。在全市编写概况时,潍坊市史志编委会认为安丘的《黄旗堡镇概况》写得好,特转发全市各乡镇参考。期间,还为《山东土特产大全》、《山东风物大全》《中国县市大辞典》、《山东年鉴》编写了安丘条目,还在省市史志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他的修史编志工作受到了肯定,在潍坊各县市区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被邀请参加了昌乐、诸城、胶州、潍城等县市区的志稿评审会,审阅了《潍坊市志》45万字的工业卷、寒亭区的《杨家埠村志》等。
    在编史修志期间,他连续3次荣获县委、县政府记大功、1次记功,2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省、潍坊市史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离休牢记生平志 笔耕不辍夕阳红
    年,他已是花甲之年,即将离休。在这个时候,领导找他谈话说,离休不离岗,先把县志印出来。那时,听说他要离休,有多家单位抢着要他。潍坊史志办要聘他去编辑潍坊市志,当时安丘县政协文史委要聘他编辑安丘文史资料,潍坊有一个中狮集团,多次邀请他到北京设办事处。
    经过一番思考,张乐圣决定从事安丘的修史编志工作。他说,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内心有了一个确切的方向和目标。他认为,文史资料不整理就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有的东西本来深藏在图书馆、档案馆里,保存得很好,读者看不到,现在把它整理出来,大家就能用了。
    从1992年春开始,张乐圣就开始编辑安丘文史资料,这一干,就是18年。一年出一辑,到2008年,已有20辑了。此时的张乐圣编纂起文史资料来,如疱丁解牛般游刃有余。他数十年艰苦不懈的磨练,练就了对这些文史资料的独到而敏锐的鉴别能力和编辑水平。但是,每一辑,他还是从头至尾一章不漏认真审阅、修改,一心一意地修史志,精益求精编辑好书。
    离休后,他在编辑文史资料的同时,还被聘为多处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担任安丘市政府机关老年体协主任,安丘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志愿者,是安丘市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中心组第四团成员。他多次到多处中小学作传统教育报告,组织和带领市政府老年门球、太极拳剑、象棋、钓鱼代表队,参加全市历年的比赛,成绩名列前茅。他每个季度去基层单位――市直部门和镇街道考察一次构建和谐社会情况,积极发挥参谋、协调、监督作用。2002年8月,被评为市老年体育先进工作者。2007年1月,被授予潍坊市杰出“五老”志愿者荣誉称;2008年5月,被评为安丘关心下一代杰出“五老”志愿者。
    如今,张乐圣的业绩已被编入《东西南北寿光人》等地方性书籍。还编入了潍坊市委编纂的《鸢都之光》、国家人事部编纂的《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共党史人物传》编委会编辑的《开国将士风云录》第四卷等国家级书籍。
    “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张乐圣老人这夕阳中的笔耕,开出绚丽的心灵之花,酿出历久弥香的美酒。我们祝愿他永远健康,永远幸福!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安丘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