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06 16:45
鄌郚总编

方言拜年才有年味

  方言拜年才有年味
  -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咱潍坊自然也不例外。老潍县方言之浓厚之古朴之幽深,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体验。
  近日,文化学者陈岗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建了“潍县方言词汇蒐集整理群”,开始对丰富多彩的潍县方言做系统的记录整理,受到广泛关注。
  “年”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用手举着一只成熟的谷穗,表示收成的意思。过去中国北方一年种一季,收获了,意味着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新旧交替,就是过年。
  过年
  例句:小的时候就盼着过年,又吃好东西,又穿新衣裳,过得可倒舒坦!
  过年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过年,是指新旧交替的那一夜,潍坊人叫——
  -
  年五更
  读作“年五经”。年五更也叫“大年五更”。就是从除夕到正月初一日出前这段时间。过去,老潍县的年俗这一夜是不睡觉的,要一家人在一起,看着旧年过去,新年到来,这就是守岁。
  广义的过年,时间就长了。一般来说,从腊月二十三辞灶开始,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都叫“过年”。甚至有人认为:从进了腊月门,到转过年来的“二月二”,都是在过年。
  -
  忙年
  忙年的内容很多:从采买年货。到打扫卫生;从筹备新衣到制作食品,整个腊月,无日不忙,一直要忙到年根,年根就是年前的最后一天。
  情景对话:
  甲与乙在集市上相遇,各自都拿着不少东西——
  甲:是三嫂啊,没信着(想到)碰上你连,你这是待置办年货啊?
  乙:是啊囔,一进了腊月门,这不就迭伙子开始忙年了……
  -
  大尽年
  根据润年的不同,又分为大尽年和小尽年。大尽年是有腊月三十的年,小尽年是腊月只有二十九天的年。小尽年比大尽年少一天,所以旧时潍县有种说法,叫小尽年办不全。
  情景对话:
  甲、乙在集市上相遇——
  甲:明天就过年了,今每(今天)还出来买东西啊?
  乙:你不人家就说“小尽年,办不全”,今年是个小尽年,一大些东西还没买来!
  (乙匆匆而去……)
  -
  全了年
  因为腊月少着一天,所以会认为有些该忙的事没有忙完。忙了一腊月,过年的东西置办全了,没有遗憾了,潍坊话叫全了年。
  情景对话:
  甲:明天老人家过生日,些孩子都回来了?
  乙(高兴地):回来了,东西也置办好了,全了年了!
  -
  辞灶
  过年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潍坊人叫过小年。过小年也叫辞灶,照过去的说法,这一天灶神要到老天爷那里汇报这家人的表现,直到年五更再回来。也可以理解为灶神到老天爷那里去开一周的“年会”。灶神是一家之主,潍坊人叫他——灶王爷。
  潍坊的“灶王爷”都是年画之乡杨家埠印的,形象很喜灿。老百姓都很喜欢。把贴在灶前的旧灶王爷焚化,换上一张新的。发完灶马,就正式进入过年的程序。
  -
  拜年
  潍坊人拜年讲究早,一般是在天亮之前要拜完。过去潍坊人聚族而居,常常是一条过道、甚至是一条街都是本家。因此,拜年要从族中辈份最高的长辈开始,按服色依次恭拜。拜年过去要叩头,最富有潍坊味的拜年话叫——过年过地好!
  例句:大嬷嬷你过年过地好啊!
  -
  耍正月
  初一拜年,初二走丈人家,初三走亲戚,然后即进入“耍”的程序,潍坊话叫——耍正月。过年在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到正月十六开始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还得继续。所以潍坊还有句老话,叫——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
  节日毕竟短暂,一切重新开始,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柴米油盐”的日子,才是他们要面对的一切,也是酸甜苦辣的生活内容。在这样的生活里,盼望着下一个年节的到来。
  -
  爆仗点起来奇过瘾
  爆仗,在普通话里作“炮仗”,实在不及潍坊话的“爆仗”来得直接、形象。爆仗种类繁多,各有讲究,放爆仗是过去过年男孩最喜欢的游戏。
  那样的年代,对潍坊的男孩子来说,春节临近,听着远远近近的爆响,闻着一阵比一阵更浓的火药香味,心里砰砰地跳着,激动着,盼望着——过年不馋好吃的,不稀罕新衣裳,只要能放爆仗,那就奇恣儿……
  -
  爆仗
  爆仗,就是鞭炮,尤指单个的大炮仗。爆仗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爆仗是各种鞭炮的统称;狭义的爆仗则专指单个燃放,个体比较大的鞭炮。潍坊人也把这种鞭炮叫——牛爆仗。牛爆仗一喻其大,二喻其响。
  例句:待过年了,买下盘爆仗,放着热闹。
  例句:他在院子里放了个牛爆仗,奇肯响啊,震得个耳朵嗡嗡的。
  过去潍坊做这种爆仗以则尔庄的为最好,是爆仗中的品牌,由此产生了一个潍县调侃(歇后语)——则尔庄的爆仗个中个!
  意即每一个都是好的,响当当的。也引申比喻人和物个个都好。
  例句:人家那一帮子干活的,那是则尔庄的爆仗——个中个啊!
  -
  黜爆仗
  例句:点了个爆仗光呲花不响,是个黜爆仗!
  也引申为办事没有结果,半途而废——
  例句:他那个事本来应承得好好的,待去办连,不算连——放了个黜爆仗!
  黜爆仗还可以简化使用——黜了,也表示半途而废的意思。
  例句:那个事办了一半,没办成——黜了。
  燃放爆仗潍坊叫——点爆仗。点爆仗即点燃爆仗的引信,潍坊话叫——信子。有些信子燃烧得很快,一点即响,叫“急信子”,反之,则是慢信子。可以引申用来形容人的个性的快慢。
  例句:他那个人是个急信子脾气,一点就着!
  信子质量不好,或是未与火药连接,点上不响,潍坊话叫——掐了信子或截了信子。也比喻人语塞,说不出话来。
  例句:有理你倒是讲啊?怎么掐了信子了?!
  -
  鞭
  鞭,本来是指鞭子,因为把许多鞭炮串在一起,像鞭的样子,所以潍人称这种鞭炮为“鞭”。
  根据单个鞭炮的大小又分为大鞭、中鞭和小鞭儿。过去的鞭用草纸擀制,药量适中,纸屑易燃。老百姓所说的闻到了爆仗的过年味儿,主要就指放这种鞭时散发的混合气味。
  例句:过年不放上两串鞭,没有年味儿!
  -
  钢鞭
  钢鞭,喻其脆响如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一种更响的鞭,因为这种鞭用的是机制纸,质地紧密,擀制结实,药量配比都强于普通鞭,放起来声音炸响清脆。
  -
  闪光鞭
  因这种鞭炮爆响时闪亮耀眼,故也称其为闪光鞭。一般为成串燃放。过去普通人家生活条件差,家庭买鞭有限,孩子一般不舍得成串燃放,而是拆解开来,单个燃放。
  -
  拉爆仗
  除了燃放的鞭炮之外,还有几种不用点燃也能爆响的鞭炮,其中一种是——拉爆仗。这种爆仗如小鞭儿大小,爆仗两头各有一细线绳,缠在手指上,往两个方向同时用力,一拽即响。这种爆仗有时被些小厮使坏,给人家拴了门鼻儿上,开门就响,容易吓着人,家中大人屡屡要告诫禁止。
  -
  摔(Shui)爆仗
  还有一种一摔即响的爆仗,潍人称作——摔爆仗。摔爆仗没有信子。其制作原理是在爆仗药中掺上细沙子,靠撞击引爆。因此,极易爆响,很不安全。
  两响
  两响,是鞭炮的一种,爆响二次,普通话叫“二踢脚”。
  例句:那个孩子放了个“两响”,地上一响,嘣了天上去再一响。
  “两响”是爆仗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北京叫“二踢脚”,其他地方叫什么,不得而知。
  “两响”形状长而细,如同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要捏在手指间燃放,对没放过的孩子是一种考验。其实非常安全。点燃之后,第一响和第二响间隔一、两秒种,第二响在天空爆响,非常惬意。
  -
  钻天锥
  除“两响”外,还有一种拿在手中燃放,点燃后飞向空中的花炮,潍人叫它钻天锥,北京人叫“钻天猴”。它形似小鞭,绑在一支竹签上,利用花药燃烧的反作用力,飞向天空,呲射火光,并且发出悦耳的哨声。原理非常简单,但在当时的孩子看来非常神奇。
  例句:些孩子在院子里放钻天锥,飞得奇高,奇好看。
  -
  泥垛子
  潍坊当地制作的花炮比较好看的,叫泥垛子,读作“迷垛子”。泥垛子是用泥制成小盆状的容器,内填花药,上部留小眼,插引信。
  泥垛子点燃后喷出火花,有的高达五、六米,根据填药的多少,可以持续喷燃较长的时间。因为是观花的品种,一般是夜间燃放。
  过去潍坊的风俗,除夕和初一是不燃放“泥垛子”的,只放鞭炮。从初二晚上开始陆续有燃放各种花样的,到“五马”是第一个高潮,再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达到最高潮,几乎每条街上都有四、五处燃放的,火树银花,此起彼伏,非常好看。
  -
  滴滴金
  对于当时的潍坊的孩子来说,“泥垛子”太奢侈了,过年期间他们玩得最多的还是滴滴金。滴滴金是用旧绵纸包上一点花药渣子,卷成棉条状,点燃后随爆随燃,冒出星星点点的火花,孩子们非常喜欢。
  滴滴金论“把”卖,十根一把,大人会给孩子买几把玩。点滴滴金要晚上才好看,白天光线强,没有效果。但孩子贪玩心切,控制不住自己,一会点一根,不等天黑就玩完了,所以潍坊话里有一个调侃:滴滴金儿——等不到天黑儿。也比喻人没有耐性,控制不住自己。
  例句:他买的枣,一刹嗑喳(吃)完了——滴滴金儿,等不到天黑。
  -
  都是一家人,白叨叨
  潍县方言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方言。体现在词汇上就是往往通用语言只用一两个词表达的意思,在潍坊话里却用四、五个词来表达,使用的程度、色彩、味道都不一样,体现了语言的细致与精微。
  -
  拢过
  读如字音。拢过这个词在潍县话里常用。意思是有时间做某事。
  为什么写作“拢过”?过去家中事务,多为女人操持,而过去的女人,晨起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裹脚,二是梳头,都是相当麻烦的事,但是又必须做,所谓“头紧脚紧”,要干完这两件事才有时间做别的事。
  梳头也叫“拢头”,梳完了头,也叫“拢过了头”。所以别人会问:拢过了吗?拢过了,也就是梳完了,可以做其他的事了。后来本意渐失,只剩有没有时间的意思了,男女都可以用。
  情景对话:
  甲:“我待和你上集,你拢过啊吧?”
  乙:“你先去吧,我这霎呢不拢过。”
  -
  瓦鼓
  读如字音。瓦鼓,就是憋屈,心里有很大的委屈,但又不好发作出来。瓦鼓比一般的委屈程度要重,在使用中尤其偏重于受了委屈还说不出来的意思,与普通话中的“憋屈”意义相近,但更形象。过去的小瓦呈孤状,也就是不平,心中不平,就是瓦鼓。鼓也是不敲不响,不平而鸣之物。故写作“瓦鼓”。鼓,也写作“古”。
  例句:他本来没有错,还挨了批,个心里奇瓦鼓啊。
  -
  巴数
  读如字音。巴数有斥责、数落、狠狠批评的意思,但在具体用法上,多指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同辈之间都不适用。
  可以说“叫俺爷巴数了一顿!”但不能说“叫俺儿好一个巴数”。
  例句:夜来后晌喝酒喝醉了,叫俺爹好一个巴数!
  -
  发落
  发落,有批评、受处置的意思。发落比巴数的程度要轻。发落也只有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适用。但在具体使用当中,更侧重家长对孩子。含有教育、让其接受教训的意思。
  例句:这回考试没及格,俺爹把我好发落,伏假不让我出去耍,罚我写作业。
  -
  呲啦
  读如字音。“呲啦”批评的含意较少主要是表达情绪上的不满,可以重叠使用。如“那个伙计态度奇熊,说话呲呲啦啦的。”也可以简化,只用一个字:“呲”表达同样的意思,轻读表示程度较轻,含有嘲讽(说别人)和自嘲(说自己)的意思。
  例句1:和面把个盆砸了,叫俺老婆好呲啦!
  例句2:开会的时候打了个小盹,叫主任好呲儿。重读则表示程度较重,比较严肃,没有嘲讽的含意。
  潍县话中有个调侃(歇后语):屎壳螂子拱了尿壶里——找着挨泚(呲)!”
  -
  蹀躞
  音读diexie。在潍县方言词汇中有一部分属于所谓“雅言”,就是来源很早、在古籍中出现的词,在潍县方言中当俗语使用。“蹀躞”就是其中之一。
  《词源》中释“蹀躞”为“小步貌”,并引用《玉台新咏》中的汉乐府诗句: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可见这个词至少有两千年了,而且基本的意思並没有大的变化,在潍县话中依然表示人小步快跑的样子。
  例句1:一听说喝酒,他奇恣,迭伙子蹀躞去了。
  作形容词表示人轻浮,不稳重,常重叠使用。
  例句2:看你个蹀蹀躞躞的样儿,不会稳当着点?
  蹀躞还有为一件事来来回回,翻来覆去的意思。
  例句3:下着个雨,你不老实在家呆着,胡蹀躞什么?!
  -
  叨叨
  潍县话中与蹀躞近意的词还有:叨叨、叨搔。叨叨有一种贬意的用法,常指纠结、纠缠于某事。
  例句1:叨叨叨一遍,叨叨叨一遍(表示人反复做、说某事)。
  “叨叨”在日常语境中多指言语,也指人情往来(送礼)什么的。
  例句2:都是一家人,过节用不着胡叨叨啊(指不用互相来回送礼问候等)。
  例句3:为了这点事,你这一遍又一遍地,叫你叨搔煞了。
  -
  侃快
  读如字音。侃快是对人个性的整体描述,包括言谈话语,为人处世,都有积极爽朗的一面,在潍坊话中是很正面的一种说法。形容人性格开朗,做事果断、痛快。
  例句:那个人说话办事奇侃快,奇中噶伙。
  -
  俏撇
  读如字音。俏撇不同于普通话里的“俏皮”。潍坊话里的俏撇更偏重于说人行为利索、麻利,有一种帅的意味在里面。
  例句:那个打拳的真俏撇,没看着地上了屋连!
  只有在说“俏撇话”的时候,才与普通话里的“俏皮话”意义相近。
  例句:他奇能说个俏撇话,引得一家人家笑得哈哈的。
  -
  搁睬
  读guocai。潍县话的丰富多彩,在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上,体现得特别到位。比如仅一个“看”的意思,就有至少有五、六个词来表达。搁睬是其中之一,它有两个意思:1.有注意的意思;2.比普通话的“注意”更侧重用眼睛看到。
  例句1:你搁睬对门二嫂了吗?
  例句2:我把车子放在这里,你帮着搁睬搁睬。
  -
  瞅候
  读如字音。瞅候,有专注地看某些东西的意思。
  例句1:你没有事瞅候些蚁羊(蚂蚁)干什么——没见回蚂蚁搬家啊?
  瞅候也当窥视、窥探讲,这时读“秋候”的音。这个意思有的时候用——漏候。瞅候和漏候都可以重叠使用,表示一种神态,有偷偷摸摸的意思。
  例句2:你往人家院子里瞅候什么——叫人家烦气!
  例句3:你漏漏候候地干什么?和待偷人家的似的。
  -
  潍县年滋味:甘甜
  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语言,一种口音,如潍坊话。老潍县是个注重饮食和生活品质的地方,形容滋味的词特别多。类似这样的词生活中还有,都说明潍县方言的丰富多彩,用好了,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
  齁
  读如字音。齁这个字在词典里有两个意思,一表示人喉咙里发出的声音,第二个意思表示因滋味太重而难以接受。这个意思在潍坊话里用的很多。
  例句1:他有个喘病,到了冬天就齁齁的。
  例句2:中午吃了些老咸鱼,就待齁煞!
  潍坊人不仅用“齁”来形容咸,还形容其他味道。比如:齁辣、齁酸。这里的“齁”都是过份这个意思,表示辣得受不了,酸得受不了。
  但说甜不说“齁甜”,有时用在后面,也表示甜得过份。
  例句:这个点心太甜了,怪齁人。
  -
  瓜苦
  读如字音。潍县方言是一种特别注重质感、味道、色彩的语言,往住一个词就能表达出非常到位的感觉,“瓜苦”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瓜苦就是非常苦,苦得让人接受不了。用“瓜”来形容“苦”,来源于生活中的一种感受——我们都有吃瓜的经验:有一些瓜,比如甜瓜、面瓜、脆瓜等,靠近瓜蒂的那一部分是不能吃的,不小心吃了一口,其苦无比,难以下咽。用这种瓜的苦来形容苦的味道,一说,嘴里就充满了这种味道,真是再恰当不过。
  例句:嗑瓜子嗑着了个坏的,瓜苦瓜苦的,直接受不了!
  -
  苦溜溜
  当然,有些苦没有那么苦,苦得还能接受,甚至苦得还有那么点味道,可以回味,潍县话也有词来形容它。比如:苦溜溜。
  例句:这个苦瓜苦溜溜(轻读)的,正好吃。
  不过这个溜溜要轻读,才是这个意思,一但重读,就变成不喜欢的意思了。
  例句:这个瓜苦溜溜(重读),一点也不好吃。
  对人们不喜欢的苦,还有一种说法——苦不拉唧的
  例句:这个瓜一点也不好吃,苦不拉唧的。
  -
  甘甜
  潍坊话在形容味道的时侯,往住在本词的前面加一个形容词,突出其质感,如已经讲过的“瓜苦、齁咸”等。而形容“甜”就用“甘”这个字。“甘”本身就是甜,再用它形容甜,就是甜上加甜,非常甜。
  例句:这块甘蔗真好吃,甘甜甘甜的。
  -
  甜甘甘
  把这个“甘”字放在甜的后面,再加以重叠,就形成了另外一个词:甜甘甘。这里的“甘甘”要轻读,表示的意思是有点甜,甜得让人很舒服。
  例句:这个杏奇好吃,咬一口甜甘甘的。
  所以,在潍坊话中,形容部分的轻读和重读,往往表示程度和好恶。潍坊话中形容甜的词还有:甜蜜希的,表示有点甜,但味道不怎么叫人喜欢。
  例句:些南方饭不好吃,甜蜜希的。
  “甜蜜希”也用来形容人故意套近乎,为达到目的而讨好别人。
  例句:你离我远着点,看个样办——甜蜜希的。
  -
  横立
  读音读若“混立”。
  形容人个性強悍,近于霸道。“横立”,有人写作“混立”,其实是误写。因为从词义上分析,“横”更接近这个词的本意,有“横行霸道”的含义在里面。
  例句:那个人奇横立,什么事都得尽(读“计”)着他,从来不管别人怎么着。
  在潍县方言中,“横”也读“浑”的音。比如说:“你划道浑(音)。”其实是说:“你写道横。”潍坊话中说某人对某事起了疑心,会说——“在心里划了道横(读浑,轻声)。”
  横立多表示人強悍,自私,甚至霸道。是一种没有教养和风度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是这样的个性,还有些乖张,不近人情,潍坊人会用一句调侃(歇后语)来形容,叫做——箥箩牛子(蜗牛)趴了蟹子盖上——横立加上扭糗。
  蟹子是“横行”的代名词,蜗牛的壳一般都是螺旋状的,这两样东西加在一起,就是“横立”加上“扭糗”。
  -
  扭糗
  读如字音。形容词,在潍坊话中常表示某人个性乖张,不大路,悖逆。
  例句:他那个人奇不大路,个脾气好不扭糗;还自強。人家说他是“箥箩牛子趴了蟹子盖上——横立加上扭糗!”
  -
  扭帮
  读如字音。与扭糗接近的词,在潍坊话里还有——扭帮。扭帮与扭糗的区别在于:扭糗多指自以为是,而扭帮则多指有乖事理,不按常理出牌。
  例句:他个脾气好不扭帮,人家都不愿意和他搿伙。
  脾气扭帮的人有一个专门的叫法——扭帮郎,也叫扭劲子。
  例句:他有个扭劲子脾气,人家都叫他“扭帮郎”!
  “扭帮”、“扭劲”这些词大多来自于木匠。潍坊过去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现在所说的“工匠”,这里就有不少,很多词汇都是从匠人那里传过来,並为一般人接受使用的。
  与扭帮相近的词还有——绞楞、瓢偏、龙弯。绞楞指木材变型,呈扭曲状。瓢偏,多指木板变形,向一边弯曲。龙弯,多指加工成型的木材呈索状变形,扭曲。
  如此等等,有些都可以借用到人身上,表示人个性的扭曲,非常形象。看来,不只是“工匠精神”可以发扬;“工匠语言”也同样值得发掘整理。
  -
  拜年话:过年过地好
  潍坊话里多有很形象的说法,体现了地方方言的丰富和生动,其中传达出来的意味,用普通话是很难替代的。作家王蒙说过:“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
  -
  奇好
  读如字音。“奇好!”这个词是典型的潍坊话,甚至是潍坊话的一张名片。一个外地来潍坊的人,学会的第一个潍县词,一般就是“奇好”。但学会了“奇好”,不等于知道了潍坊话的奥妙,比如“好”这个看似普通的词,用起来大有讲究。
  例句:那个事办得奇好,一家人家都奇满意!
  -
  经好
  读如字音。比“奇好”程度上弱一些。经好就是比较好。“经”这个字在潍坊话中当副词用,是比较的意思。说一个东西便宜,会说“经便宜”,比较好看,说“经耐看”。
  “经好”也就是比较好,不错。这个词过去多用于女性相互之间的问候。
  情景对话:
  甲:(热情地)是嫂子啊!这一气(一段)经好啊吧?
  乙:经好啊!恁娘们们也经好?
  甲:都奇好啊,没的那好……
  在潍坊话中经常用作反语,主要通过语气的不同来表达。
  “好”在潍坊话中经常用作语气词,表示对某件事满意或不满意,反用的情况很多。
  情景对话:
  (甲对乙某事不满,有点意见,一日路遇——
  甲:(嘲讽地)好连憨,囔(那样)办啊?——好(语调向下)!下一回你试试……
  乙:你白和奇好啊似的?!捏个事它不囔办不行啊!
  甲(怅衅地)好!真好——奇好——没的那好——就待好煞连!你看你还办事啊吧……
  (悻悻地离开。)
  以上对话中的“好”,几乎都是反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都体现了潍坊方言在使用中的多样与丰富。
  -
  考术
  读如字音。玩弄把戏,让别人上当受骗。考术这个词在潍坊话中用得很广泛。除了完整地用之外,也可以拆开来用。
  例句:他俩弄了个事,我又不知道,最后叫我去顶包,直接就是考术!
  例句:天这么冷,他叫我上车站接他,他还不按点来,直接就是考我的术。
  也可以简化,只说“考”,同样能表达“考术”的意思。
  例句:他说同学请客,我迭伙子去了,一看没有人,叫他好考来。
  -
  点惑
  读如字音,动词。点惑在词义上比“考术”在程度上要轻,有瞎指挥、乱下指令让人疲于奔命的意思。
  例句:下着个雨,他叫我去接人,在电话上一会说这里,一会说那里,叫他好点惑来!
  -
  坐蜡
  读如字音。意思是碰上难题,没有办法解决,很冏。坐蜡在潍坊话中比喻处境困难,十分尴尬。如同成语“如坐针毡”的意思。但比如坐针毡更形象,更有质感。让人坐在滚烫的蜡烛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想象一下都觉得难受。
  例句:他从来没碰上那种事回,一点办法也没有,直接就是坐蜡!
  例句:这种事叫他延上(赶上)了,坐了大蜡!
  其实坐蜡是一个省略用法,全词应当是叫——坐蜡烛。
  这样就容易明白了。所以,在潍坊话中为别人解危济困、解决难题也叫——拔蜡烛。
  情景对话:
  甲:这回亏了你帮忙,给我解决大问题,拔了蜡烛!
  乙:不用客气,谁还延不上个三灾六病的。有事情管说。
  拔蜡这个词在普通话和有的方言中有结束、完事的意思,比如“吹灯拔蜡”。但在潍坊话中这个意思用的较少,更常用的是解决困难的意思。
  -
  俊巴
  读如字音。词义是形容长相好看或长得俊的人。“巴”在潍县话中经常用作名词后缀,表示某一类的人。“俊巴”的用法也是这样,表示长得俊的人。
  潍坊人说长得什么样也经常加一个巴字,叫作——长巴得。
  “长得”和“长巴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感觉不一样,“长得”仅仅表现出结果:俊或者是丑;但“长巴得”甚至让你感受到“长”的这个过程。非常耐人寻味。
  例句:她长巴得奇好看,是个俊巴。
  潍县方言在表达人的长相的时候,都有一种感情色彩在里面。比如说一个人长得瘦而有度,叫——瘦雀雀的。让人联想到小鸟那样的身材,机灵而有精神。
  例句:那个人瘦雀雀的,身材奇好!
  表现身材挺直也说成:直溜溜。说一个人个子长得高,会说——大高高。两个“高”重叠起来,前面再加上“大”,赞美的意思不言而喻。
  一般来说,凡是后缀的词,轻读表示可爱,重读则含有贬意。
  例句1:那个孩子胖乎乎(轻读)的,奇稀罕人。
  例句2:那个老婆长得黑乎乎(重读)的,看着奇寇(厉害)!
  -
  四称
  过去潍坊人评价人不单以高大为美,而是讲究——四称。形容词,读“四衬”,是说一个人四肢匀称,协调,比例适中。说一个人长得不高不矮,恰巧合适,叫——巧个。说人潇洒有风度,衣着得体,叫——排场。
  例句:那个人长相一般,但是个“巧个”,也四称,老远一看,奇排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