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08 19:13
鄌郚总编

概述

  概述
  一
  昌乐县,位于山东半岛内陆,泰沂山脉北麓至渤海山前平原之间,地理座标为北纬36°19′至36°46′,东经118°43′至119°10′。东邻潍城、坊子,西界临朐、青州,南同安丘隔汶河相望,北与寿光接壤。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0.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8.9公里,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1990年,辖8镇、14乡,868个行政村,129244户,总人口565522人,其中城镇人口44844人。有汉、满、蒙、回、壮、朝鲜等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28人。耕地86.28万亩,人均1.53亩。
  昌乐属东部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4℃,年均降水量648.9毫米,无霜期190天,光照充足,雨热同期,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境内地势总趋势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高程大都在海拔40米至150米之间,中西南部北鄌郚乡车罗顶为县境最高点,海拔381米;东北部朱刘镇北庄西侧为县境最低点,海拔25.6米。境内山地、丘陵、平原俱全。其中山地13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9%;丘陵47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9%;平原42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1.2%。中西部多低山,东南部多丘陵,南北两端各有一平原地带。山属沂山支脉,自西向东北绵亘县境中部,有打鼓山、黄山、乔山、方山、孤山等大小山头63座。较大的丘陵有青风岭、大庄岭、马驹岭、王家岭、三丈崖岭、马宋岭、吉阿岭、黄庄岭8条。河流有丹河、桂河、于河、白浪河、汶河5条水系,35条河流,多为西南东北、南北走向,并呈放射状注入安丘、潍城、寿光三县(区)。境内岩石,北部以石灰岩居多,中西部以玄武岩为主,东南部多为花岗片麻岩。因基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北部为褐土类,东南部多为棕壤,南部沿河有河潮土。主要自然灾害有旱、雹、霜冻、病、虫等。境内盛产小麦、玉米、甘薯、黄烟、棉花、花生、西瓜、果品、蔬菜等。其中“昌乐西瓜”驰名中外。昌乐地处鲁中隆断区北缘、沂沭断裂带北段,群山绵延,丘陵起伏,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若干座古火山。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亿万年前频繁的火山活动,为昌乐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已探明和开采的有蓝宝石、石灰石、原煤、玄武石、钾长石、重晶石、矿泉水、金、银、铜等近20种。特别是蓝宝石,有矿面积达350平方公里,在国内已发现的6个蓝宝石产区中名列榜首,并以其品位高、储量大、质量好,引起国内外实业界的瞩目。
  昌乐,历史悠久,古称营丘。早在6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少昊时为爽鸠氏,虞夏时为季???氏,商时为逄公伯陵的辖区。周初,武王“封邦建国”,始封太公吕望于齐,都营丘,旧志载:“昌乐齐开国地也,以富强雄天下。”春秋,营丘改称缘陵,为杞国都城。战国时,缘陵属田齐。秦代,境属齐郡。西汉,境置营陵县、剧(侯国)、剧魁(侯国),属北海郡,北海郡治所驻营陵。南北朝时期,北魏于境内始置都昌县,初为北海郡治所,属青州。唐代,境属北海县。宋,取都昌一邑,意为安乐,始置昌乐县,后改称安仁县,寻复昌乐县,属潍州。元,改为巡检司,并入北海县。明、清、民国置昌乐县。境内山丘和平原相依,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富足,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数千年来,历史嬗递,朝代更迭,勤劳朴实的昌乐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昌乐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
  宋置县城,位于今县城西7里,为北海剧城旧址。城东、北、西三面由大、小丹河绿水环抱,城南一片肥田沃土。明洪武年间,知县于子仁曾挥毫留下“剧县春晴满县花,风光浑似楚天涯”的诗句,赞美剧县旧城风光酷似江南。今昌乐县城,辟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今已600余载。其间,几经扩修,至明崇祯十一年,县城四周已修成完整的古城墙建筑。旧志载:“周围四里,高一丈八尺,上阔一丈一尺,下阔二丈五尺,池阔一丈六尺,四门俱袭以铁”,“居然城小而固矣”。“邑人至今(注:指清嘉庆三年)饮食而祝,岂溢美哉”。城内商贾云集,市井繁荣。鸦片战争后,兵燹连绵,生灵屡遭涂炭,特别是日伪、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统治时期,昌乐城被糟踏得残破不堪、冷落萧条。1948年5月1日,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冒雨进击昌乐敌据点,经过半夜激战,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的统治。解放后,昌乐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昌乐,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如今,已变成一座花园式城市。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百货、五金、交电、土产、副食等商业服务网点遍及城区;建筑面积9212平方米的民族式全封闭四层栅形楼房、年营业额达1500万元的大型综合性新昌商场,座落在市区中心;五大农贸市场的蔬菜、肉类、蛋类、活鱼、新鲜瓜果、五谷杂粮应有尽有,展现出昌乐农村经济的繁荣景象。城区布局错落有致,文化设施齐全,色彩各异的居民宿舍楼鳞次栉比,街道宽畅清洁,马路两侧所植国槐、法桐、垂柳以及云松、雪松、塔松成行成荫,别致精美的各式花坛星罗棋布,内植妍丽多姿的四季花,整个市景给人以幽雅、素美、清新之感。城区东西两侧新建的两座宏伟壮观的铁路、公路立交桥,夕阳西下,路灯映辉,其景观令人心旷神怡,标志着昌乐经济在腾飞。耸立在隋姑山顶端和城区正南4华里的高大电视转播塔,使境内10多万户人家能了解国内外大事,欣赏到民族歌舞、传统京剧,品味世界各地风光。这些建设成就,展示着昌乐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已跨越温饱型,正向着小康迈进。
  二
  昌乐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捻军首领张洛行率10万大军进入境内,人民揭竿而起,配合捻军破官府,杀豪绅,歼地方团丁2000余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东捻军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率大军再次入境,人民奋起响应,配合捻军败清兵提督刘铭传部,锋芒直抵黄河岸堤。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帝国主义列强争相瓜分中国,昌乐人民向来不甘屈辱,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义和拳运动在境内兴起,拳民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设壇聚众,焚毁教堂,驱杀洋人,坚持斗争数年。民国初年,各地军阀为扩充个人势力,捐税连年增加,加之灾荒频仍,劳苦大众苦不堪言。1916年8月,王法堂在昌乐中部地区聚四乡农民抗暴,首先率众捣毁北展厂税局,又率数万农民与军阀武装、地主团练激战,打恶仗3次,小仗数十次,坚持斗争数月。这一次次农民组织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反动官府的嚣张气焰,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地主官府的统治根基。但是,由于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斗争最终都遭到了失败。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昌乐人民的民主革命斗争进入了新阶段。1925年,共产党人孟繁锷,开始在昌乐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孟繁锷在共产党员刘焕彩的密切配合下,着手昌乐党组织的创建工作。1927年2月,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共产党员傅锡泽、傅乃武到尧沟开展革命活动。3月,中共尧沟支部建立。尧沟支部的共产党人,领导尧沟一带的数万农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粮、抗捐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27年10月,孟繁锷首批发展赵西林、刘存山入党,刘焕彩发展刘焕奎入党,成立中共昌乐小组。自此,在中共昌乐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昌乐人民真正走上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931年6月,中共昌乐特支建立,这是昌乐党组织第一个县级委员会。翌年春天,全县有二十几个村庄建立了党支部或有了党的活动,共产党员发展到160人。同时,特支还创建了一支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即杨家淳于农民赤卫队。抗日战争爆发后,昌乐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奋起抗战,先后组建了“山东省第八区抗日别动队第十七大队”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同日、伪、顽进行过极端复杂的斗争。1938年12月,中共昌乐县委建立,刘慈源任书记。不久,在县委领导下,中共二区委、四区委、五区委、六区委相继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敌视和恐慌。敌人采取枪杀、活埋等残酷手段,破坏中共昌乐地方党组织。许多党的优秀干部和共产党员壮烈牺牲。仅1940年2月至6月,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就有52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中有党的优秀儿女、中共昌乐第一任县委书记刘慈源、二届县委组织部长刘焕奎。
  解放战争时期,久经考验的昌乐党组织,首先在昌乐县的边沿地带,建立了第一个真正的人民政权,即昌乐县民主政府。并于同期组建了昌乐县独立营,迅速开辟了柳山、尧山解放区。并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领导解放区人民成功地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彻底推翻了数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解放区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英勇的昌乐县独立营,在县委的领导下,从1946年6月至1948年5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同国民党顽固派张天佐部进行过反复武装较量,大小战斗数百次。1947年下半年,独立营曾取得九战九捷的辉煌战果,鲁中军区给全营荣记集体一等功,在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上,昌乐县独立营为昌乐人民增添了光荣的一页。与独立营相配合的昌乐解放区广大民兵、区中队,广泛开展地雷战,屡建奇功,使敌闻风丧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
  昌乐人民对党、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1946年6月至1948年5月,解放区还不到2万人口,就有3000余名青壮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时,还组织民工200余人,出动小车96辆,组成支前小车队,支援莱芜、孟良崮战役。昌乐刚刚解放,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县委和县民主政府在全县积极开展动参和支前工作。全县翻身农民踊跃报名参军,独立营迅速扩编为独立团,计1500余人升级主力部队,鞍马未歇,即参加渡江作战。还组织支前民工541人,出动担架105付,发动妇女做军鞋6100双。同时,抽调75名优秀干部,配成1套县级、8套区级班子,随军南下,接管新解放区。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昌乐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解放战争中,有130名(不含柳山、尧山两区)昌乐籍的解放军指战员为国捐躯。
  三
  昌乐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勤劳质朴著称。解放前,农业是昌乐经济的主体,工业几乎空白,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甚小。由于土地绝大部分为地主阶级所占有,贫苦农民大部租种地主的土地,加之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仍,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终年劳动,仍然食不果腹,每遇荒年,苦难更甚。解放后,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生产,繁荣经济,4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昌乐人民首先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治水改土工程。建国初期,以防洪为主。着重加固汶河北堤,疏浚白浪河、丹河等老河道。同时,闸山沟,建石坝,搞了一些小型水利建设,并于1957年建成了大葛家庄县内第一座小型水库,对于防洪抗旱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水、旱灾害依然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1959年11月,全县3万人上阵,在“劈开马鞍移龟山,腰斩汶河灌良田”气壮山河的口号鼓舞下,开始修建大型的高崖水库。当时,虽值经济困难时期,但全县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全力支援水库建设,只经过半年苦战,总库容1.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788万立方米的高崖水库便初具规模。在完成加固、配套设施等一系列工程之后,自1966年开始开发自流灌区。至1981年11月,灌区开发工程基本完成,共修建干渠6条,长94.9公里;支渠97条,长152.7公里;斗农渠285条,长1173公里。各类渠道上共修大小建筑物21842座,扩大灌溉面积32万亩,使漳河、包庄、平原、红河等11个乡镇、205个自然村受益。高崖水库宛如一颗金灿灿的明珠,镶嵌在昌乐县的西南端,昌乐人民视它为“金银库,粮食囤。”
  其间,境内还先后建成马宋、荆山两座中型水库,108座小型水库,建成475座塘坝,开挖蓄水池300个,机井、大口井8028眼,梅花井与小口井9000余眼,加上高崖水库,全县蓄水总库容可达2.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7亿立方米。建配套扬水站384处,装排灌机械8867台,计64965千瓦。开发自流灌区3处,开发万亩以上扬水站灌区5处。
  高崖大型水库工程的建成和开发利用,使昌乐南部的水利资源明显富足起来,而北部由于连年干旱和县城工业用水急剧增加,缺水矛盾日趋突出。鉴此,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77年决定兴建昌乐县南水北调工程,组织全县10万大军,在南北62公里的战线上摆开战场,连续奋战10个冬春,从高崖水库起,途经7个乡镇,挖干渠、凿隧洞、修石渠,拦截9条河流,贯穿42座水库。1988年底,南水北调工程竣工,并开始向县城供水,一般年份可调水2000万立方米。整个工程就象一条纵卧县境南北的巨大蛟龙,南吞高崖水库水,沿宽阔顺畅的防渗干渠,穿山越岭,奔腾北上,吐于沿途水库,直抵县城西郊西河水库。不但又使10万亩旱田变为水浇田,而且补充了县城生活和工业用水,并通过白浪河补充潍坊市供水,成为昌乐县水利史上的创举。1991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山东省省长赵志浩在昌乐视察时,都赞誉此项工程是“伟大的工程,伟大的劳动,伟大的人民”。1989年,昌乐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至1990年,全县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动工日18450万个,完成工程量2.07亿立方米,总投资16446.54万元,全县土地水浇面积达到6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86.28万亩的76.5%,人均水浇地1.18亩。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彻底改变了旧社会那种“一根井绳两人抬,头晌挑水过晌来”的缺水情景。
  昌乐人民在大兴水利建设的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整地改土工程。40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5平方公里,合53.25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3.58万亩,共开挖土石方1.52亿立方米。加上水利建设,完成工程量总计可达3.59亿立方米。如果按1米高、1米宽将土石方排列起来,总长度可绕地球赤道9圈。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同时,境内8.8万亩涝洼地,也于1983年治理完毕,变成了膏壤沃野的稳产高产田。
  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县内使用农业动力机械始自1956年,当时,全县仅有1部8.82千瓦的农田水利机械。1957年增至2部16.17千瓦。1978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72820.86千瓦,其中排灌机械40471.31千瓦。至1990年,全县已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4万千瓦,其中排灌机械64965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2.94倍和1.61倍,比1980年增长114%。
  生产条件的改善,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中央的路线、方针同本县的实际相结合,制定了符合县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县内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2亿元,国民收入达到7.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45亿元(1980年不变价)。从1981年起,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三项国民经济指标平均分别以13.3%、13.1%和16.1%的速度递增,提前4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第一个翻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为1509元和1308元,分别比1980年增加2.2倍和2.1倍。
  农业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7514万元(1980年不变价),是1949年农业总产值1480.4万元的18.6倍;是1980年农业总产值19522万元的1.41倍。粮食总产达到344837吨,从1981年起,年平均递增4%,是1949年粮食总产79713.55吨的4.33倍,创历史最好水平,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棉花,1949年单产皮棉只有10公斤,总产362.39吨。1990年,单产达到61公斤,总产4887吨,分别是1949年的6.1倍和13.5倍。黄烟,1990年,总产达到23529吨,是1949年总产497.165吨的47.3倍,被评为“全国优质烟基地先进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90年,农业商品率达到72%。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其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0.8%上升到27.3%。其中,林业发展成绩卓著,全县人民封山造林,发展农田林网,鼓励“四旁”植树,号召全民义务植树,利用丘陵荒地开发种植林、果。1990年,全县林地面积223290亩,其中果树面积12万亩,果品总产9941吨;建成林网67万亩,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四旁”植树517万株,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3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7.9%,木材总蓄积量43万立方米。1989年,昌乐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昌乐是驰名中外的西瓜之乡。境内有着适宜西瓜栽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植历史悠久。昌乐西瓜脆甜多汁,爽甜可口,营养丰富,在炎热的盛夏,品尝一口汁甜如蜜的“昌乐西瓜”,会有一种沁人肺腑的舒适感觉。那独特、纯正的风味,常使人在诸多的解暑瓜果中,对它寄以更多的钟情。它以早熟、质优、高产蜚声中外,早在50年代就销往港澳。1972年,昌乐被确定为国家特需瓜生产基地,每年都有成亿万斤的西瓜源源运往北京、上海、大连、沈阳以及海外。近年来,昌乐科技人员培育的无籽西瓜,已成为国宴佳品。远道客人来昌,都为能品味到“昌乐西瓜”而引以为幸。改革开放以来,昌乐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西瓜生产。1981年,全县种植西瓜面积1.4万亩,1990年达到5万余亩,总产2亿斤以上。每当盛夏,瓜乡便是西瓜的世界,瓜田里、公路旁、集市上、火车站货台上,到处都是青翠溜圆的西瓜。
  以庭院经济开发为重点的农村多种经营生产,成了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县委、县人民政府热情支持这一新生事物,从规划、政策、服务入手,上档次、上水平,使小小的农家院成为种、养、加工综合经营、立体开发的大天地。1990年,全县庭院经济开发达到1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3%,收入2.49亿元,占农村总收入的32%。庭院经济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领域,成了农家的重要财源。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89元,比1980年增长6.1倍。建国40年来,昌乐山变、水变、人变,一切皆变,变得那么美好,变得那么富庶,使昌乐大地变成了一块令人向往的乐土。
  工业持续增长,物质技术基础更加雄厚。解放前,县内仅有几家传统的小型作坊和个体手工业。解放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大多数手工业改造为集体工业。1958年,县内始建国营工业,后相继建立起县有集体工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工业生产虽然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几经磨难,但是,由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仍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昌乐经济的战略措施,抓管理增效益,抓技改增后劲,抓调整增实力,抓联合上水平,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2850个,其中省级先进企业7个、市级先进企业58个。共有机械、食品、轻工、纺织、化工、建材、电子等16个行业,生产780多种产品、5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畅销于国内外。有29种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古营特酿酒、“乐”字牌农用碳铵等20种产品获省(部)优质奖。昌乐生产的彩色、黑白电视机散热器、岩棉吸声板、圆钉系列产品、高强度瓦楞原纸、羽绒制品、芦笋罐头等产品,饮誉省内外、国内外。亿万年来被压在深山地底的宝藏正在被发掘;一批批换代设备、更新产品研制出来,有的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朱汉电器厂研制生产的KGS7型矿井安全供电隔离器,是全国独家生产的新创专利产品;南郝农修厂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联合研制的换代型新产品BSr-1型功率油耗检测仪,填补了国内空白;朱汉地毯厂生产的纯毛全片胶背地毯,荣获1989年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全省地毯质量评比第一名;化肥厂生产的“昌”字牌食品碳铵,属山东省独家生产,1987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销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蓝光珠宝有限公司采用境内储量丰富的蓝宝石,加工生产的高档蓝宝石首饰,畅销欧美和香港等地。昌乐的工业经济在腾飞,从1978年以来,工业总产值每年以递增2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87018万元(1980年不变价),是1978年8441万元的10.31倍,1949年13.8万元的6306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县内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总产值达到60100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8.3%,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9.1%。
  重点建设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为提前实现国民经济的第二个翻番积蓄了后劲。1981年以来,全县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交通邮电、能源、原材料、城市基础设施等进一步加强。境内交通发达,胶济铁路横穿县境,东去潍城25公里、青岛200公里,西距青州30公里、济南189公里,县内设昌乐、尧沟、朱刘店三站,年发送旅客30万人,装卸货物150万吨。公路布局合理,荣(城)兰(州)国道、胶(州)王(村)省道和正在兴建中的济(南)青(岛)高速公路,横贯县境东西,同昌高路、朱红路等10多条县乡公路交织成网,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络。境内自1984年即实现了乡(镇)乡通客运班车,村村能通货车。1990年,全县公路总长度322.5公里,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28公里,居潍坊市第二位。县城内新建邮电大楼,装有2000门六位数自动电话交换机,可直接拨通省内外电话,并由潍坊经转,可与国际通话。县邮电局还设有有线电传、有线人工、无线人工电报电路各1路,1990年,去报68335封,收报63270封。近年来无线对讲机发展迅速,除司法、公安机关普遍配备应用外,部分党政部门和较大规模的企事业单位也相继配置。
  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10年改革开放,县内经济开始由封闭式向开放型转化。1988年,昌乐县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1990年,全县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7242万元,比1980年增长10倍,出口商品发展到11大类84个品种,出口生产加工企业扩大到23家。从“七五”计划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昌乐“借水行舟”、“借兵打仗”,引用外资、技术发展县内经济,共洽谈、签约利用外资项目19个,总投资3810.8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09.4万美元。其间,县内先后有7批20人分赴美国、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实地考察。昌乐为发展自己的经济事业,已大胆地走向世界,并且正瞄准目标,决心赶超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
  进入八十年代,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系,国营、集体、个体商业一同上的好局面,为商品市场增添了活力。1990年,县内大小集市发展到55个,其中万人以上的20个,活跃了城乡经济。是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8207万元,十年平均递增15%,是1978年8270万元的4.6倍,1949年415万元的92倍。
  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使县内许多农家和个体工商户变成了万元户,城乡群众的经济收入也普遍提高。1990年,县内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803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连年增长,1990年达到27415万元,人均492.55元。居民消费结构开始由基本性消费向发展性消费转变。如今,人们吃讲究营养,穿讲究漂亮,用讲究高档;县内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美满幸福。
  四
  昌乐,文化灿烂,人文荟萃。齐故都营丘,是齐国文化的发祥地,原方形内城里,宫阁林立,气势恢宏。距今,风雨沧桑三千载,旧垣尚存近10里。另有外城环抱,蜿蜒20里,旧址依稀可辨。东南递次而高,南瞰白浪河,自西绕城东流,折北入潍。城周皆平田沃壤,清人闫循琦留下“断烟杳杳见重城,野外春田雨后耕,路绕流泉花绕树,远横山色暮云平”的赞颂。这里由唐嗣圣北海县令窦倓倡修的水渠遗迹犹存,“窦公渠”碑端立其首,虽史逾千年,其功流芳,其名永垂。此外,境内诸多汉墓、庙宇等古建筑,县城东10里孤山昭贤庙,南部金山真观,中部药王庙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秦汉至明清的璀璨文化。文物普查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22处,龙山文化遗址60处,岳石文化遗址7处,商周文化遗址77处,汉代古城、墓葬40余处。其中,尧沟镇小李家庄遗址,为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距今约6300余年,是现已探明的潍坊市仅有的两处古文化早期遗址之一。有6000余件出土文物为县文物管理所收藏,其中不乏工艺精湛,且有较高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珍品。这些遗址和文物,是人类发展史的丰碑,它向世人宣告着昌乐的古老与文明。
  昌乐古老的文明,深厚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众多的民族精英,垂青史册。公元一世纪初,逄萌讽嘲王莽新朝,挂冠城门,隐居营丘,谢世后葬于齐都故城,唐人为其立碑纪念,迄今四度重修,浩然正气贯古今。三国徐干,与孔融等号称“建安七子”,有箕山之志,著《中论》,辞文典雅,哲理颇深,为世人称著。前秦王猛,博学兵书,居丞相职,匡扶苻坚平北方诸国,功高名显,史称一代名相。清康熙工部尚书闫循琦,治煤矿,“官不废而民不扰”,督修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策划详明,古迹存千古。辛亥革命先驱者之一王洪毅,当年追随孙中山,矢志讨袁,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壮烈捐躯。民国进步人士闫拂尘将军,早年反对帝制,拥护共和,争取民主,“七·七”事变后,目睹国民党右派与愿相悖,忿然辞职,削发为僧,誓不与丑类为伍。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狰狞面目毕露之时,山东省立一师学生、共产党人孟繁锷,毅然在家乡点燃革命火种,建立第一个中共昌乐小组,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昌乐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革命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原国民党空军上尉刘善本,在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国家前途命运处于紧要关头之际,断然驾机起义,弃暗投明,功盖千秋。
  昌乐教育事业历史久远,自元顺帝元年设儒学后,各类教育相继兴办。民国期间,全县教育曾有过一段发展,小学、中学、师范学生2万名。建国后,迎来了教育事业的兴盛时期,1985年以来,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创办山东省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耷哑学校和卫生、财会、农技、教师进修等正式中专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形成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先后评为省“农村职业教育先进县”、“省级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县职业中专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90年底,各级各类学校746处,学生82780名,为1949年的6.8倍。幼儿园697处,入园幼儿18533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优化教育环境,也取得可喜成绩,全县中小学校舍改造“六配套”合格率100%,省政府授予“校舍六配套优秀县”称号。
  教育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科技事业面向现代化建设,在调整改革中蓬勃发展。初步建立健全了科技管理和服务体系,全县专业科技和群众科技队伍迅速壮大,各级科研机构、群众学术团体与日俱增。1990年,全县各级各类科技协会、学会、研究会119个,与288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同日本、意大利、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交流关系,加速了“科技兴昌”步伐。1990年,全县科技工作者9309人,比1980年增加6倍。其中高级技术职务职称的72人,中级技术职务职称的1162人。以专业科技为先导,发展农村科技体系,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使县内科技水平显著提高。1981年以来,十年内全县共取得科技成果200多项,20个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项目和15个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初见成效,年增值9800万元,创利税323万元,高炮驱雹避免经济损失2500万元。1978年至1990年,全县科研获奖成果106项,其中达省内先进水平的7项,达国内先进水平的2项。抗旱耐瘠冬小麦良种“昌乐5号”,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
  昌乐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源远流长,建国后,得到长足发展。现全县有影院5座,放映队96个,文化馆(站)23个,职工俱乐部、县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广播电台各1处,电视转播台2处,这些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建国后,昌乐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健全的三级医疗保健网络。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各1所,并有16处县分院及6处乡(镇)卫生院,有卫生防疫站等卫生事业机构6个。县内拥有病床976张,医务人员1447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14%和23%。有村级卫生室696个,平均万人有卫生技术人员25名。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医疗保健卫生设施的不断更新充实,使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昌乐的体育事业,建国后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水平连上新台阶。县城建有射击场、旱冰场、室内体育训练场、游泳馆和体育中心。全县有各类体育场地884个,业余体校1所,体育活动遍及城乡。1978年以来,先后向省以上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人才75名,5人获“运动健将”称号。1985年以来,射击运动员1人1次平1项世界纪录,4人超4项、平1项亚洲纪录。农民乒乓球队先后获山东省农民“文化杯”、青年农民“青春杯”男子、女子团体和男子、女子单打4项冠军,在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获女子团体冠军,在全国农民乒乓球比赛中获女子团体亚军、男子团体第三名和女子单打第四名。在各类运动比赛中,获得市以上金牌128枚,银牌118枚,铜牌117枚,受国家表彰的18人,受省表彰的13人。昌乐先后被评为省“武术挖掘整理先进县”、“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先进县”,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体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
  五
  昌乐风光旖旎,名胜颇多。县城东南10公里许,方山西门大夫祠矗立于西麓山腰,建筑壮观,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祠周历代碑碣林立,翠柏苍然,古柏、古槐、米松、黄杨等数百株古树保存完好。祠前石池碧水,四季不溢不竭;池畔古槐参天,紫萝攀绕;门前绿竹夹道,紫薇、黄杨罗列左右;左侧嶙峋巉岩,峭拔劲挺,右临深壑云海,酷似群马奔腾。自古以来称作“一邑之胜”。县城正南18公里许,位于团山子顶端的古火山口奇观,凡目击者无不为之惊叹。倘若置身于古火山口盆底,其壮观场面即展现在眼前。举目东壁,峭拔如削,岩壁为石条棱柱集成,酷似一把倒置折扇,高20米。全部石柱,均呈40度倾斜,集聚于中部顶端为火山喷发口,仍然保持着当年火山爆发的原始形态。环顾三面岩壁,集束向喷火口劲倾。可以想象到当年炽热翻滚的岩浆,从地层深处喷薄而发的壮观景象。1985年9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古火山口奇观,称此火山口为国内罕见。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游人来此观摩络绎不绝,成为境内一大景观。座落在城区西南隅的昌乐公园,由三岛四湖组成,四面环水,湖水与高崖水库南水北调干渠通连,水面浩淼,湖水绮丽。园内有假山玉亭、苍松翠柏,绿树红花;湖内碧水轻舟,烟柳画桥,荷花飘香,金鱼跳晚;湖旁,雕栏玉砌,云树绕堤沙。这里是人们工作之余游览娱乐的理想场所,它同旅游胜地高崖水库景观、古火山口群,汶河森林公园等组成的若干风景游览区,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河山吐新秀,古都展新姿。建国40年来,昌乐各项事业都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繁荣昌盛的安乐之乡——昌乐,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齐鲁大地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追忆往昔无比自豪,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勤劳朴实的昌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披荆斩棘,开拓前进,必将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上,谱写出更加激动人心的篇章。
  昌乐,前景光辉灿烂。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