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09 16:48
鄌郚总编

今日小暑 | 活在四季流转的岁时文化里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2017年7月7日,5时51分,小暑至。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就要来临。这段时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自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大众对“二十四节气”“岁时文化”的关注又多了一分。其实在申遗成功的喧闹背后,我们用心地感知天地时节,了解岁时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人留下的智慧,这才是中国精致生活的根本。
    最开始,在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我国远古的先民,仰视天穹日月更替、星移斗转,俯察大地草木荣枯、虫鱼蛰动,叩问千古时序变化的根源,就创造出了斑斓多姿的岁时文化。
    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适应,我国的先民观察物候演变及自然季节转换与日月星辰变化的关联,形成了最早的岁时观念,二十四节气应运而生。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龙舟竞渡,中元祭祀亡灵,秋社庙会,冬至祭神,无不表现了先民为适应环境而创造出的一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生活方式,它永远奔涌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岁时文化反映的是农业社会的文明,因此与农事有关的节庆在古代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以迎春为例,迎春最早是周朝天子的活动,《礼记·月令》及《吕氏春秋》中均有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
    迎春时还有画《春牛图》和打土牛的习俗。《春牛图》提醒人们就要立春了,不要误了农事。打土牛为“打春”,劝农官提醒农民不要误农事,皇帝也要选吉日吉辰躬亲耕种。迎春习俗代代相传,清代北京城仍有迎春仪式,是由顺天府的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这足可见古代对农业耕种的重视。
    由于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古人通过祭祀天神、追怀亡灵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祭祀是岁时节庆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现今已经淡漠的冬至节,在古代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节庆。冬至在上古时代就是“岁”首、新年,冬至祭天,是自远古以来直至清末仍遵循的国事大礼。
    北京城南的天坛,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所建,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冬至时节的祭天活动是帝王的重大政务之一,历代帝王都以冬至为盛大的国事大典,南郊祭天,朝会群臣及邻国使节,共享盛典的欢乐。无论祭祀天神还是祭祀祖先,都表明了古人求得生活平安的强烈愿望。
    求得生活的平安,释放对生活的恐惧,也是岁时节庆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熟知的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在炎夏沐浴兰汤以祛疫避瘟,其文化意蕴就包容了辟邪驱毒、游艺竞技、祈求健康、纪念先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因历史的巧合及文化因素的变通诠释,后来过端午节仅仅被理解成是纪念屈原,这实际上背离了先民创造岁时的原初意义。
    文化历史就如同浩瀚的时空,需要我们守望。时代虽然变了,但日月星辰、草木虫鸟发出的生命信息是久远不变的,我们必须要找到新的综合方式来传承先民的智慧和宝贵的文化。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民俗景观历历可见,我们真的可以暂停匆匆脚步,回归大自然,或回到先祖灵息的地方,重温节气变化的风吹草动,谛听先人智慧的呢喃。
    本文原标题为《岁时文化:永远的记忆》,原载《光明日报》2006年1月23日,有删减。
    作者马美著,岳麓书社副社长、编审。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