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14:15
鄌郚总编

昌乐人物传略

  昌乐人物传略
  徐干
  徐干(170—217)   字伟长,北海剧(今昌乐)人,东汉末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与孔融、陈琳、阮踽、应埸、刘桢、王粲为“建安七子”。他自幼勤奋好学,童年能“诵文数十万言”,少年便“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
  徐干处在汉灵帝末年,正是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的时代,其入污泥而不染,“轻官忽禄,不耽世荣”,谢绝州郡牧守的聘任。曹操曾任其为司空军谋祭参军、五官将文学,他以病辞官,虽生活困窘,“并日而食”,却漫不经心,从不悲愁,“潜身穷巷,颐志保真”。后来曹丕称赞道:“伟长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
  徐干擅长辞赋,能诗,“其五言诗,绝妙当时”,曹丕极为赞赏。曾说:“干之《玄猿》、《漏卮》、《园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张、蔡指张衡和蔡邕)。
  徐干的著作,多已散佚,仅有散文集《中论》传世。这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他在《治学》篇中指出“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提倡研究学问要“大义为先,物名为后”,批评诂训学派形式主义的治学态度。在《虚道》篇里,他说“人之为德其犹虚器欤!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被视犹贤,自视犹不足也,故人愿告之”。在这段话里,他用比喻形象地说明谦虚能使人受益的道理。他还主张借鉴别人的得失经验,以补个人之不足,他说“人之耳目尽为我用,则我之聪明无敌于天下矣!是谓人一之,我万之”。把博采众识的道理说得极为透彻。他认为“贤者”仅只品德端正还不够,要“殷民阜利,使万物无不尽其极”,“立功立事益于世”,才称得上“明哲”,从正面提出“明哲”的标准,要求读书人应有匡时济世的抱负,真正做一些有益于世人的事。徐干的这些见解,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今,都很有进步意义。曹丕评论《中论》及其作者说:“干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至今,《中论》对于研究古代哲学思想,仍具有重要价值。
  徐干这位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不幸于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染瘟疫,与世长辞,年仅47岁。
  王猛
  王猛(325—375)   字景略,北海剧(今昌乐)人,十六国时前秦丞相。猛少时家世寒素,以卖畚箕为生。他清高自重,气度恢宏,崇尚实效,不务虚名,博学强记,好读兵书。对庸俗之辈不屑一顾,“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他悠然自得,毫不在意。后赵侍中徐统,欲聘以官,他坚辞不受。隐居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图远大抱负。
  公元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前秦,王猛着布衣见桓温,扪虱而论世事,旁若无人,传为“扪虱谈兵”的历史佳话。桓温见其不凡,赠之车马,拜为都督,邀同南下,王猛见温无北定中原之志,不肯相随。
  氐人苻坚爱王猛之才,盛情约请,彼此“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公元357年,苻坚称帝,任王猛为中书侍郎,不久擢升始平令,王猛下车伊始,以刑法抑制豪强,削弱氐族贵族势力,强化王权,苻坚大为赞赏,先后委以尚书左丞、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皇叔苻健之内弟强德,自恃皇亲权贵,“昏酒豪横,为百姓之患”,王猛将其问罪斩决,并“陈尸于市”。御史中丞与王猛同心协力,数十天内镇压豪强20余人,“于是百姓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苻坚叹服不已。“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
  公元359年,王猛官至尚书令,权倾内外,宠信有加,与苻融(苻坚弟)共辅国事,仍以严刑峻法,强化法制,令行禁止;为政大公无私,撤换庸吏,选用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王猛辅政多年,前秦境内“兵强国富,垂及升平”。公元370年,王猛率6万大军伐燕,临行,苻坚亲送王猛至霸东,再三慰勉。在王猛的率领下,兵士纪律严明,作战奋勇,关键时刻全军上下义无反顾,“破釜弃粮,大呼競进”,势如破竹。燕军虽40万之众,但节节溃败,伤、亡、俘达5万余人,秦军乘胜追击,以少胜多。是年十一月破邺城,使北方暂时统一。王猛因功晋封清河郡侯,任冀州牧,镇守关东。苻坚授其大权:“六洲之内听以便宜从事,简召英俊,以补关东守宰。”不久,关东六洲安定,王猛被召回长安,拜为丞相,并授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又加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复授司徒,猛辞让再三,苻坚不许,于是“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
  公元375年,王猛病重,苻坚亲自为之祈告于南北郊、宗庙、社稷,“并分遣侍臣祷河岳诸祀,”用大赦来表示虔诚。王猛病危,“上疏谢恩,并言时政,多所弘益。”临终,苻坚问之后事,王猛劝告苻坚,不可图谋东晋,对鲜卑、羌等为我仇敌者,“宜渐除之”。言毕而终,时年51岁,谥武侯。后苻坚自恃国强兵壮,未采纳王猛临终遗嘱,于公元383年,出师东晋,导致淝水之战全军溃败。不久,前秦灭亡,为羌族姚苌所取代。
  是仪
  是仪   字子羽,三国时魏北海郡营陵县(今昌乐县)人,初为县吏,后仕于郡。是仪原本姓“氏”,接受郡相孔融意见,改姓“是”,称是仪。
  孙权称霸东吴时,发现是仪文章写得好,就把他征去专管机密文件。当时有个吕壹,在孙权面前诬告江夏太守刁嘉,说刁嘉攻击朝廷的施政纲领,孙权大怒,把刁嘉关进了监狱,并传令部下一个一个地去对证刁嘉攻击朝廷的事。被传去的人都害怕吕壹毒辣,顺水推舟,说听到过刁嘉说攻击朝廷的话,唯独是仪说没曾听到,孙权就对是仪从早到晚追问不休,并且态度越来越严厉,大臣都吓得气也不敢大声喘,是仪却镇定地回答:“如今刀锯已经压在了我的脖子上,我怎么敢替刁嘉隐瞒罪行?难道我愿意自取灭亡去当不忠之鬼吗?我当然不愿意。但人说话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信口乱说。我若承认听到过刁嘉说坏话,就得把听话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都交待清楚才行,因为我没听到过,我就没法说明那些细节。你再问问那些承认听到过的官吏,他们能说清楚那些细节吗?”孙权听了觉得有道理,才停止了追究,刁嘉也免于受惩处。
  是仪家里不置产业,人家赠送给他东西他也不接受,家里的住房,勉强容得下身子。他穿粗布衣服,吃简单饭食,省下钱来救济穷人。孙权听说这些情况后,亲自来到他家,要来他吃的饭亲口尝了尝,很赞赏他的俭朴,提拔他为尚书仆射。
  王修
  王修   字叔治,三国时魏北海郡营陵县(今昌乐)人。王修12岁那年到南阳求学,住在张奉家里,张奉全家得了病,没有人护理,他全力救助生病的房东,直到他们全家病好了才离去。乡亲们推举他为孝廉,他坚辞不受。袁谭在青州征召他为治中从事别驾,其间,刘献多次造谣中伤,说他的坏话,后来刘献犯了死罪,他却不计个人恩怨,公正行事,给刘献争了理,使刘献免于一死。为此,人们更加敬重他。袁绍也征召他去,授他为即墨县令,兼着袁谭的别驾。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兄弟俩不和,袁尚攻打袁谭,袁谭战败,王修带人去救援,袁谭大喜,说:“使我的军队得以保全下来的,只有王别驾啊!”王修却劝他说:“你们兄弟互相攻击,是自取灭亡的做法。”袁谭听了很不高兴,但知道他是出于好意,就没表示反感,只是问他:“你说该怎么办?”他说:“兄弟的关系好比一个人的左右手,要上阵搏斗的时候,先砍掉自己的右手,然后说:‘我一定能打胜!’这怎么行呢?兄弟之间不亲密团结,那还去亲近谁呢?有些好挑拨离间的人,本来想挑起你们兄弟之间的矛盾,他好从中取利,希望你把耳朵捂起来,不要听他们的!你若是把那些挑事鬼杀上几个,兄弟之间言归于好,共同抵御外来之敌,必将无敌于天下。”袁谭不听他的劝告,继续攻击袁尚,袁尚向太祖曹操求救,曹操带兵在南皮攻打袁谭,当时王修正在乐安运粮,听说袁谭告急,马上带领数十随从和所有兵丁前去救援,行至途中,听说袁谭已战死,当即下马痛哭,去求见了太祖,请求埋葬袁谭的尸体,然后要杀要砍毫无怨言,太祖赞赏他的忠义,答应了他的请求。
  王裒*
  王   字伟元,三国时魏北海郡营陵县(今昌乐)人。其父被司马昭杀害,他对父亲的被害十分痛心。便隐居起来,教书为生,朝廷再三召他出来做官,他始终不出。他在父亲坟旁盖了一间茅屋,住在那里,经常扶着坟前的松树痛哭。他母亲在世时害怕打雷,死后,每遇雷雨天气,他就跑到母亲的墓地去,说:“娘,你不用害怕,你儿子王在这里和你作伴呢!”他读诗,每读到孝敬父母的“《蓼莪篇》”就哭起来,看门人怕他哭伤身体,就偷偷把“《蓼莪篇》”从他常读的诗本上抽去了。
  他家境贫寒,偶尔有人赠送他点财物,他都拒不接受。
  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当了皇帝,建立西晋。王记恨司马氏杀父之仇,从没有面向西坐过,以表示对晋王朝的抗议。后经战乱,盗贼四起,人们纷纷逃荒避贼,王舍不得离开父母的坟墓,结果被盗贼杀害。后人称颂他为二十四孝子之一。
  注:裒同。
  王昕
  王昕   字元景,南北朝时北海郡剧县(今昌乐)人。少年时代即酷爱学问,北齐太尉汝南王悦看上了他,征召他为骑兵参军。这位汝南王好骑着马四处游逛,夜间随地住宿,王昕看不惯,常常扔下他不管,擅自回去。有一次汝南王和他的下属饮酒,席间,汝南王起身动了动座位,他的手下人便争相伸手去帮忙,唯独王昕端坐在那里不动。桌上别人都开怀畅饮,王昕却起身躲到一间闲屋里呆了起来,汝南王几次派人叫他,他也不回席,汝南王就亲自去叫他,对他说:“你倚着自己有才能,就轻视自己的主人,这能称得上是仁义之士吗?”王昕说:“殷纣王因迷恋酒色而亡了国。玩忽职守的主人,自己轻狂傲慢,难道还要我们下属承担罪过吗?”汝南王听罢,大笑着离开了他。后来王昕拜授著作佐郎,出任东莱太守。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现象,他做了许多救济工作。当时名人杨惜很赏识他的品德,一直把他当作人之师表。
  窦倓
  窦倓   唐朝嗣圣元年(684)任北海县(治所在今昌乐县河头乡营丘)令,体恤民情,重视农业,德高望重。任职期间,他见境内干旱少雨,易受旱灾威胁,亲自勘察设计,带领百姓在营丘城东北开挖一条渠道。蜿蜒曲折50多里,引白浪河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发展了经济,改善了百姓生活。该渠是县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之发端,后人称之为“窦公渠”并立碑纪念。其碑现仍树立在河头乡古城村东北窦公渠旧址。
  于子仁
  于子仁   字景安,明朝人,祖籍湖广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他初任昌乐县丞,处事果断,待人和气,下属中有为非作歹者,他都依法惩处。洪武二十四年(1391)县内绅士孙希孟等人到朝廷奏称他为官清廉,才能超群,皇帝赐金奖赏他,并提升他为知县,后又擢为登州府知府,赴任时,昌乐百姓与他难舍难分,后把他的名字,列到名宦祠里进行祭祀,并在县城东南方山上为他建了庙,塑了像,神化了他。县内也逐渐流传开了许多关于他能降妖压邪、消灾除难、庇护善良的美好传说。
  任昌乐知县期间,他顺从当时崇尚八景诗的习俗,在境内选取了八个景点,写了《营丘夜雨》、《白石飞花》、《黄村黍熟》、《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孤峰夕照》、《方水朝烟》、《剧县春晴》八首景诗,歌颂了昌乐山川的秀丽多姿和人民的勤劳淳朴。
  赵池
  赵池   字道涵,昌乐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授行人司行取御史。当时朝廷内太监冯保横行霸道,他的侄子在地方上也依官仗势,横冲直撞,赵池严厉斥责了他,并叫人把他捆了起来,又把他的放荡行为上奏皇帝。
  当时盐税收不够数,赵池被派到济东去视察盐务,他通过实地调查,找出了管理不善的症结,调整了税收办法,盐税收入大增。返回京都禀报后,内阁给他一份优厚的赏赐,他一点也没要,都开列清单上交了。后来他升任河南汝宁府知府,保护支持善良百姓,打击豪绅恶霸。郡内官吏富豪多有不法行为,为掩盖罪行,都想方设法托人送贿赂。他都严辞拒绝,并依法惩处其罪恶。读书人房楠蒙受冤枉官司,他得知后,深入调查,辨明是非,为其洗雪了冤屈。他由于清正廉明,政绩卓著,病死后,百姓为他建祠,定时祭祀。
  阎世绳
  阎世绳(1633—1706)   字宝贻,号丹崖,昌乐县河头乡黎家村人,3岁随母逃荒到淳于落脚。他自幼勤奋好学,16岁中秀才,次年府试第一,吃廪米;清康熙十一年(1672)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康熙十七年(1678)已未科会试同考官,次年特简春闱同考官,承担礼、吏两部应办要事,不以位貌取人,坚持唯才是用,招纳众多贤士,深受康熙帝赞赏。他曾因解释《易经》有功,被康熙帝赐为“先人甲子校阅”,钦点皇太子讲官,讲学东宫。后编成“会典”,受赐宴乾清官,与汉满大学士、六部正卿、翰林院掌院学士同宴。因办事稳妥周到,不出纰缪,深得皇帝信赖,被用皇太后名义诰授奉直大夫。
  阎世绳不仅博学多才,且十分关心国事,曾提出“旗人永停圈地、鼓励垦荒、人均田地、支持靳辅兴修水利主张、减轻赋役、地丁合一、办教育、兴礼乐、杜奸恶、整饬民风”等强国富民的政治主张,深受人们赞誉。晚年,他见康熙帝已无亲政初期的治国图强精神,提出隐退。获准后,回到原籍昌乐。为发展家乡教育,康熙四十年(1701)他捐出节余建立敬业堂书院二处,命名为“集义”、“由义”,聘师训课,并亲自主讲。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月二十八日病逝。
  朱宏仁
  朱宏仁   字完一,号静庵,清丰(今属河南省)人,清雍正元年(1723)中进士,次年任昌乐县令。他博学卓能,廉洁勤政,以兴利除弊为己任,凡利民之事必躬亲力举。害民之弊则查铲不姑,任职昌乐4年,贡献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其健在时,百姓即在城隍庙为之建立“生祠”,虔诚供奉,并立碑铭记其卓著政绩:
  捐俸买学田六十亩,在营丘集。
  旌表节孝不受谢仪。
  新进生员送学不用公宴。
  绝口不言生辰,士民无由庆贺。
  丁祭公费不丝毫派累行户。
  童生试卷定价银五分。
  内宅门不受规礼。
  线行鱼行永不押贴。
  带征粮加,当年粮加一七。
  征粮不用催役。
  量斗人每斗定价大制钱二文。
  牙行押帖定价大制钱五百。
  迎春公费不丝毫派累行户,俱自出备。
  粮票定价大钱二文。
  阎循琦
  阎循琦(1711—1776)   字景韩,号玮庭,昌乐县河头乡黎家村人,出身官宦世家,读书能见其大,为文亮拔至深,清乾隆三年(1738)举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京畿道监察御史、吏部掌印给事中兼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内阁侍学士、刑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任间,他勤于国事,务实恤民,政绩卓著。改造京西门头沟煤窑,倡开渠凿洞排水,淤去煤畅,官不费而民不扰。督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筹划详明,圣誉“才可用”。上奏救灾银封实施办法,切中时弊,深得皇上赞赏。诰授资政大夫。乾隆四十年(1775)十二月,病殁于京城,赠太子太保,谥恭定公。
  阎循观
  阎循观(1724—1768)   字怀庭,号伊蒿,昌乐县河头乡黎家村人。6岁时父母相继去世,随伯父阎廷佶读书,后跟滕纲学习,17岁时应山东秋试,以优秀答卷中举,曾取得“上公车”(参加在京都举行的考试)机会,但他绝意仕途,到潍县程符山麓台书院讲学达25年之久。
  乾隆三十一年(1766)春闱,他在好友再三劝说下赴试,中二甲第七名,其才华深得皇上赞誉,被破格直接授予吏部考功司主事、正六品承德郎。他为官清廉,痛疾贪位怀利,认为考察官吏是关系吏治官风和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可马虎。在考察官吏实绩时,对每一件事都认真核实,据实记录,呈报上司。对不择手段攫利夺益者坚决制裁。后由于看不惯司内假功渔利等腐败现象,辞职还乡。
  乾隆三十三年(1768)初,他应潍县麓台村高德山的邀请,重上程符山,执教讲学,当年病逝。著有《尚书读记》、《春秋一得》、《困勉斋私记》、《西涧草堂文集》、《西涧草堂诗集》、《毛诗读记》、《名人小传》、《见闻随笔》等书,后多被收入《四库全书》。
  秦勷
  秦勷   清代安丘县高崖村(今昌乐县漳河乡高崖村)人。少年怀志。其父在村内德高望重,但不幸遭小人陷害,寄报仇之望于黝,将他送马汉门下求学。他不负父望,刻苦用功,成绩优异。雍正四年(1726)中举人,乾隆二年(1737)中进士,授浙江省诸暨知县。莅任不久,值灾害流行,民遭危难,他多方抚恤,消灾济民,百姓未遭流离之苦,感恩不尽。后调任河南省密县知县,任间,力抓教育。后因囚犯越狱而被免官,百姓感其恩德,挽留其继续办教育,主掌桧阳书院,并将其所写“忍让勤俭”四字刻于石上互勉。盛情难负,秦黝即留无官之身,边讲学,边著作。著有《桧阳讲义》四卷,主修了《密县县志》。晚年回到家乡高崖村,以自己的学识和威望,订族约,正村风,创义仓,设家塾,为家乡做出了卓著贡献。
  阎学淳
  阎学淳(1760—1834)   字浩持,号苘园,昌乐县河头乡黎家村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刑部云南司主事。乾隆五十二年(1787)升福建南平府知府,继任徐州府知府。任间,黄河徐州段有一丰山闸,往年汛期河水暴涨,多从此闸决口放水,徽苏北部百姓深受其害。阎学淳一改以往开闸放水惯例,组织人力物力疏淤、固堤、分流,使黄河安全渡汛,百姓未受害,感其德,在闸旁为其立碑纪念。帝王赞赏其治黄有方,将其调任常闹黄河水灾的彰德府知府。
  阎学淳好德善施,在任彰德知府时,知差役张忠因生计艰难,年高未婚,即出资为其买一妇人,到来后那妇人啼哭不止,问后知其系结婚半年的有夫之妇,尚有老母在曩堂,为养活全家才复卖自身。阎学淳当即说服张忠,送妇人回家团聚,并不再回索身银。后资助张忠另娶了媳妇。
  阎学淳相继担任过临河府知府、泸州府知府、淮安府知府,后又调往安徽宁国府知府兼管太平府事,恩授奉政大夫。道光十四年(1834)辞世。
  王化昌
  王化昌   宣化(今河北省宣化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任昌乐知县。他对百姓百般爱护,对坏人坏事严惩不贷。每年征收银两,他将苛捐杂税全部免除。凡遇民间诉讼,他都很快判明是非,从不拖延。任间在县内抓住一伙大盗,牵连好多人,但审理完毕后,没冤枉一个好人。他后来被调至文登县。几千人给他送行。病逝后灵柩经过昌乐时,众多百姓哭着沿路祭奠,致使棺椁难以前进。
  王洪毅
  王洪毅(1871—1914)   字子芬,昌乐县尧沟镇尧东村人,辛亥革命时期山东著名烈士。1908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献身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从革命军胡瑛部做军事工作,1910年被清政府捕入武昌狱中,翌年辛亥革命获释出狱,任胡瑛部秘书长。为策应烟台同盟会起义,他随部由沪北上烟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王洪毅就任山东省议会电报主任。是年2月,因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孙中山被迫辞职,王洪毅等随胡瑛亦忿然辞职,南下湖南,密谋反袁。1914年2月,王洪毅奉命去北京,秘密联络北方爱国志士二度讨袁,1914年3月,返济,因泄密,不幸被袁世凯电令秘密杀害。
  李华亭
  李华亭(1902~1931)   原名李文翰,又名李希园、李剑池,昌乐县朱刘镇都昌村人。曾在济南育英中学读书。1922年考入济南师范,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7年,受组织派遣去武汉工作。1928年回济南,以开炭庄为掩护,负责地下宣传工作。每天夜晚,秘密印制传单、标语,外出散发。还经常越过重重障碍,到市郊马鞍山一带散发、张贴。1929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特务突然包围炭庄。在这紧要关头,他不顾个人安危,将重要文件全部烧毁,自己被捕入狱。在狱中,敌人对其施以种种酷刑,妄想从他口中得到有关中共地下组织的情况。李华亭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没向敌人泄露半点党的机密。1931年4月5日,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人邓恩铭、刘谦初等一起被杀害于济南。年仅29岁。
  刘光清
  刘光清(1884~1932)   昌乐县五图镇曹西楼人,民国时期的进步人士。他童年入塾。1912年入昌乐单级教员养成所学习,毕业后在薛家村、南流泉、东村等地任教。1919年,在昌乐选举事务所任职。次年,赴烟台学习地方自治。1921年,与刘金章等创办昌乐地方自治讲习所。招生简章规定,只收贫苦农民的孩子,拒收富家子弟,遭到地主豪绅的反对,讲习所仅举办两期即被迫停办。1923年,改办地方自治筹备处。经常在昌乐集会上宣传地方自治的好处,同时发动群众抗租、抗息,反对苛捐杂税。一次,朱刘店的石匠就征收石头税之事,与税务局发生尖锐矛盾。刘光清坚决支持群众的勇敢行动,并发动群众同当局斗争,最后,迫使当局答应出售石制品免税,取得胜利。斗争的胜利,使他认识到只有把群众联合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威力。1924年,筹备处撤销,他先后任县女子小学、营陵书院教员,后因政见不一被辞退。回家后,联合邻村李湘芬、戴湘清、肖元康等人,组织群众成立农民协会,并同革命活动积极分子刘慈源、刘洪远等人取得联系,发动群众同地主豪绅斗争。1925年,他发动群众公开同侵吞黄河公债的地主刘占鳌斗争,追回赃款,并带头废除其擅自规定的娶妻缴钱(凡娶妻之家,缴3吊钱作为公用,实则被他们私占)的旧例。一次,刘占鳌以职权之便用公款放债,刘光清联络刘庭芳等人发动群众,追回公款。他的革命行动,使刘占鳌等怀恨在心。1932年3月9日,刘占鳌纠集地主乡绅,买通朱刘店民团局,将刘光清杀害于曹西楼街上。
  杨勋普
  杨勋普(1909~1932)   原名杨明智,又名杨景光,昌乐县毕都乡杨家淳于人。昌乐早期的中共党员之一。
  少年时,杨勋普在私塾读书,后因生活所迫,回家劳动。1927年,为维持生计,他给地主打短工,经常结交穷苦子弟,与地主豪绅进行斗争。
  1928年春,杨勋普在尹家淳于打短工时,开始接受姐夫尹志刚对共产主义的宣传,并认识了中共昌乐最早的党小组负责人孟繁锷及赵西林,被选定为重点培养对象。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在本村建起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团结广大群众,开展党的工作。1929年3月,昌乐中心区委把惩治淳于一带的大地主刘义臻的任务交给他和赵西林、尹志刚等。一天深夜,他们赶到毕都乡乔山前村,经搏斗,生擒刘义臻。1930年春,据山东省委指示,昌乐中心区委筹建地方武装,杨勋普以“旭日烟社”为掩护,密切配合中心区委成员刘焕彩的工作,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夺取枪支上。他掌握了昌乐中部地区地主、民团、土匪占有枪支的情况,与刘焕彩制定了夺取枪支、创建革命队伍的计划。次年春,杨勋普介绍大哥杨明义入党,动员二哥杨明礼参加革命工作,并把自己的两间屋子作为党的活动基地,积极发展新党员,建立了有10名党员的杨家淳于村党支部,任党支部书记。5月,他接受了夺取土匪王振海枪支的任务。在刘焕彩的配合下,他打入王振海匪部,趁王振海酒醉之机,将其击毙,缴获手枪、匣枪各一支。同时,救出被绑架的群众。不久,他安排部分党员和群众积极分子打入淳于乡民团,拥有枪支30余条,为组建革命武装奠定了基础。
  1932年3月,杨勋普与王洪福、于怀清等组建杨家淳于农民赤卫队,很快发展到30多人枪。从此,昌乐党组织有了第一支地下武装力量。同时,他还兼任潍县中心县委政治交通员,经常活动于潍县南部的庄家、葛家、曹庄一带。同年5月,潍县农民赤卫队成立,杨勋普任副队长。同年夏,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山东省委指示各地一律举行秋季暴动,杨勋普按照中共昌乐特支的指示,奔波于昌、潍两县,为暴动作准备。后因青龙山暴动受挫,他离开昌乐去潍南农村开展活动。
  1932年9月的一天,他同于怀清在葛家联络员孔庆林(已暗中叛变)家隐蔽,夜间被叛徒杀害。
  于怀清
  于怀清(1911~1932)   昌乐县毕都乡李家河村人。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与中共昌乐中心区委政治交通员姜公璞在李家河联系工作,1931年担任李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兼中共昌乐中心区委政治交通员。1932年9月,根据潍县中心县委关于筹集枪款,建立武装的指示,于怀清奉命与杨勋普到潍北执行向土豪索款要枪的任务。完成任务后,他们隐蔽在葛家联络员孔庆林(已暗中投敌)家中,深夜被孔骗到村外杀害,年仅21岁。
  梁德元
  梁德元(1904~1933)   字子修,化名梁干丞、梁士元,昌乐县乔官镇梁家庄人。出身农家,天资聪颖,7岁入塾,成绩优异。17岁考入青岛职业学校商科。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团青岛地委学生部委员,翌年兼任新学生社委员长,开展学运工作。1931年7月,受党组织派遣,组织山西平定兵变后,入红24军工作。1932年3月任中共陕北特委负责人,6月在银川建立中共宁夏特支,因发表《紫姑》(描写苏区群众生活)被捕,1933年3月获释。是年5月,他不畏白色恐怖,赴兰州任中共甘宁青特委军委书记,不久任中共甘宁青特委书记。他以国民党新一军教导队政治教官的合法身份作掩护,开展英勇卓绝的革命斗争。利用国民党军政间、军队间的矛盾,开展统战工作,策划兵变,反对独裁,印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加剧了国民党中央军和杂牌军的矛盾,发展了特区革命形势。梁德元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党内同志无不称颂;其朴实无华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更为志士仁人所敬仰。1933年8月1日,因叛徒告密,梁德元于兰州东校场被捕,甘肃省主席朱绍良粉面登场,一无所获;动用种种酷刑,也无奈其铮铮铁骨,表现了共产党人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1933年10月19日,被国民党杀害于兰州市安定门外城隍行宫,年仅29岁。
  刘焕彩
  刘焕彩(1890~1933)   昌乐县五图镇东耿安村人。昌乐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昌乐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刘焕彩出生于农民家庭。少年入读本村小学。清光绪末年(1908)考取清禁军。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北洋军任职。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冯玉祥部下任副团长。这年,上海发生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激起他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借回家探亲之机,在潍县大柳树集上,公开演讲,教育人民只有组织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中华民族才有出路,才能免遭列强的瓜分。1926年,受党的派遣,打入高树勋部任职。1928年9月,在策动官兵起义时被捕,幸由西北军高级军官刘丰岩出面,才得以脱险。获释后,党组织派他回家乡开展党的工作。他在表弟孟繁锷的帮助下,很快与昌乐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盗匪横行、民不聊生。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一批青年积极分子入党。不久,创建五图镇第一个党支部——耿安村党支部,任党支部书记。为扩大影响,他在东耿安村创办平民夜校,发展农民会员,并以“旭日烟社”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929年3月,中共耿安分区委成立,任分区委书记。同时,参与中共昌乐特支的领导工作,发动群众,筹集枪支弹药,为武装起义创造条件。1932年8月,益都郑母暴动失利,昌乐青龙山武装暴动改变计划。这时,党的活动已经暴露,国民党昌乐当局开始了对昌乐共产党人的大搜捕。8月18日,敌人派军警前往东耿安抓捕刘焕彩。他机智脱险,并给各支部送信,傍晚到达北岩村南,在杨勋普、杨明德等帮助下,离开昌乐经济南去郑州,与郑州党组织接上关系,同熊秉烈等重建中共郑州市委。19 33年,刘焕彩在河南省新乡市组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时,壮烈牺牲。
  刘汉三
  刘汉三(1906—1938)   昌乐县鄌郚镇鄌郚南村人。在济南上学时,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1930年济南中学毕业,回乡参加革命活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鄌郚一带组建由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第八区抗日别动队第三十二大队,任大队长。1938年2月率队与山东第八区抗日别动队第十七大队合并。1938年3月23日,民国昌乐县政府县长张天佐,以“点名发饷”为由,将十七大队骗入北展小学,武力强行收缴别动队枪支,打死7名队员,刘汉三等30多人被捕,押入仓上监狱。后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与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司令员马保三取得联系,被委任为营长,奉命在高崖一带组织队伍抗日。1938年11月,刘汉三在包庄乡矬帐村被混入队伍中的国民党匪兵王景云等绑架到临朐县桃花村杀害。198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刘慈源
  刘慈源(1893~1939)   名恺,字慈源,昌乐县五图镇小解召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解召党支部书记、中共昌乐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少年时,随义父刘凤懿上私塾。下学后在本村、大解召、徐家庙子一带教学。时值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揭露封建剥削制度和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1927年昌乐地方党组织建立后,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组织安排,以教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他经常与党的干部赵西林、刘焕奎等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秘密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发动群众进行抗粮抗税斗争,并参加耿安、淳于等地党的活动。1931年春,小解召党支部成立,任支部书记。他发动群众,购买枪支,制造抬枪、土炮,积极准备武装暴动。1932年8月,中共昌乐特支青龙山暴动计划泄密,他于10月9日被捕入狱。11月押国民党济南山东第一模范监狱,屡遭刑讯逼供,但始终未暴露身份。1934年,因缺乏证据获释,坚定地投入革命工作。1936年,重任小学教师,积极在劳苦大众中宣传革命道理,颇负众望。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七支二大队,作政治工作。历经昌邑瓦城、掖县、黄县等地的战斗。6月,奉八路军七、八支队联合指挥部总指挥马保三的命令,回到昌乐组建抗日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同坚持昌乐革命斗争的孟千里、刘焕奎、李升平等人一起发动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亡团”,团员发展到10多个村庄500多人,为建立抗日武装奠定了基础。1938年秋,八支队司令部派庄少云、郭家瑞来昌乐,建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刘慈源参加了组建昌乐革命武装的工作。9月13日,二十九大队在东耿安宣告成立,庄少云任大队长、郭家瑞任指导员、刘慈源从事政治工作。10月上旬,二十九大队领导在刘慈源家召开会议,决定在张天佐还未公开投降日军前,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迫使张天佐提供军需,发动群众克服部队给养、装备的困难,采取多种形式筹集枪支、弹药,充实武器装备。10月下旬,与赵西林同去淄博特委汇报工作,特委书记金明和组织部长杨纯指示成立昌乐县委。12月,在红河镇秦家庄子刘慈源主持成立第一届中共昌乐县委,任书记。县委组织力量迅速传达特委指示和县委工作意见,抓紧筹建各区委。1939年上半年,中共昌乐二、四、五、六区委相继建立,昌乐党组织迅速壮大起来。
  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使张天佐为首的国民党昌乐当局惊慌不已,他们竭力推行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共政策,制定《异党及不良分子调查表》,发至各乡镇保甲长,秘密查报,并成立暗杀团,残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刘慈源成为敌人重要的迫害对象。1939年9月9日,刘慈源被张天佐的暗杀团杀害于五图镇小解召村西南河口。
  秦伯兰
  秦伯兰(1895~1939)   原名秦文蔚,字伯兰,昌乐县漳河乡高崖村人。
  秦伯兰自幼在外地求学。他1920年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在山东济宁河务局谋生,后任交通部水利工程师。时“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不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影响着秦伯兰,他决心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1929年他任山东省建设厅水利专员。时黄河泛滥成灾,鲁西北几县的灾民无家可归,生活无着。当局据秦伯兰建议,组织疏散灾民,抓紧整修河堤,使灾民重返家园。高崖地处汶河、孟津河交汇处,一到汛期,河水直逼高崖,乡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秦伯兰探亲时,目睹现状,亲自设计改河工程,与乡民一道治理水患,受到民众好评。
  1937年年底,日本侵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置人民水深火热之中于不顾,仓皇南逃。在国难当头之际,秦伯兰放弃厚禄,回到家乡,自筹钱粮武器,组建起一支150余人的“保安独立团”,自任团长,开始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初,国民党石友三部在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影响下,与共产党合作,坚持敌后游击战争。4月,“保安独立团”编入石友三部。是年底,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进驻高崖,秦伯兰毅然率部加入八支队,编为“独立五团”。为解决部队给养,秦伯兰主动捐粮100石,后又多次为部队捐粮献款。1939年春,八支队奉命调马站、沂水一带驻防,他率“独立五团”向八支队司令部集结。途中,一营长策动兵变,“独立五团”仅剩秦伯兰几人。但他未因部队脱离自己丧失跟共产党革命到底的信心。不久,八支队整编为山东纵队第一支队,秦伯兰任司令部参谋科联络参谋。
  1939年10月,他在泰山区“肃托”中被错杀。1985年3月,中共昌乐县委根据山东省委指示,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刘焕奎
  刘焕奎(1895~1940)   昌乐县五图镇东耿安村人。1927年在其二兄刘焕彩影响下,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3月,任中共耿安支部书记,并建立秘密联络点“旭日烟社”,开展革命斗争。1932年8月,因叛徒告密,国民党昌乐县当局派军警到东耿安等地抓捕共产党员。时白色恐怖笼罩昌乐,刘焕奎转入地下,坚持斗争。他带领党员秘密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揭露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本来面目。1933年,中共潍县中心县委遭到破坏,昌乐党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刘焕奎等一面寻找上级党组织,一面坚持党的活动。1938年6月,他发动群众成立救亡团,准备建立抗日武装。后在八支队领导支持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于1938年9月在东耿安成立,以方山为屏障,活动于耿安、淳于、解召一带。1939年9月,刘焕奎任中共昌乐县委组织部长。1940年10月,根据鲁中区党委决定,他与刘智堂主持昌乐县委工作。11月8日,被敌人杀害于东耿安村西南河。
  刘继堂
  刘继堂(1893~1941)   名通利,字继堂,昌乐县朱刘镇万庄人。他幼年入塾,1911年考入益都乙种蚕业学校。曾发动学生削发,组织过反对清王朝的斗争。1931年经营昌乐粮店,不久倒闭,从事教学。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到朱刘店开展活动。是年12月,中共昌乐县委派徐培芝到万庄开展工作,刘继堂协助徐培芝在万庄秘密发动群众,培养骨干,建立活动基地。1939年1月,中共昌乐县第二区委建立,刘继堂任区委主要负责人之一。由于他与徐培芝的密切配合,党在万庄的工作出现新局面。他们发动群众,参加抗日,组织“恒盛木匠铺”,刘正锦、刘兆才等20多人加入抗日队伍。9月,县委书记刘慈源被害,形势急剧恶化。次年春,伪区长张墨先派人到朱刘店抓捕刘继堂,他在组织帮助下脱险,去地委党校学习。1941年4月,学习归来,他去五图镇老官李村开展工作时,因伪小学校长王瑞林告密被捕。面对严刑审讯,刘继堂视死如归,没向敌人泄露半点机密。被敌人活埋于五图镇崔家埠村西北坡。
  孟繁锷
  孟繁锷(1904~1941)   字须生,又名去病,中共昌乐党组织创始人,昌乐县北展乡孟家淳于人。他幼年随父读书,1921年考入山东省立一师预科班。时值一师十一班学生王尽美,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归来,孟繁锷向他学习了许多革命道理,阅读了《新青年》、《励新》等进步刊物思想觉悟迅速提高。1923年起,在校内参加了中共党员、潍县籍同学庄龙甲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1925年在一师声援“五卅”运动中,勇敢地站在斗争最前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暑假探亲,孟繁锷接触中共党员刘焕彩、梁宗鲁、李华亭等,探讨马列真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27年10月,发展赵西林(后长期任中共昌乐县委书记)等入党,在孟家淳于成立昌乐第一个中共小组,任组长。后建立中共昌乐中心区委,任书记。1931年,全县农村党支部发展到十几个,党员74人。同年6月改任中共昌乐特支书记,筹备枪支,准备武装起义。1932年8月22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1937年10月,在国共合作形势下获释,1938年1月创建山东第八区抗日别动队第17大队,任政委。不久大队遭破坏,加入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七支二大队。是年4月,七、八支队在昌邑合编后,从事扩军工作。1939年调山东纵队一支队一旅四团任通讯参谋,1941年在泰山区“肃托”案件中被错杀,时年37岁。1985年3月,中共昌乐县委根据山东省委1984年12月的指示,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巩耀德
  巩耀德(1893~1941)   昌乐县毕都乡毕都村人。自幼家境贫寒,经常靠外出扛活谋生。1928年在赵西林影响下参加革命,从事秘密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参加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后编为第八支队第三区队,经常活动在北李家河至蒋峪一带,打击日伪势力。1940年国民党昌乐统治当局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巩耀德随党组织转入地下坚持斗争。1941年初,他受组织派遣,回家乡秘密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同时担任山东纵队一支队地下联络员。为了斗争需要,他经常在野外食宿,使昌乐党的活动与山东纵队一支队一直保持着联系。同年10月,巩耀德的活动,被伪毕都乡乡长吕钦发觉,密告了张天佐所辖谢望之部。谢将其抓捕,同月22日惨遭杀害。196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王永升
  王永升(1910~1943)   字鑫亭,昌乐县北展乡房家庄人。他出生于贫苦农家,8岁随祖父上学,12岁时父亲病故辍学。1925年舅父亲授私塾,历3年。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委派,曾到烟台、青岛、临沂从事革命工作。1933年冬回乡,与庙子官庄中共党员刘存山取得联系。次年春,二人联合驻马河、仓上、冯家庙子村任占奎、张思昌、冯学禹等,在驻马河创办新华国民小学,入校学生十余村60余人。学校成为他二人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1937年7月,王永升带领学生,到冯家庙子村庙会上,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四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国民党西级乡乡长冯智调集乡丁荷枪实弹前来镇压,诬蔑学生“危害治安,破坏社会秩序”。王永升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无罪,宣传抗日救国是每个国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广大群众拍手称好,纷纷怒斥冯智一伙,冯和乡丁只好灰溜溜地离去。1938年1月,他率20余人参加中共领导的昌乐抗日别动队第十七大队。不久,张天佐破坏抗日,制造“北展事件”,强行收缴枪支,解散17大队。王永升带领任广发等参加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8月,他受八支队司令部派遣,到南李家庄举办抗日训练班;10月,受八支队派遣,回昌乐坚持斗争,以教学为掩护秘密开展工作;12月,中共昌乐县委成立,任宣传部长,负责昌乐南部地区党的工作。1940年秋,他打入汉奸厉文礼部四团,秘密进行策反工作。经过努力,1940年夏一营三连连长率部起义,加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1942年冬,王永升打入伪四团秦福生连连部任职,发动群众与沂水、临朐、安丘边界商贩配合,为解放区运送紧缺物资,经常利用职务之便,帮助群众和商贩通过关卡。1943年秋末,王永升的秘密活动被敌发觉,在漳河乡小岔河村被捕。张天佐获悉后,唯恐中共昌乐党组织武装营救,指使秦福生从速就地解决。秦亲带10名士兵,押王永升到村外欲行活埋。面对敌人的暴行,王永升大义凛然,怒火满腔,高呼:“打倒汉奸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敌兵慌忙向其开枪射击,王永升奋起反抗,回身与敌人展开英勇搏斗,身上多处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张万杰
  张万杰(1887~1944)   字俊千,昌乐县昌乐镇西尖庄人,民国著名书法家。早年毕业于陆军大学,就任南京光复第一军步兵科长。1932年始,先后任黄埔军校南京分校、洛阳分校上校战术教官,1944年病殁汉中。张万杰自幼酷爱书法,潜心研读颜帖,磨练书体功夫,弱冠驰名乡里。成年虽戎马倥偬,然辗转南北,历游名山大川,通览摩崖刻石、名碑古作,见多识广,由唐楷转攻汉隶、魏碑。其书用笔于楷隶之间,汲汉隶之质朴、魏碑之凝重、晋楷之奇逸,融前人之长而独创新意,别具一格。晚年,其书法造诣臻于绝妙,时洛阳、汉中、西安诸地,巨贾招牌、华贵匾楹、著名碑碣,多以得其书为荣。其代表作《石门铭》碑刻,现陈列于汉中文物馆,其拓帖已远涉日本珍藏。
  张适
  张适(1904~1946)   字适斋,原名张来顺,曾用名张弓、张有才,昌乐县朱刘镇圈子村人。张适自幼天资聪敏,好学上进,1923年入读于济南育英中学,接受革命思想,发表反帝反封建战斗檄文数十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到上海、南京、武汉做党的地下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赴广州参加广州起义,后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师,转战海陆丰。在激战中,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只身北上,于1930年在哈尔滨与中共北满特委取得联系。1931年10月,他任中共绥化地区四方台站特支书记,创建中共海伦站等4个党支部,是中共绥化地区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张适创一支北满抗日义勇军,不久满州省委任命他为省委巡视员,指导吉林地区党的工作。1933年7月任中共奉天特委书记,为恢复党的活动,做出卓著贡献。同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入日本宪兵队,面对日伪酷刑,他大义凛然,痛斥敌人,先后入奉天、长春监狱,斗志益坚。1942年出狱后,以教学为掩护,寻找党组织。1946年春,取道哈尔滨去绥化,与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名将、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兆麟取得联系,任协会秘书长,3月初李兆麟遭国民党特务暗杀,9月张适被暗杀于哈尔滨道外区西门脸。1957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适为革命烈士,翌年3月,昌乐县人民委员会在烈士家乡为其树碑纪念。
  阎拂尘
  阎拂尘(1885~1947)   名国华,字拂尘,昌乐县河头乡黎家人。幼年家境贫寒,被昌乐城里阎家收为养子,7岁入塾,15岁中秀才,后入书院小学学习。1903年,考入山东公办学堂,1905年考取保定讲武堂第二炮科班。毕业后参加新军(北洋军),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国民革命军。1912年2月,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大搞复辟帝制活动,全国有志之士奋起讨袁。时阎拂尘任国民军炮兵营长,驻守周村,参与赴济向山东督办请求讨袁之事,督办对此持观望态度,即率部举行起义,通电全省诸军,要求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对帝制,拥护共和。在其影响下,各军发表讨袁声明。督办迫于形势,宣布独立,脱离北京政府。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死去,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到处捕杀革命者。阎拂尘亦遭通缉,被迫离开军队前往烟台,后回到老家黎家村。他举办新文化展览,宣传西方科学。在营丘举办了由40多处学校参加的首次学生运动会,使学习新文化的热潮迅速高涨起来。
  不久,阎拂尘应邀任吉林督军公署少校科员。次年,任张学良公署中校参谋。1927年调北京,历任第十军少校参谋处长、参谋长、京汉铁路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第五组少将副组长、组长等职。“七·七”事变爆发后,先调南京国防部任职,授中将军衔。后任职于后勤总监部洛阳分监部。此时大片国土失陷,人民无家可归。然而南京国民政府从洛阳分监部运出的大批军用物资不去用于抗击日军,却“围剿”共产党、八路军,目睹南京国民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现实,他忿然辞职,出家做了和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阎拂尘被任命为接收大员,派往东北接收失地,不久,又去接管北京。1947年病逝。
  潘太胜
  潘太胜(1919~1948)   原名潘家书,昌乐县毕都乡潘家槐林村人。少年曾上私塾,后家境贫困,辍学回家。成年后,潘太胜结识了中共昌乐地下党组织领导人赵西林,拜为义父。在赵西林影响下,他走上革命道路。1945年10月,党组织派他打入张天佐的特务连,从事地下工作。不久,张察觉这支队伍被共产党控制,即派部队围攻。因敌强我弱,队伍被打散,潘太胜只身离开昌乐去青岛。1947年潘太胜回家乡秘密寻找党组织,在安丘县雹泉村参加中共昌乐县委领导的县独立营。后随主力部队到沂水县山统一带坚持斗争。5月,他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1948年,潘太胜在济南战役中英勇牺牲。部队党委授予他“一级战斗模范”称号。
  王子元
  王子元(1917~1948)   原名王玉清,昌乐县尧沟镇东庄王人。学生时代,王子元就参加过共产党组织的一些革命活动,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离校后,到河头乡太平官庄一带,以教学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王子元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被编入新兵连,随部队进入沂蒙山区作战,先后任新兵连战士、连长、连指导员。1943年9月,调任淮安县召忽区农救会会长,1944年4月任中共召忽分区委书记。1945年6月任中共淮安县渠河分区委书记。1945年8月,因叛徒告密,县委书记陈克和18名党政干部被敌人杀害,斗争形势急剧恶化。此时,王子元身体有病,组织决定送他去蒙阴后方疗养,但他谢绝组织照顾,坚持斗争。1947年10月,他主动要求到当时敌我斗争异常尖锐的甘泉区开展工作,任中共淮安县甘泉分区委书记。1948年4月的一个傍晚,敌人突然包围甘泉分区委(此时已改称石堆区委)所在地后冢子村,因敌我力量悬殊,形势万分紧急,王子元不顾个人安危率队突围,不幸身负重伤,抢救无效牺牲,时年32岁。
  黄培宗
  黄培宗(1892~1951)   昌乐县北展乡高家庄子村人,著名祖传中医外科医生,长于治疗疮、疖、痈、疽、疔、瘤。其叔祖父、地方名中医排行老四,性格倔强,寡言少语,人送绰号“黄四肉头”。因其性情和医术与叔祖父相近,也被袭称此号。
  黄培宗系家传第六代中医,早年承袭祖业,在北展坐堂行医。昌乐解放后,率子黄金铄、孙黄际祯在鄌郚开设诊所,承“治病乃仁术,以济世为本”之祖训,对求医者不分高低贵贱,一律细心医治。对无钱者照样精心治疗。他治疾无须患者述说病情,凭观察面色、神态、切脉,便可准确判明病患所在、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能否治愈。他能使药物引毒去险,将长在要害部位的疽疔引到易治部位,进行治疗。其行医本着处方从简、用药从轻、疗效速卓的原则,使患者费用少、病早好、痊去根。所用药物严格遵古炮制,绝不以劣代优。他一生治愈许多锁口疔、大背、鹤膝风等危重病患。其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不仅在本地享有盛誉,连省外也多有慕名来求者。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人物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0 14:17
鄌郚总编
  刘建
  刘建(1917~1957)   曾用名刘善新,昌乐县包庄乡泊庄人。1927~1937年,先后在本村、安丘、益都、济南等地上学。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任山东纵队第八支队第四独立团团部秘书。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由中共淄博特委书记魏思文派遣,与张永杰一起打入伪山东第八专区保安十团八连(即安丘伪保安十团八连),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任支部委员。同年7月调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委二地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12月任二地委秘书。1940年10月至1943年12月,先后任中共山东分局第七区委秘书、宣传部宣传干事、蒙山工委代理宣传部长、七区党委宣传部干事、副科长、二地委宣传部宣传科长。1944~1947年9月,历任中共山东鲁中区委四地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副部长、三地委宣传部长。1947年10月任中共临朐县委副书记。1948年10月任中共山东鲁中南区委宣传部教育科长。1949年3月任鲁中南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鲁中南报》于1950年5月停刊,刘建调济南工作,创办《农村大众》报,任总编辑。1952年3月任《大众日报》社副社长兼第一总编辑,主持报社工作。1956年9月出席了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山东省第一届委员会上,当选为省委委员。
  刘建勤奋好学,思维敏捷,为文简约精辟,常年夜以继日地工作,不仅处理好繁忙的行政和编务工作,还经常撰写稿件,笔耕不辍,为报社同志所尊崇。他具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和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早在1952年《大众日报》社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时,据人们揭发,有一名干部犯有贪污5亿元(旧人民币,1万元等于现在人民币1元)的罪行,法院拟判死刑,需要报社首长签字。对这一生死攸关的大案,刘建调查分析,认为报社没有偌大巨款可贪,强调应实事求是地取得证据,没有立即签字。经过慎重审查,避免了错杀。他平易近人,经常和干部职工亲切交谈,逢年过节,对全社同志不论职位高低,都亲临拜访,对两名日本籍的印刷技术员,也总是去看望一番,使他们安心高兴地过节。1956年初,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他驱车聊城地区,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把握动向,抓准时机,连续为《大众日报》撰写6篇社论,推动了面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其中3篇为《人民日报》所转载。早在1953年干部年终鉴定时,报社党委给予他的结论,就高度评价了他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组织才能:“由于刘建同志具有以上这许多长处和优点,工作是有成绩的,有建树的,能够经常给周围同志以良好的影响”。
  1957年,在报社整风运动中,刘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不幸辞世。1979年11月15日,中共山东省委(79)省五十五字第144号文件指示,撤销1957年省委对其所做的结论和处分,为其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恢复党籍。
  刘智堂
  刘智堂(1898~1959)   曾用名刘锡勇,昌乐县乔官镇下庄人。他自幼在家求学,刻苦勤奋,多才多艺,酷爱传统医学。1917年始,刘智堂先后在乔官镇上庄、下庄一带教学。“七·七”事变后,刘智堂目睹蒋介石统治集团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共产党则率领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一现实,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坚定了参加共产党的决心。1938年6月,中共下庄党支部建立,刘智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昌乐党组织负责人赵西林、刘慈源回昌乐组建抗日武装,他毅然参加“抗日救亡团”,成为筹建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同年9月初,他参加了由八支队司令部派员召开的组建抗日武装——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的会议,于13日夜率领下庄“抗日救亡团”在东耿安参加二十九大队。他参与拟定《二十九大队告昌乐全体同胞书》和标语口号,并印制成宣传品,广泛张贴散发。12月1日逢北展山会,刘智堂带领刘秀峰、于民一等发表抗日演讲,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忱,扩大了二十九大队在群众中的影响。1939年1月,中共昌乐第四区委成立,他与刘焕奎负责区委工作,经常活动在五图、耿安一带。同年11月,根据县委指示,刘智堂以万庄中药铺先生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发动万庄党员献40块银元,为县委购置油印机1部,并从社会上集资85块银元购买手枪一支。1940年初,张天佐疯狂破坏昌乐党组织,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派10余名青年党员到根据地参军、刘智堂去二地委党校学习。同年10月鲁中区党委委派刘智堂与刘焕奎主持中共昌乐县委工作。11月8日,刘焕奎被害,在白色恐怖中,刘智堂与中共潍南县浮烟区委书记张立武取得联系,在望留村以开药铺为掩护为党工作,11月建立中共昌乐望留地下联络站,领导昌乐和潍南党的地下工作,联络站直属鲁中区党委领导,使昌乐党组织始终与上级党委保持联系,使望留一带和昌乐内地的党员坚持了斗争,开展了对伪军范启爽部的统战工作。1941年6月8日,伪八区专员厉文礼电令潍县伪大队长范启爽部将其抓捕。由于过去党组织对范做过大量统战工作,范权衡利弊,于次日以假“活埋”的方式,将其暗暗释放。刘智堂脱险后去沈阳暂避。1942年6月,他回家乡途中,路经益都,被汉奸队抓捕,在敌人严刑审讯面前,始终未暴露身份,敌人无奈,只好将其释放。在益都经过奔波,刘智堂终于找到了益临工委,工委考虑其再回昌乐不便工作,安排他在益都仁河区富旺庄以开药铺为掩护开展边沿区党的工作。1946年3月,昌乐县委在临朐县大高庄主持召开昌乐县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昌乐县参议会,刘智堂当选为县参议长。同年6月,张天佐配合国民党第八军大举进犯解放区,形势恶化,党组织调他到地委机关当医生。昌潍解放后,地委派其到益都东门里药社负责(兼中医)。1955年,刘智堂因病回地委组织部病休,1959年逝世。
  王德升
  王德升(1913~1946)   昌乐县北岩乡北岩北村人。自幼家贫,以农为生。解放初期,任北岩村农救会长。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12月,他联合本村6户农民成立北岩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任组长。195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0月,他带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使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进一步集中,有利于生产发展。1956年,他带领部分劳力参加整治黄河大会战,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出席了山东省劳模代表会议。这年他带领成立北岩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1957年11月,任北岩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大跃进”,其被认为“右倾”受到“拔白旗”的错误处理.到公社繁殖场当饲养员。1959年恢复工作。他上任后不计较个人得失,带领全大队人苦战一冬春,建成东河水库,扩大了水浇面积。1964年,北岩分村,王德升任北岩北村党支部书记,同年因病去世。
  吴曰德
  吴曰德(1898~1967)   别名吴二怪,昌乐县乔官镇吴家庄人。他自幼家境贫寒,靠扛活度日。1938年吴日德参加革命,在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工作,后到大山种吴家庄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组织群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并发动群众筹集枪款,为建立抗日武装而奔波。当时,吴家庄一带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热情十分高涨,引起以张天佐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的注意,派军警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这种形势下,组织上派吴曰德去沂蒙山区,参加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任马保三司令员的秘密交通员。吴曰德经常扮作哑巴、疯子,深入敌战区和日军据点,搜集敌人的军事情报。有一次,他在获悉敌军情报后,被日军特务发现,为摆脱敌人的跟踪,使情报及时送到司令部,他跑进厕所,用手捧起人尿喝。敌人看他是个疯子就放弃了对他的监视跟踪,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建国后,他不计个人名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后年老体衰,党和政府安排他长期住县政府招待所休养。1967年,吴曰德去世。
  刘善本
  刘善本(1915~1968)   昌乐县包庄乡泊庄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好学善思,敢于发表见解。1932年,考入北大附中,时值“九·一八”事变,出于爱国热忱,萌生航空救国思想,于1935年入读国民党杭州笕桥航空学校,毕业后任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作战参谋,几次飞赴抗日战场。后来部队奉行蒋介石不抵抗主义,向后方撤退,刘善本甚感痛心。1945年刘善本赴美深造后,驾机归国途中,又被“就地待命”的命令滞留在卡拉奇6个多月,反动当局之心昭然。其间,刘善本阅读了《资本论》和《西行漫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斗争史实,激发了他弃暗投明的强烈愿望。1946年6月26日,他请缨由昆明往成都运军火,驾机直抵延安。刘善本的义举,受到党中央和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1946年9月,刘善本参与创办人民军队第一所航空学校,任副校长;1947年创办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任校长,为人民空军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1949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刘善本历任航空兵某部师长,空军军训部第二部长,空军学院领航系主任、副教育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刘善本与林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斗争,1968年3月10日被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1975年中共中央为其召开追悼大会,追认为革命烈士,高度评价了他光荣的业绩。
  杜光舟
  杜光舟(1914~1968)   昌乐县鄌郚镇王家庙人,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7年光荣出席了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和全国绿化会议,在北京受到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杜光舟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靠卖粽子维持生计。解放后,他过上了幸福生活,对党和政府无限感激,决心跟党革命到底。
  1952年,杜光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王家庙办起由20多户农民参加的金山互助组。1954年冬,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6年,他联合附近12村,成立了金山高级农业社。1958年1月撤区划乡后,杜光舟任金山党总支书记。根据本地特点,他带领全体社员大干一冬,建成了金山第一座蓄水7万立方米的水库,并建扬水站一座,渠道2000米,灌溉面积900多亩。自1963年开始,他把发展经济的重点放到多种经营和工副业上,走以工补农、农副结合的道路。他组织全乡20多名有技术特长的农民进行专门培训,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办起石灰窑、胶补修配厂、织袋厂、打绳厂、磨坊、油坊等工副业,年纯收入4万多元,增加了集体和个人收入,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中,杜光舟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68年春,含冤去世。
  高佃文
  高佃文(1903~1968)   昌乐县阿陀乡阿陀村人。昌乐解放后,他积极参加了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春,他组织本村8户农民成立阿陀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他们实行劳力、耕畜、农具三结合,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当年获得大丰收,亩产粮食比单干户高102斤。1953年底,全村发展到7个互助组,占全村农户的85%。1954年,带头成立“高佃文初级农业社”。次年,他又联合阿陀周围8个村,503户农民成立“和平高级农业社”。冬春,他带领社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重视发展林果和工副业。他带领村民种植刺槐、柳树8000棵,套栽苹果、山楂2600棵,美化了环境,增加了经济收入;成立了装卸队、建筑队,年纯收入2万元。1956年高佃文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1957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出席了省劳模代表会。此后,他一直奋战在农村,为党和群众贡献自己的力量,1968年逝世。
  郄秋浦
  郄秋浦(1882~1972)   名澄然,字秋浦,昌乐县昌乐镇东管庄人,地方名中医。他少年勤奋好学,天资聪敏,20岁中秀才。废科举后,郄秋浦弃学从医。他阅读了大量典籍,根基深厚,学《内经》、《难经》等,均能深悟强记。尤对《伤寒论》、《医宗金鉴》和陈修园医书二十四种,研究颇深,晚年仍背诵自如。他曾以《伤寒》、《金匮》原方原量,治愈许多危症病人;常用风引汤治疗成人中风、小儿痫症,疗效显著。对老年性疾病的治疗,郄秋浦常取法于《薛氏医案》、《景岳全书》,采用温补之法缓图其功。对妇科病症他则取法于《万氏女科》、《胎产心法》等。其处方用药,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有章法。如治风寒感冒,他喜用桂枝汤原方原量,辄奏奇效。并立论:桂枝汤中大枣12枚,为方中之药,不可忽视;服药后必喝1碗稀粥,是为方中之使药,否则药效将减半或全失。再如用炙甘草汤,郄秋浦认为方中以生地为君药,用其原量1斤(汉制,约48克),炙甘草原量4两(约12克),清酒为方中之使药,须按原方中酒水各半同煎,则医治心脏疾患甚验。
  行医时,他注重药材炮制,对药材产地和优劣真伪,亦有丰富的鉴别经验,从不用伪劣药品。每处一方十分慎重,字字正楷,清秀端庄,药物概写通用名。每开完一方,他总要细心查看,直到无误。其严谨的医家风格,对后者启迪颇深,也深为求诊者钦佩。他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宗旨,性情恬淡,刚直不阿,待人诚实,严以律己,从不弄虚作假、巧言令色。他常说:“我这一生,创新不多,多取法前人,靠准确认症,选方中病。”其历几十年行医生涯,登门求医者达官显贵固然不少,然穷苦农民居多,他总是一视同仁。如遇重危急症,无论严冬酷暑、寒风暴雨,他都有求必应。“七·七”事变前,民国昌乐县政府县长王金岳,派护兵叫郄先生出诊,当时候诊病人多,当问知县长是一般咳嗽时,他又专心为在坐的病人看起病来,直至诊完才随护兵出诊。县长等烦了,生气地说:“我叫你快来,为何怠慢?”郄先生回答说:“我的天职是看病,谁有病就给谁看,不分高低贵贱。那么多远道而来的病人等候着,难道还得先来给你看病不成?”气得这位县长目瞪口呆,因郄秋浦乃地方名士,县长对他也无可奈何。有好多病人,手中一时无钱,他都先医付药,年底无力偿还者,则一笔勾销。当地农民曾赠“国手无双”匾,悬挂其大门之上。
  1955年,昌潍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举办中医进修班,郄秋浦应聘任教,后任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此间,他编写了医著《妇科验方》等,并兼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文化大革命”中,郄秋浦曾一度蒙冤迁回故里,身心受到摧残。1972年11月,郄秋浦含冤去世。1979年,人民政府为其平反昭雪。其遗著由门生潍坊市人民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萧敬之整理为《郄秋浦医案》存世。
  冯彦忱
  冯彦忱(1904~1974)   字鸿升,昌乐县乔官镇乔东村人,三级教授,系山东省现代医学外科专家。自幼矢志学医,24岁入齐鲁大学医学院攻读西医外科,1933年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南京中央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36年任外科主治医师,1941年任副主任医师,1947年任主任医师;解放后,任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任。1951年2月,冯彦忱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任大队长,赴朝鲜从事战地医疗;回国后,一直在青岛医学院任外科教研室主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其对外科基础理论颇有研究,尤专长泌尿外科,著有《膀光镜检查法》及诸多论文。他生前曾任民盟中央候补委员、民盟青岛市委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中华医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市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并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4年12月8日,病逝于青岛。
  刘玉秀
  刘玉秀(女)(1896~1979)   昌乐县包庄乡泊庄人。她童年因生活所迫,10岁即做了“童养媳”。昌乐解放后,刘玉秀全家过上了幸福生活,她对党和政府有深厚的感情,积极参加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她将大儿子送部队参军,此后又将小儿子送到部队,被誉为“军属模范”。
  1958年春,刘玉秀带领13名妇女,早出晚归,6天翻地15亩,比男劳力多翻5亩。夏收中,她更是积极带头劳动,曾4次晕倒在田间。因尝尽没有文化的苦头,她平时很注重学习,摘掉了文盲帽子,为全村学文化树立了榜样,被誉为“学习模范”。多年来,她积极参加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在国家及省、市、县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部队指战员中,作过多次报告和演讲,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1956年,刘玉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1959年赴京参加全国烈军属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79年,刘玉秀因病去世。
  孟千里
  孟千里(1907~1977)   原名孟繁钟,昌乐县北展乡孟家淳于村人。他幼年随父读书,1919年入本村冬学学习,后在家务农;1925年,去济南振兴大土产庄做工,同年东渡日本经商;1928~1930年,曾任胶济铁路护车队车警。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其大哥、中共昌乐党组织创始人孟繁锷的影响下,他加入了抗日队伍的行列。为深入开展对敌斗争,昌乐党组织决定成立抗日武装。时值国共合作,为使抗日武装得到国民党当局认可,中共昌乐党组织派他与孟广松前往国民党山东省第八区抗日游击司令部交涉入编事宜,昌乐抗日武装被编为山东省第八区抗日别动队第十七大队。1938年1月,抗日别动队第十七大队宣告成立,孟千里任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队长。十七大队的成立,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视,他们不断制造摩擦,排挤、打击十七大队。为壮大抗日武装,抗日别动队第十七大队与中共党员刘汉三创建的抗日别动队第三十二大队合并。张天佐攫取昌乐县政后,对十七大队百般刁难,总想拔掉这颗眼中钉。不久,昌乐党组织派赵西林、孟繁锷去潍县与八路军鲁东游击队七支二大队协商合编事宜。张天佐趁此机会,谎称“点名发饷”,武力收缴别动队枪支,强令解散,制造了“北展事件”。1938年3月,孟千里参加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七支二大队,后编入山东纵队一支队。
  1938年10月,孟千里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班长、副排长,沂南游击队政治指导员,山东纵队特务营四连排长、特务团政治指导员、特务团游击二大队队长、第二旅独立营政治指导员,诸城县大队政委、滨北军分区附属所政委、胶东军区第五军分区独立团三营政治教导员,藏马独立营政治处主任、副政委、胶东军区新兵团副政委、华东警备四旅十团副政委,步兵一○○师二九八团副政委,山东军区新兵第三团副政委,华东新训第一团政委,胶东军区集训团政委,山东军区警备十团政委、第四干部文化学校政委等职。1955年5月,他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958年2月,孟千里任山东省昌潍专署副专员。虽年过半百,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仍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1977年9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70岁。
  尹宗礼
  尹宗礼(1890~1978)   昌乐县北展乡王家庄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鲁中地区著名的地下交通员。他常年跋涉于昌乐县、沂蒙山区和坊子铁路沿线,通过党的地下情报站、联络点,秘密收集敌人的军事情报,为昌潍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尹宗礼出身贫苦,以农为生,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7月,他奉昌乐党组织指示,去八支队汇报情况,忍受饥渴、长途跋涉,在邹平、长山一带找到八支队司令部,汇报了昌乐的斗争情况和昌乐党组织请求派员领导组建抗日武装的要求,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38年12月,中共昌乐县委成立,尹宗礼任县委政治交通员。1939年9月,县委书记刘慈源被害,他与组织部长赵西林去二地委汇报县委遭破坏的情况,请示工作。他们装扮成烟贩,秘密行动,在安丘地下联络站沈宝然帮助下,安全通过敌占区,到达二地委驻地沂源。根据地委领导指示,他们重新成立了昌乐县委。不久,他被调任二地委政治交通员。1940年,张天佐在昌乐制造白色恐怖,昌乐党组织再次遭到严重破坏。他陪同县委书记去二地委汇报情况,后调任鲁中区党委政治交通员。1943年春,尹宗礼奉命到坊子敌占区,参与建立坊青工委,在坊子至青州铁路沿线秘密开展工作,任工委政治交通员,兼西王村党支部书记。1944年8月,尹宗礼任昌潍工委政治交通员,兼坊青工委政治交通员。在长期地下交通工作中,他练就一套应付敌人的过硬本领。一次,他带重要军事情报去鲁中,途中刚从一个村子出来,迎面碰上伪潍县自卫大队。在这紧急时刻,他灵机一动走到正在干活的农民身边,低声说:“兄弟,我和你一起干吧。”同时用手暗暗向前方一指,并把农民的苇笠戴到自己头上,干了起来,这位农民心领神会,他机智地躲过敌人,把情报及时送到鲁中军区党委。1948年春,潍县战役打响前夕,他扮作小商贩、小炉匠、短工,活动于城区、农村,通过各种渠道,与党的地下联络点、情报站接触,机智地将有关敌潍县、二十里堡飞机场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防御工事等重要情报及时送到山东兵团司令部,受到兵团司令员许世友的表彰。昌潍解放后,尹宗礼调任坊子农场场长。全国解放后,他先后在山东省农林厅、总工会、青岛工人疗养院工作,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名利。1956年退休,1978年4月病逝。
  王化贤
  王化贤(1910~1978)   昌乐县五图镇徐家庙子村人,县第一个果树栽培行家,方山园艺场技术工人。
  1936年,王化贤在本村建苹果园一个,占地8亩,植苹果树80余棵,这是他最初研究果树栽培技术的试验场地。
  1949年春,他到方山园艺场工作,担任园艺场技术导师。此间,他刻苦钻研果树栽培技术,掌握了育苗、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果树管理技术。1950年,他创造了患腐烂病果树的接根、换皮、接枝等新技术,在全县普遍推广。这一新技术,使园艺场的果树改造率达90%以上,增强了果树的生命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他还创造了用柴油代替农药治毛虫的新方法,解决了当时农药短缺和资金不足的困难。他对技术从不保守,经常到外地指导、传授,受到群众好评。
  1964年,王化贤出席昌潍地区林果技术经验交流会,作了技术表演,受到领导和与会人员的赞扬。1966年,他又出席了昌乐县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78年去世。
  李逢源
  李逢源(1901~1982)   昌乐县乔官镇韩家阳阜村人。1908年随父母逃荒到昌乐镇郭家庄定居;1948年昌乐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农民成立东村农民协会,任会长,带领贫苦农民投入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联合本村6户农民成立“李逢源农业生产互助组”,实行劳力、耕畜、农具三结合,以工换工的协作办法,解除了困难户的忧虑,使互助组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在李逢源互助组影响下,全县兴起大办互助组的高潮。1952年冬,他办起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东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劳力统一组织、土地统一耕作、耕畜农具统一使用的“三统一”生产管理制度,与社员一起制定初级社章程,选出社务委员会。为了粮食增产,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进行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1953年东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获得当时当地空前的农业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229.1斤。他根据社员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身体状况,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力,各有所用,并实行“按件包工,按劳评工,死分活评”的记工评分办法,使工分和效益直接挂钩,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李逢源为昌乐农业生产合作化做出了重大贡献,1954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出席了山东省劳模会议。1955年,全县兴办初级社进入高潮,他联合东山片郭家庄、东村等10个自然村860户农民,办起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带领社员大兴农田水利,奋战三冬春,打机井、大口井50余眼,建小型水库2座,总灌溉面积2500余亩,改善了生产条件。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李逢源十分重视发展工副业生产。他以马车运输、弹压棉花为基础,新上木器加工、养蜂等十几个工副业项目,年纯收入3万多元,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社员经济收入。1955~1957年,他连续3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57年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8~1965年先后任东村大队大队长,郭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1965年,他因年高体弱辞职,带领村林业队员垦荒50多亩,植刺槐3000余棵、果树300棵,为建立孤山林场奠定了基础。1982年,李逢源谢世,享年81岁。
  张希望
  张希望(1920~1983)   昌乐县朱刘镇圈子村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连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参加过众多战役、战斗,是人民军队的一位优秀指挥人才。
  1949年全国解放后,张希望长期致力于军队的教育训练工作。50年代初期,他被选派去军事学院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学院,获优等生称号,被留校任教。此后,他历任空军学院战役法教授会主任、空军学院战役法教研室主任,空军军政干校副校长等职,并多次作为空军院校代表团成员出国访问、考察。“文化大革命”中,张希望受到残酷迫害,原有病情加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积极参加了空军学院落实党的政策的工作。他不计个人恩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宽大胸怀和优秀品质。
  1983年9月16日,由于病情恶化,经医治无效于北京病逝,终年63岁。
  赵可友
  赵可友(1908~1988)   昌乐县平原乡平原村人,自幼务农,1944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赵可友率汶河区武工队活跃在汶河两岸,使敌人闻风丧胆。1945年春,平原村处在敌占区边沿,又是八路军的游击区。他以开杂货铺作掩护,从事八路军与地方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工作,逢集日,把敌军情报,及时送到八路军手里。一次,一连伪军冲进平原村,以“搜查八路”为借口,到老百姓家翻箱倒柜,勒索钱物,把村子搞得乌烟瘴气。两个伪兵抢去张大娘为儿子结婚准备的两床新被子,并把老人踢得口吐鲜血,昏倒过去。赵可友同张家二兄弟商定除奸计策,装扮成拣粪老汉来到村头。那两个汉奸一出村,他纵身一跃,抡起粪叉,把一个汉奸打倒在地,夺下枪支。另一个被张家二弟兄活捉。1946年春,他受汶河区委派遣,到杨店集夺取敌军枪支。经过侦察,他摸清敌军连长“王不清”逢杨店集必带伪军上集抢东西的规律。一个集日,赵可友和武工队员小何扮装成“父女俩”来到集上,贪酒好色的“王不清”带着十几个士兵,急忙尾随这“父女俩”走出村外。在武工队员配合下,他们击毙伪连长,消灭敌兵12名,缴获匣枪、步枪10余支。入秋,为粉碎伪四团向百姓逼粮的阴谋,根据区委指示,他带小分队夜间插入敌占区,贴标语、撒传单,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揭露国民党军队逼粮的企图,发动群众藏好粮食和重要物资;警告伪乡、保长,能抗则抗,能拖则拖,如果横行,决不饶恕。一天,赵可友得知台东村伪保长酷刑逼迫群众缴粮2万斤,并准备运往四团一营驻地红河村。他一面请示中共安丘县委(当时平原属安丘)派武装增援,一面于深夜率武工队摸进台东村保公所,吓得伪保长潘峰跪地求饶。他一把抓起潘峰说:“我留给你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快找人把粮食送到汶河区政府!不然,我要你的命!”狡猾的潘峰当面应诺天明即办,背后却暗中着人给伪四团报信。不多时中共汶河区委派平原村民兵,把2万斤粮食全部运走。武工队迅速隐蔽在台东村头准备战斗。天刚蒙蒙亮,两连敌兵来到台东,被县独立团和汶河区武工队打得扔下几具尸体狼狈逃窜。赵可友活捉了伪连长辛永善。台东战斗,毙敌30余人,俘敌44人,缴获各种枪支51件。
  解放后,赵可友率汶河区武工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连长;1951年转到寿光任侯镇武装部长;1954年复员回家,组织农民办起平原初级农业社第六社,次年转入高级社;1957年始任平原村党总支书记。他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大兴农田水利,改善生产条件,充分发挥集市优势,发展工副业,办油坊、砖窑等20多个,年纯收入6万余元。在他的领导下,全村很快富裕起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0年,赵可友出席山东省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此后,他一直奋斗在农村,为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幸福日夜操劳,1988年去世。
  秦佩珩
  秦佩珩(1914~1989)   昌乐县包庄乡李家庄人,生前任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河南省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兼中国民主促进会直属河南省支部主任委员、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顾问、河南省统战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是我国较有影响的经济史专家、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传略选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词典》和《河南省地方志·人物志》。
  秦佩珩自小就读于益都第四师范附属小学,后转读于青岛汇泉中学、济南东鲁中学、德州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1934年入北平育英中学,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经济系,除主修经济学外,兼修文学、史学。大学期间,他写了散文集《椰子集》,并在《燕京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深受郭绍虞、齐思和、邓之诚等教授的好评。1941年夏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受聘于天津达仁商学院、天津工商学院、四川大学、川康农工学院、成都光华大学、华西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其间,他发表了《经济史研究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辽代货币新考》等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埋情记》、《春蚕集》等诗文集,还发表了诸多宣传抗战和抨击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文章。1948年,他应聘为西北大学教授兼系主任,不久赴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
  秦佩珩1953年赴武昌任中南财经学院教授,1956年任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博览群书、勤奋耕耘,在古代经济史领域中,特别是明清经济史研究方面,著述丰富,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明代经济述论丛初稿》、《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等专著,在国内史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虽年逾花甲,但壮心不已,先后赴云南、西北、东北等地调查边疆经济史资料,并为国家培养了数批硕士研究生。同时,他还担任大量社会工作,为党的统战工作做了积极贡献。秦佩珩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称号;1988年被评为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其作品1987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89年6月29日,秦佩珩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于郑州,终年76岁。
  张天佐
  张天佐(1906~1948)   字仲辅,山东省寿光县官家庄人,曾就读于省立第十中学,毕业于山东警官学校,历任国民党利津县警备营连长、自卫团长、警察分队长等职;1932年考入山东省地方行政人员训练所公安局长班,期满后充任坊子区公安分局长;1936年任昌乐县公安局长,1937年6月,到庐山暑训团受训,加入国民党“复兴社”、“军统”特务组织。
  “七·七”事变后,张天佐回昌乐继任公安局长。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昌乐城,民国县政府昌乐县长王金岳企图携带枪款逃离昌乐,张天佐扣其枪款,将其驱逐,攫取了昌乐县政权。国民党寿光县政府县长宋宪章及随从逃经昌乐时,张天佐截获其枪支,进一步武装了自己。
  张天佐窃取昌乐县长职位后,投靠山东八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厉文礼,被委任为山东第八区游击第四总队长兼昌乐县长,开始了对昌乐达十年之久的血腥统治。
  1938年夏,他清查户口,编制保甲,多次划分行政区域,成立政训处,编练自卫团,不断强化对人民群众的统治;8月,成立由政府要员、地方绅士组成的动员委员会,亲任主任委员。他令各区、乡镇成立动委会,在民众中组织“青年救国团”、“妇女救国团”、“儿童爱国团”、“老年队”等团体,强迫他们轮流值岗盘查,传递消息。之后,他又组织“防匪工作队”、“锄奸小组”、“防谍小组”等特务组织,在边区设立封锁线和盘查站,使全县形成一大情报网,3年中残杀无辜不计其数,仅在仓上东河就活埋百姓近千人。1941年9月,张天佐成立县训所,兼任队长,训练乡保长、自卫队长、经济干事等人员,培植军政骨干。他在昌乐中学实行军训制度,设立“三青团山东支部昌乐中学分部”,大力发展国民党、三青团组织。1943~1944年,他组织“暑期服务队”,参与清查共产党人及进步分子的活动,昌乐成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授予的“模范县”。1938年1月,由共产党领导的(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党)山东第八区抗日别动队十七大队在北展宣告成立。3月,张天佐乘别动队主要领导去潍未归之机,以“点名发饷”为由,将别动队队员诱至北展小学,武力强迫别动队队员缴枪解散,制造了“北展事件”。同年9月,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在耿安成立。为实现国共合作,中共昌乐党组织多次与张天佐谈判,但他顽固地坚持“防区统一”、“给养统一”,对二十九大队百般刁难,并秘密召开党政军会议,拼凑10个巡回小组,组织反共力量。12月,张天佐派两个营的兵力包围二十九大队,以“私起枪支”、“危害治安”为借口,强令二十九大队离开昌乐县境。为顾全大局,二十九大队被迫转移。昌乐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再次被张天佐一手扼杀。1939年初,他制定《异党及不良分子调查表》,分发各地,秘密查报,大力发展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实行“五家连坐”,组织暗杀团,对共产党人和抗日群众开始了疯狂大屠杀。同年9月,中共昌乐县委书记刘慈源被其暗杀。自194 0年3月7日—6月11日,中共昌乐五区区委书记于临凤,八支队留守战士王凤祥,地下宣传员于新文、刘兰阶,地下联络员宫际堂等党员干部20余人惨遭杀害。同时,30余名群众也被无辜杀害。张天佐的大屠杀,严重削弱了昌乐的抗日力量,革命暂时陷入低潮。
  1942年9月,张天佐升任山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继续兼任昌乐县长。不久,日军奥村旅团对昌乐进行大扫荡,张天佐慑于敌威,意与敌媾和,又怕承担“汉奸”的罪名,遂派二营长张震寰以五团长的身份投降日军,张天佐则以“曲线救国”为由对部下作开脱。此后,日军即在昌乐撤点减员,并协助张部剿杀共产党人,张也配合日军对解放区进行扫荡。
  张天佐驻潍城后,继续推行“五人连保”、“五家连坐”政策,赤裸裸地公开惨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其驻潍城两年多,被杀害者达5000多人,仅大于河车站附近就活埋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无辜群众1000多人。1946年9月,张天佐指挥建立昌(乐)潍(县)安(丘)警戒线,指使赵仲诺、孙玉田部进犯边沿区,大规模烧杀掳掠,残害百姓,仅赵仲诺部,40天内在城关附近即杀害900多人。1947年起,张天佐驱赶昌潍人民充当内战的炮灰,日抓壮丁达1000多人,最多时一天达13000余人,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计其数。1947年7月,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在临朐城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因其策应有“功”,受到蒋介石嘉奖。
  1948年4月,华东野战军进攻昌潍,张天佐企图负隅顽抗,并声称“誓与昌潍共存亡”。4月27日,城破,张天佐逃到潍县城东,毙命。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