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17:10
鄌郚总编

昌乐邮电

  
  第七章   邮电
  县内邮电事业自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建昌乐邮政代办处始,至1948年解放前夕,只有一处邮政局和县属电话站,以及朱刘店、尧沟、鄌郚、高崖、平原(高崖、平原当时属安丘县)5处邮政代办所。1945年中国共产党昌乐地方组织领导的昌乐战时邮局成立。1948年5月县境解放,7月,昌潍特区邮电局在昌乐县城成立,县民主政府在乔官街设邮务中心所。1949年2月改设昌乐邮电局。建国后人民邮电事业逐步发展,1957年开委办汽车邮路,1975年开摩拖车邮路。1985年,邮路总长1759公里,出口函件1323426件,为1949年50000件的26.47倍。进口函件1275483件,为1949年48644件的26.2倍。出口汇票26610张,为1949年483张的55.1倍。进口汇票38888张,为1949年1381张的28.2倍。进口包裹25727件,为1949年593件的43.4倍。报刊期发94975份,为1949年1682份的56.5倍。
  电信事业始自1921年开通人工有线电报电路。1925年开通长途电话电路。至1948年解放前夕,县内只有一县属电话站。
  建国后,电信事业不断发展,现有有线电传、有线人工和无线人工电报电路各一路,“55”型电传打字机和55B型无线收发报机各2部。1985年出口电报43626份,为1951年(1949~1950年昌乐电信所系益都局的分支机构,其业务量计入益都局内)1500份的29.08倍。现有长途电话电路15路,长市中继线42回路,经试话正式开通的通话县市270个。市内电话杆路38杆公里,架空明线21对公里,架空电缆皮长75.1公里,地下电缆皮长3.8公里,电缆芯线13 70对公里,电缆管道4.1管公里,22.2孔公里。1985年长途电话去话94880张,为1951年750张的126.5倍。农村电话电路56路,年通话457253张,为1955年初办时3500张的130.64倍。
  另有集体经营、自建、自用、自维、自负盈亏的乡镇电话。
  第一节   邮运
  一、县外邮运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昌乐进出口邮件由青岛经转。青岛至昌乐每天发运1次,邮程半天。县外有昌乐至寿光步班邮路1条,由邮差1人当日往返。
  1914年羊角沟邮件改由昌乐经转,增开昌乐——侯镇——羊角沟邮路,由邮差2人对跑。
  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昌乐战时邮局建立,有县委驻地至沂山地委驻地的邮路1条。
  1946年4月和8月,昌乐至羊角沟、昌乐至寿光邮路先后停运。
  1948年7月,开手推车邮路1条:系昌乐至屯田(寿南邮电局驻地),单程17.5公里。1950年5月,寿南邮电局由屯田迁往寒桥,昌乐至屯田邮路改为昌乐至寒桥,单程20公里。1953年8月,撤销昌乐至寒桥邮路,此后,昌乐邮电局只承担县内邮件运递业务。
  二、县内邮运
  1948年7月,有县城至鄌郚,朱刘店、南郝、马宋4条步班邮路,总长75公里,次年6月撤销,增开县城——乔官——红河自行车邮路,11月改为县城——乔官——鄌郚自行车邮路,单程35公里。
  1952年,尧沟、朱刘店营业处设立后,这两地邮件交铁路邮车发运。
  1956年,全县2镇13区普遍通达自行车邮运邮路。其中除县城至乔官、县城经南郝至北岩和县城经姜家坊、五图至曹家庙3路由县邮运员运递外,乔官以东、以南各支局、所,以接力方式由各局、所承担。
  1957年,县城——乔官——鄌郚开委办汽车邮路,单程35公里,当年自行车邮路计有:县城——姜家坊——五图——曹家庙、乔官——马宋——阿陀2路,由邮运员2人承担;县城——南郝——北岩、乔官——朱汉、鄌郚——徐家庙——高崖、鄌郚——红河——平原4路由各局、所以接力方式自运。1958年,增开阿陀——崔家庄——坊子自行车邮路,单程18公里,乔官——马宋——阿陀邮路改为乔官——马宋自行车邮路。
  1975年10月,全县邮运路线划为县城——鄌郚——漳河——红河——宅科、县城——乔官——马宋——阿陀——崔家庄、县城——姜家坊——五图——曹家庙——南郝——北岩3条环形自办摩托车邮路,总长308公里,委办汽车邮路和自行车邮路全部撤销。朱汉、高崖、平原3邮电所的邮件由乡邮员带运。
  1978年,为减少费用支出,县城至宅科和县城至崔家庄沿线各局、所恢复委办汽车邮运。
  1982年,除保留县城——姜家坊——五图1条摩托车邮路外,全部改委办汽车邮路,当年委办汽车邮路有县城——鄌郚——漳河、县城——红河、县城——乔官——马宋——阿陀、县城——崔家庄、县城——宅科、县城——南郝——北岩、县城——曹家庙7条,总长281公里。摩托车邮路有县邮电局——火车站、县邮电局——汽车站、县城——姜家坊——五图3条,总长12公里。1985年末,经合理调整,有县城——鄌郚——漳河、县城——红河、县城——乔官——大宅科、县城——曹家庙——马宋——崔家庄、县城——南郝——北岩、县城——阿陀6条委办汽车邮路,总长203公里。朱汉、高崖、平原3邮电所的邮件仍由乡邮员带运。摩托车邮路仍同1982年。自行车邮路有朱刘店支局——朱刘店火车站、尧沟支局——尧沟火车站2条,总长2公里。当年底共有邮运摩托车3辆,其中1辆为备用。
  第二节   投递
  一、城镇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城镇投递每日2次。信报分投,由兼职步班信差1人按址投递。
  昌乐解放后,县城投递区南到昌潍中学(现昌乐一中),北到玉皇庙村,东到东关,西到西村,每日投递1次,亲投到户,配备步班邮递员1人。
  1958年,县城投递改步班为自行车班。
  1962年,县城投递员增为1.5人,(1人兼投半日)每日投送1次,亲投到户。
  1983年随县城建设的发展,城区划分为4段投递,投递频次增为每日2次,投递力量增为4人。
  1985年,城区划为5段,投递力量增为5人,每日投送2次,信、报分投。
  二、乡村
  1948年4月前,全县乡村投递由步班信差1人,4天跑完全程,邮件投交各集镇商号,由赶集群众捎转。
  1948年5月昌乐解放后,逐步开设步班邮路,是年底,计有步班邮路570.5公里,自行车班124公里。
  1949年,全县有步班投递邮路530公里,全部为3日班。
  1951年,全县普遍实行自行车投递,邮路总长756公里。
  1952年,推行周统早亲投经验,全县14个区驻地为当日班,其余村庄2日班或3日班,各类邮件均亲投到户,邮路总长835公里。
  1956年,试行农业社邮递员制度后,全县共有社配邮递员34人,各类邮件由社邮递员当日投送到户。
  1961年,农村投递恢复由自编力量投递,全县12处公社驻地和29个大队当日到达;372个大队为2日班,327个大队为3日班。邮路总长1279公里。
  1962年,城关公社分为3个公社,全县14处公社驻地均当日送达,其余771个大队全部为周3班。邮路总长1176公里。当年还开展了“送包”“送汇”活动,即将包裹、汇款直接送到收件(款)人家中。
  1971年,在城关公社试行轻骑摩托车投递。
  1975年5月,县局城区和南郝、崔家庄2支局实行摩托车投递,尧沟支局实行轻骑投递。当年,当日到达的大队达到679个,邮路总长1417公里,其中摩托车邮路320公里。
  1977年6月,全县14处公社都有了摩托车邮路,当日到达的大队达到771个,邮路总长1600公里,其中摩托车邮路1230公里。
  1982年,为节约业务费用,摩托车邮路全部改为自行车邮路,总长计1578公里。
  1985年,当日到达(包括周6班)的行政村576个,每周3次到达的行政村282个,邮路总长1759公里,其中委办邮路290公里,当年底共有邮用自行车47辆。
  第三节   函件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昌乐邮政代办处仅办理国内平、挂信函。昌乐邮政局建立后,收、投国际、国内各类函件、至解放前夕,昌乐邮政局年收、发邮件4万件左右。
  建国初期,昌乐邮政局办理国内平、挂、快递信函、新闻纸印刷品、商务传单、货样及国际平常信函等业务。
  1950年增办国际挂号函件和国际航空邮件及装钞保价信函业务。
  1953年停办国内快递函件业务。
  1957年规定现役士兵交寄的平常信函免费。
  1969年4月始又行收费,1984年10月恢复免费。
  1960年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规定粮票、油票、布票、户口迁移证、粮食转移证和共青团的介绍信必须作特挂信函交寄。
  1961年停办装钞保价信函业务。
  1985年,重新划分了信函和印刷品的界限。
  建国以来,进出口函件量逐年增长,1985年出口函件1323426件,为1949年5万件的26.47倍,进口1275483件,为1949年48644件的26.2倍。
  第四节   汇兑
  解放前夕,昌乐汇兑总额每年6万元左右。
  1949年昌乐邮电局开办汇兑业务。
  1954年,实行银行与邮局办理汇兑业务分工办法,邮局只接受个人汇款和机关团体在30元以内的零星汇款。
  1956年开办了电报汇款业务。
  1981年汇票最高限额由每张300元改为5000元。自1962年省邮电管理局组织上报凭证质量评比以来,1962~1965年,1981~1982年昌乐局被评为一等。
  1985年,出口汇票26610张,为1949年483张的55.1倍,进口38888张,为1949年1381张的28.2倍。
  第五节   包裹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昌乐设立二等局,即开始办理包裹业务。
  1949年3月,遵山东省邮电管理局规定,烈士遗物免费寄递,其他公私单位交寄的包裹一律收费。
  1950年开办代购商品包裹业务,1953年停办。
  1963年确定手表、怀表、金银饰品、外国铸币、珠宝玉器等必须作保价包裹交寄。
  1985年,为适应商品流通需要和邮电局的承担能力,对省内互寄的普通包裹最高限重由15公斤放宽到25公斤,并对特重包裹、脆弱物品及泡松包裹增收50%特殊处理费,对金属铸件易磨损邮袋的每件增收特殊处理费1元。对包裹的免费保管期和逾期保管费,重新规定为免费保管期3天,自第4天起每逾期1天,每件收取逾期保管费2角,最多不超过3元。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包裹业务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单纯为人民生活服务向既为人民生活也为商品流通服务发展,由单位重量轻、单价低向单位重量大、单价高的方向发展。1985年包裹平均单价提高到1.40元,为1975年0.75元的186.7%。1985年出口包裹21005件,为1949年605件的34.7倍,进口25727件,为1949年593件的43.4倍。
  第六节   报刊发行
  解放前,昌乐邮政局只办理代订报刊业务,实行先订阅后付款办法。当时,只有机关和少数商号订阅,业务量很小。
  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昌乐战时邮局成立,实行邮、交、发合一,当时的报刊发行工作纯以宣传共产党的性质、任务、方针、政策为目的,不收报刊费。
  1950年,正式接办全国报刊发行业务,并实行收费。1953年,实行预订预收办法,改变先看后交钱的陈规。
  1958年5月,《昌乐县报》创刊,交县邮局发行,次年9月该报停刊,发行工作终止。
  1960~1962年期间,由于经济困难,纸张紧缺,大量报刊停刊,机关压缩经费等原因,报刊发行数额急剧下降,同时由于报刊停刊,造成大量退款。
  自1963年省局组织报刊要数、结算质量评比以来,至1965年昌乐局连续被评为质量上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一次发生大量报刊停刊退款。
  1976年后,各类报刊陆续复刊。并有大量新报刊创刊发行。报刊发行业务量逐年增长,1982年1月,县局设报刊零售门市部。1985年底全县共发行报刊1900余种,期发94975份,为1949年1682份的56.5倍。
  第七节   机要通信
  1957年4月,县局接办县以上机要通信业务,由机要员1人兼营业、封发、接发和县城投递工作。
  1961年,县内机要通信移交邮电局办理,县局配备机要投递员3人,在鄌郚、阿陀支局各配备机要业务员1人。并在县城——南郝——北岩、县城——姜家坊——五图——曹家庙2条邮路上实行机普结合。
  1969年12月,邮电体制改革后,机要通信业务移交县委。1973年8月,邮电局再次接办机要通信业务,县内摩托车机要投递邮路总长223公里,其中包括县城——南郝——北岩、县城——姜家坊——五图——曹家庙2条机普结合邮路,总长35公里。
  1975年10月全面实行机普结合,邮路总长308公里。
  1977年,除县城——南郝——北岩、县城——姜家坊——五图——曹家庙2条邮路仍实行机普结合外,其余邮路恢复专业机要投递。
  1984年停办县内机要通信业务。
  第八节   电报
  一、有线电报
  1921年开通莫尔斯有线人工电报电路(电路数及通达地点无考),1938年撤销。
  1944年开通昌乐——潍县(今潍城区)音响电报电路,1945年8月撤销。
  1949年开办电报业务时,没有电报电路,来去电报均通过昌乐——益都长话电路话传。1953年改由潍坊经传。电报投送以邮电局为中心,半径3公里内免费。在免费投送区内由兼职送报员投送,需专送的则临时雇工投送,对未交付专力费的向收报人补收6角钱的专力费。
  1958年3月,开通昌乐——潍坊幻线人工电报电路,配音响机1套。电报投送,改以城关范围为免费,县城电报由报务人员轮流投送。同时,全县各分支机构普遍开办了电报业务。由于乡村电话的发展,对已通电话的农村的电报,先以电话传告收报人,后补送报底。
  1958~1969年,昌乐——潍坊电路被评为一条龙协作红旗电路。
  1977年6月,为适应电报通信不断增长的需要,有线人工电报电路改电传电路,配西德“51”型电传打字机1部。
  1976~1978年,昌乐——潍坊电路连续3年被评为红旗电路。
  1980年,增开备用幻线人工电报电路1条,配音频振荡器1部。
  1981年,增配国产“55”型备用电传打字机1部。
  1985年,西德“51”型电传打字机报废,另配国产“55”型电传打字机1部。
  二、无线电报
  1965年10月,开通昌乐——潍坊无线人工电报电路,配“mp15”收发报机1套。1966年改配“55B”型无线收发报机一部。
  1980年,增配“55B”型备用无线收发报机1部。
  无线电报电路系备用电路,每日只会晤2次,一般不执行收发报任务。
  1981年7月,县府设有线传真机。
  1985年底,县局共有有线电传、有线人工和无线人工电报电路各1路,“55”型电传打字机和“55B”型无线收发报机各2部。
  1985年出口电报43626份,为1951年(1949~1950年昌乐电信所系益都局的分支机构,其业务量计入益都局内)1500份的29.08倍。
  第九节   电话
  一、长途电话
  1925年,开通部办昌乐——潍县(今潍城区)和昌乐——青州长途电话电路,经铁路沿线各局接转,可与济南、青岛及其他各地通话。1938年撤销。
  1932年3月,山东省建设厅架设省有长途电话,设置“山东省建设厅长途电话昌乐分局”,有单线电路直达潍县(今潍城区)、益都县,经多次接转,可与山东省105个县、市通话,并规定因公使用者免费。
  1933年改装双线。抗日战争期间被日伪接管,专用于军事通话。1940年4月,又与潍县(今潍城区)无线电台连接。
  1946年,省有电话成为昌潍区国民党军事通信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1947年,只能与潍县、益都县通话。1948年4月完全断话。
  1949年,开通昌乐——益都、昌乐——寿南(屯田)、昌乐——潍县(望留)、昌乐——益临(郑母)长途电话电路。1953年除昌乐——益都电路外,其他3条电路同时撤销,另开通昌乐——潍坊长话电路。
  1956年,乔官、鄌郚、阿陀3局、所相继开办长话业务。
  1960年,增配长途、县内电话合用30门交换机1部。
  1962年,增开昌乐——潍坊双铁线电路1路。
  1971年,安装3路载波机1部,开通载波电路2路。
  1979年,增装12路载波机1部,载波电路增至5路,同时撤销双铁线电路1路。
  1980年,改装共电交换机4席,增开载波电路2路。
  1975~1984年,昌乐——潍坊长途电路连续10年被评为红旗电路。
  1981~1985年,增开明线载波电路3路,小同轴载波电路3路。
  1982年底,开通公社至县城半自动拨号。
  1985年,济青小同轴、东西向各24路正式交付昌乐局使用后,昌乐——潍坊4路半自动拨号昌乐端设备安装任务于年内完成。
  1985年底,共有长话电路15路,其中:昌乐——潍坊、昌乐——益都实线电路各1路;明线载波电路有昌乐——潍坊7路,昌乐——寿光、昌乐——安丘、昌乐——济南各1路;小同轴载波电路昌乐——潍坊2路,昌乐——临朐1路,经试话正式开通的通话县、市270个。
  长途电话设备有3路和12路载波机各1部,24路载波机2部,共电交换机4席,长市中继线42回路。
  1985年长话去话达9.49万张,为1951年750张的126.5倍。
  二、市内电话
  建国前昌乐没有经营性的市内电话,县城电话为县有长途电话的一部分。
  1930年冬,县建设科架设县有长途电话,在建设科安装了磁石小交换机,容量15门,县城机关安装话机8部。次年设电话事务所专司其事。1933年县城话机增至16部。
  1940年,日伪政权接管县有电话后,在电话事务所安装了30门磁石交换机1部,县城机关装机7部,1945年9月,县城机关装机25部。
  1949年,有市内电话杆路1杆公里,架空明线2对公里,长途、市内、县内电话合用20门磁石交换机1部,装机6部。
  1950年,市话杆路2杆公里,架空明线3对公里,改装30门合用磁石交换机1部,装机24部。
  1957年,市内电话杆路增至8杆公里,架空明线40对公里,改装100门合用磁石交换机1部,装机57部。
  1960年,新架电缆皮长1公里,芯线42对公里,这是昌乐县首次架设市话电缆。增装100门磁石交换机1部,装机124部。
  1980年9月5日,市内电话改制增容工程竣工后,当年有市内电话杆路28杆公里,架空明线46对公里,架空电缆皮长14公里,电缆芯线717对公里,纵横制自动交换机720门,装机346部,其中接入用户小交换机的35部。同时,对市话电缆实行气压维护,添置单缸充气机1台,对市话用户设备建卡掌握。定期巡修。
  1985年底,共有市内电话杆路38杆公里。架空明线21对公里,架空电缆皮长75.1公里,地下电缆皮长3.8公里,电缆芯线1370对公里,电缆管道4.1管公里。线路206.5条公里,其中有昌乐至寒亭和寿光田马跨县线路28条公里。
  三、农村电话
  昌乐解放初,由于线路质量太差,又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只有县城至乔官一段经整修后保持通话,杆程18.7公里,单铁线21条公里,县城和乔官(邮务中心所,昌乐县政府驻地)分别装有20门(市农合用)和5门电话交换机。
  1950年,为适应土改工作需要,架设了乔官至郎郡电话,当年共有农村电话杆路67杆公里,架空铁线68条公里。
  1956年,由省工程队架设了县城至各区的电话线路。原有县城——乔官——鄌郚杆路拆除。当年共有杆路129杆公里,线路223对公里,乔官、鄌郚2营业处各装20门磁石交换机1部。
  当年,县广播站建立,通过农话线路向全县传输有线广播。
  1958年,全县12处公社驻地局所都安装了磁石交换机,装机容量280门,共装话机420部,各交换点与县城和相互间通话,全面实行计费通话。
  1972年,农村线路试行电话、广播、警报1线3用,广播信号通过载波传输,并经公社放大站对农村广播,解决了多年来广播、电话互争电路的矛盾。
  1977年,全县各支局普遍开通载波电路,使农话电路增容一倍多。
  1980年,市话改制增容工程竣工后,县局改装农话共电交换机4席。
  1985年底,共有农话电路56路,其中乡镇间电路8路,跨县电路3路,杆路175杆公里。架空明线312对公里。其中中继线303对公里,中继线中跨县电路境内部分18对公里,架空电缆皮长67公里,地下埋电缆皮长4.4公里。
  农村电话设备有共电交换机4席,磁石交换机17部,装机容量1170门,装机641部,其中接入用户小交换机的214部,3路载波机16部,单路载波机22部。
  1985年,通话45.73万张,为1955年初办计次通话时3500张的130.66倍。
  四、乡镇电话
  乡镇电话是农村电话中由集体经营、自建、自用、自维、自负盈亏的部分,1958年始建,当年杆路达到733杆公里。1963年有杆路293杆公里,线路260对公里。
  1983年,为加强对乡话的领导和财务管理,在县局设乡话会计1人,代管乡话收支核算。
  1985年7月,配乡话出纳员1人,乡话收支由县局集中管理,年底,乡话有杆路668杆公里,其中水泥杆路140杆公里,架空电缆皮长32公里,架空明线1055对公里,交换机10部,总容量760门,装机525部,已通电话的村庄550个,占行政村的63.7%,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414万元。
  五、会议电话
  始于1956年,由省邮电管理局核发直流单向会议电话扩大器1部。
  1958年,县局属邮电修配厂试制成功双向会议扩大器,付诸使用。
  1976年,配会议电话终端机17部,分置县局和城关公社及其他13处公社驻地局,并于县局装设汇接机1部。
  1985年,全县共配备会议电话终端机19部,除昌乐镇和13处支局各安装1部外,其余5部设在县邮电局。
  六、电源
  为适应社会上对邮电通信需求量不断增长和电话交换设备改制的需要。自1978年,陆续添置了各类电源设备,并安装了50千瓦变压器1台,解决了长期来电压不稳定的问题。
  1985年共有:
  50千瓦变压器1台。
  24伏和60伏固定蓄电池各2组,电流容量1.47千安时。
  6伏整流器2台,24伏整流器16台,60伏整流器2台,总功率17.7千瓦。
  柴油发电机2台,总功率42千瓦。
  200安直流配电屏2套,100安配电屏1套。
  在各支局还配置了12伏60安时汽车蓄电池,供载波机使用。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