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17:16
鄌郚总编

昌乐林业

  
  第三章   林业
  境内人民喜于村、宅、河、路旁植树。多种树种中,用材树有槐、榆、楸、梧桐、杨、柳、松、柏、臭椿等。经济树有桃、杏、李、梨、枣、柿、山楂、板栗、苹果、核桃、石榴、葡萄、樱桃、桑、文冠果、香椿等。观赏树有青桐、法桐、枫、雪松、侧柏、冬青、垂柳、合欢等。由于民国政府不重视发展林业,植树造林主要靠人民群众自发地分散地进行。1948年,全县林地面积仅5000亩。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组织封山造林。土地改革中,把地主庄园、“四旁”树木、宜林土地没收分给贫下中农,激发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1957年,全县林地面积达38896亩。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大量砍伐成材林木,致使林木锐减,1961年林地面积仅剩1.5万亩。1962年调整林业政策,贯彻《六十条》,确定林木权属,林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县林地面积达6.61万亩。“文化大革命”期间,林木归公管理,严重挫伤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加之推行单一种植粮食的政策,大面积毁林开荒,林地面积锐减。1978年以后,调整林业政策,进一步鼓励“四旁”种树,实行退耕还林,鼓励农民承包宜林荒山荒滩植树造林,林业生产高速度发展,1985年,全县有孤山、李家庄、冯家庄等较大林场和绵延50里的汶河速生丰产林带,林地面积达17.8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7.2%,木材蓄积量达357180立方米,果园511 16亩,年产鲜果2137万斤。林业产值65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5%。
  第一节   植树造林
  一、封山造林
  1955年始封造卧虎山,到1956年共完成800亩。1956年下半年开始勘察设计,1958年着手绿化打鼓山、苍山、乔山、豹山、岳家山、谢家山等山头。昌乐北部的孤山山系,总面积1.27万亩,从1959年建立孤山林场开始,逐年封山造林,已绿化9500亩。到1985年底,全县共封山造林178711亩。
  二、退耕还林
  根据中央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精神,从1983年开始,对25度以上坡耕地,4、5、6级土质差的土地以及荒沟、荒坡,不适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计划退还8万亩,现已退还6万亩。大都发展了果树,有的已开始结果。
  三、沿河林带
  汶河是昌乐县与安丘县的界河,为境内最大的河系。解放前,由于两岸绿化、治理不好,每当汛期,山洪暴发,泛滥成灾,毁坏粮田。1956年,县造林站开始建造自平原到东皋营的边界防护林带,栽树几十万棵,绵延十几里,后更新为速生丰产林。
  1980年以后,汶河速生丰产林带不断延伸,长达50多华里,生长着杨、槐等树,形成了一条绵长的林带。林带北边修建了一条5米宽的营林路,路北侧建造了3000多亩经济林带,种植了山楂、苹果、杏树、桃树,并有芦苇、藕塘、鱼池、蒲湾、药圃,春、夏、秋三季花果飘香成一景观。
  四、农田林网
  从70年代初开始,到1977年建成4000亩,1985年底达41万亩,平原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
  五、“四旁”植树
  县内群众早有在村、路、水、宅四旁植树的传统。土改中,按照有关政策,把地主庄园、“四旁”树木、宜林地同时分给贫下中农,使“四旁”植树得以较大的发展。1957年,成片林木和果园作价入社,部分“四旁”树也作价归集体。1958~1959年,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大砍大杀成材树木,“四旁”树木破坏严重。1962年,中央下达了《六十条》,确定了林木的权属,“四旁”植树又有发展。1964年第一次进行全县范围的林木确权发证,进一步明确了社员土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群众放心植树,“四旁”树木达到90多万株。“文化大革命”期间,林木归公管理,严重挫伤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时常出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的事件,林木锐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重申社员在房前屋后和生产队指定的地方植树,永远归社员所有,并有子女继承的权利。1981年,全县进行了第二次林木确权发证,政策落实后,“四旁”植树又迅速发展。1985年底,全县“四旁”树木达到198万株。
  第二节   林场·苗圃
  一、国营场圃
  孤山林场   1959年11月建成,位于县城东5华里处,四周与五图、乔官、南郝、昌乐、朱刘等乡镇的38个村相邻。全场除孤山、李家大山相连外,方山、谢家山林区及东徐苗圃各成一体,总面积12720亩,场内以侧柏、刺槐为主,有少量麻栎,还有银杏、桧柏、黄杨、五角枫、木槿、国槐、合欢、楸树等。林场设有李家大山、孤山、谢家山、方山4个林区,13个护林点,一处苗圃,现有职工72人。建场以来国家投资总额12246万元,其中基建投资64.0 8万元,事业费投资58.35万元。自1980年以来,全场造林180亩,育苗500亩,抚育间伐5000亩,改造次生林83亩,建刺槐种子园50亩。
  方山园艺场   位于县城东南30华里方山东侧五图镇境内,1945年民国县政府筹建。1946年栽树,当时面积106亩。1949年10月由县人民政府接管。同时接管并隶属于方山园艺场的还有:城角头果园(现河头乡)、吉阿果园(现崔家庄乡)、李家沟果园(现鄌郚镇)、管庄果园(现昌乐镇)、东刘果园(现南郝乡)。上述果园除城角头果园收为国有于1951年建成园艺场外,其他果园退还本村。方山园艺场现有果园650亩,其中果树面积350亩,职工58人,房屋101间,固定资产10万多元,每年为农村培养技术人才,提供优良苗木,生产大量果品外运。1950年生产苹果0.5万斤,1970年达到65万斤,1977年最高到135万斤。
  城角头园艺场   位于河头乡境内,距县城50华里,原名为“昌乐县方山园艺场城角头分场”。1980年与方山园艺场分立,称“昌乐县城角头园艺场”。现有果园293亩,其中果树面积250亩。职工38人,房屋55间。原以“老红玉”苹果为主,30多年来,引进、更新苹果品种20多个。1985年产果品59.3万斤,收入15万元。
  鄌郚苗圃   1951年建,位于鄌郚镇河西村西南、郑家庄村东200米处,面积54.5亩,职工4人。主要育苗树种有杨树、泡桐、臭椿、苹果、香椿等。
  二、合营林场
  包庄乡李家庄前的汶河林场   建于1959年,初称李家庄林场,面积1422亩,属公社办。1962年改为国社合营,1984年乡改后,由漳河公社转为包庄乡管理,木材收人按原合同由县林业局与乡政府以三七比例分成。现全场1282亩,有树16万株,有刺槐、杨、板栗、山楂等。
  平原乡冯家庄林场   面积1000亩。1962年县农林局协助冯家庄创建,国家先后投资4037.88元。现有树木10多万株,刺槐、杨树混栽,并在树下种了紫穗槐。1978年树木逐渐成材,开始间伐出售,每年树木收入5000元左右,紫穗槐收入3000元左右。
  三、乡镇办林业场圃
  从1977年始,先后建立了20处乡镇办林业场圃。其中林场6处(朱汉、北岩、鄌郚、平原、阿陀、崔家庄),苗圃6处(尧沟、朱刘、北岩、马宋、鄌郚、崔家庄),蚕场5处(乔官、朱汉、阿陀、城关、北岩),园艺场3处(南郝、五图、鄌郚)。共有职工582人,总经营面积1.17万亩。到1981年,6处林场共造林4820亩。6处苗圃都为乡镇植树造林提供了大量苗木。
  1984年机构改革后,北岩林场划归毕都乡,朱汉林场划归大宅科乡,平原林场划归红河镇,乡办蚕场全部停办。今比较好的林场有大宅科红旗林场、毕都乡黑山子林场、红河林场、阿陀北山林场。苗圃以北岩、朱刘为好。朱汉乡新发展了万亩果园,且管理良好。园艺场中鄌郚千亩果园最好。这些乡镇办的场圃,随着形势变化,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但权属仍归乡镇。
  第三节   林木抚育
  一、落实林业政策
  1957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昌乐县人民委员会根据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作出了《关于高级农业合作社林木入社问题的决定》,荒山、荒滩上原有的林木和果园,随土地一同入社,作价归集体,宅旁、院内、祖属四旁空隙地所植树木仍归个人所有。
  1964年县内第一次进行林木确权发证。1981年3月,第二次林木确权发证。全县所有社队及个人的树木,县、社直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的树木全部发了林权证,全县共发放林权证108787份。随着林木权属的落实,各乡镇都制订了乡规民约,对破坏树木者,有的责其重栽,有的罚以重金,严重者绳之以法,对林业发展促进极大。
  1984年《森林法》发布实施以来,林业政策进一步放宽,除房前屋后生产队允许的地方所植树木归个人所有外,荒山、荒滩及集体难以经营管理的片林或果园都可以承包到个人管理。全县共划分自留山滩1.6万亩,承包责任山滩1.8万亩。
  二、栽培技术的改进
  嫁接   建国前早已应用,建国后逐渐普及,并不断改进提高,除以根接、芽接繁殖苗木外,还新兴桥接法,用以改善果树的营养输送。
  修剪   建国前已用,70年代普及。80年代初期,推广矮化密植,果树的修剪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并且采取了扭枝、拉枝、摘心等几种夏季修剪措施,对于幼树早结果、早丰产效果明显。
  人工授粉   1956年始用。70年代开始采用花期喷硼加花粉新技术,提高了坐果率。
  三、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   泡桐丛枝病、泡桐腐烂病、毛白杨煤污病、杨树溃疡病、杨树腐烂病、臭椿煤污病、枣树花叶病、柿树角斑病、园斑病、苹果腐烂病、炭疽病、轮纹病、白粉病、早期落叶病、苦痘病、根癌病、葡萄黑痘病、白粉病、霜霉病、桃缩叶病、穿孔病、梨园斑病、桑叶萎缩病、桑树细菌性烂头、紫纹羽病等。
  主要虫害   红蜘蛛、金龟子、天牛、蚜虫、浮尘子、蚧、天蛾、桑蟥、卷叶螟、瘿蚊、食心虫、毛虫、锈壁虱、网椿、花虫、知了虫等。
  防治措施   1949~1955年间以物理防治为主,靠人工捉拿害虫和用石灰水、烟草水防病治虫。1956年后逐步转为化学防治,相继投入使用的农药有“六六六”“DDT”、“乐果”、“1605”、“1059”、“久效磷”等。由于化学药物用量的增加,不少病虫产生了抗性,且大量的害虫天敌被消灭,生物界的相互制约作用逐步失去平衡,防治效果越来越低。自1974年开始,推广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的生物防治,合理用药,辅之人工防治,取得了较好效果。随着科学的发展,病虫害防治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果树病虫测报中应用了性外激素诱芯、活虫性诱剂、性诱与黑光灯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化学防治中注意应用抗性小、残毒少的新型农药。如防治苹果腐烂病,大面积推广应用,了“福美砷”药剂,并小范围内试用了“843”康复剂,效果显著。
  四、古稀树木
  槐抱榆   在鄌郚镇鄌郚北村,取“怀抱余”的谐音,将一榆树栽于槐树之上。槐高10.3米,干高3米,榆高17.6米,树龄300年以上。
  白皮松   北岩乡北岩西村黄传玉家所植,胸径12.5厘米,高6米,树龄40年。
  早花桃   植于毕都乡王家河村西林子,高10.5米,树龄24年。
  龙爪槐   在漳河乡枣园村,胸径55厘米,高5.5米,树龄600余年。
  文冠果   在漳河乡枣园村,胸径17.5厘米,高6米。
  桧柏   在包庄乡西水码头村,胸径66厘米,高13米,树龄300多年。
  黄连木(楷树)   在北鄌郚乡北冯村,从孔庙移来,树龄已300多年,主干高2.6米,胸径78厘米,冠幅12.5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