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1 10:11
鄌郚总编

金山真观的传说

  
  金山位于昌乐县城西南37公里,省道大沂路以西,行政隶属昌乐县鄌郚镇,距镇驻地鄌郚4公里,海拨246米,面积为1平方公里。金山由两条相连的山脉组成,一脉西北东南走向,一脉东北西南走向,中间夹裹岭壑,远望或矗立于峰顶俯瞰,正像一个巨大的篆写的“金”字,因而人们才称之为金山。
  鄌郚金山,为道教名山。 顺治八年,青岛崂山碧霞洞道人马元禄云游到此,见金山山势明秀,天成丽质,是个能闻天籁,能觅仙踪和能接天地之灵气的地方,遂募化四方,修建真观,渐以扩大。
  昌乐文物普查队在鄌郚普查时发现金山真观。真观遗址的门口右方,发现一块石碑,碑宽0.5米,高0.8米,碑文隐约可辨,是“大清道光十二年一月初三立”。碑文曰:“金山修真观者,由吾师祖马元禄於顺治八年自崂山碧霞洞来,至金山山神庙所,因见山势明秀,遂募化四方,创成修建,渐以扩大,迄今二百年矣。”顺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距今已有366年。据考,当时金山真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面积1260平方米。建筑群由南楼、北楼、北大殿、王龙观四部分组成,另有道舍、膳房若干间,有观田160亩,由两名长工和众多佃户经营。每代住持、道士3-4人,至光绪十三年(1886年)传道10代,共有道士42人。道光年间为鼎盛期,周围村民信奉此教者达数万户,供香火者近万人。解放后,最后一任住持道士王延义返回故里红河镇平原村还俗务农。
  原金山修真观方形院落,立碑刻10余座,座、殿、堂、楼、阁等建筑群皆系砖石结构,屋顶用古式陶瓦仰覆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宏伟。北楼阔5间,下层为“王母殿”。木质暖阁内,王母娘娘塑像居中,盘膝而坐,9尊仙女侍立左右,两侧墙上画有神话题材的壁画。上层暖阁内有木雕玉皇坐像,通身金色,左右各一侍童,东西两壁绘有八仙。南楼阁三间,下层是“芦姑殿”,木雕彩绘芦姑盘坐在莲花座上,四周绘有花卉壁幅;上层木雕彩饰的关帝正中端坐,周仓、关平持刀侍立于左右,两侧壁上绘有彩色壁画,院两侧筑有东西廊房,中间有观门各一。修真观东门外有王龙观一间,内有持鞭武将王龙塑像,以守护观宇。修真观院后山巅上原有北大殿三间,供泥塑霹雳神像一尊,民国初年被大风所毁。文革后修真观遗迹仅存王龙观残墙基石及清代募主题名碑和县道会司修真观记事碑两座。现在这座玉皇楼是在原修真观遗址北楼处重建的。全楼为砖石结构,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上下两层,老式格棂窗户,虽无碧瓦朱甍,造型却古朴典雅,用工精巧。
  金山庙会,从顺治八年始(公元165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金山庙会主要以传播道教文化为主,与齐文化一脉相承。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将更多的吉祥纳福、驱邪消灾、求嗣祛病等淳朴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叠加到庙会活动中,朴实的生活愿景,丰富了庙会的内涵,孕育了淳朴的民间习俗,金山庙会的香火日渐旺盛。
  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是金山庙会传统的集会节日。每到此时。四方信众云集来拜,游观者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热闹异常。年老的烧香磕头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以求平安赐福、健康长寿;年轻的拜关帝、玉龙,以求紫气东来、吉祥如意;拜观音老母的,以求多子多孙、儿孙满堂;小商小贩也借此摆摊做买卖;民俗活动众多,民间艺人也在庙会中大展身手,表演绝活,直至天黑才恋恋不舍的散去。香烟袅袅,散发着人们的虔诚;纸火炎炎,点燃了人们的希望;身影济济,描绘出重墨浓彩的民俗画卷。
  金山庙会,历史久远,文化沉淀浓厚,使原本不算很大的金山成为当地和周边地区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文化的象征。特别是近几年来,当地政府本着开发旅游业的原则,对金山庙会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和发展,使金山庙会成为临朐、昌乐、安丘三地经济交流的一大亮点。金山庙会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一种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们沿袭传承了300多年,现已列入昌乐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定能彰显其特有的地方文化渊源和人文价值。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