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2 19:48
鄌郚总编

孟姜墓的传说

  义侠三姜
  ——孟姜墓的传说
  过去,在庵上镇孟家旺村西头有一座很大的土墓,人称“孟姜墓”。
  相传,明朝中叶,城顶山上来了一伙贼寇。山大王叫秦彪,力大无穷,心狠手辣,和两个徒弟纠集一帮喽罗,抢男霸女,搜刮民财,无恶不作。老百姓怨声载道,逃荒的逃荒,要饭的要饭,民不聊生。村里孟氏子孙反复合计,让一个青年人拿着族谱,带着族信,紧急向平陵孟氏故里求援。
  派出的人,不出一个月到了平陵。他在庙堂上诉说了原委,激愤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此时,只听“啪”的一声响:“真乃欺人太甚,俺明日去趟会会这伙蟊贼,讨个公道。”惊得众人抬头观看。孟家旺村派出的青年人擦了擦眼泪,细看怒吼之人,见这人三十上下,身髙六尺开外,面赤目炯,一股侠士遗风,刚想上前搭问,只听平陵族长说:“那好,孟姜就去了结这一公案,不过要多加小心。”
  第二天清晨,孟姜牵来两匹快马,邀来人上路,刚走出不到十里地,只听后面喊:“孟兄慢走!”他们勒马回头一看,见又来两人,孟姜说:“这是我同门两个师弟,李姜、顾姜,平陵人称我们‘三姜三侠客’。”说话间,两骑来到眼前,其中一个抱拳朗声道:“孟兄此番前去除暴安良,为何不通告兄弟一声。”孟姜微微一笑,“区区蟊贼,何劳两位贤弟,再说这是我族内之事!”“除恶扬善乃侠士分内之事,岂分你族他族!”孟姜听罢仰天长笑,“好,你我三姜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言毕,跨马扬鞭,直奔城顶山。
  不日,他们急至山下。孟姜对带路人说:“你且回村告慰乡亲族人,我等上山铲除贼人,天黑前与族人相聚叙谈!”带路人有些担心,“请多加小心,如有不测,将祸及小人。”李姜插人宝剑,连道:“有理,不战屈人之兵方为上策,先礼后兵,孟兄,打马上山!”顷刻,他们疾至寨门,小喽罗把住大门:“呔,来者何人?”孟姜勒马下蹬,款款致前,朗声答道:“我乃平陵三姜,今日造访秦大王,有事相商。”小喽罗歪头斜瞅三人,一阵冷笑:“啊—呸!三姜,三块姜头、姜片,老子吃腻了!有甚本事见我大王!”说罢,一挺长矛刺将过来,孟姜不躲不闪,待到脸前,轻轻用马鞭一磕,顿时那人长矛脱手落入山涧,顾姜上前,一口唾沫直溅小喽罗脸门,顷刻倒地毙命。这可了不得了,众喽罗呆若木鸡,反应稍快的一个撒丫子回寨里,向大王报告。
  秦彪闻听大吃一惊。他急忙抛下押寨夫人,披上大氅来到寨门:“哈!哈哈!”抱拳作揖,“久闻孟侠士、顾侠士、李侠士大名,三生有兴,如雷贯耳,如雷贯耳哪,快快快,到武厅叙谈。”说完与孟姜携手而上。秦彪为何要携手,这叫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表面在亲热,实质上在较劲,试钢火。但看这时秦彪,脸面由白变红,由红变到青,眼珠凸起,浑身颤抖,急忙撒手,孟姜不愠不火,边走边赏景,顾姜还随手采一喇叭花,嗅嗅瞅瞅。这下,众匪徒可吓坏了,两股战栗,两眼发直,六神无主。
  来到大厅,分宾主落座。秦彪强打精神,招呼一声:“小的们,来呀,酒肉侍候!”猪肉牛肉端上来,茶酒盛上来,三姜既不吃也不喝。这下,秦彪可急了,忙问:“三侠来小寨有何见教?”孟姜不急不慢细说原委,最后道:“望秦兄弃恶从善,自此放黎民一生路,还世间一公道,不然,神人共愤,人人皆可得而诛之!不知秦兄意下如何? ”秦彪一听,完了,买卖做到头了,满头急出冷汗,连忙作答:“孟兄训导得极是,今天酒后就散伙,再也不做苟且之事。”孟姜闻听又一阵朗笑:“那好,孟某敬秦兄一杯。”饮罢,秦彪眼珠一转,从贴身衣兜中取一匕首,插起—块大肉,来到孟姜眼前,说:“按道上规矩,敬贵客一肉。”放到孟姜嘴中,突然用力一捅,不料孟姜早有准备,一咬:“咔嚓”,刀锋断开,“秦兄肉中有骨头”,说罢昂头一吐,半截刀嵌人顶梁,拔出长剑,挑起一块肉,伸到秦彪口前,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请秦兄品肉!”秦彪吓得面如土色,两股打颤,连说:“不敢!不敢!”孟姜一抖长剑,肉飞梁顶,剑回鞘中,拔腿跃出厅外,朗声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明早再不了断,我等定会踏平山寨!”“慢着,”顾姜慢悠悠端起酒杯,一扬脖,酒落肚中,“秦寨主,这酒好喝,有味,过瘾!”秦彪忙不迭地送出厅外,只见三姜握剑在手,剑光成影,飘过房顶,倏忽不见!秦彪瞅得发愣,猛觉耳膜发胀,“秦彪,明天见!”声如撞钟,萦萦不绝。
  不多时,三姜骑马来到孟家旺村,全村老少迎至村口,孟姜忙于探访老者,顾、李两人忙于参观村居民俗,村中老少忙于杀鸡宰羊招待恩人。二个时辰后,摆上酒席,孟姜刚端起酒杯,身子猛地—颤,目光呆滞,鲜血从口中喷涌而出,跌倒在地,吃力地吐出几个字来:“晨昏断肠散…匕首…秦彪。”通体由紫变黑而亡。全村老少痛哭流泣,顾、李两人长啸一声,拔剑飞驰上山,秦彪等人已无踪迹。
  村里疾书平陵报丧,恳求将孟姜埋葬此地,永世供奉,得到允许。十年后,顾、李两人追杀秦彪到关外漠北,提人头拜扫孟姜墓,村里树起两幅二十米髙的白幡:“除暴安良泽被乡里,侠骨遗风浩然长存”。
  (郭素森)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安丘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