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2 19:50
鄌郚总编

管宁故里辞赐封

  管宁故里辞赐封
  ——管公地名的来历

  在安丘市雹泉镇的东北部,有五个毗连的村庄——老管公、小管公、阎家管公、河北管公和河南管公,这些村以“管公”命名的来历,都与管宁这位历史名人相关。
  管宁(公元158—241年)三国时北海朱虚(现在的管公村)人,字幼安,系春秋时齐相管仲之后。他自幼好学,饱读经书,满腹经纶。但他一生不慕名利,注重气节,世人无不敬仰,堪称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士。
  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平原人华歆仰慕管宁之名,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访。二人一见如故,畅谈一夜,情投意合,遂成至交。夜晚,二人同榻抵足而眠;白天,两人一起耕耘、读书。一天,二人在山坡上菜园里锄地,管宁在前,突然锄出一块熠熠闪光的金子,但他视若瓦砾,弃之一旁。华歆上前拾起来看了看,也掷于地上。又一天,二人同席读书,有位达官显贵,坐着豪华的轿子,前呼后拥,从门前经过。管宁对此视而不见,仍然专心读书,而华歆却扔下书本跑去观看,并面露羡慕之色。由此管宁发现华歆是个注重功名利禄的人,觉得不能与其为伍,便将席割开,与之分坐,并说:“子非吾友也。”此后“割席断交”便被世人传为佳话。
  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天下大乱。管宁遂与同县契友邴原、平原人王烈,渡海到辽东去避乱。在那里,他“因山为庐,庙凿壁为室”,住简陋的地窝棚。平日里,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即传授文化,讲究祭祀,注重仪表,重视礼节谦让,颇受人们的爱戴。由于他的盛名,越海避难的人都愿意到他那里同住,于是他那里不久就成为—个较大的村落。村里公用水井汲水设施少,有些人经常为争先汲水发生争斗。管宁发现后,就自费买了些汲水的工具放在井台上供大家使用,方便了群众。村民闻知此事是管宁所做,甚为感动,争相自责,消除争斗,对管宁倍加敬重。一天,邻居家的牛跑到管宁的田里,践踏坏了好多庄稼,管宁不但不生气,还把牛牵到树荫下,拿来好草好料给喂着。牛主人得知后非常惭愧,就像犯了罪一样觉得对不起管宁。自此,村里民风日淳,左邻右舍没有打斗诉讼之事,大家和睦相处,与人为善的良好社会风气美传于海内外。
  管宁在辽东居住达三十七年之久,公孙度父子始终以宾礼相待,以厚礼相赠。管宁将馈赠亦悉数收下,然后妥善收藏,从不动用。三国鼎立后,社会秩序稍有安定,管宁便想回故乡。临行前,将公孙度父子所赠物资一一清点,全部奉还。
  三国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管宁返回故乡管公村,在山坡上建起小楼—座,整日在里面读书著述。魏文帝素闻管宁的才德,诏封他为太中大夫,但他托病不受。魏明帝即位后,司空陈群向明帝推荐管宁,说:“现在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前曾征命,礼未优备。若以重礼请到,延西序坐而论道,必能昭明古今,有益大化。”明帝遂下诏:“太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今以宁为光禄勋,望必速至,称朕意焉。”又命青州刺史亲自前往。这样“征命十至,舆服四赐”,但每次管宁都上书明帝,委婉陈情,谢绝赐封。自此,管宁只呆在小楼里做学问,不问世事,八十三岁而辛。
  管宁甘于淡泊,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气节,受到了后代人的尊崇。管宁去世后,故乡的人们为怀念他,褒扬他的高风亮节,在村西建管宁祠,在村东筑管宁冢,邻近的五个村庄皆以“管公”命名,世代沿用。
  (陈佳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安丘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