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3 13:08
鄌郚总编

第二类 影响

  
  太公思想及其事功, 对其当世即产生了深巨的影响。 《史记·齐太公世家》: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国都归心向周,为周王朝取代商王朝的鼎革大业奠定了“得道多助”的基础,多是太公佐文王修德倾商的结果;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明周朝政教,与天下人共同开创一个新时代,多靠了太公的谋议和方略,是太公佐武王实现“汤武革命”的结果。在当时的周国,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群公”很多,但除太公之外,谁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谁能有“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的谋略胆识? 依此可以肯定,太公的思想及其事功,在他当代即产生了影响,而且是鼎新革故、与人更始的影响,是深巨的影响。所以对于太公思想及其事功的研究和传播,在其当世也伴之兴起了。
  如前所述,能最全面、最充分反映太公思想的莫过于《六韬》。因为《六韬》本是由周初史官镂于金版而以王朝典册流传下来的太公思想与事功的记录。以“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②③④《汉书·艺文志》。)而为人君提供“君人南面之术”②参考的史官所记,鉴于“秉要执本”③的要求,有归纳、总结,也不无紬绎或研究的笔法。所以,当时镂于金版的《周史六弢》究竟是什么样子?
  当然无法推知。但以“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④为其主要内容,则知出于太公树德、敛人、取天下之道:先言“以天下”,后言“军旅之事”;前者以德,后者以兵,正出于太公所“绍而明之”的“非德不昌,非兵不强”的黄帝之道。
  善以为法,恶以为戒。而可以师法,可以鉴戒,必待实践和研究之后而定。所以,太公思想先为齐人所师法,即为管仲、王子成父所师法,为田穰苴、孙武、孙膑所师法;再为吴起、张良、韩信等所师法;再为汉武帝、桑弘羊等所师法;再为诸葛亮、曹操、唐太宗、李靖等所师法,无非是实践与研究的结果。所谓“切近世,极人变”,是说太公“绍而明之”的德兵兼用之道,能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均不失实践的效果,不失研究的意义。因其不失“切合近世情况,极尽人事之变”的功效,故能长期指导人们的实践,激发人们研究的热情,不断产生社会和历史影响。
  -
  第一辑 思想影响
  独立特出的历史贡献,必有独立特出的历史影响。以助成天地所生为术,所以能爱人利物,建立了吊民伐罪的功业;以“不法古,不修今”的“开塞”为术,所以能富民强国而隆兴王之道;德、法、术兼备而足以厉风俗、正天下、谋庙胜,所以能先后建立了兴周兴齐的文德武功;亦人亦神、亦贤亦圣的德、才、道、艺,为姜太公谱写了卷帙浩繁的世家、传记、碑铭、颂赞以及传奇、神话、戏剧,都是太公思想及其事功对于社会历史影响的体现。太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突出在经济、军事思想方面,即开放务实的开塞之术。这些影响,已经间述在以上有关章节中,故不赘述于此。
  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太公思想的《六韬》早已流传国外,开始对世界一些国家的政治、军事发生影响。早在1000多年前,朝鲜学者马致远就有赞美太公的诗作,因其先已接受了太公思想。此后,《六韬》得传入朝鲜而广泛流传。
  《六韬》早在16世纪即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发行。日本是《六韬》传入最早的国家,刊本也最多。1600年元佶的《校定训点六韬》出版传世。1675年山鹿高祜的《六韬要证》  出版传世。 1808年关重秀的《六韬正义》 等出版传世。从1600年到1976年,  日本共出版传世的《六韬》译注评点不下42种刊本。日本战国时代的军校曾把《六韬》与《三略》定为主要教科书。日本学人村山孚在他译著的《中国的思想·六韬》一书中称道:“姜太公是伟大的战略家。”北村佳逸说:“(《六韬》)具有三千年的生命力。”另一位日本学者王孝刚则从神话与小说的角度撰文褒扬了姜太公的文学形象。
  西方第一次翻译的中国兵书有四种,      是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奥特(Joseph·J·M·Amyot) 根据《武经七书》的满文抄本并对照汉文版本,收《六韬》
  《孙子兵法》等四种中国兵书于内,然后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合称为《中国军事艺术》。阿米奥特在该书的扉页上写道“中国兵法。公元前中国将领们撰的古代战争论文集。凡欲成为军官者必须接受以本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
  此外,《六韬》还广泛流传于越南及东南亚各国。
  -
  第二辑 历代王朝铭封
  周文王拜太公为师,周武王尊太公为师尚父。太公佐文、武灭商兴周,功德第一,故周人铭其功德于金石。蔡邕《铭论》:“武王践阼,咨于太师,作席、几、楹、杖之铭十有八章,金人缄口以慎,亦所以劝戒人主,勖于令德者也。吕尚作周太师,封于齐,其功铭于昆吾之冶。”
  三代以来,昆吾氏以善冶著称。《逸周书·大聚解》:“乃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
  这里的冶是铸造工匠。而昆吾之冶则是最好的铸造工匠。昆吾冶铭太公之功于金版的时代,非周即汉,秦朝不会有此举。《铭论》“诸侯言时计功”称引的是《春秋》之义,因而定为周人铭太公功德于金石。所谓“言时计功”,即“举得时,动有功,则可铭也”(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所说正好合于太公之铭。
  《文心雕龙·铭箴》:“夏铸九牧之金鼎,周勒肃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吕尚铭功于昆吾,仲山镂绩于庸器,计功之义也。”
  《文心雕龙·铭箴》是继《铭论》之后写成的。在周代,“言时计功”而铭于金版的人,太公居于第一。
  大凡务于安邦兴国的君主大多尊崇太公的治国安民之道。继汉武帝、桑弘羊之后,唐太宗和李靖等十分崇尚太公兵法及其政教。《新唐书·礼乐志》:“贞观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庙。”从此揭开了追封太公的序幕。因为王朝这种建祠立庙多与追封相伴而行。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四月十八日,诏令两京及天下诸州,择定仲月(二月和八月)上戊日行祭。天宝六年(747年)丁亥正月,玄宗诏令:乡贡武举人上省,仿照明经进士惯例,到太公庙行乡饮酒礼;凡出师命将,师行之日须到太公庙引辞,凯旋之日也要到太公庙告捷。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庚子闰四月十九日敕告天下:“当年周武王创业立基,安定天下,惟赖师尚父辅佐而功成业就。更况太公的文德足可为师法,武功足可止乱禁暴。考查古昔,功德无出于其右者,故隆崇其飨祭典礼。”对太公望“可追封为武成王”,有司必须依照文宣王(孔子)之庙建庙。并使中书门下,选择古今名将配飨,一如文宣王庙配飨亚圣的做法,即“飨祭之典,一同文宣王”。德宗建中三年 (782年)壬戌七月,史馆简选田穰苴、孙武、韩信、诸葛亮等为“十哲”分列左右,又选范蠡、孙膑、廉颇、曹参等64名将配飨并“图形焉”,并以释奠礼(即同于祭孔子礼仪)行春秋祭典,选派上将军充任奉献官。
  德宗贞元四年(788年) 戊辰八月,兵部侍郎李纾站在独尊儒术、独崇礼乐的立场上,奏请贬损太公的封位,认为文宣王是“百代宗师”,“有生人以来,一人而已”;认为武成王与文宣王并称,即“飨祭之典,一同文宣王,非不刊之典也”,是太过分了,或称“恐未为允”。与李纾相对的左领军大将军令狐建等24人则指出:当今兵革不休,应该崇尚武教以尊古,重视忠烈以劝今,要贬损太公封位,大不合激励劝教之道。追封以王位,按时祭祀,作为武教之主,必须尊其礼,文、武二教,国家理应并立并重,“废一不可”! 九月,有敕:以上将军以下充任献官,“祭飨献仪,具《开元礼》”,即遵行开元十九年四月的诏令规定,所以“自是,以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为三献”。(《新唐书·礼乐志》。)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戊申十月,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又去曲阜祭孔子。
  同时发诏书说:只有师尚父能够辅助周文王、武王以兴隆周朝,应加谥“昭烈武成王”
  之号,仍要在青州建祠立庙,以昭其功德。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五月,置立武学于武成王太公庙。
  宋神宗熙宁(1066-1070年)中,兴建学校,以上等房舍招贤养士,同时又在武成王庙侧设立武学,体制模式都如太学一样,礼仪也相同。
  《元史》卷七十五《祭祀》:武成王庙立于枢密院公堂之西, 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每岁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牺尊、象尊、笾豆、俎、爵,枢密院遣官,行三献礼。
  -
  附:铭封典籍选录
  大唐开元十九年四月,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以张良配飨,春秋取仲月上戊日祭。诸州宾贡武举人, 准明经进士,行乡饮酒礼。每出师命将,辞讫,发日,便就庙引辞,仍简取自古名将,功成业著,弘济生人者十人,准十哲例沾飨。至乾元元年九月十二日,太常少卿于休烈奏:“臣昨因秋飨汉高祖庙,见傍无侍臣;飨太公庙,有张良在侧。伏以子房生于汉初, 翊奉高祖,坐筹帷幄,佐定天下,考其年代,不接太公。自古配食庙庭, 陪葬陵寝,皆取当时佐命,同受哀荣。太公人臣,不合以张良配飨,请移于汉祖庙。”从之。上元元年闰四月,敕:“昔周武创业,[克宁]区夏,惟师尚父,实佐兴王。
  况德有可师, 义当禁暴,稽诸古昔,爰崇典礼。其太公望,可追封为武成王,有司依文宣王置庙。仍委中书门下,择古今名将,准文宣王置亚圣及十哲等,飨祭之典,一同文宣王。”
  贞元四年八月,兵部侍郎李纾奏曰:“太公庙准式以太常少卿充三献官。祝文云,‘皇帝遣某官,敢昭告’。至上元元年,追赠为武成王,飨祭之典,一同文宣王。有司因差太尉充献, 兼进祝版亲署。臣伏以太公,即周之太师;张良,汉之少傅。圣朝列在祀典,已极褒崇,载在祝词,必资折中,理或过当,神何敢歆。今者屈礼于至尊,施敬于臣佐,每请御署, 并称昭告,窃谓非宜。一同文宣王,恐未为允。臣以为文宣垂训,百代宗师,五常三纲,非其训不明,有国有家,非其制不立,故孟轲称,自生人以来,一人而己。由是正素王之法,加先圣之名,乐用宫悬,献差太尉,尊师崇道,雅合正经。其太公述作,止于《六韬》,勋业形于一代,岂可拟其盛德,均其殊礼哉!前件祝文,请自今更不进署;其‘敢昭告’, 请改为‘致祭’;其献官,请准式[差]太常卿以下。”诏令百僚集议闻奏。兼大理卿于颀等四十六人议同李纾。左领军大将军令狐建等二十四人议曰:“当今兵革未偃,宜崇武教以尊古,重忠烈以劝今,欲有贬损,非激劝之道也。追尊王位,以时祠之,为武教之主, 若不尊其礼,则无以重其教也。文武二教,国宜并立,废一不可,况其典礼之制, 已历二圣,今欲改之,恐非宜也。”至九月,有敕:以上将军以下充献官,余事依李纾所奏。其祭飨献仪,具《开元礼》。
  --《通典》卷五十三
  开元十九年四月十八日, 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以张良配飨,春秋取仲月上戊日祭,诸州宾贡武举人,准明经进士行乡饮酒礼,每出师命将,辞讫,发日,便就庙引辞, 仍简取自古名将,功成业著,弘济生人,准十哲例配飨。至乾元元所九月十二日,太常少卿于休烈奏:“臣比者因秋享汉高祖庙,见旁无侍臣,飨太公庙有张良在侧。伏以子房生于汉初, 翊奉高祖,坐筹帷幄,以定天下,考其年代不接太公。自古配食庙庭,陪葬陵寝, 皆取当时佐命,同受哀荣,太公人臣,不合以张良配飨,请移于汉祖庙。”敕旨依奏。
  上元元年闰四月十九日,敕:“文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拯生灵者,谅在于师贞,昔周武创业, 克宁区夏,惟师尚父实佐兴王,况德有可师,义当禁暴,稽诸古昔,爰崇典礼,其太公望可追封为武成王, 有司依文宣王置庙,仍委中书门下择古今名将,准文宣王置亚圣及十哲等飨祭之典,一同文宣王。”至建中三年闰正月二十五日,礼仪使颜真卿奏武成王庙用乐:“臣伏以自太公封武成王,追封之礼诸侯王名位义同,庙庭用乐合准诸侯之数, 今请每至释奠奏轩悬之乐,敕旨宜付所司。”至七月十一日,史馆奏:伏奉今年五月十五日,敕武成王庙配飨人等,宜令史馆参详定名。闻奏者又准开元十九年四月敕宜拣取自古名将十人充十哲(汉太子少傅张良, 先已配飨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河西太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七十二弟子(齐将孙膑,越相国范蠡,赵将信平君廉颇,齐[相]将管仲,齐将安平君田单,赵将马服君赵奢,大将武安君李牧,秦将王翦,汉相平阳侯曹参, 梁王彭越,右丞相绛侯周勃,太尉绛侯周亚夫,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前将军李广,后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大司马广平侯吴汉,征西将军夏禹侯冯异,建威将军好侯耿弇,执金吾冠恂佐将军胶东侯夏复,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太尉新丰侯段颊,魏太尉邓艾,征东将军晋阳侯张辽,太尉槐里侯皇甫嵩,蜀前将军寿亭侯关羽,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吴南郡太守周瑜,南都太守孱陵侯吕蒙, 大司马陆抗,丞相陆逊,晋征南将军南城侯羊祜,镇南将军当阳侯杜元凯,抚军将军襄阳侯王浚,太尉长沙公陶侃,车骑将军康乐侯谢玄,前秦丞相王猛,前燕太守慕容恪,宋司空武陵侯檀道济,征虏将军王镇恶,后魏太尉长孙嵩,北齐左仆射太原慕容绍宗,右丞相咸阳王斛律光,梁太尉王僧辩,周大冢宰宇文献,太傅燕国公于谨,右仆射郑国公韦孝宽,陈司空南平公吴明彻,隋尚书令赵国公杨素,右武侯将军宋国公贺若弼,上柱国新义公韩擒恭,上柱国太平公史万岁,皇朝司空河间王孝恭,右武侯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右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 礼部尚书闻喜县公裴行俭,夏官尚书王孝杰,左武侯将军韩国公张仁,兵部尚书中山郡公王晙,兵部尚书代国公郭元振,太尉临淮王李光弼,太尉汾阳王郭子仪)。
  天宝六年正月,敕乡贡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每拜大将及行师,克捷亦宜告捷。
  贞元二年二月, 刑部尚书知删定关播奏:“上元诏择古今名将十人于武成王庙配飨, 如文宣王之仪。伏以太公古称大贤,今其下置亚圣,贤之有圣,于义不安;且孔门十哲,皆是当时弟子。今所择名将,年代不同,于义既乖,于事又失。臣请删去名将配飨之仪及十哲之称。”从之。四月,诏武成王庙乐章并未奏撰,宜令于邵等撰进。四年八月十三日,兵部侍郎李纾奏准:“开元十九年敕置庙以张良配飨,准式以太常少卿丞等充三献官, 祝文云皇帝遣某官敢昭告改为致祭。上元元年,追赠为武成王,飨祭之典一同文宣王,有司因差太尉充献兼进礼于亲署,臣以今月三日,蒙差摄祭,方睹庙仪。伏以太公即周之太师, 张良汉之少傅,圣朝列于祀典已极褒崇,载在祠官必资折衷,理或过当,神何敢当? 今者,屈礼于至尊,施敬于臣佐,每谓御署并称,昭告于上下之祭,窃谓非宜,一同文宣王, 恐未为允。臣以为文宣王垂教,百代宗师,五常三纲,非其训不明;有国有家, 非其制不立。故孟轲称,自生人以来,一人而己。由是正素王之法,加先圣之名,乐用宫悬,献差太尉,尊师崇道,雅合正经。且太公述作,止于《六韬》,勋业形于一代,岂可拟其盛德, 均其殊礼哉?前件祝文,请自今更不进署,其‘敢昭告’请改为‘致祭’,请准式差太常卿以下。”诏令百僚集议, 闻奏。兼大理卿于颀等四十六人议同李纾。
  尚书右侍郎中严洸等议曰:“谨按:李纾所奏,援引训典,比量礼度,祝文轻重之乐,献官尊卑之节, 诚至当矣,推而广之,抑未尽也。夫人名徽名,先圣所以褒前哲令德之人,谓其言可以范围,其行可以施百代,其业可心振千古;苟未至也,则不虚(褒)矣。夫以太公兵权奇计之人,适当殷辛失德,八百诸侯皆归于周,时惟鹰扬以为佐命,在周有大功矣,于殷谓之何哉? 祀典不云法施于人则祀之,如仲尼之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定礼乐,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王及学者皆宗师之,可谓法施于民矣。贞观中,以其兵家者流使令磻溪立庙,开元中渐著。上戊释奠之礼,其于进宠,不为薄矣。上元之际,执事者苟以兵戎之急,遂尊武成封王之号,拟议于文宣王,优劣万殊,不可以训。礼不云乎拟人必于其伦。太公之于圣人非伦,太史公以韩非与老子同传,人到于今非之。高祖封韩信为侯,自耻于绛灌等列,况圣朝褒美之称,其可雷同乎?愚以为宜去‘武成’及‘王’
  字, 依旧令为‘齐太公庙’,人无间言矣。享献之事,余依李纾听奏。”刑部员外郎陆淳等六人议曰:“臣闻统天下者,礼法也;救天下者,权数也。拯难者常以权变,礼以数易法,有国者则尚德而贱数,尊礼而晦权,何者?礼法行则人安其分,务于修身;权数骋则人思变常, 务于苟得。安其分,理之源也;思变常,乱之本也。故救一时之弊者,事不可贻于将来; 垂万世之法者,道必不行之当代。窃从武成王,殷臣也,见纣之暴不能谏,而佐武王以倾之,于周则社稷之臣矣;于殷谓之何哉?且夫尊其道者,必师其人,必尚其行。
  使天下之人入是庙也,登是堂也,稽其人,可以思见:师其道所由致法,则俾夫立节死义之士,安所措其心乎?圣人所以尊尧、舜,贤夷、齐,不法桓、文,不赞伊、吕,先之以敬让,尊之以礼乐,盖谓此也。使武成之名与文宣为偶,权数之略与道德齐衡,恐非不刊之典也。臣愚谓宜罢上元追封立庙之制, 依贞观于磻溪置祠,今有司以时享尊,斯得礼之正也。”左领军大将军令狐建等二十四人议曰:“当今兵革未偃,宜崇武教以尊古,重忠烈以劝今, 欲有贬损,恐非激劝之道也。追尊王位,以时祀之,为武教之至;若不尊其礼,则无以重其教也。文武二教,国宜并立,废一不可,况其典礼之制,己历二圣,今欲改之,恐非其宜也。”至九月十六日,有敕:以上将军以下充献官,余依李纾所奏。
  天祐二年八月十三日, 中书门下奏:“迁都以来,武成王庙元未置立,今请改名为武成王,选地建造,其制度配飨皆准故事。”从之。
  --《唐会要》卷二十三
  -
  第四辑 历代诗词文赋
  太公在文学殿堂中高大形象的树立,同样始自他的当世。作为西周史诗的“二雅”、特别在《大雅》诸诗中,不乏描述太公功德的篇章。除《大明》之诗外,《皇矣》诸篇都有称述太公佐文王修德伐罪的章句,这早已成为史家的共识。《楚辞》踵其事而增其华,保持了太公固有的历史光辉。《楚辞》以后的历代诗词、歌赋承其源而益其流,也保持了太公在文坛上既已树立的高大形象。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高人韵士,当其咏怀言志,凭吊兴歌时,常企慕,常比况,或借喻太公以奋发激励,或追迹太公以匡世济民,或期盼太公以除暴安良,或向往太公以改元更始,或以太公老当益壮为长者祝福,或以太公年高德劭为亲友贺寿……以此淀积了许多咏颂太公的诗词赋曲而充盈了集部,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太公思想对其后世的影响。
  一、诗词
  诗·大雅·大明(节录)
  周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楚辞·离骚(节录)
  周  屈原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楚辞·离骚·九章(节录)
  周  屈原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柏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楚辞·天问(节录)
  周  屈原
  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
  文王见吕尚赞
  六朝  庾信
  言归养老,垂钓西川。岸上磻石,溪唯小船。
  风云未感,意气怡然。有此相望,于兹几年。
  玄云
  唐  房玄龄
  周文猎渭滨,遂载吕望归。
  符合如影响,先天天不违。
  钓竿
  唐  房玄龄
  太公宝此术,乃在灵秘篇。
  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
  三月曲水宴
  唐  王勃
  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
  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萦回亘津渡,出没控郊廛。
  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松石偏宜古,藤萝不记年。
  重檐交密树,复磴拥危泉。抗石 南岭,乘沙眇北川。
  傅岩来筑处,磻溪入钓前。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
  豹
  唐  李峤
  车法肇宗周,鼷文阐大猷。还将君子变,来蕴太公筹。
  委质超羊 ,飞名列虎侯。若令逢雨露,长隐南山幽。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节录)
  唐  骆宾王
  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申?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
  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游茅山
  唐  储光羲
  昔贤居柱下,今我去人间。良以直心旷,兼之外视闲。
  垂纶非钓国,好学异希颜。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
  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想见中林士,岩扉长不关。
  太公哀晚遇
  唐  常建
  日出渭流白,文王畋猎时。钓翁在芦苇,川泽无熊罴。
  诏书起遗贤,匹马令致辞。因称江海人,臣老筋力衰。
  迟迟诣天车,怏怏悟灵龟。兵马更不猎,君臣皆共怡。
  同车至咸阳,心影无磷缁。四牡玉墀下,一言为帝师。
  王侯拥朱门,轩盖曜长逵。古来荣华人,遭遇谁知之?
  落日悬桑榆,光景有顿亏。倏悲天地人,虽贵将何为!
  冬至过后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唐  孟浩然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
  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草堂时偃曝,兰 日周旋。
  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
  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
  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
  行路难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鞠歌行
  唐  李白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听曲知宁戚,夷吾因小妻。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上之回
  唐  李白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
  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
  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但慕瑶池宴,归来乐无穷。
  猛虎行(节录)
  唐  李白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赠钱徵君少阳
  唐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
  留别于十一兄逖
  唐  李白
  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
  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 兔何足言。
  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触藩。
  于公白首大梁野,使人怅望何可论!
  既知朱亥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
  秦赵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
  裴生觅千古,龙鸾炳文章。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耻作易水别,临岐泪滂沱。
  送外甥郑灌丛军
  唐  李白
  丈八蛇矛出陇西,弯弧拂箭白猿啼。
  破胡必用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
  梁甫吟(节录)
  唐  李白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奉赠太常张卿
  唐  杜甫
  方丈三韩外,昆仑万国西。建标天地阔,诣绝古今迷。气得神仙迥,恩承雨露低。
  相门清议众,儒术大名齐。轩冕罗天阙,琳琅识介 。伶官诗必诵,夔乐典犹稽。健笔凌鹦鹉,   锋莹 鹈。友于皆挺拔,公望各端倪。通籍逾青琐,亨衢照紫泥。灵虬传夕箭,归马散霜蹄。能事闻重译,嘉谟及远黎。弼谐方一展,斑序更何跻。适越空颠踬,游梁竟惨凄。谬知终画虎,微分是醯鸡。萍泛无休日,桃阴想旧溪。吹嘘人所羡,腾跃事仍睽。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顾深惭锻炼,才小辱提携。槛束哀猿叫,枝惊夜鹊栖。几时陪羽猎,应指钓璜溪。
  奉赠鲜于京兆
  唐  杜甫
  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 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始见张京兆,宜居汉近臣。
  骅骝开道路, 鹗离风尘。侯伯知何等,文章实致身。奋飞超等级,容易失沉沦。脱略磻溪钓,操持郢匠斤。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 凤穴雏皆好,龙门客又新。义声纷感激,败绩自逡巡。途远欲何向? 天高难重陈。学诗犹孺子,乡赋念嘉宾。不得同晁错,吁嗟后郄诜。计疏疑翰墨,时过忆松筠。献纳纡皇眷,中间谒紫宸。且随诸彦集,方觊薄才伸。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交合丹青地,恩倾雨露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
  昔游(节录)
  唐  杜甫
  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
  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
  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绝句
  唐  杜甫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
  唐  杜甫
  飘飘西极马,来自渥洼池。飒 定山桂,低徊风雨枝。我闻龙正直,道屈尔何为?
  且有元戎命,悲歌识者谁? 官联辞冗长,行路洗欹危。脱剑主人赠,去帆春色随。阴沉铁凤阙,教练羽林儿。天子朝侵早,云台仗数移。分军应供给,百姓日支离。黠吏因封己,公才或守雌。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活国名公在。拜坛群寇疑。冰壶动瑶碧,野水失蛟螭。入幕诸彦集,渴贤高选宜。骞腾坐可致,九万起于斯。复进出矛戟,昭然开鼎彝。会看之子贵,叹及老夫衰。岂但江曾决,还思雾一披。暗尘生古镜,拂匣照西施。舅氏多人物,无惭因翮垂。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节录)
  唐  杜甫
  业成陈始王,兆喜出于畋。
  宫禁经纶密,台阶翊戴全。
  熊罴载吕望,鸿雁美周宣。
  渭水
  唐  权德舆
  吕叟年八十,皤然持钓钩。意在静天下,岂唯食营丘。
  师臣有家法,小白犹尊周。日暮驻征策,爱兹清渭流。
  磻溪怀古
  唐  孟宾于
  良哉吕尚父,深隐始归周。钓石千年在,春风一水流。
  松根盘藓石,花影卧沙鸥。谁更怀韬术,追思古渡头。
  直钩吟
  唐  卢仝
  初岁学钓鱼,自渭鱼易得。三十持钓竿,一鱼钓不得。
  人钩曲,我钩直,哀哉我钓又无食。
  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
  渭上偶钓
  唐  白居易
  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偶持一竿竹,悬钓至其傍。
  微风吹钓丝,袅袅十尺长。谁知对鱼坐,心在无何乡。
  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况我垂钓意,人鱼又兼亡。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
  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节录)
  唐  李德裕
  宛转龙歌节,参差燕羽高。风光摇禁柳,霁色暖宫桃。
  春露明仙掌,晨霞照御袍。雪凝陈组练,林直耸干旄。
  广乐初跄凤,神山欲抃鳌。鸣笳朱鹭起,叠鼓紫 豪。
  象舞严金铠,丰歌耀宝刀。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今月二日不自量度
  唐  李商隐
  家擅无双誉,朝居第一功。四时当首夏,八节应条风。
  涤濯临清济, 岩依碧嵩。鲍壶冰皎洁,王佩玉丁东。
  处剧张京兆,通经戴侍中。将星临迥夜,卿月丽层穹。
  下令销秦盗,高谈破宋聋。含霜太山竹,拂雾峄阳桐。
  乐道乾知退,当官蹇匪躬。服箱青海马,入兆渭川熊。
  渭上题(三首)
  唐  温庭筠
  吕公荣达子陵归,万古烟波绕钓矶。
  桥上一通名利迹,至今江鸟背人飞。
  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
  轻桡便是东归路,不肯忘机作钓船。
  烟水何曾息世机,暂时相向亦依依。
  所嗟白首磻溪叟,一下渔舟更不归。
  渭滨
  唐  胡曾
  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钩。
  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
  磻溪
  唐  崔致远
  刻石书纵妙入神,一回窥览一回新。
  况能早遂王师业,桃李总成万代春。
  山中
  唐  方干
  爱山却把图书卖,嗜酒空教僮仆赊。
  祗向阶前便渔钓,那知枕上有云霞。
  暗泉出石飞仍烟,小径通桥直复斜。
  窗竹未抽今夏笋,庭梅曾试当年花。
  姓名未及陶弘景,髭鬓白于姜子牙。
  松月水烟千古在,未知终久属谁家。
  题磻溪垂钓图
  唐  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题严陵钓台
  唐  王贞白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应怜渭滨叟,匡国只论兵。
  送王校书往清源
  唐  徐夤
  南国贤侯待德风,长途仍借九花骢。
  清歌早贯骊龙颔,丹桂曾攀玉兔宫。
  杨柳堤边梅雨熟,鹧鸪声里麦田空。
  吟诗台上如相问,与说磻溪直钓翁。
  贺清源太保王延郴
  唐  徐夤
  蕊珠宫里谪神仙,八载温陵万户闲。
  心地阔于云梦泽,官资高却太行山。
  姜牙兆寄熊罴内,陶侃文成掌握间。
  应笑清溪旧门吏,年年扶病掩柴关。
  寄天台陈希畋
  唐  徐夤
  阴山冰冻尝迎夏,蛰户云雷只待春。
  吕望岂嫌垂钓老,西施不恨浣沙贫。
  坐为羽猎车中相,飞作君王掌上身。
  拍手相思惟大笑,我曹宁比等闲人。
  钓竿
  唐  吴融
  曾抛钓渚入秦关,今却持竿傍碧滩。
  认得旧溪兼旧意,恰如羊祜识金环。
  磻溪石
  宋  苏轼
  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尝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双 。
  一朝婴世故,辛苦平多难。亦欲就安眠,旅人讥客懒。
  宝鸡记游诗
  宋  苏轼
  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
  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
  磻溪祈雨
  宋  苏轼
  龛灯明灭欲三更,欹枕无人梦自惊。
  深谷留风终夜响,乱山衔月半床明。
  故人渐远无消息,古寺空来有姓名。
  欲向磻溪问姜叟,仆夫屡报斗杓倾。
  浪淘沙令
  宋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怀昔
  宋  陆游
  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间。一日岁欲暮,扬鞭临散关。
  增冰塞渭水,飞雪暗岐山。怅望钓璜公,英概如可还。
  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至今传军中,尚愧壮士颜。
  钓台二首
  宋  叶颙
  渭水风生雨滨秋,平生意在钓吞舟。
  如何八百封侯国,也逐鲸鱼竞上钩。
  白发苍苍钓渭滨,宅心非是为金鳞。
  丝纶昔日长多少,牵制周家八百春。
  点绛唇·示儿尹仁尹智
  宋  米芾
  莘野寥寥,渭滨漠漠情何限。
  万重堆案,懒更重经眼。
  儿辈休惊,头上霜华满。
  功名晚,水云萧散,漫就驿亭看。
  柳垂金
  宋  仲殊
  中春天气禁烟暖。余七叶,丹未卷。
  海岳灵辉储庆远。降非熊,运符亨旦。
  宝雾香凝,非锦筵红荐。
  永算金樽屡满,酒里千年春烂漫。
  共朱颜,镇长相见。
  鹧鸪天·曹丞相诞日
  宋  吴则礼
  永遇英雄际会时,垂天鹏翼逐云飞。
  退朝日上青花道,催直霜零赤雁池。
  鸣汉履,侍唐眉,渭川莘野晚追随。
  归来仍对金銮老,三峡词源气未衰。
  水调歌头·濠州观鱼台作
  宋  叶梦得
  渺渺楚天阔,秋水去无际。两淮不辨牛马,轻浪舞回风。独倚高台一笑,圉圉游鱼来往,还戏此波中。危槛对千里,落日照澄空。
  子非我,安知我,意真同。鹏飞鲲化何有,沧海漫冲融。堪笑磻溪遗老,白首直钩溪畔,岁晚忽衰翁。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
  满庭芳·寿
  宋  张元干
  梁苑春归,章街雪霁,柳梢华萼初萌。非烟非雾,新岁乐升平。京兆雍容报政,金狨过、九陌尘轻。朝回处,青霄路稳,黄色起天庭。
  东风,吹绿鬓,薄罗剪彩,小绾流莺。比渭滨甲子,尚父难兄。满泛椒觞献寿,斑衣侍、云母分屏。明年会,双衣对引,谈笑秉钧衡。
  瑶台第一层
  宋  张元干
  宝历祥开飞练上,青冥万里光。石城形胜,秦淮风景,威凤来翔。腊余春色早,兆钓璜、贤佐兴王。对熙旦,正格天同德,全魏分疆。
  荧煌。五云深处,化钧独运斗魁旁。绣裳龙尾,千官师表,万事平章。景钟文瑞世,醉尚方、难老金浆。庆垂芳。看云屏间坐,象笏堆床。
  陇头泉
  宋  张元干
  少年时,壮怀谁与重论。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奏公车、治安秘计,乐油幕,谈笑从军。百镒黄金,一双白壁,坐看同辈上青云。事大谬,转头流落,徒走出修门。三十载,黄梁未熟,沧海扬尘。
  念向来、浩歌独往,故园松菊犹存。送飞鸿、五弦寓目,望爽气,西山忘言。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更有几,渭川垂钓,投老策奇勋。天难问,何妨袖手,且作闲人。
  望海潮·庆八十
  宋  史浩
  熊罴嘉梦,风云享会,磻溪应卜之年。黄菊萃英,红萸酿馥,安排预赏芳筵。环佩拥神仙。向粉额两字,金缕红鲜。最好花 展处,双凤舞翩翩。
  人人竞擘香笺。灿珠玑溢目,祝颂无边。彭祖一分,庄椿十倍,千秋未足多言。
  日驭且停鞭。把燕闲欢乐,分付壶天。笑享亲朋岁岁,春酒庆团圆。
  清平乐·枢密叔父生日
  宋  史浩
  万花如绣。淑景熏晴昼。一曲齐称千岁寿。欢拥两行红袖。
  当年西府横翔。急流稳上仙乡。笑阅磻溪日月,行看尚父鹰扬。
  满江红·己未生朝
  宋  姜特立
  听说梅山,一邱内、深藏曲折。过醒心桥下,水光清彻。迤逦跻攀登翠岭,沉沉烟壑千峰列。更小亭、风露逼华堂。荷香发。
  歌声动,云横阙。舞腰转,风回雪。正良辰美景,众宾欢悦。老子中间聊笑傲,酒行莫放觥筹歇。愿此生、长似钓璜公,添华发。
  贺新郎
  宋  赵长卿
  世谛人多错。阿谁将、虚名微利,放教轻著。万事莫非前定了,选甚微如饮酌。
  算徒诧、龙韬豹略。纵使龙头安尺木,更从教、豹变生三角。浑是梦,恍如昨。
  吾庐自笑常虚廓。对残编、磨穿枯砚,生涯微薄。负郭田园能有几,随分安贫守约。要不改、箪瓢颜乐。西掖北扉终须到,且嘲风咏月常相谑,更要甚,万金药。
  最高楼·庆洪景卢内翰七十
  宋  辛弃疾
  金闺老,眉寿正如川。七十且华筵。乐天诗句香山里,杜陵酒债曲江边。问何如,歌窈窕,舞婵娟。
  更十岁、太公方出将。又十岁、武公才入相。留盛事,看明年。直须腰下添金印,莫教头上欠貂蝉。向人间,长富贵,地行仙。
  鹊桥仙·庆岳母八十
  宋  辛弃疾
  八旬庆会,人间盛事,齐劝一杯春酿。
  胭脂小字点眉间,犹记得、旧时宫样。
  彩衣更着,功名富贵,直过太公以上。
  大家着意记新词,遇着个、十字便唱。
  鹧鸪天·有感
  宋  辛弃疾
  出处从来自不齐,后车方载太公归。
  谁知孤竹夷齐子,正向空山赋采薇。
  黄菊嫩,晚香枝。一般同是采花时。
  蜂儿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间自在飞。
  多丽·寿邵郎中
  宋  卢炳
  庆佳辰。熊罴协梦生申。记当年、曾游月殿,笑谈高跃龙津。德弥高、源流孔孟,才迥出,黼黻卿云。亟步华涂,蜚英腾茂,姓名端的简枫宸。最好是、雍容兰省,直道事吾君。还知否,承明倦直,来抚斯民。
  算人生,五马最贵,朱幡画戟行春。讼庭清、祥风和畅,铃斋静、佳气氤氲。寿宴香浓,梅繁柳嫩,年年今日劝芳尊。须信道、朱颜不老,眉寿等松椿。从兹去,衮衣特立,廊庙经纶。
  临江仙
  宋  俞国宝
  落落江湖三岛,才高懒住清都。
  手携黄石一编书。醉眠莘垄月,闲钓渭川鱼。
  见说玉阶三尺地,思君来讲唐虞。
  夜来南极一星孤。不知天子梦,曾到傅岩无。
  水龙吟·为放翁寿
  宋  高观国
  道山玉府真仙,去年再履论思地。西清禁域,眷深名重,年高身退。玉振金声,水增川涌,德兼才贵。爱知章引去,安车稳驾,轩冕付、谈笑外。
  兰玉孙枝竞秀,奉亲欢、莱衣同戏。蓬莱东接,苎萝西顾,三山耸翠。赐杖清朝,命堂绿野,放怀高致。似太公出将,卫公入相,为苍生起。
  水调歌头·刘左史光祖生日庆八十
  宋  魏了翁
  山岳会元气,初度首王春。扶持许大穹壤,全德付耆英。二万九千日力,四百八旬甲子,酿此杰魁人。玉剑卧霜斗,金锁掣天扃。
  学宗师,人气脉,国精神。不应闲处袖手,试与入经纶。磊落磻溪感遇,迢递彭岁月,远到漆园椿。用舍关时运,一片老臣心。
  感皇恩·寿赵路公八十
  宋  刘镇
  八十最风流,那谁不喜。况是精神可人意。太公当日,未必荣华如此。儿孙列两行,莱衣戏。
  好景良辰,满堂和气。唱个新词管教美。愿同彭祖,尚有八百来岁。十分才一分,那里暨。
  满江红·寿八十老人十一月十六日
  宋  锦溪
  蓬岛仙翁,元来是、神钟岳渎。喜遇生申时节,一阳来复。荚合朝曾舞翠,月华昨夜圆如玉。展红笺、泚笔染新章,从头录。
  渭川叟,非钩禄。鲁公子,非徼福。况家传、胡氏常生 。点额婴儿腾好语,殷勤捧献杯中绿。更九番、屈指铿年,为君祝。
  沁园春·平章生日丁卯
  宋  刘克庄
  某兹者恭审某官,笃生名世;光辅新朝。昴储精、岳降神、方启中兴之运;河如带、山若砺,未酬再造之功。某逾望三台,敬熏一瓣。短衣饭牛而至旦,业已归耕;搢笏笼鸽以放生,末由旅贺。
  载籍以来,于宇宙间,有功者谁?自唐尧咨禹,水行由地,宗周微管,夏变为夷。
  谢傅棋边,莱公骰畔,淝水澶渊送捷旗。天不偶,生堂堂国老,真太平基。
  雅怀厌倦台司。新天子殷勤留帝师。向朝堂衮绣,万羊非泰,湖山绦褐,两鹤相随。寿过磻溪,德如淇澳,进了《丹书》作抑诗。蒯缑客,愿年年岁岁,来献新词。
  解连环·乙丑生日
  宋  刘克庄
  左弧悬了,把柴门闩定,悄无人到。惭愧得、一二亲朋,□□□□□,温存枯槁。玉轴银钩、撺掇我、比磻溪老。乏琼琚可报,惟有声声,司马称好。
  卷收狨鞯锦袄。且行拾遗穗,醉藉芳草。做一个、物外闲人,省山重担擎,天大烦恼。昔似龙鸾,今踏飒、不惊鱼鸟。愿从兹,享回仙寿,准汾阳考。
  木兰花慢·渔父词
  宋  刘克庄
  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任公子、龙伯氏,思量来岛大上钩鱼。又说巨鳌吞饵,牵翻员峤方壶。
  磻溪老子雪眉须。肘后有《丹书》。被西伯载归,营丘茅土,牧野檀车。世间久无是事,问苔矶、痴坐待谁欤?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拂着珊瑚。
  满江红·庆抑斋元枢八十
  宋  刘克庄
  屈指耆英,谁似得,三朝元老。尚留个、管夷吾在,何忧江表。世道方占公出处,裔夷争问今年貌。怎不移、此手整乾坤,长闲了。
  灵寿却,斑衣绕。如瓶李,如瓜枣。把禅龛闭定,怕蒲轮到。师尚父年浑未艾,中书令考犹为少。看画盆、岁岁浴曾玄,添怀抱。
  乳燕飞·寿干官
  宋  刘克庄
  风流八十,是人间妆点,孩儿眉额。再着三星添上面,又是一般奇特。且置零头,举将成数,算起君须识。从今十倍,恰当彭祖八百。
  更把百倍添来,庄椿身世,又十头添撇。况迈非熊年纪在,管取方来勋业。子既生孙,孙还又子,堆几床牙笏。瑶池会宴,饱看几度桃实。
  千秋岁·侄庆侍郎致政
  宋  游文仲
  今年为寿,都道是、不比寻常时节。预庆我公年八帙,来献新词一阕。算得年时,恰当尚父,入相周西伯。亲逢盛事,宗孙也五十八。
  一门富贵荣华,盈床万笏,何待拈来说。且上祝龟龄鹤算,从此千千百百。笑道儿时,风流丹篆,写向龙驹额。更将彩笔,十字头上添一撇。
  丙午和淮安朱赞府韵,以同在丙寅安陆围中,朱八十余矣宋  李曾伯紫金山前,铁骑围中,惟公尚知。怅当时 角,鱼犹同队,如今缟鬓,鸥已忘机。
  故垒荒榛,群贤拱木,畴记官军夜战时。不图见,独岁寒不改,老气犹奇。
  嗟哉月驶舟移。四十载光阴昨梦非,叹荷薪弗克,祗惭弓冶,扃柴却扫,绝望簪圭。菌短椿长,鷃微鹏巨,天分当然何足疑。闻公里,有磻溪堪钓,盍亦云归。
  醉蓬莱·癸丑寿吕马帅
  宋  李曾伯
  问金城方略,数十年来,谁堪称许。万福威名,草木识淮浦。西顾天长,中流地重,著此巨鳌柱。见说棋边,风声鹤唳,胆落胡虏。
  老子家声,《六韬》亲授,渭水归来,非熊非虎。江汉滔滔,建大将旗鼓。弧矢开祥,节旄迎渥,勋业纪盟府。好对芳天,莺花未老,金樽频举。
  摸鱼儿·寿虚谷
  宋  陈著
  竹洲西、有人如玉,南柯一觉归早。青山绿水亭轩旧,犹有未荒花草。谁信道。
  又自爱湖光,买屋三间小。都无长好。但凤耀雄文,蝇书小楷,转老转奇妙。
  人世间,如许年高是少。浮生唯有闲好。回头翻讶磻溪叟,轻把一丝抛了。凉新到。记当日天香,露浴如今老。瑶卮寿晓。称酒到眉间,醺醺醉也,儿女满前笑。
  沁园春·寿游侍郎
  宋  陈若水
  某恭审某官受天异禀,间世笃生。光辅三朝,伟甚忠清之节;退安一壑,粹然恬淡之风。帝眷耆英,神绥福祉。某不量寸朽,切庇万间。心之所祈,姑寄《沁园春》
  之赋;仁者必寿,愿在椿岁之多。俯伏露忧,仰祈电盼。
  拂袖归来,懒踏前回,京华软尘。算宦游虽好,何如生处,急流勇退,赢得闲人。
  身羡仙翁,萧然野服,笑咏东溪溪上亭。头犹黑、甚丰姿鹤瘦,梅致梅清。
  今年转觉精神。便次第平头八十人。肯又抛渭钓,似周尚父,且来洛社,作宋耆英。报答明恩,一时分付,贤子贤孙事业新。丹心在,尚瓣香岁岁,遥祝尧龄。
  贺新郎·西湖
  宋  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
  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艇,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减字木兰花·尚学林己丑寿旦,适归庐陵。
  其先世相州人,居永和,今家临川
  宋  刘辰翁
  相州锦好,待到相州人已老。颍水归田,白鹭惊猜已十年。
  太师尚父,晚遇明时方用武。大笑相逢,把酒家乡是客中。
  最高楼·壬辰寿王城山八十
  宋  刘辰翁
  朱顶字,八十正平头。添作八千秋。无能也自收郿坞,到今恨不贬潮州。看几人,炎又冷,老还羞。
  也不学,太公忙把火。也不学,申公轮转磨。休莫莫,莫休休。小迟授业何曾吃,更迟食乳不须愁。且从容,某水钓,某丘游。
  沁园春·寿南窗叶知录
  宋  韩信同
  望紫云翁,启明在东,长庚在西。但空有寸心,荆州江汉,未能百里,弱水沙黎。
  菊底秋深,樵边信至,一曲阳春草木知。长吟咏,觉声如韩操,骨似陶诗。
  不应鬓发能稀。七十寿强如六十耆。想高谈倾坐,风斯下矣,微辞漱物,清且涟漪。谩说磻翁,休夸淇叟,用舍行藏各有时。真修养,有近思家学,字字参芝。
  沁园春·次白兰谷韵
  宋  陈深
  浪迹烟霞,有酒千锺,有书五车。任从来萧散,闲心似水,何堪妩媚,笑面如花。
  濯发沧浪,放歌江海,肯被红尘半点遮。谁知道,抱名无钜璞,重价难赊。
  嘻嗟。大泽龙蛇。且磻屈、深潜得计些。看淋漓醉墨,神情自足,摩挲雄剑,肝胆无邪。渭水烟蓑,营丘绣衮,出处何尝有异耶?今何在,但素蟾东出,红日西斜。
  沁园春·寿白侍从八十
  宋  立斋
  表表耆英,松柏贞刚,冰霜洁清。正持囊紫禁,急流勇退,步角巾绿野,闲处安身。里社鸡豚,家山猿鹤,物我相忘法从荣。东溪畔,似非熊尚父,在渭之滨。
  闲来袖手梅亭。似桃李纷纷谷自春。算高风难进,缙绅楷式,颓波屹立,乡曲仪刑。厚德清名,疏星碧落,屈指如公今几人?无他祝,但似山难老,镇压嚣尘。
  百字令·寿虞守正月十二
  宋  陈潜心
  梅峰孕秀,庆仙翁、咫尺元宵三夕。盛德温温如玉粹,多少殊勋嘉绩。两拥朱幡,独清节,高谊真难屈。景疏堂下,台星长伴南极。
  雅羡椿桂联芳,金章紫绶,拜舞欢声溢。福备宜高仁者寿,喜占人间八十。汉重申公,周登尚父,盛事今犹昔。九重注想,蒲车行聘遗逸。
  百字谣·寿叶教三月初九
  宋  张倅
  榆烟新起,正清明节过,翠蓂九叶。欣会谪仙初度日,凤穴产真鸑鷟。心肠琅琅,文章锦绣,看镜期勋业。暂居马帐,后知有赖先觉。
  可想大器晚成,功名有志,未逊苏秦学。奈不在身先在子,果向秋风抟鹗。诗酒琴棋,风花雪月,养浩金真乐。寿觞五福,太公须遇文猎。
  多丽·寿侍郎十二月初七
  宋  游慈
  约梅花,年年开向华筵。借清香,飞入寿杯中,永祝英贤。才履长、便登八帙,那须要、更待来年。和气先春,祥风破腊,蓂开七荚正敷妍。君不见,太公此际,犹欲钓磻川。
  争知道,副车已办,西伯来畋。驻东阳,清谈终日,种成桃李森然。向庭闱、绯衣戏彩,……沁园春·赠较弓会诸友
  宋  刘省斋
  男子才生,桑弧蓬矢,志期古同。况平生慷慨,胸襟磊落,弛张洞晓,经艺该通。
  笔扫云烟,腹储兵甲,志气天边万丈虹。行藏事,笑不侯李广,射石夸雄。
  仰天一问穷通。叹风虎云龙时未逢。羡傅岩版筑,终符求象,渭滨渔钓,果兆非熊。白额未除,长鲸未脍,臂健何嫌二石弓。天山定,任扶桑高挂,凌阁图功。
  最高楼·寿人七十三
  宋  无名氏
  蟾宫客、未老得清闲。寿算过稀年。利名缰锁非关我,浮云富贵付苍天。且归休,对松菊,乐林泉。
  比吕望、数犹欠七。问师旷、恰符绛一。从今遐算更绵延。称觞欣近小春候,月当明夜又团圆。愿长知,天上月,地行仙。
  西江月·寿人八十一
  宋  无名氏
  剧饮犹能鲸吸,细书仍作蝇头。人间八十最风流,况又今年九九。
  不用蒲轮加璧,不须磻石垂钩。八十春更八千秋。但愿灵椿长寿。
  如意令·寿王学老八月廿一
  宋  无名氏
  元羡庞眉鹤发。闻望孔堂烜赫。信得彭乔仙。秘授长生真诀。奇特、奇特,吕望师周时节。
  才过中秋六日。对此称觞欣怿。双凤戏莱衣,金缕轻调莺舌。难得、难得,九九算犹千百。
  万年欢·寿侍郎十一月二十
  宋  无名氏
  律应黄钟,蓂飞六荚,今朝是、嵩岳生申。似山堂里,氤氲瑞气生春。笙歌度曲,依然在、紫府黄庭。拥出癯仙冰玉洁,梅花个样精神。堪羡处,行藏信道,出处无心。
  莫把闲中日月,替了调元公案,袖手经纶。黄扉虚左,休顾平泉花石盟。好看来年八秩,渭川叟、故事重新。寿星与、三台齐色,政地拜生辰。
  永遇乐
  宋  无名氏
  学道修心,存神炼性,直要轻举。补脑还精,流水不腐,户枢终不蠹。日魄月魂,抟归 鼎,真□自然流聚。把心猿缚住,意马追回,迥无尘虑。
  定中明有,阳龙阴火,水火透时为度。八段奇文,千口活法,向上有一路。吕公高尚,未离人世,有分也须相遇。约十洲三岛,骖鸾跨鹤,大家同去。
  鹧鸪天
  宋  李朝卿
  万里霜空爽气高,翩翩天雁薄云霄。
  佳祥已协当年梦,岂但非熊可珥貂。
  金笏带,紫花袍,朱衣双引玉宸朝。
  百年富贵须平步,仍有功名信史褒。
  磻溪
  金  李汾
  封侯输与曲如钩,冷坐磻溪到白头。
  老妇厨中莫弹铗,白鱼自待跃王舟。
  [双调]庆东原·叹世
  元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桂。
  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
  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双调]拔不断
  元  马致远
  子房鞋,买臣柴,屠沽乞食为僚宰,版筑躬耕有将才。
  古人尚自把天时待,只不如且酩子里胡捱。
  [仙吕]寄生草·感叹
  元  查德卿
  姜太公贱卖了磻溪岸,韩元帅命博得拜将坛。
  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輙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
  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双调]水仙子·讥时
  元  张鸣善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
  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
  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咏李白短歌行
  明  朱元璋
  渔樵较长短,是非盈耳满。话尽诚渺茫,山水各悠长。
  买臣文章中,磻溪望鬓霜。两人隔千古,美恶皆一场。
  争能在当时,雄气超榆桑。罢钓平纣暴,休樵饮琼觞。
  贤愚自不泯,黑白成殊光。
  题柏山齐祈寺和唐子华韵
  明  朱升
  西风笳鼓东南来,国本应须老手裁。
  净洗甲兵过练水,早随冠冕上云台。
  传宣马系门前柳,作颂人磨石上苔。
  机会到时须勇进,天边莫待羽书催。
  姜太公直钓赞
  明  许仲琳
  渭水溪斜一钓竿,鬓霜皎皎两云皤。
  胸横星斗冲霄汉,气壮虹霓扫日寒。
  养老来归西伯下,避危拚弃旧王冠。
  自从梦入飞熊后,八百余年享奠安。
  姜元帅赞
  明  许仲琳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地并泰山隆。
  磻溪隐迹
  明  许仲琳
  弃却朝歌远市尘,法施土遁救民生。
  闲居渭水垂竿待,只等风云际会缘。
  武吉灾殃为引道,飞熊仁兆主求贤。
  八十才逢明圣主,方立周朝八百年。
  游钓台
  明  许庄
  松柏参天鸟道过,山盘石径径临河。
  垂纶本是归仁政,兆梦方惊倒义戈。
  遗庙雨添芳草秀,钓矶风弄绿扬波。
  古今成败应无数,绵祚争如一线多。
  表海亭
  明  冯裕
  独坐孤亭对碧山,太公踪迹尚依然。
  海邦千里遗东表,牧野崇朝答上玄。
  万古乾坤春寂寂,两阳日夜水潺潺。
  鹰扬事业浮云过,留得《丹书》与世传。
  即事
  明  王冕
  五色云开见太平,九天风露一时清。
  燕雀飞飞自得乐,草木欣欣俱向荣。
  渭川何时起尚父?宣室安能召贾生!
  田间野老罢癃甚,忍死愿观风化成。
  闰七月廿三夜记梦
  明  王冕
  对镜多新白,怀人入远思。山河犹汉魏,风俗混羌夷。
  小草铜驼恨,荒陵玉雁悲。平生伊吕志,耕钓岂无为?
  题画
  明  钱宰
  江水去悠悠,籧篨抱莫愁。
  白头垂钓者,疑是渭滨叟。
  题营丘山房
  明  危素
  太岳流芳裔,何年徙赣州?殊勋思尚父,作室表营丘。
  故国兵戈后,空山草木秋。穆陵关北路,风雪近曾游。
  苍雪轩为南雄二守刘可与赋
  明  陈谟
  苍龙喷雪满幽轩,坐使冰壶六月寒。
  红袖解移青玉案,素娥清映水精盘。
  兴来剡曲馀孤棹,老去磻溪寄一竿。
  何日江阴来步屟,相从终日依阑看?
  答送暖枕软履
  明  陈谟
  暖枕便衰老,尤宜雪夜吟。邯郸官道上,谁识吕公心?
  软履蒙佳贶,平原客来知。下邳圯上去,长有一编书。
  和程生克有弄璋之庆
  明  唐桂芳
  念汝相从昔未婚,掌珠今见浴金盆。
  欲知江左多文献,定许河南两状元。
  泼泼鲤鱼供美馔,修修鸑鷟映华轩。
  太公七帙俱强键,喜弄樽前四世孙。
  题陆景宣所藏渔樵图
  明  至仁
  吕望曾同西伯载,买臣复绾会稽章。
  请君莫问功名事,江上青山几夕阳。
  走笔送金贤良
  明  宋濂
  飘零已觉二毛侵,且向西风问苦吟。
  蛋雨蛮烟十年梦,龙韬豹略一生心。
  星垂钟阜知天近,似海深。(此句不全)
  不是秋帆连夜好,典衣呼酒共登临。
  霍元方见寄五言十二韵二首题鲍锡中疏懒钓鱼图遂成五言二十韵二首以答鲍霍二君子(节录)明  宋讷
  幽人疏且懒,画里见真容。仙骨秋山瘦,庞眉暖翠浓。林峦追马远,神观逼刘琮。
  朝市行行倦,功名事事慵。石矶苔藓护,野服芰荷缝。钓月一竿竹,巢云两树松。解蓑堆杜若,投饵傍芙蓉。柳映青浮影,萍开翠露踪。缗轻江色净,鱼跃浪痕重。渭上熊罴梦,人间锦绣胸。畅怀滩七里,无意禄千钟,迹似天随子,名高阮嗣宗。困依临岸树,归看隔江峰。鲙细丝银鲫,羹香煮箨龙。话寻樵侣对,行与钓徒逢。晴荷冲烟笠,寒携踏雪筇。蓬窗红日上,石径白云封。朝士题诗赠,家僮酿酒供。山僧持钵过,溪友抱琴从。我欲江湖去,乘舟访鲍溶。
  遣怀
  明  刘基
  鸿鹄会高风,拂翼凌云霓。蛟龙不得水,葺鳞困涂泥。
  惟昔望诸君,一战举强齐。秦穆霸西戎,能用百里溪。
  傅说筑商岩,太公钓磻溪。韩信寄食饮,孔明躬耕犁。
  立贤苟无方,何问鹜与鷖!驱车上太行,峻极不可跻。
  重云蔽曾岑,流潦绝荒蹊。豺狼当我嗥,魑魅向我啼。
  顾瞻望九州,欲去惑东西。嘉谷委蔓草,良田养蒿藜。
  乘黄避跛鳖,狐貉骄虎貔。谁言纵壑鱼,竟为触藩羝?
  长夜起啸叹,邪气凭我脐。梦登舜苍梧,遥望禹会稽。
  援琴奏将归,日暮增惨凄。肓飚正滃勃,孤凤将安栖?
  题陆放翁晚兴诗后
  明  刘基
  雄剑閟宝匣,中夜蛟龙吼。男儿抱志气,宁肯甘衰朽?
  松柟在深谷,枝叶拂星斗。虽无般匠顾,势自凌培塿。
  昂昂商山翁,矫矫渭滨叟。林泉不遐遗,轩冕亦固有。
  奈何刘伶辈,贱身若刍狗。徒生天地间,辜负发与手。
  三复咏斯章,千载吾尚友。
  题秋江独钓图
  明  刘基
  秋风江上垂纶客,知是严陵是太公?
  细水浮岚天与碧,斜阳炙面脸生红。
  形容想象丹青在,岁月荒凉草泽空。
  日暮忽然闻欸乃,蓼花枫叶忘西东。
  夜泊桐江驿
  明  刘基
  伯夷清节太公功,出处非邪岂必同?
  不是云台兴帝业,桐江无用一丝风。
  过野狐岭
  明  郑潜
  回道野狐岭,山川地势高。中都开堡障,纳钵隐堂坳。
  帝业雄三辅,王师蕴《六韬》。秋风淮海上,黎庶望旌旄。
  钓台
  明  李梦阳
  终日钓石坐,清波间我钩;
  掷笑望山月,回首见鱼游。
  太公庙
  明  王仕
  尚父磻溪迹,犹存下钓砰;网罗遗兽圹,羽猎访渔氓。
  神启卜田兆,泽藏佐命璜;穷山遗庙貌,里社奉神明。
  衮冕新封拜,纶蓑旧主盟;烟寒香案古,雨过石苔青。
  谷静泉声答,林深鸟过鸣;云阴移户牖,潭影晃檐楹。
  藤落鱼惊缀,嵩摇鲵掣旌;败垣留断碣,层藓暗题名。
  柏老门前盖,花临苑外棚;缅怀公去远,瞻礼我来怦。
  来间羞芳芷,寻州荐杜蘅。叩随秦博士,久滥鲁诸生;术拙齐门瑟,心渐汉坐笙。山川未改色,千载有余情。
  游磻溪
  明  方新
  路入磻溪一径开,空树古庙锁苍苔。
  浮云冉冉连崖窦,流水淙淙戏钓台。
  世远山川仍旧迹,功高今古自雄才。
  焚香醮罢神如在,日落西峰梦鹤回。
  磻溪宫
  明  方新
  一径回峦带石渠,宫门深闭树扶疏。
  岐山日落无鸣凤,渭水波寒罢钓鱼。
  玉兔捣残纤月冷,洞箫吹散彩云舒。
  叹子老愧飞熊兆,努力犹堪载后车。
  磻溪叟
  明  邢云路
  坐稳磻溪石,悠悠物外身;乾坤垂一钓,八十阅千春。
  不谓飞熊梦,而来渭水滨;谁知周尚父,原是葛天民。
  子牙洞
  明  伍福
  飞熊入梦岂虚传,留得荒洞俯渭川。
  遗像凋零双鬓雪,钓矶寂寞一丝烟。
  也知豹变符昌运,谁识鹰扬在暮年。
  遭遇有时真不偶,遗芳千古照青编。
  渭滨叟
  明  邹弘道
  玉璜钓得鬓丝丝,又是飞熊应兆时。
  四海仰瞻天下老,两朝匡济圣人师。
  风生渭水冠尚在,云暗营丘庙社移。
  韬略传来知是否,《丹书》千古日星垂。
  东海老叟
  明  罗贯中
  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
  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传烈冠武臣。
  磻溪宫
  明  张炼
  丹崖回绕翠微宫,十度磻溪一径通。
  双鹤归巢花圃暗,三花过雨石坛空。
  林梢落月闻啼鸟,矶上浮云想钓翁。
  圣主即今怀隐逸,还应有梦到非熊。
  磻石
  明  杨起凤
  磻石亭亭水际头,当年曾此把鱼钩。
  波声震撼山灵动,千载鹰扬意未休。
  磻溪石
  清  金应杰
  太公生浊世,避地复归仁。力欲匡周室,何辞钓渭滨。
  韬光能定乱,养晦亦全真。一片磻溪石,于今迹已陈。
  渭川怀古
  清  许荪荃
  西风残照急,渭水奔东流。
  不见持竿叟,烟深古渡头。
  过磻溪
  许荪荃
  一片清光照石头,垂纶孤坐几经秋。
  岩花漠漠山长在,岸草青青水自流。
  避世寻常甘钓渭,向年八十独兴周。
  行人不忘飞熊梦,每过磻溪忆壮猷。
  钓鱼台
  清  邓梦琴
  渭河东流去,涛声护旧台。当其垂钓日,讵卜后车来。
  就养宁偕隐,归周匪借才。苍崖虽有迹,风雨长莓苔。
  代谢成今古,犹传两钓台。生生招一至,尚父望而来。
  山水同留胜,见潜岂异才。桐江澄练净,倒影照青苔。
  磻溪
  清  李柏
  东辞太白雪,西谒玉璜宫;一水芦花外,两山翠柏中。
  周南熊梦运,秦国凤楼空。历历斜阳树,秋光自昔同。
  钓鱼矶
  清  彭延龄
  亭亭古石映春辉,车马曾从此地归。
  云锁南山藏豹雾,日开渭水见熊飞。
  沉潭浪暖堪垂饵,翠柏风轻好挂衣。
  一日鹰扬人去后,至今谁上钓鱼矶?
  钓台
  清  容万邦
  子牙若钓周,八百亦阴谋。鹰睡纶竿日,龙韬渭水秋。
  先公征佐命,大老逐间鸥。从入飞熊梦,后车载直钩。
  钓台
  清  王绳武
  避地西来厌俗尘,间中岁月静中身。
  当年不入飞熊梦,长作磻溪垂钓人。
  春秋八百启周疆,过客于今说钓璜。
  当世伟人多少辈,是谁功绩继鹰场?
  游太公钓鱼台
  清  李景星
  水秀山青别有天,太公白发钓溪边。
  当年总不蒙周聘,犹作老来世外仙。
  渭水怀古
  清  乔光烈
  清渭东流藓碣残,停 怀古意盘桓;
  后车若使无人载,终老何妨一钓竿。
  钓台
  清  乔光烈
  晓入鸡峰草树春,峰前溪水碧鳞鳞。
  苍苔一片溪边石,曾伴当年把钓人。
  钓台
  清  毛仪
  春间寻胜地,雨霁日出跻。树里金光乱,山头玉色齐。
  孤云凝远岫,彩鸟渡前溪。料得先民乐,应教出处迷。
  钓台二首
  清  强振志
  行到磻溪绝俗尘,台荒迹古想伊人。
  熊飞未入岐州梦,鲤跃先传渭水滨。
  竹苗烟波笼坐石,兹泉风月伴垂纶。
  一竿拖得璜鱼出,钓起周家八百春。
  皓首苍颜一钓翁,磻溪石上老英雄。
  绕台鹤发连云白,逐水鱼鳞映日红。
  蓑笠重沾秦岭雨,纶钓斜挂渭川风。
  投竿佐得岐丰治,万古芳踪落照中。
  钓鱼台
  清  张钟英
  八百年来一老家,鼎彝声势满天涯。
  勋多不共山甾草,观望常存  华。
  钓去苍璜编玉藻,传来灵石流丹霞。
  汉秦唐宋都更步,不祧明禋周子牙。
  钓台
  清  徐冲霄
  诸侯八百传鹰扬,稳坐磻溪钓玉璜。
  皓首一竿钩不曲,个中消息审行藏。
  西岐风云会龙虎,梦里熊飞周召伍。
  带砺河山几沧桑,渭滨片石光千古。
  和途中即事
  清  张景松
  愁起疲驴背,吟声入楚《骚》。江湖萦别梦,风雨恋征袍。
  驿草秋先歇,边云晚更高。时平多设险,旅夜看《龙韬》。
  少年行
  清  方还
  不解《阴符》与《六韬》,似知名姓五陵豪。
  此身未识为谁用,慷慨长歌看宝刀。
  咏古
  清  王苍璧
  致身非不荣,而贵辨出处。始进不以正、功业何足语?
  孔明人中龙,君臣实心膂。三分定荆益,一德并伊吕。
  当其未遇时,夷然视圭组。鹿门拜庞公,南阳咏梁父。
  向非昭烈贤,三顾犹未许。君子慎自藏,守身如处女。
  齐云楼
  清  马士骐
  凭栏天际荡心胸,一片云飞接岱宗。
  缥缈层檐疑结蜃,等闲高卧笑元龙。
  自传家学三千众,谁数仙居十二重。
  为问芙蓉楼上客,何如东海表齐封?
  登太公台怀古
  清  赵铋
  东海曾垂钓,于今尚有台。
  鹰扬多少事,只供一徘徊。
  咏太公
  清  马季常
  八十垂垂直钓翁,鹰扬轻肯奋秋风。
  白头清渭无穷意,谁遣飞熊入梦中?
  钓台
  清  薛玉树
  东海慵屠牛,西岐乐饵鳊。灵矶留古迹,直钩至今传。
  德普江云外,功高渭树尖。游人台下过,千载赏风烟。
  钓台
  清  许振华
  信是名贤高隐地,入山幽异不寻常。
  森森古柏垂青远,汩汩清泉发籁长。
  梦兆飞熊闲钓台,功成表海忆东方。
  至今犹识双踪影,惹得诗人到处扬。
  磻溪
  清  吴曰南
  由来大老傲烟霞,何事溪边渡岁华?
  月照纶竿风拂钩,肯赊清梦帝王家。
  游磻溪
  清  傅继美
  行到山一隅,清风扑面来。诸峰千翠叠,双硖一泓开。
  把钓人云往,吹箫凤不回。盘桓古树下,随意坐苍台。
  圯桥
  清  林寿图
  秦皇举动愚何太,亡秦书在六经外。藏书人岂群儒辈,谷城山下顽石多,黄者灵耶近狡狯。褐衣老父名姓埋,一编手授英雄才。祖龙烈焰烧不到,太公昔曾兴周来。
  良也报韩项报楚,楚有江东韩无土。万金结客用狙击,走匿下邳成伏鼠。如何子弟兵八千,渡河沉船破甑釜。信越功臣尽烹醢,岂割鸿沟不谋羽。刘项兴亡良所为,兵法托自圯桥父。髯苏持论取忍辱,腐迁按图诧好女。生儿解识妇人心,相见父风工媚妩。
  赤松子,黄石公,神仙之说今古同。阴谋秘计事恍惚,采芝更数商山翁。
  二、文赋
  吕望钓玉璜赋
  唐  王起
  昔太公之未遇也,隐于渭之滨,钓于渭之津。坐磻石而不易其操,垂直钩而不挠其神。波万重而我心惟一,岁三周而吾道方申,既而寒潭晓霁,莫不遗乎巨细。兀忘形而有待,引经纶而不替。期阴骘以旁行,忽宜符而下济。于是拔深泉,激红涟,振锦鳞,而云霞焕。若获玉璜而篆籀昭然。皎皎霜净,亭亭月悬,表苍兕之期功,邻造化、腾白虹之气理。契先天所以耀川灵,所以夸渔者,徘徊自适,愤惋俱写,临清流而素彩荧煌,昭白日而祥光上下。公乃起川隅怀宝符,顒昂志气振奋泥涂。捧抵鹊之容弥彰洁白,入非熊之兆宁掩瑕瑜。众皆钓其名,我则钓其道;众皆钓其鱼,我则钓其宝。故知神全者,不辞于贫贱;志大者,不叹于枯槁。皤皤兮白发,湜湜兮清流。
  其来也钓于周,所谓运良谋,拥神休。岂芳饵而能获,匪嘉鱼而足求。异和氏之功疵瑕受戮,贱詹何之术,溪涧空投。然则道感其诚,德亦有报,天以我为忠告,客有悦其性者,莫不望兹川而高蹈。
  磻溪铭
  唐  梁肃
  至人无心,与道出处;外则土木,出则雷雨。惟殷道绝,粤有尚父。爰宅于幽,盘桓草莽。  天地阖辟,阴阳运行。明极而昏,昏极而明。遇主水滨,谋泰八紘。牧野桓桓,一麾而平。惟彼日月,得天而光。惟彼圣贤,得时而彰。独夫昏迷,我乃豹藏;文武作周,我乃鹰扬。故曰:大道无休,大人无方;运用变通,至虚而常。作铭磻溪,今古茫茫。
  祷雨磻溪祝文
  宋  苏轼
  岁秋矣,物之几成者,待雨而已。穗者已秀,待雨而实。三日不雨,则穗者不实矣。荚者已孕,待雨而秀。五日不雨,则荚者不秀矣。野有余土,室有闲民,待雨而耕且种。七日不雨,则余土不耕,闲民不种矣。穗者不实,荚者不秀,余土不耕,而闲民不种,则守土之臣,将有不任职之诛,而山川鬼神,将乏其祀。兹用不敢宁居,斋戒择日,  并走群望,而精诚不歆。神不顾答,吏民无所请命。闻之曰:“ 有周文、武之师太公,其可以病告。”乃用太祲之礼,祷而不祠。《榖梁》子曰:“古之神人,有应上公者,通乎阴阳,君亲帅诸大夫道之而以请焉。”夫生而为上公,没而为神人,非公其谁当之? 《诗》曰:“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公之仁且勇,计其神灵无所不能为也。吏民既以雨望公,公亦当任其责。
  敢布腹心,公实图之。尚飨。(嘉祐八年七月二十六日)游磻溪赋明  王增琦
  时惟二月,岁属仲春。游于鸡峰之下,至于渭水之滨;寻磻溪之旧迹,考尚父之垂纶。但见磐石屹屹,清涧粼粼,实隐居之安宅,非贪鱼而投缗。胡往册之难信,等郢书之失真。反谓屠牛朝歌,且曰卖食棘津。而况西伯之猎,后车之载,昔年渭阳,今兹俱在。岂随腐草化萤,桑田变海。乃知古人托足之境,山川增光;曩哲发祥之地,奕 流芳。视傅岩与莘野,洵相得而益彰。若夫钓于滋泉,固不韦所别号;得乎玉璜,讵《周志》所矫造! 于是循石旁,入古庙。映阶草青,隔叶莺啸。尔乃觅汉高彪之赞,读唐胡曾之诗。既 然而远望,复穆然而深思。觉箕山之巢父,与颍水之许由;徒孤隐于泉石,遑黼黻乎皇猷。岂若把竿姜老,大器晚成:龙德之卓然中正,豹变则蔚然文明;熊梦兮非幻,《丹书》兮不朽。爰抒古歌,非拟乌有。辞曰:缅维周吕尚,昔是渭滨叟。胜迹至今留,宁持八百久。
  游磻溪记
  清  乔光烈
  磻溪出宝鸡东南鸡峰山下,《水经》所谓“渭水东经陈仓县南,又东经郁夷县故城南,右则磻溪水注之”者也。鸡峰蔚然深秀,林木茂美,中多神祠。每岁方春,游者自远而至。溪涓涓岩石下,已乃渐广。约里许,有石特起俯溪上,高若建屋,其巅宽平,如台可登。下瞰泓澄,含翠浮碧,净鉴毛发,栗然以清。世传太公避纣,尝隐钓焉。考太公少壮时,屠牛朝歌,卖食棘津,其地皆去此绝远,后仍钓此,岂其转徙间关、晚以羁寓以来此欤? 其起为文王师,相遇实以钩。文王始居岐,即而迁郢,终乃造丰。郢则汲冢书所为程者,远在丰西。岐又在郢西,距磻溪近,故得猎至其地,而史编之卜,后车之载,意尚当在文王治岐时也。传记率云:文王得太公,年已八十。
  莫不感其事之奇,叹其遇之晚。然公封于齐,百有六十而始薨。则方其钓时,适犹及壮,何晚之云哉? 诸书或言太公钓以直钩,或且谓彼假术以悦文王,故三百六十钓,广张其辞,用相耸动,大抵皆不足信。要当其时,避迹远去,以匿于山泽,而坐磐石,歌沦涟于是溪之旁,因以托其志,虽千载上,其风尚可得而想见者。《吕氏春秋》谓太公钓于滋泉,剖鱼得璜玉,即不韦之所号滋泉者,又以知其名之异也。石旁有太公庙,庙甚古。昔时游者,多赋诗刻石置庙中。然问之土人,溪竟未尝有鱼,非徒钓不可得,未知太公钓时,然耶否耶?溪透迤北流凡数里入于渭水。
  -
  第五辑 太公的神化及道教
  姜太公是人不是神。作为历史人物,兴周、灭商、安齐、兴齐,都是太公的历史贡献,是太公建立起来的丰碑。所以儒、墨、道、名、法、阴阳各家莫不追尊他为本家先师而奉之为百家宗师;诗人、史家莫不颂扬和称述他的功德而奉之为大智大勇的救世主。
  其道圣智至极而不测就是“神”。《易·系辞下》:“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阳谓之道”。韩康伯注:“神也者,变化之妙极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
  在这里,“道”就是阴阳。太公变化不测之道的主要代表是“兵权与奇计”。太公的“兵权与奇计”确乎达到了“变化之妙极万物”而至于“不可以形诘”的境界。因而“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太史公自序》又称太公能“切近世,极人变”,再次称道太公以其兵法奇计的妙极变化而达到了超凡入神的至高境界。这就是说,太公以其超人的圣智与功德创造了自身被神化的主观条件。
  像对历史上其他杰出人物的崇拜一样,崇拜至极便必然神化。远的如称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龙鱼河图》。),而主要以其“造立兵仗刀戟大弩,  威振天下”  的武功而奉之为“兵主”“兵神”
  (《史记·封禅书》。) 或战神。近的如《史记》《汉书》的《高祖本纪》所记述的:
  刘邦以其母刘媪“梦与神遇”而生,以斩白蛇而起义,因此成为“真龙天子”……中国古代神话很多。对杰出人物的崇拜与神化而形成的神话多不胜举。久之便成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一源。作为百家宗师,太公倍受诸子百家的崇拜;作为大智大勇的救世主,太公又倍受诗人、史家和广大民众的崇拜。无限的敬仰和崇拜便成为太公神化的客观必然性。
  太公由人变神始自先秦,始自他所“与天下更始”的周代,始自他所运筹、他所指挥、他所以兴周灭商的牧野之战的胜利。
  牧野之战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而且更被称为“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因而是继商汤鸣条伐桀之后的又一次吊民伐罪、“恭行天罚”
  的义战。牧野之战的胜利,太公已经为自己对后世的影响树定了超凡入圣、圣智如神的形象。
  先秦时期的诗人、史官及诸子百家,无不盛称牧野之战的历史意义。盛赞牧野之战的胜利及意义便是赞美太公的文德和武功。  因而周文王的先君太公始称姜太公为“圣”  ,孟子称太公为“天下大老”,荀子也称太公为“圣”,而孔子则称太公为“兼善天下者”……如《孟子·尽心下》表述了他对牧野之战的称赞:“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辆) ,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
  孟子从《周书·武成》中选取二三简策以为史据,其一,定义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因为牧野之战的胜利归根证实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其二,牧野之战是“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因而能“无敌于天下”。其三,武王对殷民说:不要怕,为安定你们而来,决非与百姓为敌。殷国民众争相叩头迎接武王、太公大军。为安定多数人而杀少数人,便是以仁义为本的正义战争,是仁人进行的战争,是“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因而“无敌于天下”。发动和运筹牧野之战的是武王和太公,则武王和太公便是仁人。而牧野之战的具体运筹和指挥者是姜太公。所以牧野之战的胜利实是太公佐武王完成了又一次“以至仁伐至不仁”的历史使命,从而建立了继伊尹之后又一次“仁人无敌于天下”的伟大功业。因此孟子称太公为能表率天下归背的“大老”。
  除凡俗之人以外,孟子分人为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和神人六等。《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赵岐注:“……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为圣人。有圣知之明,其道不可得知,是为神人。”可见这里所说的圣人或神人仍然都是人类的范畴,他们只不过是人中的道德智能极高和高不可测的人罢了。“圣而不可知”或“其道不可得知”的便是神人,这与“阴阳不测之谓神”的说法是一样的。
  而与神仙家及宗教迷信所称的“神鬼之事”的神不是同一概念。但是由于太公佐武王完成了“仁人无敌于天下”的牧野之战,建立了“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文德武功,所以,这里的“圣人”和“神人”是必指武王和太公无疑。
  圣近于神,故“神圣”相提并论。如前所述,太公是周代被尊为“圣人”的第一人。《史记·齐太公世家》引文王的话说:“自我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 我太公望子久矣。”准此,太史公在《世家》结语称赞道:“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 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荀子·议兵》。)因而说:“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
  (《荀子·臣道》。)诛纣赖于太公所运筹的“仁义之师”,是荀子称太公为圣的依据。
  孟子不仅追尊太公为“天下之大老” 、 圣人,更把他推上了“神”的高位,以其有“圣知之明,其道不可得知”的个人素质。
  综上可知,圣人或神人,原是人之道德智能极高和高不可测者独享的尊号,因而也是太公被神化的初因。太公佐文王、武王完成了“应天顺人”的“汤武革命”,建立了兴周兴齐的功业,数周朝功臣,无出其右者。所以圣人神人的尊号,正是符合太公“行之迹,功之表”的称号。但作为人杰的圣神,常被归入神仙的群类。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六韬》,其《文韬》记载了文王以卜兆访贤;《庄子·田子方》则记载了文王以梦兆访贤。兴国求贤之道非卜即梦,取材于周史典册的《六韬》已为太公出佐文王一节略加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战国至秦而迄于西汉前期,邹衍五德终始等说大起和齐、燕方术之士纷出,神仙怪异之说方兴未艾,先使秦皇迷情,后令汉武醉心。
  而太公作为三代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智大勇之人,其被再神秘,使之智上加智、勇上加勇、逐渐而至于超脱人的范围而升登神仙境界,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至汉代,今文经学的兴起和谶纬的泛滥,迷信妖妄气氛盛行;谶纬和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儒学神学化,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被神秘化,而太公其人其事的被神秘化,自然更不例外。除《列仙传》以外,《尚书大传》及其他一些谶纬书多有关于太公神化的记载,连《论衡》也不例外。
  《列仙传》把太公正式列入仙籍:“吕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内智,预见存亡。
  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西适周,匿于南山,钓于磻溪。三年不获鱼,比闾皆曰:
  ‘可已矣!’尚曰:‘非尔所及也!’已而,果得兵钤于鱼腹中,文王梦得圣人。闻尚,遂载而归。至武王伐纣,尝作《阴谋》百余篇。服泽芝地髓,具二百年而告亡。有难而不葬, 后子伋葬之, 无尸,唯有《玉钤》六篇在棺中。云:‘吕尚隐钓,瑞得赪鳞,通梦西伯,同乘入臣。沈谋籍世,芝体炼身。远代所称,美哉天人。’”得兵钤于鱼腹,已属怪异;而死不遗尸棺中,唯留《玉钤》六篇,确是羽化而去,升造仙界了。
  《太平御览》多处引载“望钓得玉璜”“尚父得玉璜”等神奇之言。又《论衡·恢国》:“传书或称:武王伐纣,太公阴谋食小儿以丹,令身纯赤、长大,教言‘殷亡’。殷民见儿赤身,以为天神;见言‘殷亡’,皆谓商灭。”《论衡》以黜“虚妄之语”而求“实事见用”成书。书中载录太公神化的“虚妄之语”多条,说明太公被神化的广泛和普遍。
  《后汉书》归太公兵法入《方术传》,李贤注“钤决之符”说:“兵法有《玉钤篇》及《玄女六韬要诀》,曰:太公对武王曰:‘主将有阴符,有大胜得敌之符,符长一尺;有破军禽敌之符,符长九寸;有降城得邑之符,符长八寸;有却敌执远之符,符长七寸;有交兵惊中坚守之符,符长六寸;有请粮食益兵之符,符长五寸;有败军亡将之符,符长四寸;有失亡吏卒之符,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闻,闻符所告者皆诛。’”这是《六韬·龙韬》中的《阴符》篇,与今传本《龙韬·阴符》
  篇稍异。但却是出自《玉钤篇》或《玄女六韬要诀》而非出自《汉志》著录的《太公》
  或屡代传世的《六韬》。毫无疑问,这是对《史记》著录的《太公兵法》、对《汉志》
  著录的《太公》的神秘化的开始。
  今文经学和谶纬交相泛起的宗教迷信的滥波未平息,佛教和道教先后传入和兴起,使当时社会宗教迷信气氛更见浓厚。这使太公其人得被进一步神秘化,使太公其书也得随之以神秘化。 《史记·留侯世家》 说张良得之于黄石公的《太公兵法》,应即《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的《周史六韬》或道家类著录的《太公》。但到《后汉书》成书时,原来的书名也被涂上了神道的色彩。《玉钤篇》或《玄女六韬要诀》就是《太公兵法》或《周史六韬》或《太公》书被神秘化的产物。《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太公阴符钤录》《太公书禁忌立成集》及《太公枕中记》等也都是对《太公兵法》或《周史六韬》或《太公》书神秘化的产物。
  西晋太康十年(289年)三月,晋汲县令卢无忌自称引据埋藏于公元前299年,出土于太康二年(考证为咸宁五年)的汲冢之“竹策之书”中的《周志》记载:“文王梦天帝服玄禳,以立于令孤之津。帝曰:‘昌,赐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太公于后亦再拜稽首。文王梦之之夜,太公梦之亦然。其后文王见太公,而询之曰:‘而名为望乎?’
  答曰‘唯,为望。’文王曰:‘吾如有所见于汝? ’太公言其年月与其日,且尽道其言,‘臣以此得见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与之归,以为卿士。”卢无忌据此而写成了他的《齐太公吕望表》,促使太公的出仕佐周更加神秘化了。
  晚《齐太公吕望表》问世不过数十年的《搜神记》,像刘向把太公列入仙籍一样,干宝在掌握了大量可据材料的基础上,更加果断地把太公归入神籍而成为他所搜求神祗的主要对象之一。《搜神记卷八·吕望》算是“引言”:“吕望钓于渭阳,文王出游猎。占曰:‘今日猎得一兽,非龙非螭,非熊非罴。合得帝王师。’果得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同车载而还。”但该书卷四《灌坛令》中,太公已经以人、神兼能的面目出现了:“文王以太公望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问其故,曰:‘吾泰山之女,嫁为东海妇。欲归,今为灌坛令当道有德,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疾雨。大风疾雨,是毁其德也。’文王觉,召太公问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风,从太公邑外而过。文王乃拜太公为大司马。”《博物志·异闻》也收录了此条但不尽同,录之于此以为参证:“太公为灌坛令。武王梦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曰:‘吾是东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今灌坛令当道,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雨。
  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雨过,以毁君德。’武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风暴雨从太公邑外过。”
  沈约修《宋书》,对太公的史事与神话传说糅合在一起,侧重以取而有所渲染。
  可以说,其在《符瑞志》中所志的文王、武王和太公的往迹,是对汉魏以来太公神话传说的画龙点睛的集成。它对其后《艺文类聚》收录的太公箭射丁侯画像,《北堂书抄》的太公智役五神等诸多神话的形成不无关系。《符瑞志》:“(文王)将畋,史编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遣汝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
  其兆如此。’王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撰尔雒钤报在齐。’尚出游,见赤人自雒(洛)出,授尚书曰:‘命曰吕,佐昌者子。’文王梦日月著其身;又鸑鷟鸣于岐山。孟春六旬,五纬聚房。后有凤皇衔书,游文王之都。
  书又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皇命已移,不得复久;录 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没,太子发代立,是为武王。武祇王骈齿望羊。将伐纣,至于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咸曰:‘纣可伐矣! ’武王不从。及纣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乃伐纣。渡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王写以世字,鱼文消。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鸟,鸟衔谷焉。谷者,纪后稷之德;火者,燔鱼以告天,天火流下,应以吉也。
  遂东伐纣,胜利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及封吕望于齐。”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太公作为神坛上神主的形象十分完善了。引两段唐人辑录的文字聊作参证。一是《艺文类聚》中的一段:“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画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大剧。使人卜之,祟在周,恐惧。乃遣使者请之于武王,愿举国为臣虏,武王许之。尚父乃以甲子时拔其头箭,丙子日拔其目箭,戊己日拔其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谓使者曰:‘归矣,吾已告诸神,言丁侯前畔义,今遣人来归,勿复过之。比使者归子之君所,息念矣。’使者辞归,至,丁侯病乃愈。
  四夷闻之皆惧,各以其职来贡。”这是道士以符咒而“使鬼役神”之术的写实。也见于《太平御览》。二是《北堂书抄》引录自《太公金匮》的一段:“武王伐纣,都洛邑未成,海内神明相谓曰:‘今周之圣人得民心乎? 当访之。’随四时而风雨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有五丈夫乘车马,从两骑,止门外,欲谒武王。武王将不出见。太公曰:‘不可,雪深丈余而车、骑无迹,恐是圣人。’王使太师尚父谢五丈夫曰:‘宾幸临之,失不先问,方修法服。’太师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开门而进五车两骑,曰:‘先王太夫人在内,方对天子,未有出时,天寒故进热粥以御寒,未知长幼从何起。’两骑曰:‘先进南海君,次东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师、风伯。’粥既毕,使者具以告尚父。尚父谓武王曰:‘客可见矣。’……王曰:‘不知有名乎?’曰:‘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西海之神曰蓐收,北海之神曰玄冥,河伯名为冯夷,雨师名咏,风伯名姨,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
  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外引祝融进五神,皆惊相视而叹。祝融拜,武王曰:
  ‘天阴乃远来,何以告之? ’皆曰:‘天伐殷立周,谨来受命,愿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
  宋、元以来的姜太公,已经成为中国神坛上唯一的全智全能、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了。他力足以通天人之分,权足以平仙神之衡。作为太公典传和神话之集大成的《封神演义》的问世,充分突出了上述太公的能力和职权,完满地塑造并树立起了姜太公高、大、全的神主形象。太公作为驱邪逐鬼的神明,得进一步家喻户晓;作为除暴安良的护佑神灵,得更广泛地享受人间香火和顶礼膜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符和“姜太公在位,众神回避”的牌位进一步普现于民间。作为《封神演义》书中的主要人物,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商,通过多次仙佛斗法斗智而伐灭商纣;继而揭榜封神,衡量神仙的功过而定封其尊卑荣辱,一切听决于他所执掌的《封神榜》;沟通天人关系,黜陟神鬼善恶;褒贬冥界正邪,抑扬世间浊清,是《封神演义》赋予太公的职权,是广大民众寄于太公的希望和寄托。“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报功臣”权在武王,“妥功鬼”权在太公;太公被授以与帝王同等的权力,正体现了历代民众的共同意愿。作为全智全能的救世主,始以吊民伐罪称君,终以驱邪扶正成神,永远是劳苦民众仰望的护佑神灵。
  姜太公与道教、佛教没有关系。但是道教和佛教对于太公的神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道教源于古代的巫术。太公作为古代特立卓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向以“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论衡·卜筮》。)为自信,故不听龟策之占、巫觋之言。《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可证其实。道教的产生上距太公千余年。其始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 张道陵首倡的“五斗米道”。继而名为“天师道”。道教虽与老子、庄子同样没有关系,但奉老子为教主,尊之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 (当时对《道德经》的称号) 《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东汉末,张角以太平道、张鱼以五斗米道组织农民起义。东晋时,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了道术与理论。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再对道教进行改造,从而使嵩山一度成为道教活动的中心。
  道教作为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产生晚于儒、佛二教。虽然宇文周“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作为“辨释三教先后”(《北史·周高祖纪》。)的标准,但除了有保护“国教”的倾向外,隋唐以前,道教无论在其道义、道术、师承及理论等方面都不如儒、佛二教健全和完善。本来与老子、庄子等无关系而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尊奉其《道德经》为经典。像姜太公这样的亦贤亦圣、大智大勇的高人,既为诸子百家尊为先师,又被三教九流奉作为宗主,因而更是道教必所尊奉和崇立的本家人物。太公思想不乏无为无不为、“因循为用”“事少而功多”的道家思想的特色。因此《汉书·艺文志》归“《太公》二百三七篇”入“道家者流”。这为太公将成为道教人物奠定了初基。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已在热烈追求太公入主本教。即在《隋书·经籍志》中著录的一些太公托名著作,已明显表露出了这一迹象。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曾对太公书加以道化改造和加工,以为道教经典而丰富充实了《道藏》,唐人李筌得之于嵩山石室的《阴符经》便是一例。
  《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有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作注,世称《七贤注》。太公注《阴符经》见于本志。《集仙传》称李筌得《阴符经》
  于嵩山石室,书题为:“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
  后世学者把该书与《周书阴符》《太公阴符》联系起来,认为“此书宗旨与大《易》
  《老子》同归”(《汉魏丛书·阴符经识》。)而最后收录于《道藏·洞真部》内。这样,《阴符经》于是成了道教的一部经典,太公也被尊奉为道教的又一位教主了。此外,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或即为李耳,依据姓氏绪宗,则是李唐的高祖。
  南北朝时,北朝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称新天师道;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形式因而完成。从唐朝开始,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李唐王朝自以为老子后裔,多次倡兴道教,崇奉强被尊为教主的太公、老子等先圣。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 、天宝六年(747年)、肃宗上元元年(769年),朝廷先后诏令各州立太公庙春秋祠祀,追封太公为武成王,祭礼与文宣王同,其目的,除彰显太公“隆周”的文德武功外,又有对先代道教人物尊崇的意思。到这时,太公正式被尊为道教的宗师之一。《封神演义》完善了太公大贤大圣、大智大勇的神主形象,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太公的道教教主的地位。所以后世道士便把太公尊为必崇奉的宗师,而使世人误以为太公本即道教鼻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