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4 16:11
鄌郚总编

昌乐城关街道历史文化概述

  城关街道
  城关街道位于县城北端,东邻朱刘镇、五图镇,西连尧沟镇,南、北分别与城南街道和宝城街道接壤。东部孤山,兀然耸立,西部大、小丹河自南而北流贯全境。总面积31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街道辖28个行政村,29828户,74023人。城关街道是昌乐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关街道历史悠久,龙山文化晚期,系帝尧之子丹朱的封地。秦属齐郡,西汉初属淄川国。汉景帝中元二年起(前148年)属北海郡剧县(故址在今县城西3公里),南北朝时期属都昌县。宋建隆三年(662年)设昌乐县,(治于今县城西2公里西店村一带)。元朝初废昌乐县设昌乐巡检司,不久恢复设置。明初,治所迁至今址。1948年为城关区,1950年为一区,1955年为城关镇,1958年为城关公社,1984年撤消公社,改为昌乐镇,2005年撤消昌乐镇,改为城关街道。
  城关街道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县政府驻地西约2公里西店村一带,是宋元时期的昌乐县城遗址,今西店村是当时济南通向胶东的官道驿站,其村名即因丹河驿馆(店)而得。宋代词人李清照,由青州到胶东探望其夫赵明诚的途中,曾在此歇息一夜,并写下《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众姊妹》词一首,抒发了李清照青州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留下了宋元时期昌乐县城处在东西官道的重要实证。
  今昌乐县城,是明清昌乐县古城。时城墙周长2公里,高5.99米,墙顶宽3.66米,基宽8.33米,城外是宽4.11米的护城河。城内外主要建筑除规制具备的县衙外,还有卧佛寺、城隍庙、万寿宫、节孝祠、山川社稷坛、文昌阁及文庙、田按察院、阎家巷等众多建筑特色鲜明的院落。其中文庙的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明伦堂、敬德斋、书库、号房、生员宿舍、学官舍,辅助设施有廊庑、桂香亭、敬一亭、泮池等。历代多有重修并有碑记,其中《青州府昌乐县重修儒学碑记》,系明礼部尚书、青州籍状元赵秉忠撰文。
  昌乐城东的草山和孤山,是城关街道辖区也是昌乐县的文化山。草山,也称草山子。山顶建有七层高塔,东麓是世界民族文化村;西麓是省重点中学昌乐一中。昌乐一中,始建于1930年代,60多年来,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士刘振兴和刘以训即是昌乐一中毕业学生。
  孤山(又名首阳山)是昌乐八景“孤峰夕照”和“龙洞云开”所在地,也是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两兄弟的庙宇所在地。伯夷,孤竹国君之长子,殷纣之时,曾“隐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孟子?万章下》)。北海之滨,即今昌乐县城东首阳山北的十里堡。叔齐是孤竹君次子。两兄弟因继承君位互相谦让而同时出走,投奔西伯侯姬昌。后闻周武王灭商而成天下共主,认为是大逆不道,便到首阳山(孤山)隐居起来,“誓不食周粟”,靠采集野菜维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中。在中国历史上,伯夷叔齐的气节,受到孔子、孟子、韩愈等著名人物的赞誉。历代朝廷和文人名士倍加推崇。夷齐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位于孤山峰顶,是一有大殿、厢房的四合院式建筑,现仅存基址和碑碣。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是孤山庙会,人山人海,是远近闻名的一大景观。
  孤山西北距山根不远一带,有汉名士徐伟长墓等十余座汉代古墓。昌乐县文物管理所于1995年清理其中一座,年代属东汉中早期。墓室为石室、平顶,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米空间内,刻画图像近百幅,内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有极高研究价值。
  今城关街道还是南北朝时期前秦宰相王猛和清康熙朝翰林院修撰、东宫讲官阎世绳的祖居地。王猛是前秦皇帝符坚统一中国北方的重要功臣,被誉为乱世宰相,列入《中国十大名相》一书。阎世绳创编的《阎氏家训》,集优秀教育思想和实践之大成。其家族连续五世中进士7名,六世中举人22名。阎世绳创立的阎氏家族教育文化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