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5 16:31
鄌郚总编

寻找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系列

  王玉莲:耕播艺苑“俏百灵”
  她是百姓眼中“好声音”的代名词,用美丽的歌声唱响了齐鲁大地;她是众多媒体的关注对象,是公众追捧的红歌星,被誉为放歌齐鲁的“潍坊百灵”;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孜孜不倦的在讲台上播撒着阳光雨露......
  今天的本网特约撰稿人“寻找影响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走近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文艺新星---中国合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潍坊滨海三中音美学科教研组组长王玉莲。   百姓心中的“好声音”
  山东省青州市在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王玉莲就出生在青州市东夏镇东荒村。悠悠古城孕育了她美丽的身姿和心灵,并自幼即显出其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上小学初中时便时常在学校登台演出,屡获好评。
  1988年,执着音乐热爱的王玉莲考入了青州艺术学校,开始了艺术追求之路。在艺校,她沉醉于文化艺术学习,并立志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1991年艺校毕业前夕,王玉莲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被青州电视台评为“青州十大明星”。
  艺校毕业后,怀着对大海的向往,王玉莲与同学王秀芳、韩慧娟一起来到了山东羊口盐场。空旷广袤的百里盐区成为她们施展才华的音乐舞台;勤劳朴实的盐工是她们放亮歌喉的演唱观众.....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枯燥的工作环境,她们坚强地开始了艺术实践。
  “有了这群优秀的文艺青年,茫茫盐碱滩上就像干涸的土地普降甘霖,咸涩的卤水开始变得甘甜,潮湿的海风也开始变得柔和。”王玉莲以前的老同事说。王玉莲和伙伴们的歌声,使茫茫盐区飘荡起裹着杨柳清香的春风,艺术之美为盐工心头铺设了一座通往理想彼岸的七色彩虹。
  到学校担任音乐老师后,在悉心任教之余,她倾心为繁荣文艺事业贡献力量。多年来,她先后到场矿、社区、医院、部队、村寨等演出几百场。每一场晚会的成功,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付出。她认为,为群众歌唱、为社会服务是她的责任,虽然她没有获得金钱和地位,但是她获得了观众的喜爱,赢得了观众们灿烂的笑容。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王玉莲用她清纯美好的歌声,用她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她高尚正直的品格,满载着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精美的艺术作品,美丽的歌声传达着她的友爱、善良和美好的祝愿,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及艺术享受,成为人们心中“好声音”的代名词。
  媒体关注的“红歌星”
  “没有耀眼的光环,她却是大家心目中最为璀璨的明星。作为一名基层艺术工作者,王玉莲一直在用心歌唱,那优美动听的歌声流淌在人们的心田,幻化成一个动人的称谓---‘潍坊百灵’,在人们心中经久鸣唱。”
  “她的演唱很专业,完全可以跟一些歌唱名家相媲美!她唱的都是群众喜欢的、文明的、催人奋进的健康歌曲,于无形中把中华民族的真、善、美带给了人民群众。中国民盟盟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郭志刚这样评价。”
  进入2013年以来,王玉莲专业的演唱水平和文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关注。中国日报网、中国广播网、中国第一文艺门户网、四川快讯等国家、省市重点媒体纷纷进行了重点报道,多数报道篇幅都在3500字以上。一篇媒体关注的背后就是十几年汗水的辛勤浇灌,就是辛勤耕耘播种的见证,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以前,更多的了解王玉莲的艺术人生。
  1995年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潍坊海化开发区)的成立,更为王玉莲拓展了实现音乐之梦的舞台,在大大小小的艺术活动中,总也少不了她灵动亮丽的身影,夏日广场的群众音乐会、文化艺术节、滨海春节联欢晚会……她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曾多次担任各类大型文艺比赛的评委,小小的身影,承担着一个普通艺术工作者对文化事业的执着与责任。期间,她多次作为潍坊滨海唯一的代表与各级著名艺术家同台演出,得到了艺术家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不断地学习、辛勤的付出,使王玉莲的艺术之路逐渐走向成熟与辉煌。几年来,她在国家、省、市声乐大奖赛中屡屡获奖。她说,每次比赛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歌唱。 在每一届的国际风筝冲浪比赛大型文艺演出中,王玉莲既当导演又当演员,用自己优美动听的歌声打动了所有观众,更架起了世界各国运动友谊的桥梁。她用心诠释着每一个艺术作品,认真服务于潍坊滨海大大小小的文艺演出,让艺术德魅力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她在利用业余时间代表潍坊滨区参加国家、省市各项比赛多次获奖的同时,多次应邀外出演唱,各地电视、报纸均给予了重点报道,王玉莲的名字伴着她的歌声和旋律飞进了千家万户。
  20个冬春交替,20个寒暑往来,王玉莲为音乐而付出,为歌唱而求索,她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融于美妙的歌声之中,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热爱艺术,并将这种热爱化为建设潍坊滨海的力量,用艺术熏陶着这座城市,用热爱感染着城市中的每个人。她常说,虽然自己不是歌唱家,只要人民需要、能够为社会做一点奉献,能够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她会一如既往的唱下去。
  学生眼里的好老师
  王玉莲这只“潍坊百灵”还承担着音乐园丁的神圣职责。她孜孜不倦,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放飞了一群响彻潍坊、唱响齐鲁的美丽“小百灵”。
  几年来,她组织的学生合唱团先后在区、市、省乃至全国获奖;她培养的学生在全国省、市大奖赛中获奖;她负责的“优秀艺术社团设计”创新项目,获得“潍坊市百家优秀社团”,在《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重点课程的教学以及重大课题的研究中,获“市金点子案例”一等奖、“潍坊滨海政府成果”奖等。2012年12月15号寿光电视台首届“金航杯”少儿才艺大赛暨《菜乡贝贝》形象大使选拔赛总决赛中她的学生张晓瑜喜获冠军。2013年8月,在第十届全国星星火炬青少年英才推选赛中,张晓瑜获又得初中组声乐最高奖项:特金奖。
  把文艺演出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是王玉莲新的教学尝试。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将传统文化利用唱、念、演、说等形式进行创新演绎,创作出了很多适合少年儿童表演的文艺节目,并搬上了舞台。此类节目初登舞台,声情并茂的演出不仅受到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更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美好的种子,用音乐和歌声诠释和传播祖国的传统文化。
  在教研教改活动中,王玉莲始终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在学校立项的教科研课题中承担重要任务,多篇成果论文在省、市、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次获得区、市级优质课一等奖。由她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事迹在各大媒体及报刊登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她带领的心连心少儿合唱团多次参与演出活动,先后获得多项奖项。指导完成的很多艺术作品在区、市、省、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深得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走进王老师的课堂,迎接她的是热烈的掌声、黑板上还有用水写成的欢迎词,孩子们用不同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喜爱和欢迎。几个学生争先恐后的围在她身边,那份喜悦绽放在每一个学生真诚的小脸上。此时的王玉莲说,她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学生们最最珍贵的信任和爱戴,能够引领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她最最幸福的事情!
  做德艺双馨的演员,做家长认可学生热爱的老师,是王玉莲不断的追求。她说,她将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为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
  寻找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之王文秀
  书法家王文秀:赤子情怀耕耘书法天地
  他潜心书法辛勤耕耘,是当地书画界的老前辈;他执着追求、刻苦探究,国内独创了篆刻反刀冲法;他心怀大爱情怀、赤子之心,着力推广硬笔书法,传承中国文化。
  今天的本网特约撰稿人“寻找影响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走近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书法大师”---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王文秀。
  从为人师表到书法名人  近年来,伴随着蓝黄战略的强势推动,以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潍坊北部沿海地区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王文秀就是为助推当地文化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文化功臣”之一。  初见王文秀,他身着白色的衬衣、蓝色的裤子,虽然腿部行走略有不便,但走起路来腰杆挺得笔直,精神矍铄,气宇轩昂,一副为人师表风范。果然,他笑盈盈地说:“我是一名老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
  伴随着访谈的进行,我们走进了王文秀曾经的人生岁月。1942年8月,王文秀(字东晓,号榆园一丁、长乐斋主、墨海游翁)出生在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大家洼街道(原寿光市大家洼镇)榆树园子村,是土生土长的潍坊海边人。
  (图二:书法家王文秀篆刻作品)  王文秀的工作经历中先后担任过寿光市大家洼中学教师、寿光县教育局秘书、潍坊纯碱厂子弟中学校长,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后任企业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寿光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潍坊滨海书法协会会员,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少年宫书法教师和中国象棋教师。
  谈起对书法的兴趣和研习书法的渊源,王文秀说还要从还小的时候说起。据王文秀讲述,在他幼年时代,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是自己动手写或是让村里会写毛笔字比较好的人帮忙写。由于那个年代农村物质生活比较贫瘠,村里的人上过学的很少,王文秀有幸成了一个能够上学的孩子。那时候的小学学习,练习写字还是以毛笔为主。就这样,得以上学读书的王文秀12岁时便开始给家里写春联,后来邻居们看他字写的不错,就都来找他帮忙写春联。每年腊月二十以后,一直忙到除夕。有时年三十贴对子了,还有人上门求他写上几幅。帮乡人写对联一直延续到他离开家乡工作。
  说到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王文秀又和我们聊起了一段往事。1978年,王文秀还是寿光市大家洼镇榆树园子学校初中部的民办教师。一次,他在课间练习毛笔字时,一位叫赵金铎的老师突然赞叹道:“王老师写的柳体真好呀!”“柳体?”当时的王文秀一头雾水,虽然练习毛笔字的年头已经不短,但他对书法的形体类别却不甚了解。
  “一语提醒梦中人!”赵金铎老师的话让当时的王文秀受益很深。从此,他便开始留心和寻找书法方面的书籍学习。那个时候,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有的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可是这一切没有挡住他对书法的探求。  与他同甘共苦的老伴最了解他的心思。1982年,在妻子的支持下,一家人俭衣少食为他订阅了《书法》杂志。自此,王文秀便开始了废寝忘食、锲而不舍的书法之路。通过系统学习,他知道了汉字“楷书四体”,找到了研习的方向,苦练“柳体”,后练“欧体”、“ 赵体”,开始了见缝插针的学习。调到寿光市教育局工作后,在与蒋在东、刘经堂、刘乐堂老师的交流中,他对书法的研究更深了一步,找到了入门的感觉。
  1987年调任潍坊纯碱厂子弟中学后,王文秀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继续深造。期间他师从欧阳中石,系统学习和研究了书法、篆刻知识与技术。慢慢的,他在书法方面达到了楷行篆隶草诸书皆通的境界。篆刻方面他师法秦汉,独创了反刀冲法,印文线条古朴自然,加之破边处理,印面浑然一体,别具风采。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展获奖,被多个行家收藏,并出口国外。
  当人们说起他是从为人师表到书法名家时,他总是谦虚地笑笑说:“这是对我的鼓励与鞭策,我一定不负大家的期望、国家的培养,人生路上我会永不停歇,我要用书法作品来讴歌人民幸福和祖国繁荣昌盛,为实现中国梦奉献光彩夕阳!”
  书法篆刻香果满园
  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王文秀的艺术作品大多和他为人师表的经历有关,在人生的岁月中不断磨练,吸取艺术的精华。字如其人,从《翰墨中国》等刊物中收录的书法篆刻作品就可以大体看出他尚德向善的人生理念。
  从企业领导岗位退休后,王文秀坚持不断地练习书法,达到了每日饭可不食、觉可不睡,唯字却不可不写的境地,在好长时间里,读书练字就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多年来,在文化兴国理念的激励下,他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积极赞美我中华之和谐盛世,用作品传递社会向上正能量。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70多岁高龄的王文秀常常乐此不疲地穿梭于各个活动现场,参观学习,切磋技艺。基于精湛的书法艺术水平,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参展并荣获各类荣誉称号。
  2003年至2006年,王文秀的作品先后在“翰墨中国”、第二届“金鼎奖”全国美术书法大赛、纪念毛泽东逝世30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第二届“福禄寿禧梅兰竹菊”全国书画大赛、第二届“唐诗宋词元曲”全国书画大赛中获金奖。书法篆刻作品和个人传略先后载入《中华热土》、《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全国当代书画名人名作精品集》、《翰墨中国》、《中华传世书画鉴赏》、《当代书画名家珍品博览》、《中国书画艺术家百佳》、《中国书画家大典》、《辉煌30年?当代书画名家艺术成就篇》、《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名作选萃》、《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代表作典库》、《毛泽东诗词全国大赛优秀作品集》、《福禄寿禧梅兰竹菊书画精品汇赏》、《中国精神文明大典》、《中国改革撷英》、《当代艺术家档案》等大型画册。
  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王文秀对此有着非同一般的审美方法。他总结,书法家的审美行为是在自在、自主、自律和自觉的状态中实现的,这种状态的发生与变化必然受当下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然后通过书法家的审美气质和作品的艺术境界得以呈现。如何选择既符合中国书法基本规律,又与自己个性相符合的切入角度和方式来成就自觉的艺术,就成了当代中国书法传承面临的共同课题。
  多年来,王文秀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一直在文化、艺术公益事业等领域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不懈努力。2003年,王文秀被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世界华人协会、世界华商联合会、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联合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称号。至2006年,又连续荣获“翰墨中国艺术名家”、“艺术家百杰”、“书画艺术名家”、“二十一世纪中国书画百杰”、“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中华金奖艺术名家”等称号。
  硬笔书法传承中国文化
  “老牛自知黄昏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桃李满天下的王文秀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在文化和教育战线辛勤工作几十年,退休后仍继续发挥余热,尤其热衷于公益与文化教育事业。
  8月24日记者到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少年宫采访王文秀时,他正在一笔一画、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练习硬笔书法。在一大群孩子的“包围”中,王文秀时不时露出严肃的表情和幸福的笑脸。。
  2011年,他到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少年宫担任书法教师后,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网络信息的不断发达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汉字文化产生了致命伤害。为此,他彻夜难眠,中夜常做四五醒,辗转总为后日愁。
  自己编一本硬笔书写教材!王文秀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少年宫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了把这一关乎下一代成长的“大事”办好,他拖着不灵活的双腿,跑书店、去文化馆,让年轻人帮忙到网上查询,综合各类书籍教案,反复推敲,有时为了一个字的写法反复思考。老伴心疼他,让他休息。他却说,我干了30多年老师,有生之年能为下一代编出一本实用的汉字教材是一件最有意义的事,这事情拖不得呀!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大量的努力,由王文秀按照毛笔写法的启发和经验编写的《楷书硬笔书写教材》投入使用,得到了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好评。除了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少年宫使用这套教材外,寿光、潍坊市区、区内区其他学校也纷纷借用这套教材,对青年教师、学生进行硬笔书法教育练习。目前,该教材已被中国青少年宫协会评为优秀教案。
  王文秀编写的硬笔教材不仅详细阐述了汉字的写法技巧,还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相关内容,都在表达和诠释着“端正写字、规矩做人”的人生道理。
  “看了王老师编的硬笔教材后,感觉这是他用心血写成的,他把自己几十年的书法经验都浓缩到了这部教材上”。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师袁崇福感言,通过在学生中和青少年中持续进行硬笔教育练习,将使无数人从中受益,中国汉字文化也将因此而薪火相传。
  退休后,他还参与了《潍坊海化开发区志》和《山东海化集团志》的编撰工作,不辞辛苦,夜以继日,为地方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人活着就是要为社会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今,虽己过古稀之年的王文秀,仍笔耕不辍、奉献不止。他说,他要用书法作品和真心向社会、向祖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
  寻找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之郭笃学
  郭笃学:潍坊北海文化的“铺路人”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近年来,伴随着蓝黄战略的强势推动,以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潍坊北部地区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而谈起潍坊北海文化建设的日益繁荣,人们总会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北海文化铺路人”和“文化雷锋”的郭笃学。
  (今天的本网特约撰稿人“寻找影响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就让我们走近他---潍坊滨海和寿光北部文化事业的老前辈郭笃学。
  文化战线常青树
  今年64岁的郭笃学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1949年1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候镇(原岔河镇)东,现为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作家协会顾问、寿光市网络文学协会顾问、《水晶心》文学期刊执行副主编,是一名有着35年基层文化工作经历的文化工作者。从六十年代初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如今潍坊滨海和寿光北部文化事业的老前辈,不曾冷却的“文化血液”令郭笃学对文化有着情有独钟的执着。
  1970年中专毕业的郭笃学进入国有企业从事文字工作,期间曾主编山东羊口盐场《羊盐报》和《山东羊口盐场志》,编辑山东海化集团《海化报》达14年之久。
  “我虽然学的不是中文专业,但我爱好写作,我的经历就是写作最好的源泉。”郭笃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聊起了他的人生经历。他说,自1970年自己走出校园,先是在潍坊一家国有企业当文秘,1981年来到北大洼这片盐碱滩,进入羊口盐场继续从事文字工作。那时一面要工作,一面要顾家,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要骑自行车穿梭往返50华里回东岔河的老家,照顾年迈的祖父母,35年风雨无阻,直至祖父母辞世。尽管如此,郭笃学也从没放弃过写作,从他毕业到2006年的35年时间里,他共创作了几百篇作品。
  随着这些作品的诞生,郭笃学也编撰写了属于自己的作品集,已经泛黄的书本上,真真实实的记录着他与基层文化的点点滴滴。他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自己撰写的第一个作品《抓好产品质量》,退休后更是不肯放弃对文化的追求,先后写了《关于树》、《黄头巾》、《乡土记事》、《情系故园》四部诗文集和两部企业管理用书,并连续三年参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春节晚会的节目策划。
  郭笃学的作品大都喜闻乐见,来源于生活,像《陪娘喝茶》、《黄蓿菜》、《盐》、《春天来了》等,让人回味悠长、爱不释手。在郭笃学创作的《乡土记事》一书中,不仅介绍了一些滨海当地的村风民俗,还讲述了一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活,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想起半截木头半截铁的年代。对于锄头、耘锄、疙瘩筢子等,已经可进历史博物馆的农具,年轻人根本没见过;对于串场、泼场、碾场、逛场、晒场、打场、扬场、抢场等农活,年轻人更是没干过。郭笃学的写作意图旨在让大家记住和懂得过去的苦,好好珍惜今日的甜。
  有句老话说:“家书抵万金”,是说家书极其宝贵,书信里充满亲情。郭笃学的家里就保存了若干有价值的家书,他从家书中吸取营养,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成长。他说:“出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诗文集,对多年来的文字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与回顾,将那些未及采撷散落在地的果实,作一次拾秋般的收获,因为那其中浸润了我曾经为之辛勤劳动的无数心血与汗水”;“追求幸福的旅途上,每一滴汗,每一滴血,都——很苦、很涩、很咸”;“一本书付梓问世,本人尤为看重的是他的社会责任,而绝不敢拿文字去对清明的空气加以污染。”
  平凡的话语,映衬出郭笃学对文学艺术的责任是予人高尚、美好、奋发、为人提供健康、平安、长幼皆宜的精神营养。生活的痕迹留给他的不只是阅历,更多的是在文学修养下的高尚品格。
  辛勤耕耘育新人
  退休后的郭笃学不遗余力的扶持和培养着一群追求文学艺术的年轻人,倾其一生的经验积累,为其出谋划策、解惑加油,却不求回报,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郭老”。无私奉献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被誉为“文化雷锋”。
  走进郭笃学的家,你会发现,沙发上、茶几上随处可见纸和笔,不管在哪儿,只要有了灵感,他提笔就写。虽然他现在已经退休,但和其他老人不同的是,他不甘于只是打打扑克、喝喝茶,他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和长期在国有企业从事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经验,继续为滨海的企业和地方文化建设贡献着力量。
  2010年,郭笃学被潍坊滨海实验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并数次被应邀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课。他除了讲一些乡风民俗外,主要是列举身边发生的事情,教孩子们如何去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他诙谐幽默的语言很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凡是读过郭笃学自传书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部倾注了真诚的作品,更珍贵的是他高尚的人格。
  “我出书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让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从2006年开始,郭笃学就将自己所写过的文稿加以搜集和整理,先后自费出版了四部诗歌散文集和两部企业管理的经验结集,并且无偿赠送给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让身边的人也接受文化的熏陶。
  多少岁月年华流过,但时光留给郭笃学的不是磨难的皱纹,而是智者的达观。退休后的他除了继续从事文化事业以外,更是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放在了照顾年迈的母亲身上。郭笃学的母亲虽然已经83岁的高龄了,但依旧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这与儿子的悉心照料是分不开的,一日三餐,瓜果梨桃从不间断。
  郭笃学经常教育子孙们,要多读书,多学知识,还经常把自己年轻时的切身体会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他们。他的孙女郭飞宇告诉记者:“我爷爷从小就教育我,要刻苦读书、勤奋学习,要孝敬父母、热爱劳动,从爷爷身上我学会了很多。”
  奉献不止夕阳红  尽着人子的孝道,担着工作的职责,挤一点时间陪娘喝一壶清茶,倾其心志将文化传播做广做大。郭笃学在人生的晚秋时节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
  退休后他仍然几年如一日,把文化工作看作自己的份内事,随叫随到,尽微薄之力,大部分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潍坊滨海和寿光北部文化事业。
  《寿光日报》编辑邱家兴老师说起郭笃学,深感敬佩。他说:“郭笃学是一位极富亲情、极重感情,懂得享受人间真爱的宽厚作家,他以平淡的心态生活,不计得失;又从平凡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然后化作心灵的诗文,让自己余生的岁月铺满芳香的温情。”
  “露天作业的女盐工/上班时总喜欢戴一方黄头巾/于是黄头巾便成为女盐工的象征。”郭笃学将《黄头巾》作为著作的标题,是他对劳动妇女的赞扬。“望着那含辛茹苦的黄蓿菜/才真正读懂女盐工无怨无悔的心灵/感谢黄头巾在飘呀飘/飘浓了相思绵绵的风。”郭笃学用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语言表现盐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他的每一首诗都流露着真情实感,绽放着美丽的情怀。而郭笃学就像自己诗中写的:含辛茹苦的黄蓿菜,不张不扬,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以他亮丽的身影,装绘着祖国的大地。
  “我最喜欢用一张焦黄的小米面煎饼卷上清脆碧绿的小葱,或者是蒸的喧腾腾、劲道好吃的馒头就着头茬香椿芽咸菜,再喝上一碗浓淡适宜的小米红枣粥,这真是人间难得的美味啊!”郭笃学对吃穿从不讲究,他最注重的是精神的食粮,他说,“人生一世,其理想追求各不相同,我自知没有本事为子孙后代创造什么物质财富,但可以尽其所能留下一些向善向美的文字聊以自慰。发现生活的美好,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是每个为文者的神圣职责。”
  郭笃学说,自己在滨海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在他的感情世界里,滨海就是他的故园,因为这里有他大半生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这里有他的不解之缘。孝道体现的是一种人品,敬业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孝道没有最好,不值得张扬;敬业没有极限,可贵的是默默无闻。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善良、积极、向上,并从中感悟幸福的真谛……
  2011年,郭笃学被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评为“优秀文化工作者”,2012年被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明办评为“第二届感动滨海人物”。编辑:管理员
  -
  寻找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之王殿智
  王殿智:寄情杏林翰墨间
  (本网特约撰稿人:毛金鹏)
  尽着医者的责任,长年扎根乡村服务百姓,深得当地群众尊敬;执着幼年的热爱,醉心于书法天地,勤学精研,致力于弘扬古纪国文化。情系农村悬壶济世40余载,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矢志不移,两者缺一不可,这就是王殿智。
  今天的本网特约撰稿人“寻找影响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系列访谈就让我们走近他------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寿光市纪台镇乡村医生王殿智。
  医者仁心惠乡里
  今年60岁的王殿智,1953年出生在山东省寿光市纪台镇前曹村。自幼热爱书法,现为前曹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从医44年的他在周边村镇声望极高。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乡村医生”、“乡镇道德模范”、“ 乡镇敬业模范”。2013年5月22日,《寿光日报》以《老中医扎根农村悬壶济世40余载》为题报道了他当选“寿光好人”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前排左四为王殿智)  1969年,16岁的王殿智开始跟随当地老中医孙奉训学医,初中尚未毕业的他硬凭着勤苦好学的精神和救死扶伤的志向成为了一名医生。在学医的三年里,他白天跟随老师看诊,学医理、针灸术,晚上挑灯苦背医药经典。期间,他细心照顾老师的饮食起居,洗衣做饭、端屎端尿、尽心侍奉、尊师如父,直至老师病故。
  1972年, 19岁的王殿智在孙老师病故后成了诊所医生。他每天背着药箱为村里卧床不起的病人看诊,无论风雨雪雾他都坚持每天到病患家中。40多年来,经他医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他都是竭尽全力帮扶照顾,有时候还将他们抱进背出看病,并送药到家。
  “作为乡村医生,得是全才,各方面病症都懂一些才行。”在长期看诊中,王殿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中医讲究全身调养,在治病过程中,要坚持“以养为治”调理全身,让患者治一病愈全身。采访中很多村民说,因为一处病痛而被王殿智诊出其他病症,并以日常药剂调养而痊愈。
  尊师重道,医者仁心、造福乡里。第19期山东好人、2013年8月份潍坊好人、纪台镇中心学校老师王明生说,王殿智获选“省级优秀乡村医生”、“寿光好人”是名符其实,实至名归!
  醉心书法展芳华  寿光是潍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纪国古都之称的南部乡镇纪台更是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名人众多。王殿智就是其中的一位。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和喜爱,成为传播纪国古都文化的优秀代表。
  王殿智自幼爱好书法艺术,学生时期就经常给周围村庄出黑板报,许多年来,在潜心从医的同时一直没有冷却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探索。每逢年节或是工作之余坚持练习,笔耕不辍,书法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主题。  1998年,他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启蒙老师刘经堂、刘乐堂、桑宗森邓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的书法之路开始走上正规道路,渐入佳境。由于勤学好练,很快就在圈里小有名气。  2002年4月,王殿智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画家协会首次代表会议暨研修班。亲耳聆听了欧阳中石、张同印、叶培贵、甘中流等教授名家的授课辅导,其作品《九成宫碑》得到了各大名家的好评。  为了钟爱,他甘于寂寞,在工作之余研习书法,接洽古贤,聆听天籁,沐浴晋韵,品味明清,舒展唐宋,开启自己的书法之门,吸纳时代的精神阳光。
  王殿智认为,创作者的心理因素,注定了作品优劣,上千年的中国书法史,像大浪淘沙一样,荡涤出时代的无数艺术精品。基于此,他尝试着以古人平稳、医者的心态对待书法,几十年不懈怠、不取巧、不赶时髦的辛勤劳作着,为年轻一代的文化追随者树了榜样。
  从医书法两相宜
  “学中医难免醉心传统文化,书画可以修身养性,为医者需性存温雅,举止和柔,与书画相辅相成,而且可以作为我繁忙工作之余的减压方式,既有利于从医,又能弘扬传统文化。”王殿智说,在从医和书法研习中,他收获了丰硕的人生果实。
  在从医过程中,他将几项疑难杂症重点钻研,根据医典药理和治病经验专门钻研出了针对小儿腹泻、偏头痛、鼻炎等病症的方剂,治愈了无数患者,不仅周边地区人们都前来求医问诊,就连外地市的也慕名而来。
  在书法创作中,他先后临帖《多宝塔》、《九成宫》、《曹全碑》、《兰亭序》等名帖,法度见长,隶书为长。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书画大展,楷书临《九成宫》在《书画通讯》刊发,另有作品在《中国老干部书画家大辞典》收藏刊发。隶书作品毛泽东诗词在《毛泽东颂》 大型画册中摘登,分别获“金”、“银”、“铜”奖和”“德艺双馨人才”奖。2012年入选《中国书画500强》。十几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在各级书画大战中展出并获奖。
  为弘扬古纪国文化,2006年,他与寿光纪台镇几位书画爱好者一起发起了“纪国之春”书画展,为周边村民搭建一个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成为纪台镇书画的文化品牌。他本人也成为弘扬古纪国文化和传统文化传播的一张靓丽名片。
  辛勤耕耘博得果香满园。王殿智先后成为寿光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兼纪台分会常务副会长和秘书长、“纪国之春”书画展组委会秘书长、寿光书法协会会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2013年被聘为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成为潍坊北部名副其实的有影响力的书法家。编辑:管理员
  -
  寻找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之王庆堂
  王庆堂:情系国粹文化传承的“画虎专家”
  在山东潍坊书画界,提起滨海画家王庆堂,人们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他退休以后,执着追寻年轻时的书画梦想,全身心投入书画创作,以画虎知名业界,不遗余力传承中华国粹文化,被大家亲切的称为:以传承国粹文化为己任的“画虎专家”。
  今天的本网特约撰稿人“寻找影响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走近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画虎专家”---王庆堂。
  妙笔绘就“虎” 生威
  今年66岁的王庆堂,1947年10月13日生于山东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原山东省寿光市大家洼镇)太平村,字雅斋,号北海渔人、啸风楼主,高级讲师,先后毕业于山东益都师范、昌潍师专中文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和书法系。历任企业教育科长、中学校长、技工学校校长等职。退休后,全身心投入书画创作并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是潍坊北部知名的文化名人。
  走进王庆堂老师的家,一股墨香扑鼻而来。书房里贴满了老人的书法、绘画作品,书桌上摆满了书画作品集。眼前的王庆堂老师笔不离手,正提笔创作着十米长卷《百虎图》,画笔下的老虎,傲骨雄威、栩栩如生。  今年71岁的王文秀是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深书法家,他告诉我们,王庆堂老师擅画国画,凡是人物、仕女、草、虫、鱼、虾、龙皆能涉笔成趣,尤其擅长画虎,研修画虎已有40载。撰稿人看到,王老师笔下的老虎气韵生动,形神兼备,阳刚大气,傲骨雄威,极富王者之气。
  在漫长的书画之路上,王庆堂老师曾师从画虎大师胡爽庵,并参酌百家,反复临摩张善子,慕凌飞、冯大中等大家作品。他以“一虎画成废纸三千”式的刻苦研习,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了中外收藏家的喜爱。
  10年间他创作了无数优秀作品,他的20幅10米长卷《百虎图》、10幅10米长卷《百龙图》已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艺历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词典》、《共和国杰出人物大典》、《华人英才名录》;画虎作品《泉鸣虎啸》入选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之《画虎迎春》《画虎贺岁》专题;长卷《百虾图》入选《中国美术家全集》、《中华民族长卷》;《墨蟹》入选《书画精品鉴赏》,《鱼乐图》入选《中国书画家精品集》等20部作品集。
  醉身书画乐其中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王庆堂老师今年虽已66岁,但看起来却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他说,书法、绘画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创作书画要求气韵生动,生动必于守静中出之,创作书画时需全神贯注,一切忧心事应抛在脑后。他认为,创作书画就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乐在其中。
  王庆堂老师告诉笔者,现在的他每天大约能走十三、四里路,只有锻炼好身体才能有精力写好字。而坚持锻炼身体和执着书画研习让他收获了身与心的双重愉悦。
  说到喜欢上书画,王老师介绍还得从他母亲说起。他的母亲袁桂芬是当地一位民间剪纸艺术家,酷爱剪纸,剪的动物飞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逢年过节邻里邻外都喜欢去他家要上几张剪纸贴在窗户上。正是在母亲的熏陶下,王庆堂老师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好。
  (图三:王庆堂书画作品)  谈到喜欢画虎,王老师说那是有源头的,小时候看到邻居家墙上贴着张画着虎的图感到特别神武,就要来照着临摹,从此便渐渐地喜欢上了画虎。
  谈及小时候练习写字画画的故事,王老师笑着说,因为买不起纸和笔,就用石块在家里的墙壁、衣柜上画。上了大学之后的王老师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见缝插针的研究学习书画艺术,曾师从潍坊著名书法家陈衍绪、画家杨元武教授。刻苦自学和名师指导让王庆堂开始步入书画艺术殿堂。
  “1964年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每月发18元的生活补助费,我都会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拿去买纸和笔。” 王庆堂老师参加工作后,利用工作之余执着研习书画艺术,自退休以来的十年里,他利用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研习创作书画作品。
  “古来画虎难画骨,我于难处夺天工”。在中国,画虎的人不少,能够画出名堂来的却不多。 王老师的老伴告诉我们,为了练就正果王老师练习作画很“疯狂”,经常独居一室,动辄连续作画,日夜不辍。尤其是夜间,往往能画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随着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的对书画进行研究、揣摩和练习,王庆堂老师的作品已渐入佳境。除了当地人络绎不绝的上门求画,安徽、江苏等地也多次邀请他去讲课和作画,成为山东潍坊“虎画家”中一位杰出代表。
  对于外界的关注和不菲的作画价格,王庆堂老师却显得十分淡然。他说:书画是一门艺术,研习书画是一种精神享受,我愿意与所有喜欢书画喜欢艺术的人分享我的快乐。
  德艺双馨传国粹  除了通过创作书画修身养性外,书画艺术传承是王老师老师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在王老师现居住的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化集团安康小区内,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热爱书画艺术的退休老人,老人们时常举办书画展览,聚在一起交流创作心得,探讨书画艺术传承。
  要学作画,先学做人。王老师在书画艺术上不知疲倦的追求,在艺德上更是对自己要求很严。他总是把“德艺双馨”作为一把尺子时常衡量自己,对学员们也同样的强调如何做人、学画。在笔耕不辍的同时,更注重新人的培养,他希望书画这门带着中华文化芬芳的艺术能够持续传承。于是,为把中华书画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王老师自2009年开始创办了书画培训班,教小朋友们学习书画。
  “初期主要是锻炼他们的构图思维和下笔的力度,教他们画些简单的比如虾、螃蟹等,等他们掌握了基本功之后,再逐步地给她们施加难度,教他们学习画虎,慢慢地把我所掌握的技艺全部传授给他们,让咱们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谈起教孩子们书画,王老师一脸兴奋,对传承国粹文化的关切心情溢于言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王庆堂老师时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他告诉笔者,国画不仅需要兴趣和天分,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肯下功夫,才能把笔下的画画的栩栩如生。为了更大化的传播国粹文化,他还在子女的帮助下在网络上建起了博客,把自己在作画中的一些感想和心得发到博客上与书画爱好者交流,无偿的把自之所学奉献给社会。
  “笑吾痴吾不悔,翰墨相伴不羡仙”。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王老师说,他非常热爱书画艺术,在传承国粹文化的道路上,他会永远的做下去,让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广大。目前,王庆堂老师已成为潍坊北部许多书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身边总是围绕着各个年龄段的书画爱好者,他们在探讨声、说笑声中书写着每一天的精彩。编辑:管理员
  -
  寻找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之袁召龙
  袁召龙:追梦书法的“文化新星”
  (本网特约撰稿人:毛金鹏)渤海之滨,莱州湾南畔。年轻的的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数年的开发建设,经济社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随之带来的是北海文化与渔盐文化的繁荣。山东省书法家协会80后年青会员袁召龙就是北海文化战线中的一名新起之秀。几年来,他挥毫泼墨绘书人生,用青春的激情与执着点亮了人生梦想。
  (图一:袁召龙近照)
  今天的本网特约撰稿人“寻找影响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走近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新星”---青年书法家袁召龙。
  幼时喜好壮时志
  今年32岁的袁召龙,1981年2月出生在山东省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大家洼街道一个叫“周疃”的村庄,现为山东海化集团氯化钙厂的一名员工,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渤海莱州湾那彻夜不息的潮声和潍坊滨海开发区的茫茫海滩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
  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已与书法有着超过20年的缘分,也有着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成果和境界。2008年他在由潍坊滨海开发区组织的首届书法摄影比赛获得优秀奖,2009年获得潍坊市书画大赛书法项获奖,2010年作品入展潍坊市摄影环保书画大赛,2011年作品入展潍坊市“庆十八大“书画大赛等等。  “他自幼爱好书画,临摹多家碑帖及书法运笔,从中吸取了多种营养,尽显清秀、潇洒、飘逸、奔放风格,秀中见骨,骨中有肉。字体优美中透出力道,字功在外。”潍坊滨海实验小学教师袁崇福曾是袁召龙中学老师,他向我们讲述了袁召龙与书法的渊源。
  生于农村的袁召龙对书法的执着源自于幼时的热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热爱的激情更加热烈。
  “上初中时,语文老师袁崇福的硬笔字写的相当好,令人非常羡慕。”袁召龙说,怎样能写好一手好字?成为他一时练习书法冲动的萌芽。于是,他就主动找到袁崇福老师恳求教写硬笔字。
  袁崇福说,在学校组织的各类钢笔字比赛和墙报展览活动上,老师同学们总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凭着这样一股对书法的热爱,袁召龙开始了对硬笔字、毛笔字如饥似渴的探求。
  “袁老师性格本分但很热情,更耐心的给我教导、讲解。”谈到老师的启蒙,袁召龙非常感慨。他说,袁老师文字秀丽、柔中藏刚,对作品的哲学慧思、文学感悟、史学渊识,美学灵知,对自己书法艺术有着极大的帮助,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学识和书法品格。
  (图二:袁召龙作品)  据袁召龙的邻居们介绍,初中时期的他虽然年纪尚小,但是写的毛笔字在乡亲们眼里已经是写的好了。每逢寒假,不少邻居家的春联都是袁召龙包办,在完成老师布置作业之后,他不像别的孩子一场出去玩闹,而是把自己关在家里潜心练习毛笔字。  老师的熏陶、自身的热爱、思想的专注。在练习硬笔、毛笔书法的同时,袁召龙对书法王国的探求之路在渐渐地延伸……  苦寒练就梅花香  “苦索书中法,勤求字外功”。初中毕业后,袁召龙考入了潍坊海化劳动技校,成了一名技校生。各类技术专业的学习没有冲淡他对书法的热爱,反而技校老师的鼓励和个人的不断成长让他在毛笔书法练习方面更加执着,书法方面的天赋渐渐显现出来,梦想从这里开始起航。  我们从原技校老师马云秀口中得知,在老师和同学眼里袁召龙是个非常沉稳能干、学习刻苦的学生。尤其是在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中,总是主动承担书写标语的任务。有时候,为了写好一个标语,别的同学下课后都逛街去了,他却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冥思苦想、反复推敲,不停地练习,直到写好为止。这一切为他今后的书法生涯奠定了基础。  技校毕业后,袁召龙分配到海化集团氯化钙厂成了一名工人。他在车间很多岗位干过,泵房.离心.干燥车间.货台.检修.每天放下板子是钳子。而一有空余时间,他就拿起毛笔练字。  谈起参加工作后的书法研习。袁召龙讲述了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有一次,下班后的他在离心岗位值班室用毛笔在墙上练习写毛笔字,由于太投入竟然把整个值班室的墙上都写满了。让他特别感动的是,厂里的领导检查卫生没对他指出针对性的批评,反而对他进行了鼓励。厂领导说:上班要注意现场卫生,但是爱好书法是件好事,应在多余时间多多学习和练习。  这件事对袁召龙影响很大。从此之后,他上班时间专注工作,下班后专心研习书法,业余时间查看书籍,在当时电脑很少的情况下,自费到书店买一些有关书法作品的刊物,一有时间就写和看。因为这样的执着,他的书法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短短几年作品多次获奖,书法作品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欢迎。  在废寝忘食的研习中,袁召龙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书写了年少时代的青春乐章,他的作品不断地得到行家的赞赏和肯定。渐渐成长为一个在鸢都潍坊广受赞誉的“书法小将”进入公众的视线,成为书法舞台上的一颗新星。  逐梦书法写青春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香。刚过而立之年的袁召龙在当地书法文化界已经小有名气。谈起青春和梦想,他说,书法园地是他青春梦想之树根系生长与延伸的土壤。  作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袁召龙感言:不经意间,岁月在他人生的年轮上,悄然画满了三十几个圆圈,可是他对书法梦想的追逐之心永远激情澎湃、永远年轻。他总喜欢和朋友们分享他成长的收获和喜悦。
  袁召龙说,几年前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山东海化集团组织的首届书法摄影作品大赛是他梦想放飞的开始。谈到这些,袁召龙对单位的领导感激不尽。首次面对这样的活动,他当时并不自信。是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支持让他毅然参加了比赛。
  通过在比赛中接触潍坊书协和岁数书龄都比我大很多的书法家,他不仅内心产生的恐惧感渐渐消失,而且还从老前辈上上学到了很多,特别是与齐鲁名家大丑先生认识后,他做人写字的心态和心境渐渐变得自然起来。
  “纵观我书法内涵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境界。总体感觉我的作品后期的书写成熟度和笔画锤炼方面的‘修’ 和‘养’还有许多课程需要做及很大的潜力可挖”。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召龙说对书法的感悟越来越深刻:书法之道前期重在“学”,中期重在“修”,后期重在“养”。  “从大丑先生身上体现出的艺术家的言行举止,在我的印象中挥之不去。”在研习书法过程中,袁召龙跟一些书法大师们也熟了,经过他们的指点与教导书法与日猛进。他时刻关注每次书法家组织的大小比赛和学习培训班,在当地拜访各位老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把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提高,积极参加省市以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各项书法比赛活动。
  “我向往一种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的;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的生活”。袁召龙风华正茂的说,书法将是他永远的理想与追求,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长多远他都会与梦想同行。人清纯、年风华、血方刚、艺无境、路正长…… 编辑:管理员
  -
  寻找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之邱家兴
  邱家兴:秋园播撒文学种 勤于耕耘事业兴
  (本网特约撰稿人:毛金鹏、朱素荣)他,中等身材,白净的脸庞,睿智的眸子,一副大大的眼镜框更增添了几分文人的儒雅气息;他,不善健谈,脸上却始终挂着一副乐观自信的微笑,胸腔里跳动着一颗激情澎湃的心脏;他,不苟言笑,惜言如金,却在公众场合每每抛出一句就字字珠玑 ,妙语连珠,语惊四座。
  今天的本网特约撰稿人“寻找影响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系列访谈就让我们走近他------山东省寿光市乃至潍坊北部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寿光日报》副刊编辑,知名作家、秋园主人邱家兴。
  新闻战线上的好心人
  邱家兴,祖籍山东寿光西毕村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寿光市圣城街道后游村。1994年7月,这个从小有着写作天赋的人,被寿光日报社领导从乡镇初级中学,挖掘到日报社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工作的变动,给他创造了一个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绝好条件。在这片舞台上,他淋漓尽致的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施展出来,笔耕不辍,辛勤耕耘在新闻采访第一线。   根据当地的地域特征和经济状况,他采访写出了一篇篇真实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发家致富的精短好新闻,这些新闻不光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还有多篇优秀稿件在《人民日报》的“农村经济”版面上发表。
  他不光承担着一个新闻记者应尽的职责,还做着一个新闻人份外的事情。当时,他写的一篇《农村新事——大棚日记》新闻稿件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四川攀枝花市红和区红和镇红和村农民潭其彬的关注,四川农民想效仿寿光农民依靠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的方法,可是却没有一点“大棚栽培技术”这方面的的经济基础,周围又无师可寻,机灵的潭其彬就向时任人民日报农村经济主编的王慧敏发出了求助信,而王慧敏编辑自然就将这一求助信转发给了邱家兴。
  接到求助信件之后,邱家兴感到责任重大,赶紧与当地有着一些种菜经验的菜农取得联系,又亲自跑新华书店掏腰包买了几本关于“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书籍,连同几位种菜能手的姓名、地址一并寄给这位远在四川省的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邱家兴深入农村基层,工作作风一贯扎实肯干,他用汗水耕耘出来的一篇篇新闻佳作,不仅在同行中赢得赞誉,还被当地群众视作贴心人。他的多篇作品获得全国及省市文学奖,山东省新闻奖,寿光市精品工程奖,而他依然谦逊得像那片低头不语的成熟谷穗。 创作园地里的勤耕者  邱家兴,笔名老秋,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寿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从小喜欢文学,上中学时,看到《上海青年报》上刊登了一则“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征文比赛”的启事,跃跃欲试的他尝试着写了一篇名为《蒲公英》的文章,没想到此文竟在21万名稿件中被慧眼识英才的编辑们一眼相中,荣获了“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征文大赛”的三等奖。后来被编辑成册,入选于《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得奖作品选》、《中学生优秀作文》、《蒲公英》等多种作文集。之后上海市的《语文知识》杂志,山西省的《语文报》,山东省的《少年之友》等多家杂志的编辑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的写作热情也被激发了起来,写作激情空前高涨,在此期间,一些优秀的作品陆续刊登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  他写的散文语言优美平实,文字清新隽永,于朴素的行文中隐含哲理。读他的散文不但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那深含的人生哲理让人受益匪浅。“秋天经历了春天的懵懂,夏天的热烈,就如同是人生从少年走向青年,从青年走向中年一样。人生之秋,正是我半生人生阅历的积累、沉淀和感悟。”这正是他对自己作品及人到中年的总结与体悟。
  担任文学副刊的编辑后,他像一只畅快的小鱼,尽情的畅游嬉戏在文学这片广阔的水域里。他写散文,写评论,写诗歌,写连载小说。由他主编的文学版面的栏目几经易名为《文学副刊》、《弥水》、《万家灯火》等,可是十多年来,他首席主编的位子却始终稳坐钓鱼台。
  从1994年至今,将近20个年头,他笔耕不辍,20年如一日,由他编著的书籍有散文集《秋园集》、《秋耘集》,散文诗集《花前集》、《月下集》,文史散文集《寿光史话》、《话说寿光》、《寿光人物记》等等,可谓著作等身,可在家乡这片沃土上,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百倍的信心,播撒着文学的种子,耕耘着希望的田野,展望着百花遍野。现如今,他正着手整理编著寿光文史系列作品:《寿光酒文化》、《寿光姓氏寻根》、《寿光风物记》、《寿光游览记》、《品读寿光》等等,这一系列记载寿光民俗文化人文风情的书籍,为寿光经典文化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也将是寿光子民值得典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文化伯乐掘新人
  在寿光这片文化天地里,邱家兴挖掘帮扶了数不清的文学新人。在他的鼓励与指导下,走上文学之路或者与文学从此结下不解之缘的人不下几百位。
  他担任文学版面的主编,每天收到若干封文学稿件。他知道,这些来稿寄托着一个个文学青年的作家梦想,所以每次阅读,他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认真阅读,细致审批。在回复的信件中,他总是指出作者文章的优点大加鼓励,对不足之处委婉道出。他让初学作者看到希望,增添信心,感到自己距离作家梦并不遥远。在他的热心指点下,很多文学青年写作热情高涨,写作水平日渐增高。
  2005年,寿光市成立作家协会,邱家兴担任作家协会的副主席。繁忙的公务下,他依然为文友们创建一些相互切磋的文学活动。每次文学的聚会,他就会挨个给文友们打电话、发短信,或是网上留言,惟恐一个爱好文学的人丢掉一次相互学习的机会。
  为繁荣寿光文学创作,他带领作协会员创办了秋园,成立了寿光市文学爱好者沙龙,创新多种文学活动的表现形式,活跃文学氛围。秋园,他的农家小院,也因此成了诸多文学爱好者一个聚会的场地。   本市有一位擅长写网络小说的人叫信周,老邱得知后,先后多次登门拜访,邀请他给爱好文学的朋友们谈谈小说方面的写作经验,传授一些写作的技巧。看到邱主编如此的看重自己,想到自己不过是个刚出道的新人,老邱却如此谦逊,如此诚恳,信周被感动了,欣然前往。
  文学聚会上,信周讲述了自己走上网络写作之路的经历,分享了写作成功的快乐,还传授了文友们一些赢得网友点击率的技巧方法。整个交流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不少作者谈了自己的写作感受和多年的写作经验。会议热烈而愉快地进行着,而此时的老邱,只独坐一隅,不吭不响,静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认真地作着演讲者精彩发言的笔记。等到大家忽然注意到他时,他才不得不站起来,言简意赅的说上两句,又将大家的注意力巧妙地转移到新人上面。
  他给文学新人创建一个个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为初学文章的青年们营造一个个展露头角的机会,在他的扶持下,一大批文学青年快速茁壮地成长起来了,而他,一个做人低调的伯乐,却又投入到下一个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去了。
  -
  沈海燕:风雨无悔,邮政人生
  她从一名临时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用坚韧、坚守谱写了精彩的人生,成为新时期基层支局长的杰出代表;她爱岗敬业,关心员工,勇于奉献,用实际行动感染和感召了身边的人自觉投入到为邮政事业贡献价值的队伍中,为年青一代邮政员工树立了榜样。
  她是谁?她到底做了什么?让人们给予她这么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一起了解关于她----潍坊滨海大家洼支局局长沈海燕的别样人生故事。请看本网特约撰稿人毛金鹏发来的报道。
  局长沈海燕:邮政战线的“铁娘子”
  1989年高考落榜的沈海燕从潍坊市寒亭二中毕业后,在母校当了的代课老师。那时她教的二个班级在全乡镇第一名。一年后,她经人介绍到邮电局干了一名临时工。从此,便于邮政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现在我记得父亲说的话‘去吧,好好干,你南孙姨表叔58年是邮局送信的,差点饿死在路上,人家现在当局长了,将来你也当局长’”。1991年,沈海燕带着父亲的嘱托,满怀信心踏上了邮政之路。
  参加工作后,沈海燕先后在潍城于河支局、廿里堡支局干话务电报员、电信营业员,邮政营业员,邮储柜员,邮储综合柜员,副支局长。穿上邮政制服的她十分珍惜这份工作,认真学业务,用心去服务,赢得领导同事的认可与社会的赞扬。为了提升水平,她孜孜以求。曾经与她一起工作的同事说,一本字典厚的电报码书沈海燕一个礼拜就背的烂熟,这是多数电报员做不到的。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她都精心钻研业务,诚心诚意服务客户,因为她喜欢这个行业,不管有多么艰难她都坚持。即使在是97年邮、电分营后,在临时工几乎没有福利待遇,工资还很低的情况下,她也没动摇过,彷徨过。
  邮政体制改革逐渐走上正轨后,代理业务逐渐增加,先是代理电信,逐渐代理物流,代理保险等等,员工工资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固定工资变成了基本薪酬加绩效。新的的服务平台激发了沈海燕新的激情:打造自己的优质客户,创造我们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沈海燕总爱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用以鼓舞别人,也激励自己。无论困难再大,再多,她从不退缩,而是善于思考,拿出解决困难的办法来。她说,思路决定出路,智慧创造财富。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不付出辛劳和智慧,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她不仅自己能干,而且善于凝聚大家的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付出一份成长。在多年的邮政临时工生涯中,沈海燕多次获得过分局,市局的表扬和荣誉称号,2000年获得优秀营业员称号,2003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2005年由于业务素养和营销能力一直名列前茅,她被调到潍坊郊区分局业务室分管金融和物流业务,2006年开始担任支局长职务,成为潍坊市区局第一个临时工支局长。
  “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这句话是沈海燕的座右铭。现在,沈海燕在支局长岗位上快8年了,去过好几处支局,每到一处支局她都会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出支局亮点业务,被同事们成为邮政系统的“铁娘子”
  党员沈海燕:勇于奉献的“领头燕”
  “调到滨海大家洼支局时,我心里特别的纠结,大家洼支局是全市的龙头支局,原支局长张国明是全省劳模,是我们邮政人学习的榜样,接手这么大个支局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7月19日在领导的鼓励下沈海燕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大家洼支局任支局长。
  虽然有些不自信,可是沈海燕觉得这是领导的信任,自己必须全力以赴。正在处于大开发、大投入阶段的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沈海燕眼里这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她的思维开始发散,一些新的思路开始萌生。可是,在希望的土地上却时常弥漫着惆怅,徜徉着柔柔的心痛:想家,想丈夫、想孩子。70公里,虽然大家洼距离潍坊中心城区距离不算远,确实不能日日相见。思念的痛苦不是的撞击着这个“铁娘子”的心。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安心开展工作,一个不眠之夜后,她回到潍坊中心城区向丈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准备高考的孩子全寄宿,丈夫同她一起搬家到大家洼,自断后路,破釜沉舟!
  就这样,在市区居住了几十年的夫妻俩硬是把家迁到了大家洼。进社区,走农户,访工厂,踏盐滩……几年来,她带领全局员工上下一心,同甘共苦,各项业务芝麻开花节节高,保险业务,物流分销,绿卡村的建设,便民站的设立,集邮产品的开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全市名列前茅。
  “要干好支局长,首先要做员工表率,要敢于说:我是一面旗,向我看齐。”在沈海燕的感召下,大家洼支局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先进典型。截止到2013年9月份,大家洼支局有2个员工的积分列全市前5名,崔丽丽在投递队伍中积分排第3名,李海燕在营业员队伍中排第一名。
  沈海燕来到大洼支局后,带领员工开展了绿卡村的建设,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他们经常加班,经常利用晚上挨家挨户走访宣传。  袁小平是支局的综合柜员,她特别敬业,孩子生病的时候有时也照顾不上。,她说“沈局长的闺女病成那样了,她都顾不上回家,我的孩子感冒发烧算什么,有他姥姥呢”。
  现在调到寿光局的邢素珍,在大家洼的时候孩子才几个月大还吃奶,晚上下村走访的时候,沈海燕不让她去,她坚决地说“我不搞特殊!”
  “一定带好他们,一定让他们感觉到邮政的幸福。”沈海燕说,是同事们的点滴奉献托起了大家洼支局继往开来,连攀新高的新局面,托起了邮政事业美好的明天。
  去年,沈海燕和丈夫夫妻俩先后入了党,今年还被评为滨海开发区的三八红旗手。面对这一切沈海燕感慨万千,她说:是邮政成就了我,成就了我的家庭,离开了这个平台我啥也不是。我们一定珍惜荣誉,不负众望,再接再厉!  大姐沈海燕:“女强人”的母性之美  在工作岗位上栉风沐雨、竭尽才智,昔日的落榜女生沈海燕在邮政战线一路走来。弹指一挥间,20多年过去了。她以扎实的工作,出色的业绩,从一名临时工成长为优秀的支局长,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她看来,“局长”和“党员”的头衔,不仅要业务领先、真抓实干,还要善于沟通和协调,具备亲和力和感染力,把以人为本、关爱员工落到实处。  当记者问沈海燕怎么看“女强人”这个名词的时候,她告诉记者:我不是也并不想成为"女强人",我想做"小女人",想做“知性女人”。
  “我和女儿的沟通还是有点少,对她的关心还是不够具体和实在……不过她的独立性很强,成长很快,比我坚强。”沈海燕是女性中的强者,可她似乎并不喜欢“女强人”这个称呼。
  在她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幅用像框框起来的女儿的照片。女儿考上大学,在遥远的外地读书。母女俩日常沟通就是发邮件,打电话。支局员工袁小平常常在下班时分提醒沈海燕别忘了下班,她经常看到的一幕就是,沈海燕凝视着照片中笑靥如花的女儿在无声的流泪。  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是沈海燕内心大爱的体现。去年,记者帮扶昌乐县小毛金鹏的时候常常去邮局汇款,沈海燕了解了情况后,立即和员工捐款1000元。后来,记者得知,在数年前,她们夫妻二人已经捐助了几个贫困学生,现在又在寻找新的救助对象。
  沈海燕对年轻人的关心,常常让单位的年轻员工感到亲切。她愿意与团队成员分享成功的快乐,愿意与年轻人一起分享工作的经验,愿意以个人的渺小和微弱,为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奉献一份光和热。无论在哪个支局长岗位上,不管是员工的婆媳关系,还是家庭经济困难,还是夫妻矛盾,沈海燕都作为头等大事,及时关注,从不等靠。”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母性之美”不断传递,温暖着他人,温暖着社会。
  “一路走来,我觉得安心踏实地做事,总会有收获。用心、有心,还要有恒心。不管有什么艰难险阻,有心人的办法永远比困难多。”沈海燕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诱惑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抛弃名利杂念,潜心工作,才能为邮政事业的发展贡献价值。  20多年过去了,沈海燕一路走来,在事业上取得丰硕成果的沈海燕,始终以微笑面对自己的邮政人生,那微笑中带着坚毅、大爱、无悔……
  -
  范祚广:勤耕翰墨溢芬芳
  在艺术王国里,他是一名孜孜以求的书法追梦者。他以20多年的执着书法之路感动感染了身边无数的人。
  今天的本网特约撰稿人“寻找影响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走近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书法家---范祚广。
  结缘书法苦做舟
  范祚广,1968年生,煮书斋主人。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中国海油山东海化庆丰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对篆、隶、行、草诸体及魏碑、简牍用功颇深,尤其擅长行草书。其书法笔酣墨饱、苍劲有力,作品多次在书法比赛中获奖。
  谈起与书法的结缘,范祚广说,还要从他上初中时说起。范祚广的初中语文老师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在一堂语文课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描绘的江南美景,便在黑板上边读边写,粉笔字流畅的线条和俊俏的结体深深地吸引了他,由此也就懵懂地对书法产生了爱好,习得一手好字成了他当时的一个愿望。
  范祚广喜欢字帖上积淀着中国千年文化的繁体字,怀揣着对繁体字的喜爱和对习得一手好字的向往,范祚广开始研习书法。在范祚广上学的年代,买一本字帖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范祚广便格外珍惜得之不易的字帖,在字贴上描红,在废旧报纸上临习,一本薄薄的字帖竟被他临摹了无数遍,字帖皮都磨掉了他仍是爱不释手。当其他的同学还在着迷于玩耍时,范祚广已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书法练习中。  工作之余勤笔耕  1988年,范祚广参加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对书法的学习一刻都没有放松过。为了弥补自己在书法理论上的不足,范祚广开始广泛关注名家字帖和书法理论。为了深入学习书法理论,范祚广用有限的工资订阅了许多书法字帖,从最初字帖的临摹,到后来研习“二王”的行书作品,范祚广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了广泛的临摹学习。
  闲暇之余,范祚广还向书法界的老前辈讨教,并潜心研究,吸取各名家的长处,修正自己书法学习中存在的歧途,不断充实提高自己。1991年范祚广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对书法理论进行了系统学习。1993年,范祚广的行草作品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画展中获奖并被收藏。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范祚广对自己走书法创作之路的决心更加坚定。
  书法伴随着范祚广一路成长,或许是这种直指内心的艺术浸染,让他有了异于常人的沉稳和内省。同时,范祚广身上又处处体现出少壮派书法家的进取、执着。每次谈到他书法取得的成绩,他都会淡然一笑,范祚广说:“我的书法才刚刚起步,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正在路上。”正是凭借着这种谦虚,他的书法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开拓创新。
  持之以恒炼真功
  走进范祚广家门,一股清新的书卷气息便扑面而来。在他的书房中,用于学习临字的中国古代书法字帖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墙上挂了着他的部分书法作品,有的笔走龙蛇、雄浑苍劲,有的潇洒飘逸、气韵生动。范祚广的书法结字清而峻,用笔精而稳,置于其中,不禁让人想起“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的壮阔诗句。
  2009年,在书法创作上已小有成就的范祚广外出求学,进入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李松导师工作室”,从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方面接受系统的书法学习。又先后到北京、河南、深圳、西安等地进行学习观摩,眼界大开,豁然心胸。谈到他的导师李松,范祚广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尊重,范祚广说,李松先生倡导的书法理念让他终生受益。现在范祚广每天坚持习字两个小时以上,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正是这种睿智的学习,让他在中国传统书法的挖掘中越挖越深,让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几年来,范祚广在书法研习方面突飞猛进,捷报频传。2009年11月作品入展纪念孔繁森全国书画邀请展。2010年10月作品入展“融正杯“第三届山东省青年书法临摹展。2011年6月21作品入展“红旗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山东省书法精品展”。2011年8月作品入展“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产业(行业)书法美术摄影精品展”。2011年2月作品获评中国石油职工书法篆刻精品展三等奖。2012年4月作品荣获“东方和韵——潍坊市庆‘五一’大型书画作品展”书法作品金奖。2010年8月作品入展首届中国王羲之书法艺术(行草)大展。2011年6月作品荣获在潍坊市首届环保书画、摄影大赛中获(书法类)佳作奖......
  借问笔墨将何往,情寄翰墨一痴狂。纵观范祚广艺术轨迹,我们不仅可以管窥他的书法艺术功底,还可以洞悉他持之以恒的坚韧品质。展望未来,他说,今后他首先是将本职工作做好,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勤习书法,力争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在艺术生涯中闯出更为广阔的天地。编辑:管理员
  -
  曹文娟:潍坊女孩的瑜伽舞台
  “曹文娟,一个普通的山东女孩,有着两个可爱的酒窝,清新甜美的笑容宛若邻家女孩般亲切。她的巨幅李宁广告照片悄然出现在各大城市很多地铁和公交站,她的美丽和恬静让很多人不自禁地驻足观看、赞叹……” “在2008年7月以前,她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北漂女孩。在这年夏天举行的首届魅力伽人大赛中,她以出色的表现征服了评委和观众,捧走冠军的桂冠,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的本网“寻找影响潍坊北部的50位文化名人”走近从潍坊滨海走出的瑜伽冠军曹文娟。 与舞蹈有缘 今年22岁的曹文娟是个地地道道的潍坊女孩。渤海莱州湾那彻夜不息的潮声和滨海开发区的茫茫海滩见证了小文娟的成长历程。
  走上舞台一直是文娟儿时的梦想。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海化集团幸福小区,她的父亲曹培武告诉我们,文娟从小就喜欢舞蹈,小时候就是个孩子王,带着同龄的孩子们围着花坛跳“两只老虎”,妈妈总是追着喊着让她回家吃饭。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能根据舞曲自编自导自演。每逢有各种演出,她都会一次不落的去观看。每当放学后,都会在家里随着录音机里播放的音乐旋律学跳着各种舞步,常常废寝忘食。滨海三中的音乐老师王玉莲对曹文娟印象非常深刻,从小学到初中她一直是学校文体老师们的“掌上明珠”,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演出活动上王老师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凭着这样一股对舞蹈的热爱,小文娟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潍坊艺术学校舞蹈专业学习,开始了对各类舞蹈如饥似渴的探求。 考入艺校后,曹文娟如鱼得水,舞蹈方面的天赋渐渐显现出来。我们从她艺校时同学口中得知,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曹文娟是个舞感非常好的女生,许多舞蹈一学就会,但她在艺校时学习却很刻苦,尤其是对基本功的练习非常扎实,对于一些高难度动作也敢于挑战身体极限。有时候,为了练好一个动作,别的同学都逛街去了,她却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冥思苦想、反复推敲,不停地练习,直到练好为止。这一切为她今后的瑜伽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艺校期间,曹文娟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她多次被学校选拔和推荐参加到各地参加各类舞蹈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参加各类比赛过程中,曹文娟接触到了许多来自北京等大城市的舞蹈爱好者,在与她们的交流中,这些来自大城市的舞蹈爱好者纷纷动员她去北京等大城市发展,因为那里有舞蹈爱好者最宽广的舞台。这一些对曹文娟触动很大,渐渐的,北京成了她向往的地方。 艺校毕业后,曹文娟决然放弃了去部队当舞蹈教员的机会,在同学的注视下,在父母近乎乞求的挽留下,毅然踏上了去北京寻梦的列车。 与瑜伽邂逅 来到北京后,根据自己的专业,曹文娟从事了自己喜爱的中国舞表演工作。然而,北京是个大舞台,各行各业精英聚集,竞争激烈,快节奏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在舞台上生活还不到一年的曹文娟,面对眼前的一切,竟有了一种莫名的迷茫,甚至失去了自信。是一次舞蹈之余的瑜伽体验,使她对瑜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最终帮她找回了自信。 瑜伽是东方古老文化的奇葩,为现代人减压,养生,健康保健提供了非常好的健身方式。随着人们健身养生观念不断变化,中国瑜伽日益火爆。瑜伽教练作为一个新兴的、时尚的、高收入的职业,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与广泛尊重……,很多人都想成为一名幸福的瑜伽教练。也许是年轻气盛,曹文娟想看看自己除了舞蹈是否还能胜任其他的职业,于是她便开了瑜伽生涯。 曹文娟回想起第一次接触瑜伽时,不禁笑了起来。在健身房跟着教练摆出不同的动作,当时的她单纯地认为对于她这个有舞蹈功底的人来说,瑜伽教练的工作是非常简单的,就这样抱着要成为一名瑜伽教练目的开始了瑜伽的旅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瑜伽的认识在一点点的改变。瑜伽不是舞蹈更不是体操。瑜伽要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和塑造较好的形体,还有人们所熟知的那些功效外,最重要的是带给人们心灵的安静,要学好瑜伽瑜伽必须身心结合,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之后,她花了3个月的时间去学习瑜伽,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刻苦学习和钻研瑜伽,目的就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瑜伽教练,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后来随着不断的练习和代课的过程让她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运动,同样感受到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教练还需要继续充实自己,于是便努力搜寻和学习所有相关的瑜伽知识,开始了见缝插针的学习和训练。 然而,一次“幸运的意外”却把曹文娟推向了另一个舞台。 与机遇相逢 2008年奥运之年成了曹文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次偶然的机会,曹文娟看到网上一条关于首届魅力伽人大赛的信息。她毫不犹豫的参加了这场比赛,因为每次晋级的选手都可获得顶级瑜伽教练3天的封闭式培训!当时的曹文娟,太想通过这样的培训来快速的提升自己了。 比赛如期开始。在比赛过程中,让曹文娟没想到的自己竟然连连晋级,在每次晋级中,在每次培训中,她没有忘记自己的目的,每天都认真的学习,认真的训练。每次晋级的封闭式训练是很苦的,但是曹文娟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她虚心向教练请教,认真听教练指导,每天早早起床,争分夺秒的练习各种动作,累了就靠在墙上歇一会儿,继续投入训练,不管腰多酸腿多痛,都咬牙坚持着。投入到训练中,从不轻言放弃…… 宝剑锋从磨砺出。2008年7月26日,在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首届青鸟瑜伽 “李宁杯”魅力伽人大赛决赛完美落幕。就是这次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瑜伽大赛,改变了曹文娟的生活,从海选、初试、复赛到最后的决赛,曹文娟一路闯关斩将,从近千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冠军。 然而,“冠军”的桂冠对这个在北京工作的滨海小女生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颁奖的最后一刻,真像做梦一样!”她告诉我们,当时只是一个想成为瑜伽教练的简单想法,并没有想到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变化。如果没有最初对梦想的坚持和努力,她就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是瑜伽让她有了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她也将继续为了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获得首届冠军后,曹文娟成了李宁公司的签约教练和签约代言人,还是李宁广告的女主角,参加拍摄了一系列的李宁产品广告图片和影像,由她拍摄的李宁广告影像被各大网站、电视台纷纷播发,广告图片遍挂各大城市的地铁公交站,产生了很好宣传效果,实现从北漂女孩到李宁广告女主角的蜕变。在拍摄李宁广告的同时,还应媒体和网站邀请做了大量公益性节目,受得了瑜伽爱好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瑜伽这个舞台上的名人。 曹文娟面对鲜花和掌声,荣誉加身的曹文娟并没有陶醉。她说,在走向成功和成熟的路上她才刚刚起步…… 与家乡情深 与曹文娟在一起,谈得最多的话题还是家乡大家洼,用得最多的词语就是“变化太大了”“变化太快了”。 北海路上“渤海明珠”的雕塑,延伸着潍坊人走向大海的梦想。在从滨海去潍坊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出国护照的路上,曹文娟不时摇下车窗,向路边观望:窗外道路笔直宽阔,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公路两边路灯林立,比北京长安街上还要密集;用大理石铺成的人行横道,显示着滨海的富裕……。这一切实在变化太快太大了。看着眼前的景象,曹文娟感叹的谈起了5年前的一件往事。 那年国庆节放假前夕,正在艺校学习2个多月没回家的她,早早向老师请了假,用公用电话告诉老妈下午4:30就能到家,让老妈准时接站。那时候,潍坊去滨海只有昌大路一条路可走,当时正逢昌大路修整,公共汽车左转右转,到了滨海车站时已是下午6点多了,那次可把文娟妈妈急坏了,车辆到站时,她正欲组织亲朋好友沿途寻找呢。 让文娟想不到是短短几年间,潍坊滨海开发区道路交通和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修建了大九路、疏港路、北海路等交通枢纽,大大密切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城市次中心的地位日益显现。车辆在北海路上疾驰,曹文娟说:现在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大海,是风筝都潍坊的另一张美丽面孔。站在疏港路北端,放眼望去:涌动的海水拍打着海岸,蔚蓝的海面上帆船点点,风力发电的风轮随风旋转,一道拦海大坝宛若蛟龙入海延伸进了一片烟波浩淼当中,海鸥飞处,人车匆匆。陶醉于广袤的天空和激昂的大海,曹文娟感慨万千。曾几何时,滨海人临海不见海,见海难亲海!多少年来,因为盐碱地和滩涂的阻隔,面对海洋,人们只能深深感叹。 近年来,随着潍坊北部沿海开发战略的梯次推进,借以国家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海风”吹拂,一切都在快速改变。一座“临海而又见海、见海又能亲海”的“滨海水城”正在向人们阔步走来。 夕阳西下,落日与海面的定格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夜幕降临后的滨海开发区焕发出另一种活力,整个城区灯火通明,各条街道霓虹闪烁,滨海广场人身鼎沸,人们簇拥着喷泉雕塑,伴着音乐旋律欢快歌舞,一派幸福和谐景象。站在广场的正中央,曹文娟凝望着眼前的一切,久久不愿离去.....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滨海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