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8 15:01
鄌郚总编

年味儿都去哪儿了(王传言)

  年味儿都去哪儿了(王传言)
  年味,似乎也有自己的黄金时代,那无疑是童年印记。遥想当年,自己尚小。每逢过年,总有期盼。物质满足,沾沾自喜。作为小孩子一枚,爸妈给买个新衣服,已经喜不自胜,再加上又有那么多好吃好玩的内容,过年,也就成为最好的期待。如今呢,却荡然不觉年味在哪里了。
  家乡的年。总有些固定程序要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总觉得很多程序都可有可无,甚至觉得都是形式主义。但,人们总是在一代一代传承着,那么虔诚,敬神如神在,我亦将这些话憋住,没说。不是吗,这些所谓的风和俗,演绎中就是依靠这样的隐性力量在支撑。只是,现代冲击下,很多也开始分崩离析。
  打扫卫生,是重头戏。大扫除的日子里,几乎全家上阵,其乐融融,尘土飞扬,将屋子里搞得焕然一新。不过,如此大扫除,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我记得无数次,让我扫地擦玻璃,都觉得毫无兴趣。而在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众人皆在,皆参与的时候,却有着无限乐趣在其中。那个时候,玩心太重,好不容易熬到个寒假,还得参加如此劳动,心中很不爽,有一万个不情愿。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当卫生收拾妥当,在除夕就开启张贴春联。以为,春联,都是手写的。村里,都有几个能人,擅长书法。每逢年关,都会受到无数的村人送去的红纸,让他们写。他们也乐意这么做。如今想想,他们理应收点钱的吧!有的人,会送上几盒香烟表达情意。而对于这些农村书法家来说,或许,热衷和乐意于泼墨,这是兴趣所在,但也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呢?只是,村中,就是如此,很少直接谈金钱交易。
  春联,不是你想贴就能贴。比如,家中有人去世,就不能贴。要等上几年才能够贴。大概是,春联是喜,而有人离世是丧。是告知别人,延续孔子所谓的"三年之丧".而颜色上,更是有区别,红色的是正常,还有蓝色的,需要张贴在饲养牲畜地方。而有人过世后,在过渡时期,也会张贴一年的蓝色春联。如此讲究,不明就里,但仍在延续。
  今天的春联,基本都是印刷版,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产物。我们怀念手写版,不过是对前工业的追溯吧!滚滚潮流下,势必难以阻挡。望洋兴叹,只能够徒增伤感。在春联的演变上,足以窥见一斑!暗含着两层意思,一个是村中能写和想写的人少了,一个是人们也踏入"时间就是效率"的怪圈中。
  过年,肯定要上供。先说说灶王爷。在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这天,就得给灶王爷上供。上供物品中,必备是糖瓜。估计无数的南方同仁,压根不知道糖瓜为何物。此物,也只有在腊月的这几天才有,平时难得一见。而在灶王爷的对联上,一般都是"上天言好事"和"回宅降吉祥".挺好,挺对仗,我很喜欢这样的对联。
  而在院子中央,也需要摆设供桌,牌位一般是"天地众神之位",或者"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众神之位".我想,这应该是在天地之间,将所有的"神"都请到自己家来了吧!所以,供桌上物品最多,颇为讲究,供品要弄上青丝红线,鸡鸭鱼肉,荤素冷热,样样具备。物品摆设完毕,等待一段时间,就是"发钱粮",即燃烧一种特殊的纸,叫做"钱粮",这种事情一般由母亲大人亲自完成,口中还念念有词。但当爷爷奶奶身体不佳的时候,我们孙辈们也亲自操刀过这事,只是口中不知该如何念叨。
  当然,在除夕夜来临前,每个屋子两边,都需要悬挂松牌,用松柏绑成的一束,然后再送牌上插香点燃。这样的一个程序,总是和生态格格不入,因为不仅送牌,还有悬挂灯笼的时候需要松柏枝。而山上的松柏,如果有人只是修剪点侧枝,也就罢了。很多人顺便砍伐一棵树,如此也就引发矛盾重重。年是要过的,但却不能够因为过年,破坏了生态和植被吧!所以,后来,很多人送牌直接用香炉代替,此举值得叫好。
  烟花爆竹燃放,又是必须的。不过,空气污染也瞬间爆表。即使在乡村,你也顿然感受到刺鼻的呛人味道。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燃放前,家长会把购买来的鞭炮晒晒,以防止不响,也就是在这个阶段,熊孩子出马了,他们悄悄地将鞭炮一个一个解下来,偷着出去放。有时候,等到过年的时候,家长一拿出来,立马傻眼,原本几百个上千个的鞭炮,所剩无几。他们都知道是孩子干的,大过年的也不好发火,此举甚妙,孩子们也是没办法嘛!又没钱自己买,只能这么干。
  过年,还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两个程序。即拜年和走亲戚。
  童年的时代,拜年总是和物质挂钩,只是在走门串户中,找点好吃的糖罢了。其中的意味,啥都不懂得。随着年龄增长,也开始知道,所谓拜年,其实浸透着浓浓的家族气氛,家的观念渗透其中。拜年,成为一种凝固家族气息的手段。所以,拜年总是在家族内部和邻里之间进行,长辈家是必须去的,邻居家也是必须。
  不喜欢拜年,只是觉得,总是有太多问题需要回答,而这些问题都大同小异。比如,你在上学,就会问何时毕业;你毕业了,就会工作在哪,做什么的,何时结婚;你结婚了,就问怎么还不要孩子;你有孩子了,就问孩子多大,何时上学。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喜欢走亲戚,更是如此吧!带的"礼物"差不多,来来回回,好不折腾。
  不过,现在想想。这些所谓的程序,应该就是年味儿的体现形式吧!在这些程序里,看似平淡无奇,却是人们虔诚在传承。但,对于工业文明来说,这些程序都显得多余而无效。所以,现代人总是很矛盾。一面希望着年味儿,一面又希望着效率。颇有点,鱼和熊掌兼得的意味。这也难怪找不到真正的年味儿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春节特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