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5-09 16:07
昌乐 刘文安

安丘汉墓源自董家庄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26 20:13
鄌郚总编
  安丘汉墓源自——董家庄村

  安丘市凌河镇董家庄村位于城区西南9公里。安丘董家庄汉墓位于凌河镇董家庄村北,1959年修建牟山水库时发现的。董家庄汉墓是一座大型汉画像石墓。1959年12月至1960年3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并把画像石拆迁到县城保存。1963年在北关果园内(现市博物馆院内)复原,墓入口处增建了保护性前厅,门额题“汉墓”。1979年安丘县政府公布汉画像石墓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墓座北朝南。整座墓葬由甬道、墓门、前室、中室、两间后室、东耳室、北耳室等部分组成。墓葬南北长14.3米,东西宽7.91米(以外壁为准,不含墓道),占地面积70.15平方米。整座墓葬除甬道用砖铺地外,其余均用石灰岩预制石板、石条建成,共用石材224块。甬道、前室、中室及后室皆用加工成子母口的梯形坡石与长方形顶石扣合而成。前室、中室、后室中间,立有四根承重的方柱石和圆柱石,柱石与墓门、甬道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在224块石材中,有103块刻有画像。画像面积达146平方米。除有几处草就未成外,有69幅完整的画像。画像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其中绝大多数是凿纹减地浅浮雕,少数为减地凹面阴线刻,个别画像采用了高浮雕和透雕技法,有时同一幅画像也使用了多种雕刻技法。雕刻设计规范,手法娴熟,表现了汉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
  画像表达内容非常丰富:第一类为墓主人车马出行、拜谒、乐舞百戏、渔猎等社会生活内容。代表性画面有乐舞百戏图、车马出行图和狩猎图。第二类为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等民间传说。代表性画面有雷神出行图、王母出行图。第三类为历史故事。表现主题明确的有泗水升鼎图和孔子问道图。第四类为反映生殖崇拜观念的内容。画面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动物,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相互抚摸的人、孕妇以及有孕的熊,亲切安详,表达了汉代对生殖繁衍、人伦常理的认识,寓意深远。
  董家庄汉画像石墓规模宏大,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大型汉画像石墓之一。方柱雕刻运用了成熟的高浮雕和透雕镂空技法,刻画得惟妙惟肖,姿态万千,富有动感气息,是汉代石刻的代表性作品,被誉为“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据考证,该墓的主人是东汉晚期安丘人孙嵩。
  孙嵩(约135~195年),字宾硕,一字宾石。博学多识,重节尚义,因救助赵岐而闻名。孙嵩卒后归葬故里,诸多文献记载了孙嵩墓的基本位置。《水经注》载:“(牟)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也。”明万历《安丘县志》称:“豫州刺史孙宾硕墓在牟山金沟河西南。”《青州府志》称:“孙宾硕兄弟墓,在县西南牟山下。”《续安丘县志》记载,元代于钦着述《齐乘》时,寓宿太虚宫,夜梦赵岐告曰:“仆有良友葬安丘,其人节义高天下,今世所无也。请载之,以励衰俗。”赵岐所言“良友”即为孙嵩,孙嵩救赵岐的故事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东汉豫州刺史孙嵩,阖门百口,出入车马随从,是当地的显姓大族,与墓主所示社会地位相当。身份和实力决定其营造如此规模的墓葬。据调查,20世纪上半叶,牟山西北牟山观中有孙嵩、赵岐塑像。观南小路一侧,立有孙嵩墓道碑。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