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9 20:55
鄌郚总编

第五节 删述六经

  
  周游列国归来的孔子,已垂垂老矣,但历经磨难并没有改变他的本性,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
  季康子派人接回孔子,可能有重用他的想法,但是在田赋改革上却没有得到孔子的支持。季康子想实行名为田赋的征税方法,派冉求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不懂,冉求问了三次,孔子仍不表示意见。冉求说:“您是退休的大夫,国家等待您的意见办事,您为什么不发表意见呢?”孔子仍不表态,私下对冉求说:“君子办事情,要用礼来衡量,施舍要多,办事要适中,赋敛要少。如果这样,按原来的办法就足够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按照新的方法征税也还是不会够的。”季康子没有听取孔子的意见,仍然实行田赋法收税。孔子大为恼火,就把一腔怒火发泄在帮助季康子的冉求身上,公开宣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弟子:“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虽然没有正面对抗季康子,但季康子知道孔子不是同路人,不再考虑重用孔子的问题了。
  从此以后,孔子对季康子失去信心,他对季康子的态度逐渐转向公开批评甚至当面指责。季康子问怎样做才能使人民严肃认真,孔子告诉他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但在回答孔子弟子是否可以从政时口气大变。季康子问:“仲由可以从政吗?”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问端木赐,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问冉求,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一副不屑于回答的样子。在回答季康子“杀掉坏人,亲近好人,怎么样”时,孔子公开进行了批评:“子为政,焉有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在回答季康子另一次问政时,孔子教训他:“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在回答季康子问强盗太多怎么办时,孔子指责他:“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鲁国不再用孔子,孔子也已无求仕之心。他将晚年的精力全都放在整理古代文献和教育弟子上。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历史文献遭到很大破坏,许多文献都散失了。孔子开始创办私学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有感于教材不足,就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编纂教材。周游列国期间,孔子也曾进行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归来后集中精力,对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后人将他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称之为删《诗》、《书》,订《礼》、《乐》,系《周易》,作《春秋》。
  《诗》原来是人们在劳动中口头创作的民歌,古代官方有搜集民歌的制度,通过民歌了解民俗和从政的得失。民歌本来就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官方收集后除了上述的考察政治得失功用外,还将它整理后作为宫廷、贵族演出的内容。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远古时期就产生了大量的民歌,而且民歌不断产生,不断被官方搜集。当然官方对民歌也要进行整理,一些被淘汰了,一些被保存了下来,不断积累就形成了《诗》。它的数量应该是很大的,据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已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对原来官方保存的三千多首诗歌进行加工整理,以有利于礼义教化为标准进行取舍,将流传下来的《诗》删减至305首,而且全部配乐演唱。
  孔子重视《诗》,一是因为《诗》除用于演出,还用于祭祀、朝会、典礼、宴享等重大活动,是言志、应酬的工具,赋诗成为社交、外交活动的时尚,尤其是在诸侯会盟或聘问时往往以诗明志,借以表达各自的思想意图,所以孔子教育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二是孔子把《诗》当成修养道德、陶冶情操、齐家治国的重要手段。孔子教育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不仅可以激发人的意志,抒发人的情感,观察风俗民情、自然风物等,还可以更深切地了解人,讽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批评时政,甚至还可以用来敬奉父母,侍奉君主,认识自然界中的鸟兽草木。
  经孔子整理过的《诗》后人称之为《诗经》,分为三部分:一是《国风》,收录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十五个国家的民歌,有诗160篇,主要来自民间,反映了当时的风俗民情,是周代前中期的民歌;二是《雅》,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有诗105篇,主要是西周时期公卿大夫的献诗,内容多是议论政治得失,“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三是《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是西周、宋国(商天子后裔封国)、鲁国宗庙祭祀乐歌,共40首。《诗经》经过孔子有目的地整理,注入了孔子的政治理念,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通过《诗经》可以了解政治的得失,“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使用《诗经》可以用于讽喻、规谏君主,改善政治,可以祭祀神祇、祖先,祈求保佑。经孔子整理和提倡,《诗》成为“六经”之一并留传下来,人们从中可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政治生活以至青年男女的爱怨等,进而感受文学和艺术的熏陶。
  《书》又称《尚书》,“尚”就是“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远古之书,是周代以前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孔子以前就有称为《书》的古代文献流传,孔子在这些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编纂了《尚书》。汉代时《尚书》有两个版本,一是今文尚书,一是古文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博士伏生将《尚书》藏在墙内,汉文帝时访求遗书,伏生从墙内取出时已经毁掉了一部分,只剩下二十九篇,由晁错用当时的文字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尚书》等经典藏在孔子故居的墙内,因孔鲋南下投奔陈胜农民起义军,死在南方,这批经典直到汉武帝时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居才发现,因是由古代的篆书所书写,所以被称作“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后来失传,现在流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拼合而成的。
  《尚书》相传有一百篇,按照时代顺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虞书》有五篇,但在现存本中,《舜典》是从《尧典》中分出的,记载了尧舜的事迹,《益稷》是从《皋陶》中分出的,记载了皋陶和舜、禹的一些谋议以及大禹治水的方法和事迹,《大禹谟》出自伪《古文尚书》。《夏书》有《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四篇,但后两篇出自伪《古文尚书》。《禹贡》记载了地理区划和风土物产,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学文献,《甘誓》是夏代君主讨伐有扈氏的誓师之词,表达了夏代的天命思想。《商书》有十七篇,但除《汤誓》、《盘庚》上中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七篇,其他均出自伪《古文尚书》,记载商代史实。《周书》三十二篇,但《泰誓》以下十三篇为伪书,记载周代史实。《尚书》中的文体有典、谟、誓、诰等。典是载于长大简册上的记事,谟是记载谋划之事的文章,誓是誓师之词,诰是告示、告诫之词。
  《尚书》最重要的思想是敬德保民和以德配天,不能依赖祭祀的频繁和祭品的丰盛来祈求上帝鬼神的保佑,只有有良好的德行才能得到上帝鬼神的保佑和赐福。这种思想是商周之际宗教思想的重大转变,奠定了儒家重人事的思想基础。
  礼的本意就是祭祀的礼仪,是原始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一些风俗习惯,到商代时逐渐发展为规范人们祭祀等行为的准则。周公在殷商之礼的基础上,结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礼作乐,将礼从宗教领域扩大到社会政治领域。周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以此划定名分、明确贵贱、分辨等级,所有的人和一切的行为都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和准则。但到春秋时期,政治上礼崩乐坏,有关周礼的资料因不被重视也已散失不全。孔子最推崇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决心恢复西周的社会秩序,这就需要周礼作为根据,于是对周礼进行了全面的整理。
  现存的礼书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种,是经过东汉郑玄融合今文、古文两派之后定型的,孔子整理过其中的哪一些目前还有争论。《周礼》主要讲述官职建制,所以本名《周官》或《周官经》,西汉时列为经书,称为《周礼》。有人说是周公所作,有人说是伪书,过去学者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人所作,近代学者有的认为成书于东周初年,孔子进行整理的可能性不大。《仪礼》主要讲述各种典礼仪节,汉代时称为《礼》或《士礼》,大约到晋代才称作《仪礼》。汉代时有高堂生所传的今文本和孔子故宅鲁壁所出的古文本,今文本十七篇,古文本五十六篇,今文本与古文本相比大致相同,但现在传世的只有十七篇。《仪礼》的作者,古文经学者认为是周公,今文经学者认为是孔子,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周公所作是不可能的。《论语》中孔子有关礼仪的论述多与《仪礼》相合,孔子是完全有可能进行过整理。《礼记》主要讲述礼的性质、作用和意义,司马迁说“故《书传》、《礼记》自孔氏”,认为孔子曾作《礼记》。但《汉书·艺文志》说,礼“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隋书·经籍志》认为:“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因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氏史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一十四篇。戴德删其繁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近代学者认为,《礼记》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众多学者的合集,其中“中庸”、“坊记”、“表记”、“缁衣”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书中收有孔子言行和弟子及时人杂事,当是出自孔子及其弟子、后学之手。
  《乐经》久已不传,有人认为毁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人认为根本就没有《乐经》一书。清代学者邵懿辰就说:“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礼经通论》),否定《乐经》的存在。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古代音乐与诗歌、舞蹈密不可分,国家有民间采风收集民歌的制度,收集的民歌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整理保存,而保存民歌的同时应该也保存音乐。夏代和商代的制度不详,但周代是设置了专门主管乐舞机构的,同时还组织了专门的乐队。有音乐,就有记录音乐的文字资料。《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唱了《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和《颂》,表演了舜时的舞蹈《韶箾》,大禹时的舞蹈《大夏》,商汤时的舞蹈《韶濩》,周文王时的舞蹈《象箾》、《南龠》,武王时的舞蹈《大武》。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韶箾》是有音乐伴奏的。舜时的舞蹈至此次演奏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最晚的武王舞蹈也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如此悠久历史的舞蹈音乐不可能只凭舞工、乐工的口授相传而能历经动乱保存下来。况且孔子自述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周游列国归来后正乐,只能是进行音乐文字资料的整理工作。
  孔子善于学习音乐,具有很高的音乐理论水平和音乐艺术鉴赏水平,他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评价《韶箾》是“尽善尽美”,《大武》是“尽美而不尽善”。(《论语·八佾》)孔子也具有很高的音乐创作能力,他曾经创作琴曲,现存的琴曲《猗兰操》据说出自孔子之手。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对《乐》加以整理,教授学生。
  孔子作《易传》的说法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又说:“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 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谆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不仅作过《易传》,而且还传授给弟子商瞿,商瞿以后弟子师承有序,至司马迁时师承关系仍历历可数。
  孔子是研究过《周易》的。《论语》记载,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学习《易经》非常认真刻苦,司马迁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连穿编《易经》竹简的牛皮条都翻断了多次。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卷后所附的佚书《要》等两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理的问答,就说明了这一点。综合上述历史记载和新出土的历史资料,孔子是为《易经》作过传,但不一定是全部。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242年的历史,因此这段时间也被称作春秋时期。关于《春秋》的作者,孟子首先说是孔子。《孟子·滕文公下》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其后司马迁也说:“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孔子根据鲁国的史记,整理编修了《春秋》。孔子整理历代文献,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人说:人生有三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孔子可以说是三不幸都占全了。他三岁丧父,去世前四年死去了独生子孔鲤,妻子虽然不算是中年时去世,但是孔子从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在周游列国回来的前一年也就是孔子六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除了人生三不幸,孔子还有更大、更多的不幸,那就是许多优秀年轻的弟子先他而去。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颜回家贫好学,孔子曾表扬他“不迁怒,不贰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去世时只有四十二岁,孔子哭得非常悲痛,连呼:“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弟子们说:“老师太悲痛了。”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第二年,忠心耿耿的子路死在卫国的政变中。打仗时,子路被人砍断了帽带,他说:“君子死,冠不免。”放下武器去结帽带子,结果被人砍成了肉酱。孔子听说子路被砍成了肉酱,害怕睹物生情,马上派人去倒掉厨房的肉酱。
  另一个著名弟子冉耕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去世的。冉耕得的可能是传染病,孔子去看望他,没有进屋,从窗子里抓住他的手,非常惋惜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孔子晚年不顺心的事也不少,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也就是孔子去世的前两年,一年就有两件事。一是在春天,鲁国打猎,打死一条怪兽,孔子听说后专门去看,他说:“这是麒麟啊!”麒麟是一种瑞兽,只有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候才会出现,现在是乱世,麒麟出现后就被杀害了,孔子认为天下清平无望,彻底绝望了,连正在编写的《春秋》也停笔不写了。二是齐国的臣子陈恒杀死了齐国国君,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大事,他斋戒三天,三次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鲁哀公认为鲁国打不过齐国,孔子认为齐国有一半人不支持陈恒,加上鲁国就能战胜他。鲁哀公没有办法,就说你去告诉季孙氏吧,孔子一看没有希望了,就从鲁公的宫殿里退了出来,对别人说:“因为我曾是一个大夫,所以我不敢不说话。”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孔子病重,子贡前来看望,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他看到子贡就说:“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然后长叹一声唱起了歌:“泰山颓兮!梁柱折兮!哲人萎兮!”一边唱歌一边流泪,并对子贡说:“天下失去正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采用我的主张。夏代人的棺材停放在东边的台阶旁,周代人的棺材停放在西边的台阶旁,殷代人的棺材停放在两个柱子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个柱子之间接受祭奠,我是殷代人啊。”夏历的二月十一日,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死后葬于鲁城北泗上。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