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9 21:01
鄌郚总编

第一节 发奋自学

  第一章 生平
  关于孔子的生平,历史上可以采信的文献很少,司马迁虽然在《史记》中专门为孔子作传,但记载很不详细,关于孔子从政以后的记载比较多,但大多没有确切的年代,而从政以前几乎是略而不述。《左传》、《礼记》、《孟子》、《晏子春秋》、《墨子》、《列子》、《孔子家语》、《庄子》、《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孔丛子》等文献都有孔子事迹的记载,但是除《史记》和《左传》外的史料,学者们大多不敢采信。
  根据现有资料,结合《论语》的有关记载,将孔子一生分作“发奋自学”、“创办私学”、“鲁国从政”、“周游列国”和“删述六经”五个阶段。
  -
  第一节 发奋自学
  孔子的祖先是商天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宋公,奉祀殷商先人。武庚因参与管叔、蔡叔的叛乱,被周公平杀死,周公又封微子为宋公。微子名启,商纣王之兄。商纣王当政时,荒淫无道,微子曾经多次劝谏,但商纣王不听。
  微子死后,兄终弟及,传位于弟弟微仲,他是孔子的第十四代祖先。孔子的第十代祖先弗父何开始成为宋国的世卿,七代祖正考父曾辅佐戴公、武公、宣公,而且爱好文献,与周朝太师共同整理了《商颂》十二篇(现在还有五篇保留在《诗经》中)。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在宋国的内乱中被杀,孙子木金父逃难到鲁国。从宋湣公到孔父嘉已经是第六代了,五世亲尽,后代因此用孔父嘉的孔字为姓。孔父嘉本名嘉,字孔父。
  木金父逃难到鲁国后,社会地位低下,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他们家族才在社会上有了名气。
  叔梁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将领,力大善战,屡立战功。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叔梁纥跟随鲁国军队出征,守城军队放进一些攻城军队后突然放下吊起的城门,想关起门来消灭入城军队。叔梁纥正好赶到门下,用手托起城门,救出了入城军队。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齐国军队包围鲁国北部的城堡防邑,鲁国派军队去救援,但援军害怕齐军,都不敢前进。叔梁纥带领三百甲兵趁夜突破齐军的包围将主将送出,然后又突破齐军包围回城固守,最终保住了防邑。虽然叔梁纥屡立战功,但终其一生只是鄹邑大夫——鲁国的一个下级地方官员。
  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小妾生子孟皮,是个瘸子。叔梁纥又向颜家求婚。和颜氏结婚时,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颜征在大概还不到二十岁,司马迁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对于“野合”,唐代司马贞解释说:“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史记索隐》)年龄不相当,不合乎礼仪,所以称为“野合”。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颜征在带着孔子移居鲁国都城。年幼的孔子非常热爱学习,做游戏时都摆上祭祀用的礼器,模仿大人磕头行礼。
  孔子大约十七岁时,母亲去世。孔子不知道父亲坟墓的位置,只好将母亲的灵柩暂时存放在五父之衢,后经 父之母的指导才找到父亲墓葬,将父母合葬在防山的北面。按照当时的风俗,埋葬墓而不坟,坟墓与地相平,地上没有标志,孔子担心以后找不到坟墓,于是在墓上堆起了土堆,“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礼记·檀弓上》)。
  母亲去世后,孔子家庭败落,饱受世间炎凉。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设宴招待士,孔子出身士家庭,就去赴宴,季孙氏家臣阳货说“季孙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将孔子挡在门外。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从少年时期就立志发奋学习,青年时期,谋生之余,其主要精力也用于学习。他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孔子对时间非常重视,看到一去不返的河水就联想到飞逝的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鲁国的文化为孔子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鲁国在古代是东方文化的中心之一。西周初年,鲁国成为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辅佐武王消灭商朝,辅佐成王平定天下,制礼作乐,制定了周代的国家制度。分封时,分给“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周公死后,为褒奖周公,成王命鲁国郊祭文王,特许使用天子礼乐,这是周朝首都镐京以外唯一可以使用天子礼乐的诸侯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只有鲁国还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观看周代乐舞,鲁国乐工为他演奏了《周南》、《召南》、《邶风》、《小雅》、《大雅》、《颂》等《诗经》记载的乐歌,表演了文王乐舞蹈《象箾》、《南龠》,武王乐舞《大乐》,商汤乐舞《韶濩》,夏禹乐舞《大夏》,虞舜乐舞《韶箾》等乐舞。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晋国韩宣子到鲁国,“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不禁发出了“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的感叹。
  孔子虚心好学,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论语·里仁》)。与别人一起唱歌,别人唱得好听,就一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他到了鲁国太庙,凡事都要问,以至于别人认为他不懂得礼,“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孔子知道后说:“这就是礼啊。”(《论语·乡党》)孔子学无常师,他曾向苌弘学习音乐,向郯子请教过古代的官制。向郯子问礼是孔子青年时期唯一具有确切纪年的事情。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到鲁国访问,鲁国执政大夫叔孙昭子问起少昊以鸟名作为官名的问题,郯子讲了黄帝、炎帝、共工、太昊、少昊的官制。孔子听说后,专门去向郯子请教,了解了许多古代的历史传说,事后他赞叹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孔子学习喜欢追根究底。他向鲁国乐师师襄学习弹琴,师襄说:“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说:“未得其数也”,说自己还没有掌握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说还没有领会作者的志趣,“未得其志也”。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已习其志,可以益矣。”但孔子认为还没有体察到作者的风范,“未得其为人也”。再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才主动停止了练习,他说这是周文王所作的曲子。师襄听后大吃一惊,急忙起身离开座位说:“这就是《文王操》。”(《孔子家语·辨乐解》)孔子一生都在发奋学习。青少年时期,为了谋生,孔子在二十岁前后曾担任过季孙氏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做事认真,管理仓库时计量公平准确,管理的牛羊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慢慢有了好名声。他十九岁时与宋国的并官氏结婚,二十岁生子,鲁国国君昭公派人送来鲤鱼祝贺。孔子为感谢国君的赏赐,就给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
  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炼了孔子,也造就了孔子。孔子成名后,太宰问孔子的弟子子贡:孔子是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子贡回答说是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的。孔子却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