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9 21:14
鄌郚总编

第一章 政治思想  政治理想和主张

  第一章 政治思想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曾经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它既是统治者治国安民的理论基础,也是平民百姓修身立世的行为准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虽然被尊为至圣先师,但他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并不是他的教育思想,而是他的政治思想。
  -
  第一节 政治理想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大一统的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是权力已经下移,“王道衰,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社会严重失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为时代的显著特点。孔子为了重整社会秩序,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考察古代政治制度的兴废、社会的治乱和国家兴亡的历史,从“仁”的人本哲学思想出发,以怀古的方式憧憬未来,提出了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两个不同层次的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远期的目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同社会,天下为人民所共有,选举德才兼备的贤人来治理,人们讲究信用,和睦相处,不只亲爱自己的亲人,抚养自己的子女,而且使所有的老年人都得到赡养,成年人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儿童都能得到抚养,鳏夫、寡妇、孤独者、残疾人都能得到照顾;男子都有自己的职责,女子都能适时嫁人;人们厌恶财富被浪费但并不攫为己有,厌恶有力气不用但不为自己谋利;阴谋诡计被遏制,盗贼和乱贼无法出现,夜不闭户。这是孔子憧憬的古代理想社会,是他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
  小康社会是孔子较低的政治理想,近期的目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天下变成了私人的天下,人们只亲爱自己的亲人,只抚养自己的子女,财富、力气都为自己;官位世袭,与这种贵贱不等相适应,制定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端正君臣关系,加深父子亲情,和睦兄弟,和顺夫妻,划分田地,尊敬勇敢聪明的人。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权谋施展,战争兴起,但社会有序,以礼表彰道义,成全信用,揭露过失,树立仁爱,提倡谦让,指示人们遵守法规,可以称为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理想的阶级社会的盛世,也是他近期的奋斗目标。
  近代学者认为,《礼记》是孔子以后才出现的著作,虽然大同、小康的描述都出自孔子之口,但并不可信。实际上,大同、小康的思想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就是尧舜时期,孔子称赞尧舜重用贤人,“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盛赞尧“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能像天一样大公无私,“巍巍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恩惠广博,老百姓都不知道怎样赞美他,他的功绩很大,社会制度美好。称赞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一点都不为自己。(《论语·泰伯》)再结合《论语》中的仁爱、礼义、君臣、父子等观点来看,《礼记·礼运》中的思想与《论语》中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大同、小康思想完全可以看做是孔子的思想。
  -
  第二节 政治主张
  为改变社会失序的局面,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其要点是尊崇天子,推行仁政,实行德治,富民教民,选用贤才。
  春秋时期,社会失序,社会动乱,孔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周天子失去了管理国家的权力,诸侯擅权,不尊王室,互相攻伐,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灾难。“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要使社会有序,就必须尊崇周天子,维护周天子的绝对权威,恢复大一统的局面。孔子自知人微言轻,难以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只能以笔代刀,将自己的观点寄托在著述中。在《春秋》中,孔子开始就书“王正月”。对此,《公羊传》解释说:“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何谓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首书“王正月”,是表明天下统一,各地都实行周天子的政令。周天子被晋国很不礼貌地召到践土,这种不尊王室的行为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孔子为尊者讳,记载为“天王狩于河阳”。孔子在《春秋》中维护大一统,尊崇周天子,笔诛乱臣贼子,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尊王实际上就是维护大一统,孔子大一统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巩固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爱人的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就是要实行德治,推行仁政,薄赋敛,轻徭役,厚施与,省刑罚。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主张依据道德来处理政事,进而形成了系统的德治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道德治理社会,用礼教对人民进行整顿,使人民有羞耻之心,人民有羞耻之心就能自觉地不去犯罪;“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整顿,人民虽然也能免于犯罪,但不会有羞耻之心,这种免于犯罪是不敢而不是自觉地避免,当然要比自觉地不去犯罪低了一等。用道德引导、用礼仪整治,当然要比用政令引导、用刑罚整治要高明得多。
  孔子主张德治,提倡进行教化,反对严刑峻法,但他并不否定刑罚,教化与刑罚都是治国的手段。“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虽然赞同用严厉作为宽大的补救,但孔子反对不进行教育就严厉处罚,“不教而杀谓之虐”,不加教育便进行杀戮就是对人民的虐待。
  薄赋敛就是减少向人民征收的赋税。鲁哀公问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收成不好,公室费用不足,怎么办?有若建议将税收标准由十分之二改为十分之一,鲁哀公认为“二吾犹不足”,怎么能减少呢?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富足了,国君才能富足,百姓不富足,国君怎么能富足呢?这种“以民为本”思想是非常可贵的。《论语》中的这段话出自孔子弟子有若之口,但它也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季孙氏要增加土地赋税,派冉求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季氏没有听从孔子的意见,照常增加田赋,冉求作为季氏的家臣也帮助推行,孔子就公开宣布冉求不是自己的弟子,鼓动弟子们敲着鼓去攻击他。
  轻徭役就是少派人民去从事不必要的国家建设,“省力役,少赋敛,则民富矣”,节省劳役,减少赋税,人们就会富裕;使用劳役要不误农时,“使民以时”;使用劳役要合乎道义,“使民也义”;使用劳役要做人民愿意做的事情,“择可劳而劳之”。厚施与就是要多给人民好处,要“养民也惠”,“施取其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然,要贵族平白无故地拿出财物给人民也是很困难的,孔子提倡“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省刑罚就是对人民要减少刑律处罚,要“胜残去杀”。季康子问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怎么样时,孔子明确反对,“子为政,焉用杀”。孔子反对残暴的政治,“苛政猛于虎也”是他的著名观点。
  富民教民是孔子的又一个重要政治主张。孔子进入卫国看到人口众多,不禁称赞说:“庶矣哉!”弟子冉有问人多了以后怎么办,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富了以后怎么办,孔子说:“教之。”教育他们。这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富民教民的重要观点,现代学者把它简称为庶、富、教。在春秋时期,地广人稀,人是宝贵的资源,统治者喜欢人多,人多就能多创造财富,但孔子考虑问题的角度和统治者不同,他首先考虑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让人民富裕起来,在人民富裕起来后,还要对人民进行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这也体现了孔子爱人的思想,孔子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政治家。
  孔子深知政治的好坏取决于执政者,他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中庸》)弟子子贡在公孙朝询问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时候,子贡告诉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孔子特别强调贤人的重要,他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所以孔子提出要“举贤才”,选拔有能力的人来执政。鲁哀公问政时他说“尊贤为大”,尊重贤人最重要。弟子子游任武城宰,孔子便问他:“女得人焉耳乎?”弟子仲弓问怎样找到人才,孔子告诉他:“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人民服从时,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在选拔人才上,孔子主张选用平民出身的人才,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先学习礼乐然后做官的是平民子弟,先做官然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孔子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然后做官的平民子弟是非常可贵的,因为当时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度,政府中的主要官员都是世袭,做官的主要是贵族子弟,孔子的主张打破了任人唯亲的传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