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21 10:26
鄌郚总编

路来森:秋水斋日记选登

  秋水斋日记
  (忽然想写"日记":一则给自己的生活留点印迹,二则也算是一种写作练笔;也无须找个合适的日子开笔,说写就写;因为自己曾经用过一个"秋水斋"的笔名,所以,日记也就名之曰"秋水斋日记".每至周末,则将一周所写的日记,贴在博客上。)
  2016年12月24日:
  昨夜一梦:梦见水,大片的水;水中有鱼,不断幻化,化为蟹,化为虾;捉住,然后又放生了。水边,是山,巍然高耸、参差错落;一些楼阁,因势而建,鳞次栉比,望山、望水、望楼阁,就觉得极美;心中想着:好想有这样一座房子。
  山水之思,莫非,想学陶靖节,做个逸人?
  下午,写文字,题曰《"博物"书》。写着写着,写"跑"了,跑开了原先的构思;但最终,还是写出来了。只是并不理想,人生,大概就是如此,总有许多"不理想",存焉,伴焉,依依焉。
  晚,继续写文字,刚刚读毕高克勤的《拙斋书话》,写出一个书评《拙斋书话》。文章题目就是书名,觉得书名大好,就干脆借用了。
  睡前读书,一个小时左右,多年的习惯了。读汪曾祺的《人间至味》,一本散文集,谈美食;读《散文》2016年1期上的《记忆之眠》《寸铁摭录》《马拉松双城记》;第三篇,终于没有读完,也不想读了:拖沓冗长,叙事唠叨。三篇中,最好的还是《寸铁摭录》:短制,思考深刻,语言精练有内蕴。
  我读书,喜欢几本书,交错着读;不乏味,有情趣,"变"中自生一份好滋味。
  12月25日:
  上午,修改了几个小文。写出一个过年的稿子,1500字左右,是应《联合日报》曹艳老师的约稿,而写的。
  下午,酒困。无所事事。
  收到"亚马逊"快递4本书:《发现最美的鸟》《发现最美的昆虫》《发现瑰丽的植物》《飞鸟记》。前三本,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博物之旅"丛书。印刷精美,并配有大量的彩色插图,且插图为手绘;或许正是此种原因,每本书都价格不菲;但遗憾的是,开本太大,翻读起来极不方便。大体翻阅了一下,内容也不好,更像是"生物说明",大有"终日打鸟却被鸟啄了"的感觉。《飞鸟记》,瑞士·欧仁·朗贝尔著,博物学书中的经典之作;软精装,图文并茂,大好。
  近一两年,买了一系列"博物学书",诸如:英·理查德·梅比的《杂草的故事》,美·戈登·汉普顿的《一平方米的寂静》,美·约翰·巴勒斯的《飞禽记》,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的《看不见的森林》,以及美·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滨海的生灵》《等鹿来》《万物皆奇迹》等。
  之所以买,一则喜欢,二则博识。
  我,是很信奉孔圣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话语的。"人与自然",是一个大话题,但对自然的必要了解,却是必须的。一个人,难以走遍"万水千山",更不能像当年李时珍那样去一一辨识,于是,最好的途径,便是读书。
  -
  2017年1月2日(周一):
  天气:雾霾。
  晨起,启窗,窗外雾气弥漫,对过楼房,隐约而已;天地浑然一体,一白,一浊,一糊涂,仿佛混沌之中。是雾还是霾?从前都叫雾,现在都叫霾了。是本质的变化,还是认识的变化?或许,二者兼具。看不透一帘雾,只好"雾里看花",朦胧其中了。
  足不出户,闲居家中。
  上午,为几个学生义务辅导作文。文章到底是自己写的,辅导,能起作用几何?
  下午,写短文一个。车前子的《苏州慢》,已读过两遍,就此,写出书评:《郁郁苏州情——读车前子《/FONT>苏州慢>》。
  晚:将新写出的《"清供"一枝梅》,发《洛阳晚报》杨文静老师,此是信箱专用,必得首投首发,故尔,也就"专投".
  1月3日(周二):
  天气:"霾"过天晴,冬阳朗朗,异常晴暖,有小阳春的味道。
  上午,无课。
  读书,继续读汪曾祺的《受戒》,已近读完。读《陶渊明全集》,此书几年前曾经读过一遍,一些篇章,平日也时常翻阅,此读,亦只是想再系统一下。好书,百读不厌;不厌百读。加西亚·马尔克斯谈自己读经典:"从头读到尾,从尾读到头,然后,再开肠破肚。""开肠破肚",是指重点突破——重点章节,反复研读。
  读陶渊明的集子,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他的第一首诗歌是《停云》,大约作于晋·元兴三年(404)春天,这一年,陶渊明四十岁。那么,四十岁以前,陶渊明的诗歌哪儿去了?难道此前,一篇也没写吗?
  靖节先生前期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刘后村曰:"四言自曹氏父子、王仲宣、陆士衡后,惟陶公最高,《停云》、《荣木》等篇,殆突过建安矣。"言之不虚也。此二篇,是靖节先生最早的两首诗歌,但其好酒之性情、田园之梦想、闲逸之情思,俱已显露无遗矣。
  每次读陶诗,我总会想到"葛天氏之民",这一"自由民"的理想社会状态;也会想到据说是诞生于帝尧时期,无名氏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多数人,记住的是前两句,却忽略了最后一句,才是诗歌的表达中心所在。"帝力于我何有哉?",自给自足,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摆脱帝王权力的束缚。
  接《洛阳晚报》杨文静老师QQ回复:"《清供一枝梅》这文章,我喜欢!非常感谢您的照顾,新年快乐!",随后,又跟一句:"现在就编,明日见报。"读之,大受感动,我与杨老师素不相识;"相识",是源于投稿:好编辑,讲原则,"唯稿而用".
  下午,读书、闲聊。交党费:261元(第四季度)。
  晚,读第一期《小说月报》:《酒摊》:表现一个为爱情而坚守的主题,"厚重"是其主要特点,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不禁想到自己于2016年11期《北方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风一样的日子》,主题也算厚重,故尔才得到"封面推荐".
  琐事:①今日发稿一枚:《福建日报》发《"化为血肉"的阅读》;②"工行1512"卡,打入稿费80元,也不知是谁家的;③收到订阅杂志《小说月报》2017、1期。
  1月4日(周三):
  天气:全天雾霾笼罩。
  昨日,还晴日朗朗,今日一出门,便遭遇强度雾霾,五十步内难辨物象。这个世界怎么了?半岛临海,尚且如此;内陆腹地,若然雾霾,又该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我在雾霾中穿行,像一只快要沉溺的蚊子。一只蚊子,多么的渺小,仿佛随时都会消失在大自然的巴掌下。
  我们,正在为我们物欲的"贪婪"付出代价。
  全天无课,读书。
  上午读毕汪曾祺《受戒》,下午继读《大淖记事》,同样是一本小说集。穿插阅读《陶渊明全集》。
  琐事:发稿三枚:①《洛阳晚报》发《清供一枝梅》,②《南京大学报》发《腊月乡村》,③《邵阳日报》发《拙斋诗话》。
  1月5日(周四):
  天气:半晴半阴。
  半晴半阴,半阴半晴,一个"疲沓"的天气。像一个人,长着一张阴阳脸,不招人喜欢。无论什么事物,都讲究一份"干净、纯洁",模糊了不好,不伦不类了不好,似是而非了也不好。
  学校安排期末监考,我"老"矣,未被安排;不管怎么样,也算是一种照顾。明日,应该是可以居家休息的,藉此,写点小文字。一乐也。
  全天无课,仍旧贯,读书。
  继续读《大淖记事》,读了一点《山谷题跋》。
  其中一则《题东坡书道术后》,评价苏东坡:
  "东坡平生好道术,闻辄行之,但不能久又弃去。谈道之篇传世,欲数百千字,皆能书其人所欲言。文章皆雄奇卓越,非人间语。尝有海上道人,评东坡真蓬莱瀛洲方丈谪仙人也。流俗方以造次颠沛,秋毫得失,欲轩轾困顿之,亦疎矣哉。"
  评价之语,其中:"雄奇卓越、谪仙人"二词,最为得当。
  读微友"不了主"微信文字,曰:"读书后同朋友交流,要掉书袋,要卖弄,要吹牛。这是很好的习惯,能帮助记忆!"
  如此,对"掉书袋",别是一解。其实,若然作个"逆向思维","掉书袋"有何不好?其一,能够"掉书袋",说明有掉书袋的"本钱";其二、如"不了主"所言,能帮助记忆;其三、掉书袋,可以传播知识影,影响别人,若然人人都"掉书袋",也许中国就成为了"君子国"了。人们之所以讽刺"掉书袋"者穷酸,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文化环境"不行,当知识面对的是无知者的时候,知识就可能被无知所淹没,或者叫"吞噬".
  不妨写一小文——《也谈"掉书袋"》。
  琐事:1、"工行1512"卡,打入稿费80元。2、今日发稿两个:①《四川政协报》发《风情腊月》,②《平潭时报》发《冬日即景》,③旧稿一个:得编辑告知2016、12、28日《教师报》发书评《精神失落的悲哀——读加西亚·马尔克斯《/FONT>世界上最美的溺水者>》。
  1月6日(周五):
  天气:早晨,雾霾浓甚,九点左右,雾霾散,天气渐趋晴朗。
  上午,无事,正准备看完8点新闻后,写作。忽然,接"陈局长"电话,说要到校,学生考试间歇间,值班。去,只是十几分钟而已。完,即回家。
  下午,同。十几分钟的值班时间,相比监考的老师,轻快多了,还是要感谢"领导"的照顾。不管怎样,被照顾者,也仅是我与"陈局长"二人罢了。
  感谢"领导",过年多烧一柱香(一笑)。
  忙里偷闲,写出短文《也谈"掉书袋"》。
  晚,读完《小说月报》1期上的中篇小说《坠 落》:一个集体结盟的谎言,一件被"遮蔽"了的意外杀人事件;一个人,因此而遭受一生的良心谴责;终于,借助一个偶然的契机,以自杀的形式,使生命走向"圆满".很不错的一篇小说。
  琐事:1、发文章一枚:《高要报》发《冬寂芦苇滩》;2、发给《联合日报》短文《"清供"一枝梅》;3、看到有人将我的文章《人生难得一份"静"》设计为考试阅读题,收藏。这些年,不下几十篇文章,被列为高考、中考阅读题,都懒得收藏了。4、接某出版社邀请,要求选择一部分文章,入选其文集。5、委托儿子"亚马逊"买书:①《月亮与六便士》,②《菊与刀》(经典插图本),③《蠹简遗韵(古书犀烛记三编)(精)》。
  1月7日(周六):
  天气:雨,雨,一天的雨。
  虽落得不大,但淅淅沥沥,淅淅沥沥;总也不停,总也不停。冬天的雨,有点"清",有点"硬";冷冷的"清",瘦瘦的"硬";雨线落着,像投下的一截截枯树枝。抬头看天,灰蒙蒙的,漫无边际,仿佛,一天愁绪。天愁,天也愁?"愁"是一种情绪,一种容颜,天不高兴的时候,就变变脸,就一脸愁绪,就潸然;于是,雨落了,雨落了……
  我行走雨中,淋雨。也好!
  冬行夏令,本该是雪飘飘,却来个雨淋淋。许多事情,本该的不"该"了,不该"该"的,却"该"了。
  忽然想到一首小词《忆王孙》: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想来,是南方的落雪天,北方,是不会"孤鸿三两声"的;再者,真正的梅花,也只有南方才有,北方有的只是"蜡梅",而"蜡梅",严格说是不属于梅花的。"瘦影横",三个字大好,此前,曾经因为喜欢,即以此三字为题,写过一篇《瘦影横》的散文,只是发得不太好,只在地方报纸上发了。
  因为天雨,未带书籍到校。
  读书,读刊物《散文选刊》2016、12期,除了前几篇外,其它的文章均差劲。听说,这个刊物"关系稿"太多了。原本还想订阅此刊物,如今,再也不想了。
  琐事:1、发稿:①《遵义日报》发《篱笆·老屋·雪》(似乎是去年留用的稿子),2、"工行6665"卡,打入稿费200元。
  1月8日(周日):
  天气:阴。
  全天无事,闲闲读书。
  读《蠹简遗韵》,此书为台湾藏书家袁芳荣所写,是介绍古书的,特别是稀有古书。此书,也是作者"古书犀烛记"系列之三。仅读过十几页,即感觉大好。因为好,又于"亚马逊"下单,买下2013年出版的《古书犀烛记》和《古书犀烛记续编》。
  先前,曾读过大陆藏书家韦力的《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两者相比,韦力文章,侧重点在"图书买卖、收藏",而袁芳荣的文章,则重点放在古书内容的介绍上。包括:版本、出版背景、内容考证等等。
  到底,还是后者好。
  人之修身,要在"修心",反躬自省,就近取譬。
  石屋禅师诗云:
  "日日骑牛不识牛,何须辛苦外边求,只消骞鼻牵来看,便是寻常这一头。"
  寻来寻去,"大道理",原来就在身边;大觉悟,其实就在自身。
  禅宗有一本《牧牛图颂》绘本,是以"牧牛"为喻,谈禅宗修道心法的。牧者,修养也,以求降服心性;牛者,比喻人的心识,如水牛无纯,故必须加以牧养。
  牛,最初是通体全黑,随着"牧"之深入、提高,毛色,渐次变白;最后,是通体"纯然一白",与月色浑然一体。藉此达到无人无我,一切澄明无相的境界——这便是禅宗修心的最高境界。
  琐事:1、收到周五"亚马逊"所买之书:①《月亮与六便士》,②《菊与刀》(经典插图本),③《蠹简遗韵(古书犀烛记三编)(精)》。2、下单"亚马逊",买书:①《古书犀烛记》,②《古书犀烛记续编》,③《百年艺林本事》。
  -
  -
  -
  -
  1月16日(周一)
  天气:继续晴朗天,温度上升,快人身心。
  放假了。学生放假,教师不放假。回校"办公".看天的,玩手机的,闲聊的,骂娘的,运动的……
  别人闲聊,闲骂……我读书。继续读《蠹简遗韵》,读《陶渊明全集》。
  古书印制中的两个"版本":红印本、蓝印本。
  红印本。
  "红印本":古时刻书,书版刻成之后,通常会先用朱砂或洋红刷印几部,称为"红印本"."红印本",一则作为校正之用,二则也可用以赠送友朋,以示殊遇。
  作为校正之用的"红印本",通常仅系毛装,书边也不必裁切整齐。换句话说,"红印本"通常也是毛边本。
  "红印本",都属初印,笔画清晰,字迹明朗,与墨印本相比,自然多出一份光彩;又加上,其数量往往很少,所以,就备受藏家珍惜。若是作为校正之用的"红印本",因能从修正处看出这部书刊印过程中的转折点滴,看出版刻的修改情况,所以,就愈加珍贵。成为收藏的热点。
  蓝印本。
  "蓝印本",也称靛印本,和红印本一样,都是一部书正式印刷之前的印样本,所以,数量往往也极少,成为收藏热门。但蓝印本,通常不会作为校稿之用,因为墨笔校正与蓝印颜色比较接近。事实上,有些书籍,就是直接印成蓝印本的。
  晚,宴请门卫上的几位老同志,去"王家大院"吃饭,几个人"围桌而坐",其乐融融,有一种家庭聚餐的感觉。他们,经常为我收取样报样刊、稿费,虽然本属分内事,但于我,却是总觉得"不忍",于是,隔一段时间,就请他们吃顿饭。略表心意而已,而已。老百姓说"两好嘎一好",诚哉斯言。开销:400元。
  琐事:1、今日发稿5个:①《邢台日报》发《周作人自制信笺》,②《牛城晚报》发《也谈"掉书袋"》,③《邵阳晚报》发《年是岁月开出的花》,④《快乐老人报》发《蹲墙根儿》,⑤《太行日报》发《杂说"闻达"》。2、《太原晚报》编辑,以"红包"形式,发给稿费70元。
  1月17日(周二):
  天气:晴而不朗。
  天上,淡云几丝、几缕,仙女飘起的衣襟。很想,看到一个小孩,捉"襟"而舞;一个小女孩,舞也飘飘。
  "飘逸",这个词真好。想到庄子,想到《庄子》里的一座山,一个人。山,是"藐姑射之山";人,乃"神人"也。《庄子·逍遥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
  居校,无事读书。继续读《蠹简遗韵》,读《陶渊明全集》。
  《梅花草堂笔谈》有《人面桃》一文。
  "桃之品,亡虑数十。绛碧夭绯,总堪极目。然夭夭者其正色耶,至人面桃而变极矣。莹白如雪光,昱白外素者,故艳不艳于此。方之梅花,则今古雅俗,正复迥然。"
  "莹白如雪光,昱白外素",桃花如此,当何情状?
  琐事:1、发稿1枚:①《阳江日报》发《瘦影横》,2、收到"亚马逊"购书:①王云五《岫庐八十自述》(上、下卷),②"稀见笔记丛刊"之:《续耳谭》,③"艺文丛刊二"之:《梅花草堂笔谈》(套装二册)。
  1月18日(周三):
  天气:阴,淡霭。
  阴天,不爽;冬日天阴,尤为不爽。天寒,寒而阴,里里外外都冷透了——是身心俱冷。尽管,室内地暖,温暖如春,但总不能永远"囚"于室内啊?
  上午,到校,仍然无事。读书,继续读《蠹简遗韵》,读《陶渊明全集》。前者,业已读毕;后者,犹然继续。《陶渊明全集》,手中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陶渊明集全译》,"全译"不好,必要的注释,就行了;另一个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陶渊明全集》,清·陶澍注,今人龚斌点校;"注"是古注,以"集注"、考证为主,大好。
  陶渊明的作品,必得常读、读熟;随着年龄渐老,人老眼花,准备再买一套大字版的《陶渊明全集》;看到"亚马逊"上有线装本《汲古阁景宋刻陶渊明文集》(套装·3册),卖价494.1元,有点贵,但还是准备买下。
  下午:开会,连着开了两场会。
  威胁、恫吓,让人大感无聊。
  儿子,将买的新车开回家。
  晚,朋友请吃饭。饮的是一种米酒,色,淡黄,如白兰地,绵醇香口,却后劲极大。
  琐事:1、发稿一枚:《甫田晚报》发《迷恋一扇窗》;2、收到单子稿费992元。
  1月19日(周四):
  天气:仍然阴,一种厚厚实实的阴;天,欲雪。
  昨晚酒困,一天疲乏。
  居家,散散地读点书。读了《古禾雜識》上的一些文字。
  《古禾雜識》:"嘉兴旧称嘉禾,故名。"这是书名的由来。换句话说,该书是记录嘉兴一带,四时民俗的。清·项映薇著,清·王补楼增补,民国·吴受福续补;繁体竖排,无注解。书前,有周栻"序","序"评此书曰:"沿流而讨源,振叶而寻根,革薄从忠,黜浮崇实。"
  我,喜欢的是其中的风俗、掌故。可以博识,可以生趣。闲书闲情,滋味人生。
  琐事:1、发稿2枚:①《甘肃日报》发《凭  栏》,②《松江报》发《蹲墙根儿》。2、文友张洪贵兄登门送上他的小说集《落花流水》,开本阔达,印刷精美,陈实厚重。大是感谢!
  1月20日(周五):
  天气:晴朗,朗而寒。
  好晴朗的冬日,雾霭横行的时代,这样的日子,难得。
  春天的"芽",在阳光中萌动,我听到了芽壳崩裂的声响,脆生生,如婴儿的笑声,振动缎锦里隐藏的时间,秘密在氤氲、弥散。
  抓一把阳光,撮口清吹,阳光笑成嬉戏的碎片,蹦蹦跳跳的,唱响春天的歌。
  于是,我看到了满地的绿,枝头的花,山崖山,一棵瘦俏的树,舞蹈的倩影……
  上午,无事,读书。
  读劳伦斯·戈德斯通的《旧书与珍本》。
  旧书收藏人克拉伦斯,谈读"书目":
  "阅读书目,会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我把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献给了这份乐趣。我每天都读一个小时左右的书,做什么事也赶不上读经典。有了我的藏书,就好像历史上某些最伟大的人物和我共居一室。"
  ——《旧书与珍本》P10.
  "限量本":
  美国20世纪后期,由梅西创建了"限量本俱乐部".
  梅西挑选一些他认为人们愿意收藏的书,找私人印刷商印制。这些书都相当精美,装订一流,发行量很小。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流的。最好的印刷商,最好的纸张。梅西还找了当时最好的画家为书画插图。他找了马蒂斯为《尤利西斯》作画;找了诺曼·罗克韦尔为马克·吐温的作品做插图。他甚至请了毕加索为《利西翠妲》做插图。这些书,都签了名,然后卖给收藏者。(签名本)
  限量出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价格。
  ——《旧书与珍本》P24.
  下午,继续读劳伦斯·戈德斯通的《旧书与珍本》,过半。
  琐事:1、发稿2枚:①《上海金融报》发《淳朴的人》,②《乌兰察布晚报》发《从前慢》;2、"工行6665" 卡,打入稿费200元;3、"亚马逊"下单买书3本:①爱德华·纽顿《最伟大的书》,②爱德华·纽顿《搜书之道》,③钟芳玲的《四季访书》;前两本,属"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之爱丛书",爱德华·纽顿共3本,另一本是《藏书之乐》,去年已购买,这次购买,也是想把纽顿的三本书凑齐。
  1月21日(周六):
  天气:晴朗依旧,依旧晴朗。
  上午,闲居家中,读书。继续读劳伦斯·戈德斯通的《旧书与珍本》。
  作家,写作的"角度":
  面对同样的社会形态,或者同一物象,不同的作家,有可能选择不同的,甚至绝然相反的写作角度;由此,也就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
  例:
  塔金顿和刘易斯都是美国作家,他们两人的作品,描写的都是同样的美国小镇,同一个时代,甚至是同一类型的人。但塔金顿笔下的美国,是人们期望看到的那样:充满友爱、慷慨和善良;它的缺点,也是源于没有人是完美的这样一个不幸事实。而刘易斯笔下的美国,则是充斥着贪婪、自私、偏见、霸道和残忍。
  在写法上,两人都采用了"幽默"的笔法。塔金顿的幽默:像他笔下的美国,颇具讽刺性,朴实而又惹人喜爱。刘易斯的"幽默",也如他笔下的美国:辛辣、尖刻、愤世嫉俗,充满苦涩。
  结果会如何呢?
  结果就是,塔金顿普遍受到民众的喜欢,而刘易斯则不太受人喜欢。不妨以事例证明之。
  一次,塔金顿患眼疾,要做手术,铁路部门就专门为他提供了一节车厢,送他穿过整个美国大陆,去看专家。而刘易斯遭受的待遇,就截然不同了。晚年,刘易斯搬到了马萨都塞的威廉斯顿去住,这里是威廉斯学院的所在地,是美国最早的学院之一;然而,这个学校竟然不邀请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去学校讲课。
  所以说,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写作的"角度",实在是很重要的。
  "第二版"、"再版",及"初版样张":
  "第二版":指的是原出版商的第二次印刷。和第一版相比,通常是一模一样的,或几乎是一样的。"再版":是在原版书发行一段时间后,由再版出版商从原出版商处购得版权,面向大众发行的低价版本。
  ——《旧书与珍本》P33.
  "初版样张":它属于第一版的一部分,是在印刷过程中发现错误之前,已经印出的那部分。(换句话说,就是第一版的存错版本;有些近似于中国古籍印刷中的"红印本"或者"蓝印本")。
  ——《旧书与珍本》P117.
  晚,倚床读书,读了几章《四季访书》。图文并茂,文笔亦佳。
  琐事:1、发稿1个:①《四川政协报》发《"清供"一枝梅》,2、收到"亚马逊"所买书籍:①爱德华·纽顿《最伟大的书》,②爱德华·纽顿《搜书之道》,③钟芳玲的《四季访书》。3、接编辑"电邮",一篇5000多字的散文将发某省作协会刊2017、3期。
  1月22日(周日):
  天气:晴朗。早晨,隔窗望天,蓝莹莹,一派清澈。
  上午:天气大好,闲闲读书。继续读劳伦斯·戈德斯通的《旧书与珍本》。
  室内,暖暖的,慵懒的一个上午;饭后读书,竟然一气读到11点多,坐在椅子上,一动未动。《旧书与珍本》,读。又读了几页《查令十字街84号》,此书,以前已读过两遍,并写出一篇文字,发在了报纸上;但仍然还时常拿出来读读,"好书不厌百回读",信然。《查令十字街84号》,可谓"书之书"的经典。
  "人皮书":
  即,用人皮装订的书,主要是指"人皮封面".这事听起来有些恐怖,但有时候,恰恰是这种本该"恐怖"的事,却彰显出一份至情。
  法国十九世纪中叶,著名小说家欧仁·苏,创作了《迷失的犹太人》。当他的女朋友(也许是情人)去世后,他就用她的皮装订了一本书。
  这并非是两个人的感情不好,恰恰相反,两个人的感情甚好。他这样做,是"为了永远和她靠得很近".如此,"床头柜上的书,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旧书的价格",取决于收藏者的收藏意向——《旧书与珍本》P183.
  "护封"对旧书价格的重要性:
  旧书店老板布莱恩说:"护封,是书最容易破损或显出糟糕状况的部分。有时候,一本不太珍贵的书变成了珍本,是因为护封完好的书所剩无几。"他举了一个例子:《了不起的盖茨比》,没有护封的保存很好的一本书,大概要三四百元;而护封完好的一本,大概要五六千元,甚至于过万元。
  布莱恩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我能想起来的惟一的一本小说创作受封面影响的书。菲茨杰拉德被校样上的封面艺术深深地吸引住了……广告牌上的那些眼睛……他决定把它们和小说结合起来。他甚至给出版商写了封信,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改变封面设计。有些人收藏书,就是因为护封比较特别。"
  ——《旧书与珍本》P185.
  私人收藏的"学术化":
  "收藏家们,曾经把注意力放在某个作家,或阶段,或装订者……几乎变得有点学术性了。这些收藏品有历史价值。一个私人的收藏,将成为正式研究的资料来源,甚至比一家大图书馆还有帮助。"
  例如:
  ①在美国杰克·伦敦州立历史公园入口南面不远处,曾经有一座"杰克·伦敦书店",书店的主人是一对夫妇:拉斯·金曼与妻子温妮·金曼。书店中,有最完备的杰克·伦敦相关作品、图片、和纪念品等,甚至还能看到杰克·伦敦在1912年时亲笔签名的支票,其规模之大,应为世界之最。
  而这一对夫妇,对杰克·伦敦的生平和作品知之甚详,拉斯·金曼本人,就是凭借书店的私人收藏,成为了杰克·伦敦的研究专家。他一共出版了四本与杰克·伦敦相关的研究书籍,有些还被翻译成西班牙文、法文等。
  ②在中国当代,私人收藏"学术化"的最典型的例子有两个:谢其章和韦力。谢其章,主要从事民国报刊的收藏,他以其收藏为资料,写出了数本书。韦力,则主要从事中国古书的收藏,其研究的学术成果有多本。如《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等。他们两个人,都成为了各自收藏行业的专家。
  下午,读《旧书与珍本》,读毕。"傻傻"地居家,读了一天书;也无欢乐也无愁,生活就是这样平淡;淡,"淡"了好,日子也如交友——"淡如水",才是"君子之交".平淡的生活,是最日常的,也是最真实的。
  晚,读《四季寻书》两章。过半。
  琐事:1、发小稿1枚:《泰兴日报》发《灶台吃》(1、17)
  -
  秋水斋日记(二十八): (2017-07-04 08:58:19)
  标签: 秋水斋日记分类: 生活随笔
  6月26日(周一):
  天气:半晴半阴。
  暇时读书。重点读徐梵澄《孔学古微》,读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许多人,不相信天命,而我,是颇有些相信的。
  我常说:"大命在天,小命在我。"那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大命运,上天早已给你规定好了,而小的命运,确是要靠自己的奋斗的。
  我还常常跟人说:"其实,一个人不用急急躁躁地向前奔,一切都应当顺其自然;奋斗还是要奋斗的,但不能太过急于求成。"因为我发现:不该得到的,你过早的得到了,上天就会缩短你的寿命。只因为,本来是一生才能享受的,你却过早享受了,这就叫做强行"预支".上天,是不允许强行"预支"的。
  阿尔贝·加缪,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44岁;47岁,即遭遇车祸身亡,真正的英年早逝。
  没有任何团体推荐加缪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他的获奖,完全是"瑞典皇家学院"自己直接选出的。公布的那天,加缪与朋友正在饭馆中聚餐,听到这个消息后,加缪"顿时脸色煞白,极为震惊".
  这个喜讯,来的太突然,也太意外。
  《局外人》,写作于1940年,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是默尔索;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可以说,他生活于现实之中,却对现实中的一切,漠然视之,仿佛自己是一个"不在场"的人。他缺乏理想,没有雄心壮志,没有鲜明的立场,更缺少责任心。随声附和、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对现实中的一切,都抱一种无所为的态度。
  小说,以默尔索参加母亲的葬礼为开端。对于母亲的死,默尔索可以说是"表现得无动于衷",守灵时,他睡觉;葬礼的路上,他一路迷迷糊糊;只有在邻居沙拉马诺为自己丢失的狗而哭泣时,他才想起自己的母亲,仿佛母亲连一只狗也不如。不过,默尔索也并非全然不爱自己的母亲,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爱自己的母亲的。葬礼上的那些行为表现,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只是因为"我有一个天性,就是我生理上的需要常常干扰我的感情。安葬妈妈的那天,我又疲劳有发困,因此,我没有体会到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
  ——这就是默尔索的"亲情观".
  对于自己的工作,他也是抱一种得过且过的无所谓态度。
  老板认为默尔索年轻,于是,就决定让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负责市场业务。当征询他的意见时,他却说:"不过,对我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他还认为:"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可以看出,默尔索不思进取,缺乏必要的理想和信念。
  ——这就是默尔索的"工作观".
  默尔索,有一位女友玛丽·卡尔多娜,两个人在一起游泳、玩耍,甚至做爱;可当女友问他爱不爱她时,他却说:"我对她说,这种话毫无意义,但我似乎觉得并不爱。"当女友问他是否愿意跟她结婚,他又说:"结不结婚都行,只要她要,我们就结婚。"
  爱情,本来是一个颇为严肃的话题,可对于默尔索来说,爱不爱、结不结婚,都是无所谓的,他似乎更像是在"游戏爱情".
  ——这就是默尔索的"爱情观".
  一个偶然的机会,默尔索认识了雷蒙·桑泰斯,后来,两人很快就发展成为好朋友,并且毫无原则地答应为雷蒙·桑泰斯做一些事情。
  最终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助雷蒙·桑泰斯打架,才犯下过失杀了人罪,成为一个杀人犯,最终成为一个死刑犯。
  ——这就是默尔索的"交友观".
  琐事:1、发稿2枚:①《中国楹联报》发《蝶翩翩》,②《宜兴日报》发《周作人的"情趣"》。
  2、收到几本样报样刊,和赠阅刊;收到周游先生赠阅之书:《男人的天空》《飘逝的红颜》。
  6月27日(周二):
  天气:晴,晴。
  暇时读书。重点读加缪的《局外人》,毕。
  读毕《局外人》,有一种冷彻透骨的寒冷。
  可以见得,在人性方面,特别是在人性"恶"的一方面,东西方是基本相同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不惜深文周纳、罗织罪名。
  《局外人》,分为两部分,一直以来,评论界都认为第二部分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所在,事实也确然如此。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对"案件"的审理过程。
  在这个审理过程中,涉及到预审法官、律师、法庭、检察官、证人等等诸多方面。法庭上,人人都可以参入发言,对"案件"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唯独不让当事人(犯人)发言,给他提供一个申诉的机会,这就使作为案犯的主人公默尔索,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局外人".
  成为"局外人"的结果是:把本来是一件简单的"过失杀人案",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宗教,甚至法兰西人民的高度,法庭控诉主人公是"丧失全部人性"的"预谋杀人犯",最终,将主人公默尔索判为死刑犯。
  在这里,作者对法国的法律体系提出了质疑和批判。揭示出了现代司法过程中的悖谬、荒诞,特别是罗织罪名的邪恶性质。从更深层次来看,可以说,默尔索不是死于案件本身,而是死于意识形态和世俗观念,乃至于宗教邪恶的精神杀戮和人性残害。
  这也是《局外人》一书,能够得以成为二十世纪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所在。
  从这一点来看,默尔索的死,似乎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悲剧。
  不过,若然我们认真阅读小说的第一部分,就会发现,默尔索的死,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性格悲剧。
  第一部分,对其性格的塑造,其实是为第二部分作铺垫的。
  (具体分析,见昨日日记)
  晚,倚床读李长声的《吃鱼歌》。手中有李长声的一套集子,一直未曾读完,如今,准备利用晚间的时间,陆续将其读完。
  琐事:1、发稿3枚:①《闽北日报》发《一位纯粹读书人》,②《皖北晨刊》发《时间的藤椅》,③《莱西市情》报发《六月看天》。
  6月28日(周三):
  天气:半阴半晴,闷热。
  暇时闲读。重读一遍加缪《局外人》第二部分,也好作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读《孔学古微》一章,重点谈"易经"的部分。
  《局外人》的写法,大可借鉴。
  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塑造主人公默尔索的性格特征,主要涉及亲情、爱情、朋情友情等诸多方面,以此,来展示默尔索这个小职员性格中,对一切都抱有的那种"无所谓"的生命态度。第二部分,是重点,通过对案件的审判过程,揭示法律的"荒谬性".
  第一部分是"铺垫",第二部分则是凸显小说的主题。第二部分中,氛围的营造,和人生的思考,写得极好。
  下一步,重点读加缪的《鼠疫》。
  一首诗,据说是中国人写梅花的最早的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梅。"此诗,以前早已孰能背诵,却不知道是中国写梅花的第一首诗。真乃孤陋寡闻也。
  看到,学刚在微信上发了一段文字,如下:
  "所谓伪诗人,频繁出入各种笔会,与某某合一个影,写了几句分行的顺口溜,春天跑到田野歌颂繁荣昌盛,夏天扯着嗓子喊亲爱的妈妈。看似积极向上,实则文字垃圾。反文学的也是反人类的,文字垃圾一定是有害无益的。"
  于是,我在后面跟了一句留言:"很是有这样一批人。"学刚则回复曰:"比比皆是,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确然如此。
  又听文友说,当地一些"作家",为了争取参加所谓的笔会、培训,竟然要"跳楼",真是可笑之极!人,即使你贫困到一穷二白的时候,也一定要留下一点生命的尊严啊!何况所谓的"作家"呢?阿狗阿猫都成了"作家",这真是作家的悲哀啊。
  又想起陆文夫的那句话:"作家是培养出来的吗?"
  六点,与妻沿小城街道散步一小时许。顺便买绿茶半斤。
  晚,倚床闲读李长声《吃鱼歌》,几篇。
  琐事:1、发稿3枚:①《开封日报》发《印盒遗泽》,②《拂晓报》发《淤泥解作白莲藕》,③《牛城晚报》发《不弃"小恩"》。
  6月29日(周四):
  天气:半阴半晴。
  相对闲散的一天,得以专心读书。
  复读加缪《局外人》第二部分,毕。继读《鼠疫》一章;读《孔学古微》一章。
  办公室,在四楼,距离天空太近。滚烫的热气,当头泼下,嗤啦啦地撕裂在屋顶上;室内,燠热难当,好歹有茶喝,好歹有书读,也就能安静下来。俗语曰"心静自然凉",诚然不虚也。
  累了,则凭窗眺望,入目一片葱郁,也觉得好。
  局外人:
  局,大多是一种人为的设计,故尔,里面就一定有规则,有故事,甚至于有阴谋。
  局外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主动置身"局"外;另一种,则是被置身"局"外。
  前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身处于自由之状态,可以看蓝天、赏明月,可以读读书、下下棋,亦可以谈情说爱、风流自赏,很是有一份生命的洒脱。例如,中国古代的那些"隐逸者",选择的是一种"退"的哲学,"退"出局外,独善其身,于"退"中保全自己;或者是"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也未可知。后一种,则常常是被"局"设计,甚至陷害——不入"局",却又不得不陷入"局"中。如加缪《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自己犯了罪,却又不能为自己申诉,得不到一个申诉的机会,任凭一般人,利用法律的"局",来对自己做出评判,最后,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死刑犯了。
  法律体系,也是一种"局",只不过是一种国家意义上的更大范围的"局",当你被置身于这个庞大的"局"外的时候,你就注定是这个"局"的牺牲品了。
  透过这个"局",我们常常能看到人性中最大的邪恶,乃至于极端的邪恶。
  放学前,开会。布置期末考试情况。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监考时。无奈,无聊。
  晚,本办公室同仁聚餐,酒至微醺。
  琐事:1、发稿2枚:①《铜陵日报》发《人老了》, ②《保定日报》发《老宅听雨》。
  6月30日(周五):
  天气:阴,雷阵雨。
  全天监考。寂寞平淡的一天,不曾读书,不曾写作,心中空慌慌的。手机被"保存",亦不曾上微信。
  下午考试结束后,拿到手机,才发现门卫处打了好几个电话。于是,赴校,拿取稿费单子。这个月的稿费来得"潮",仅仅过了半月,到手的稿费就4000多元了。
  小老百姓,小写手、小穷人家,得点碎银子,心情也高兴,不怕被名人,被"风雅人"齿冷了。
  晚,倚床闲读。读李长声《吃鱼歌》,几篇。
  李长声的《吃鱼歌》,以谈日本美食为主,兼及部分游记文字。游记之特点,不以行踪、风景为主(非传统的"移步换景"写法),而是以景点文化为主,诸如:某一景点的历史变迁、名人、文化、风俗、以及地方美食等。
  这样的写法,比较灵活,但篇篇如此,就又未免显得单调。李长声,似乎不太擅长景物描写,或者是有意避之,也未可知。
  琐事:1、收到单子稿费:1900元。
  7月1日(周六):
  天气:晴。
  全天监考,寂寞、疲劳的一天。很多事情,做来无聊,而监考,则是无聊之最。
  不曾读书,更不曾写作。
  监考结束,要开阅卷会。最终,被通知说不用参加了——原来不需要自己阅卷了。如此,自己就有了三天的"假期",甚好!
  年老了,就盼望有点自由时间。
  张之洞谈读书:
  1、  读书贵博,先博后约。读书贵博,贵精,尤贵通。
  余曰:"博而后约,"通"字,最是重要;靖节先生曰"不求甚解",自是谦辞也。所以,一个读书人,一生至少也要"精通"几本书的。"
  2、  古书不可不解,有用之书不可不见,专门之书不可不详考贯通。
  余曰:"‘解’,应是了解、通解,是‘博’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专就古书而言;‘用’,自当是经世济人,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应用;‘详考贯通’,是从研究的角度陈述的,术业有专攻,学有专用,而‘详考贯通’则是‘用’的基础。为学者,不可不深思之也。"
  3、  文学之道,先贵诚笃。世有聪明浮薄之人,能作浅薄诗数首,略记僻冷书数语,便兀傲放荡,乖僻不情,自命为才子名士。不惟见笑大方,一染此种习气,终身不可入道。
  余曰:"‘诚笃’二字,是为人的根基,也是为学的根基,而当今的学人,抱定‘诚笃’者,又有几人?倒是‘聪明浮薄之人’,多多;‘兀傲放荡’之人,不乏;故尔,学问也就难以做到家,又遑论‘入道’呢?"
  晚,忽然又想起张宗子的作品,于是,拿起他的《往书记》,闲读几篇。
  7月2日(周日):
  天气:阴,午间,有阵雨,中雨程度。
  晨起,与妻一起沿丹河散步,一个半小时许。
  途中,看到有人在桃园前,摆摊卖桃,刚刚从身边桃树上摘下来的,是真正的鲜桃。俗谚曰:"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至言也。于是,欣然就之,买鲜桃数斤,个大色艳,赏心悦目,味蕾蠢蠢然。
  上午,本想整理一下这几天的日记;却忽然产生一个想法,于是,即兴写出短文一枚:《局内与局外》。算是一个随笔文字吧。
  午睡刚起,学刚打来电话,说是潍坊市作家,他就佩服两个人,其中一人就是我,另一位则是高密的一位作家。惭愧,惭愧,对朋友无所贡献也。还说,假期要同文波一起来找我玩,等待中。
  前年,两人一起来找我玩过,很尽兴。学刚是真正的作家,而且性情秉直,文学素养极高,我喜欢!
  下午,继续写作:写出书评《性格的与社会的——读阿尔贝·加缪《/FONT>局外人>》。还算可以。
  写了一天文字,晚,与妻一起吃烧烤。
  晚,倚床闲读。读张宗子《往书记》数文。
  琐事:1、发稿1枚:①《黑龙江林业报》发《坐在树杈上》。
  -
  7月31日(周一):
  天气:阴,阵雨。
  晨起,雨,不曾出门散步。
  发稿毕,打了几个电话,关于一些生活杂事。然后,闲读书,读汪曾祺之《人间草木》。
  汪曾祺写沈从文的文字,写的真好:
  叙事详略的当,性格特点则多以生活细节表现之,一些概括性的语言,真是精练到位,神采尽出。
  "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看似简单的文字,真真把沈从文的精神世界写出来了:一生坎坷(社会的、人生的),晚年安享,沈从文对社会、对生活是满足的。
  人活到一定年龄,得失荣辱,全部看开了,剩下的,也就只有对生活的一份满足。
  汪曾祺,那么"淡然"的笔,却凝聚着那么"深厚"的情。
  他写恩师沈从文的去世,追悼会上:
  "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他一眼,我哭了。"
  没有捶胸顿足,没有昏天黑地,只是这样淡淡地写了几句,可是,一切感情,尽在其中,"看他一眼,又看他一眼……"
  往事、记忆、回忆、追思,伤心、感恩……
  近午,忽然,接刘学刚的电话,说是要来玩,下午即至。本想下午写点文字,如此,也就写不下去了,等待着。
  下午五点多一点,学刚到来。先安排好住宿,然后奔酒店,另约几位文友,相聚。
  西南联大时,闻一多每次登坛授课,必言:"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我等之人,虽做不成"名士",但"痛饮酒",读几篇《离骚》,还是可以的。今晚,只是"痛饮酒"也。连向不善饮酒的学刚,也饮啤酒三瓶,何其快哉!
  酒席间,放逸纵谈,大是欢乐。一男一女,尽兴之处,居然,引吭高歌。
  我向不喜欢大规模的聚会,不过,与"真文人"相聚,还是很乐意的,如学刚者,真文人也!学刚更是至情至性之人,见不得虚伪,如我,向来都是"嫉虚妄"的,故尔,性情相投也。
  尚有更乐之事,秘而不宣吧。
  晚,玩至近十二点。
  琐事:1、发稿2枚:①《中国社会科学报》发《一垂一钓间》。②《燕赵晚报》发《伏雨情韵》。
  2、收到单子稿费:650元。
  8月1日(周二):
  天气:全天,阵雨连连。
  早饭后,一直落雨,不得外出,学刚早归。臧学爱,车送之。
  昨日,酒困甚,累甚。上午休息,躺在沙发上。
  下午,身体稍有好转。整理了几篇文章,看了一点书,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晚六点许,与妻一起沿小城街道散步,一小时许。
  晚,倚床闲读。读周氏之《知堂书话》(第一册)。
  琐事:1、发稿2枚:①《火花》(山西省文联主办)2017、5期发《村口桃花》,②《高要报》发《虞美人》。
  2、"工行1512卡":打入稿费60元。
  8月2日(周三):
  天气:晴转阴。
  上午,读书。读汪曾祺《人间草木》,毕。
  我买书,向来不喜欢"腰封",因为腰封具有广告的性质,用词大多夸张,名人引荐故弄玄虚,失实,乃至于言过其实,瞒山过海。故尔,曾写过一篇"抨击"腰封的文章,并且发表在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各大网站都作了转载。
  今日读毕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又顺手拿过《浮生杂忆》,准备接着读。看到腰封上的几行字,却是颇为心折。
  其词曰:"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汪曾祺的人生之书。""纯粹文人"这个评价,大好,很是切合汪老的人生志趣。又曰:"或温暖,或感恩,或惋惜,或伤感,组成了坎坎坷坷、颠沛流离而又随遇而安的人生。"
  "随遇而安",一词最好。
  苏轼论文,有几句话历来为世人所激赏,其文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世人多看重"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实则,"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才是真谛所在,此是对上文的撮要总结。
  下午,读书。读汪曾祺之《浮生杂忆》。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中。教高中多年,这篇课文也教过多遍,但都是以讲解字词为主,扣住高考。今日重读,则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读,感觉自是大不相同:其情感的流动,其飞扬的思绪,沛然洋溢文字间;句式的安排,遣词的准确精当,等等,等等,真真是让人受益不浅。
  晚,继续读书,至十一点许。
  一天的读书,吾心怡怡然。
  琐事:1、发稿2枚:①《蓝田文艺》(季刊)2017、2期发《新桐初引》,②《河北工人报》发《天上的眼睛》。
  2、收到赠阅刊:《文澜》(二十四期)。
  8月3日(周四):
  天气:一夜的雨,白日转阴。
  昨夜失眠,少有之事也。至晨,方入眠。约两小时许,起床。
  上午,读书。继续读汪曾祺之《浮生杂忆》。
  汪曾祺文章中,谈写作的快乐:
  "凝目既久,欣然命笔,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
  此种感受,心有戚戚焉。
  化用语言,要入"境",即贴合情境。汪曾祺之"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即是化用了《庄子·养生主》中"提刀而立,踌躇满志"之句,然,入"境"也。
  《杨恽报孙会宗书》: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人生行乐耳,方式多多,渠道多多,田彼南山,其一也;只恐杨恽之"田彼南山",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故尔,汉宣帝,腰斩之。
  晚六点许,与妻沿小城街道散步,一小时许。
  晚,倚床闲读。读周作人之《知堂书话》(第一册)。
  琐事:1、发稿3枚:①《松江报》发《池塘听夏》,②《快乐老人报》发《池塘听夏》,③《今日庐江》发《寂寂茅檐草》。
  8月4日(周五):
  天气:阴,转少云,几近晴。
  上午,写作。写出《鲫鱼》一文。本来只是想写一个美食文字,字数限制在一千五百字以内,不曾想,一不小心,写到了二千多字,亦可看作一小长文了。
  下午,读书。继续读汪曾祺之《浮生杂忆》,兼读陶渊明几首诗——《陶渊明集》。
  最近懒,只是想读点书。
  懒懒地读,闲闲地读,散散地读。
  衬衣、短裤、电扇,一支雪茄、一杯绿茶,摊一本书、望一扇窗,默读一会儿、沉思一会儿,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但却,感觉大好。
  汪曾祺的散文,要在写得自然、洒脱、灵性,毫无刻意雕琢之痕迹。
  首先是取材自然。忆往、叙今,状物、写人,屐痕处处;俱是身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事、物、敬,贵在一个"真"字和"诚"字,不刻意去选取所谓的什么"社会大题材";他的文章的社会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寻常的人事中,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
  寻常人、寻常事、寻常景,王先生文章的"大",是小中见"大",是平凡、普通中彰显一份伟大。
  其次是思维的自然。
  思维有什么自然?思绪自然流淌,就是一种自然。他的文章,是思绪决定结构、章法,而不是先刻意去安排结构、章法,然后让思维"按图索骥";故尔,其思维和表达,都具有跳跃性,而跳跃性的思维和表达,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赋予文章以结构上的灵活、多样之美。
  再次,是情感表达的自然。
  汪曾祺散文的情感表达,不浓,不烈,不作无病之呻吟。总是于淡然中自然流露,偶有议论,亦是水到渠成。他的情,在人物的性格上,在文章的细节处,在文章的精微处,骨髓一般,流淌在文章之中;你看不见,却能深刻地感受到。
  他的情是怎样呢?我读着读着,就禁不住凄然神伤,禁不住落泪,然后废然弃书,长叹一声,长叹一声……
  最后,是语言运用的自然。
  语言,是朴素而简练,俗中有雅。俗,体现在一些口语和方言的运用上;雅,则是对古典语言的化用,那种化用之"雅",是语言中开出的灿烂的花,优雅地开着,摇曳缤纷,顾盼生姿。一湖清澈,红艳的荷花,浮荡绿水清波之中。
  晚五点半,一个人,沿丹河散步。回家路上,行至小区附近一家水饺部,驻足。电话尚未下班的妻子,相约水饺部吃水饺。
  小凉菜三个:凉拌凤爪、凉拌猪肝、凉拌海苔丝,冰啤两瓶,藕馅水饺半斤,"两人对酌山花开",乐在其中也。
  晚,闲读书。读周作人之《知堂书话》(第一册)。
  琐事:1、发稿1枚:①《内蒙古日报》发《天上的眼睛》。
  8月5日(周六):
  天气:晴。
  晨起,一个人散步。先行丹河,折而向西,转向公园,穿公园而过,然后,经早市场而归。顺路,买鲜奶2斤。
  上午,读书。继续读汪曾祺之《浮生杂忆》,毕。下一步,转读汪曾祺之《人间至味》,此书,从前曾经读过,再读一遍,也好。
  汪曾祺谈文章语言:
  1、"我很重视语言,我认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具有文化性。"
  2、"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淌,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语言的美,不在于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词与词之间,词与句子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要"顾盼有情".
  有意思:
  在欧美,洋葱被称为"菜中皇后".欧美人,几乎是吃什么都离不开洋葱的。胡萝卜呢?可以说是"菜中皇帝"了。
  苏格兰的政治诗人,则把洋葱比喻成"皇后的王冠";胡萝卜,则比喻成皇帝的权杖。
  在中国呢?洋葱,一洋葱而已;炒、拌均可,似乎也只是如此。胡萝卜,拔出,洗净泥,嘎吱嘎吱,吃掉,水果一样吃掉,于我,仅此而已。
  莴苣与马蹄(荸荠):
  莴苣用盐腌,马蹄用糖渍,最后拌在一起,一青一白,青白分明,于是,饭馆里就叫它"清白世家".若然再撒上几粒枸杞子,"红心"点点,点点"红心",于是,个性酒店里就名之曰"清白世家见丹心".
  马蹄,荸荠也。有人说,荸荠削皮,就叫马蹄。
  马蹄,好,白白净净的马蹄。月夜清光,马踏明月,白白净净的马蹄,踏着明明亮亮的月光,有一种野合般的情色味道。
  周末,儿子回家,合家外出吃烧烤。
  晚,倚床闲读。读周作人之《知堂书话》(第一册),毕。这是阅读该书,至少第三遍上了,全部是躺在床头,睡前阅读的。
  明日,转入阅读《知堂书话》(第五册)。
  琐事:1、发稿1枚:①《东南早报》发《淳朴是一种高度》。
  2、去学校,拿得所订刊物:《散文》第8期,《小说月报》第8期。顺手领取一本《小说月刊》。
  8月6日(周日):
  天气:晴,转阴。
  晨起,与妻一起散步,线路如昨日。顺路,买鲜牛奶3斤。
  上午,读书。读汪曾祺之《人间至味》,车前子之《味言道》,都是谈吃的啊。喜欢吃,也喜欢阅读谈吃的书——纸上饕餮,一乐也。
  谈吃的文字,自己也写了不少,但究竟写了多少篇,自己也不清楚了。最近,朋友盛情,约编两本书,准备将美食文字整理一下,可将部分文章编入书中。美食文章中,大部分发在全国的大报大刊上,质量应该是可以的。
  大前年,自己的一本散文集与《井冈山日报》主编安然的一本散文集,一同被推给一家知名出版社,均未获通过。也许,是因为这家出版社,档次太高了。
  不急,出书是早晚的事,关键是要把文章写好。
  我不想出"垃圾书",特别是自己花钱(并非我出不起)。那么多人,自己花钱出书,还忙不迭地赠送别人,让人"雅正".哎,真是没有办法!
  学校图书馆里,堆满了"垃圾".幸亏也很少有学生看,否则,真是误导学生了,害人不浅,害人不浅啊!
  下午,根据周五日记,写出读书稿:《汪曾祺的散文》(综合论述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晚六点许,与妻一起沿小城街道散步。
  遇雨,仓皇而归,不胜狼狈,不胜狼狈。
  晚,倚床闲读。读周作人之《知堂书话》(第5册)
  琐事:1、发稿1枚:①《湖北日报》发《社会的与人文的——读阿尔贝·加缪《/FONT>局外人>》。
  -
  9月3日(周一):
  天气:晴。
  上午,无事读书。重点读车前子之散文《数声风笛离亭晚》,兼读《蒙田全集》(卷一)。
  车前子的书读完了,却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写一个文字。太散,太散,不仅仅是取材散,而是思维散,跳跃性太大,简直有点如脱缰之野马,驰骋于旷野大漠,视野弥散、广袤,而又强烈、震撼。
  绘画、书法、古琴、美食、文学、读书,文人轶事、典故传说、苏州园林,等等,等等。纵横驰骋,汪洋恣肆。
  如果说"一以贯之",那就是"文化"——强烈的文化性,浓郁的文化性。以不同的感觉,互相表达,所谓"通感",是也。但不仅仅是语言的,或者说是表达手法的"通感",而是一种思维的通感,思想的通感。
  由此而博大,由此而沉郁。
  中午,突然又开了一次会,搞一个"评选"——形式而已。
  晚,于学校值班。放学后,沿大街散步大半小时,去"大文豪"眼镜店,买老花镜一副,费币40元;后,于一店铺吃"一品锅",低端消费,熙熙攘攘;不过,亦自别具一番情味。费币45元。
  晚,倚床闲读。读知堂之《知堂书话》(二),数文。
  琐事:1、发稿1枚:《娄底晚报》发《被古旧书魔力"捆绑"的人——读陈晓维《/FONT>书贩笑忘录>》。
  9月4日(周二):
  天气:晴。
  上午,无事读书。重点读车前子之散文《数声风笛离亭晚》,毕。兼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画,是可以"读"的,但却并非人人都能读,能读者,必得兼具各方面的修养:绘画、书法、文学、艺术史(中外)、风俗民情等等,等等。
  李霖灿"读"画,可谓贯通古今,学贯中西。
  如第六讲:中西艺术思想异同。通过对雕塑和绘画的比较,阐释东西艺术思想的"同"和"异".
  第七讲:诗情·画意·哲思。则是阐述中国绘画中所呈现的各门艺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通。
  其侧重点,不在理论阐述,而在于通过对具体画作的解读,特别是细节的解读,来表现其思想。
  下午,读书。重点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兼读《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下册),数文。
  放学回家路上,复到"大文豪"眼镜店,买老花镜一副(与昨日的相同)。终日读书,至少要准备两副眼镜的,一副放学校,一副放家中。费币40元。
  晚六点,户外散步,一小时许。
  晚,闲读书。读《茨威格文集》(卷一),数文。
  琐事:1、发稿4枚:《联合日报》发《田水声清》,《松江报》发《婆娑豆田》,《教师报》发《找回对生命的热爱——读莎拉·贝克韦尔《/FONT>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农村新报》发《婆娑"豆田"》。
  2、微信收到稿费:155元(《黄河口文学》)。
  9月5日(周三):
  天气:薄阴。
  暇时读书,重点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兼读《蒙田全集》(卷一)。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当子女在某些方面出现不礼貌,或者不正当行为时,不要对其过分责备,而只是提醒,提醒他们不要再犯如此的错误。
  何也?
  反躬自省,子女之所以犯下如此简单的错误,盖是父母的教育不够也。
  又想到对于官员的态度,特别是对于一些所谓"退休"官员态度。老百姓,总是心软,面对"退休"的官员,常说:"人家都退休了,还能怎样?"言下之意,既然"退休"了,也就一切都该得到谅解了。
  此言大错,此种态度大错。
  子曰,不要"以德报怨",而应当"以直报怨".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寻常百姓呼?
  想想,某些官员在位时,对百姓是何等凶恶?你认为他真的是为工作吗?非也,他们只是为了所谓的"权威",或者,就只是为了自己的"任性",那时,他们何曾把百姓放在心中?也许,百姓也只是他们宣泄私情的一个对象罢了。
  我的态度是,如圣人所言"以直报怨",若然"以德报怨",那你就是在纵容坏人坏事。
  晚,户外散步,一小时许。
  途中,电话邀妻子,一起去"八旗全羊"吃饭。费币119元。
  晚,闲读书。读《知堂书话》(二),数页。
  琐事:1、发稿4枚:《昌平报》发《如何风雅——读苏枕书《/FONT>松子落:京都九年>》,《桂林日报》发《看风景的猫》,《娄底晚报》发《倚柴扉》,《荣成时讯》发《人与自然的心心相印》。
  9月6日(周四):
  天气:晴。
  暇时读书。重点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颢(字明道),有一首很出名的诗,诗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人,一旦"闲"下来,万事皆好。
  睡觉,可以日照东窗,一睡自然醒;心静闲观,万物风景俱佳。似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同样是一个"闲"字,同样是一种"闲"的生命状态,其实是大不一样的——"闲"得不一样。
  何以消"闲",方式种种,很大程度上,是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生命态度的。
  行走大街小巷,常常见到一团人,一伙人,乃至于一堆人,围在一起打牌,搓麻将等,这或许,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消闲"方式。参与者,凝神聚气,神色紧张;围观者,呼三幺四,揎臂助威,似乎,比参与者更急迫、更慌张。"闲"而"静"的氛围,尽失之;"闲"而"乐"的情趣,似乎,也茫然了。
  如此消"闲",好吗?人各有好,人各有志,真的很难说,但至少可以说是"不雅"——不雅的行为,不雅的场面,更难得谈上"从容".
  所以,在我看来,此等"消闲",只能说是一种俗人之闲,或者说是一种庸人之闲。
  "闲来无事不从容","从容"才好。
  周氏兄弟,虽为亲兄弟,但性情迥异。不过,其消闲方式,却俱是风雅、从容。
  鲁迅的休闲方式有两种:一是下馆子,二是看电影。下馆子,多为文朋相聚,其实,这就是鲁迅与文化人交流的一种方式;看电影呢,在当时可谓是一种比较时尚的事情,见得出鲁迅对新生事物的一份喜欢。古典文化修养极深的鲁迅,同样也有着一份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追求,但也只是"消闲"而已,相信,他是不会成为疯狂的"粉丝"的。
  周作人呢?与其兄相异。周氏的消闲方式,亦有两种:一是喝茶,二是喜欢小收藏。收藏,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因了自己的一份喜欢。比如,一方古砖、一枚印章,甚至于一张信笺,皆在其收藏之中,他只是从自己的小收藏中,的一份人生的乐趣罢了。
  晚六点,户外散步,一小时许。
  晚,倚床闲读。读《茨威格文集》(卷一)。
  琐事:1、发稿2枚:《快乐老人报》发《倚柴扉》,《锦州晚报》发《被古旧书魔力"捆绑"的人——读陈晓维《/FONT>书贩笑忘录>》。
  2、工行"1512卡",打入稿费:250元。
  9月7日(周五):
  天气:晴。
  暇时读书。重点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诗与画,在古代文人眼中,是诗画不分的。正如苏轼评价王维之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实在是古代文人的一种"共性特征"啊。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入得画。
  诗能入画,诗必得有意境,而且是好意境——阔达、杳渺、悠远……
  寒林,晚烟,秋已暮。
  一阵阵的风吹,一场场的霜打,树叶,凋零殆尽。只剩下干干净净的树枝,疏落、硬直地刺向高远的天空。
  想到一个题目:《寒林·晚烟》。
  晚六点,又开会。这一周,五天里,差不多就开了四次会,真是无奈,无聊。其实,很多东西,只要在微信平台上公布一下,即可的。
  晚,接文友电话,邀请吃鱼。没有吃鱼,却吃了"麻辣烫",很低端的消费,但却是很有意味的生活。像当年汪曾祺先生所说的:"人就是要什么都要吃一点。"他以之来比喻对不同文化的吸收,自有更深远的意义了。
  琐事:1、发稿2枚:《青岛日报》发《秋风瑟瑟芦花白》,《昌平报》发《一塘秋》。
  2、收到单子稿费:580元;工行"1512卡",打入稿费:260元。
  9月8日(周六):
  天气:晴。
  早饭后,刚刚泡上一杯茶,喝过一通。忽接妻子电话,说要去潍坊给他们炖鸡吃。无奈,只好去潍坊。
  晚,回家时已然七点多。于是,于一餐馆吃饭:菜肴两品、水饺半斤、白酒半斤。独酌,一乐也。
  匆匆的一天,时间白白浪费了。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很无奈;并不会因为你不喜欢"琐碎",就拒绝去做"琐碎"的事——包括自己的至亲之人,也未必真的理解你。
  9月9日(周日):
  天气:晴。
  上午,整理日记,读了一点书。
  下午,写作。一气写出两个文字:散文《闲来无事不从容》、书评《浓郁的文化,别样的逸趣——读车前子散文集《/FONT>数声风笛离亭晚>》。
  晚六点,户外散步,一个小时许。
  晚,闲读书。阅读《茨威格文集》,中篇小说。
  琐事:1、发稿1枚:《羊城晚报》发《一种温润的文化情怀——读苏枕书《/FONT>松子落:京都九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