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25 10:41
鄌郚总编

对联杂弹

  对联杂弹
  谭学吉
  对句需要比较充分地分析出句的内容、手法,甚至需要探究出句者创作的过程,包括还原作者所取素材的原始状态以及提炼转化,这样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选择、提炼、概括与表述技能。
  "对句园地"第二期的"明月临窗窥画卷"出句较雅。夜里,明月高悬或者斜挂,静静地透过窗棂,漏进室内,照到书案上展放的字画卷轴,仿佛她是在趁主人暂时离开或困倦伏案朦胧之际,小心翼翼地看看主人欣赏的什么名贵字画。这样的情景既寂静又有情致,这雅不仅在有书画、有月光,而且月光还具有心思和情态,她不是大方地去欣赏画卷,而是想知道主人看的是什么宝贝,偷偷地,翘首翘脚地,探秘性质的。这个场景是有灵魂的。是耐人寻味的。
  文学语言的特性之一便是其作用的一石三鸟,语言的多重意蕴的融寓。将上述内容按层次分开来欣赏,大约有几层意思,月亮升起,照进窗内仿佛也在悄悄地欣赏书画,这是文字表面表达的内容,为第一层。第二层,是含写室内的情景,临窗摆一书案,其上半展的字画,实中有虚,实是画卷,虚的是画卷所处的环境。还有第三层,既然书卷既已打开,必然有主人在,这时是在欣赏画卷还是不在案边?还有没有可探究的意蕴?这画卷是主人读书写作间休息时随意欣赏还是字画珍贵只得夜深人静时独赏,抑或是其它情景。
  而作者在纷繁的杂揉的场景中如何表达,如何选词造句,这就是提炼概括的本事了,用一句话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那么选用怎样的角度,选用怎样的语言去表达?作者就选用了"明月临窗窥画卷",言简意赅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
  而作者在创作这样一个句子的过程,也许没有这么繁杂,这么明晰地梳理,但是,他一定是经过反复斟酌,多次否定地修改,甚至联想到曾读过的有关联的诗文字句,挖掘自己的诗文知识储备,最后才创作成功的。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轻易。
  对句也不可能毫不费力地写出来,必需经过对出句进行充分分析,把握内容要点,找出几个角度和对句方向,列出几种方案进行比较,然后才进入创作。
  这个对句的方向也是多维的,上述分析文字只是对句选择与出句在环境相关联的情景需要掌握的。这种情况下,试对一句,"淡香浮韵读春秋(旧韵)"(至于对的怎样大家可批评,这里仅在说明一种思路)。
  如果是宽对,那么就可以展开你所有能考虑到的角度,加以比较,从中选优,然后进入创作程序。
  从出句的第一组词语思考也不失为捷径,"明月"与之相类似的诸如清风、疏桐、秀峰、细流、青花、祥云等等,再延伸一层与人生活有关的诸如小村、旧房、平原、蓬门、巉岩、坦途等,再如古籍文献、诗文词句、天文地理、甚至周易八卦等,思维都可涉及,只要把思维的开关打开,把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经验、学识等等的开关打开,在想象的空间里任性天马,无拘无束,不要一切规矩,不要一切羁绊,完全自由,只要这样联想、想象,不会没有美妙的句子等着你。
  当然,将想象、联想付诸文字时要遵守应该遵守的规矩,内容要准确、用词要恰当、修词要得当。
  如果突然有一种情景比较明晰地占据了你创作前的思维,也可直接进入创作状态,有时,这种情形下往往会有妙语佳句产生。不过,这种情形多数时候是由长期创作经历、阅历深厚、知识储备充足等条件作前提的。
  "诗非我语,殆有神助",只要功夫到了,诗句之得用这句话形容也许不为过。
  作者简介:谭学吉,潍城区楹联协会主席。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学课堂
回复 引用 顶端